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7.81 MB
- 文档页数:37
《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恶性淋巴瘤(以下简称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造血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
2012年我国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6.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占全部癌症发病的2.34%。
淋巴瘤一直位列我国癌症发病与死亡率的前10位,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重大杀手。
1 恶性淋巴瘤治疗现状1.1 淋巴瘤的治疗HL常用一线治疗方案为ABVD方案,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到目前治愈率可达80%以上。
NHL治疗常用一线方案为CHOP 方案,B细胞淋巴瘤10年的总体生存(OS)率可达50%,而T细胞淋巴瘤整体预后相对较差。
随着淋巴瘤治愈率明显提高,治疗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平衡疗效与如何减少其长期治疗的毒性,尤其是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
在淋巴瘤的治疗中,继发性癌症、心脏损伤、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生育功能障碍是患者长期生存较严重的迟发性不良反应,尤以心脏损伤为重。
1.2 多发性骨髓瘤(MM)的治疗目前,MM尚不能治愈,几乎所有的MM患者最终将复发,且复发的间隔会越来越短,因此控制进展对复发MM治疗,延长其生存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无论是淋巴瘤,还是MM,化疗均为最重要的治疗选择,其一线化疗方案大多数为多药联合方案。
其中,传统细胞毒药物-蒽环类药物因其出色的疗效,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治疗淋巴瘤和MM。
2 传统蒽环类药物概述蒽环类药物疗效肯定,但以严重的心脏毒性而著称。
3 新型蒽环类药物-脂质体阿霉素概述3.1 脂质体阿霉素药效药代学研究为了降低传统蒽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心脏毒性),脂质体阿霉素作为新型蒽环类药物问世。
根据国内外用药经验,脂质体阿霉素可用作实体瘤或血液系统肿瘤的一线化疗,包括淋巴瘤、乳腺癌、卵巢癌、骨髓瘤等。
3.2 脂质体阿霉素与普通阿霉素的对比临床研究4 NCCN 指南对脂质体阿霉素在淋巴瘤和MM治疗中的推荐4.1 淋巴瘤4.1.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推荐R-CD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
来那度胺治疗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张清媛;刘艳艳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24(51)1
【摘要】来那度胺作为一种免疫调节性药物,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具有显著活性。
基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疾病分子遗传学异常和临床表现异质性强的特点,来那度胺在其他类型尤其是侵袭性淋巴瘤中的应用尚存争议。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结合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的数据制订了本共识,详细介绍了来那度胺在常见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治疗中的疗效、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和特殊人群的剂量调整以及注意事项等,旨在为临床医生规范合理使用来那度胺治疗淋巴瘤患者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页数】8页(P1-8)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张清媛;刘艳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2.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
3.《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4.《中国肿瘤临床》
文章荐读: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6版)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西达本胺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小鼠淋巴瘤的实验研究
吴开达;范健
【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
【年(卷),期】1993(9)4
【摘要】将阿霉素包封在多层脂质体中,治疗小鼠淋巴瘤,证明阿霉素脂质体的疗效显著优于游离阿霉素。
游离阿霉素仅对SRS淋巴瘤小鼠的自下而上期延长1.5倍,其中30d的存活率为100%,60d的存活率为60%。
急性LD50结果表明,脂质体阿霉素毒性较游离阿霉素明显减轻。
【总页数】1页(P268)
【作者】吴开达;范健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5.3
【相关文献】
1.脂质体阿霉素用于治疗小鼠淋巴瘤的效果研究 [J], 张欣;陆亚岚
2.脂质体阿霉素治疗SRS淋巴瘤小鼠的心脏病理变化 [J], 吴开达
3.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 [J],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4.含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的R-CDOP方案一线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 [J], 吴晓爽;陈清江;张旭东
5.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J], 黄刚;廖建军;黄继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45256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临床监护·骨肿瘤科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脂质体阿霉素(立幸)联合化疗的护理体会古广梅,张伟玲,陈肃霜,蔡晓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 广州 510080)0 引言脂质体阿霉素是新剂型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具有抑制DNA 、RNA 和蛋白合成的细胞毒作用,克服了游离的阿霉素药物心脏毒性大的缺陷,同时又保留了阿霉素的抗肿瘤效果,这种蒽环类抗生素能嵌入DNA 双螺旋的相邻碱基对之间,从而抑制其解链后再复制[1]。
由于脂质体载药后药物在体内重新分布,使心、肾、胃肠道组织内药物浓度明显减少,故可减轻对这些器官的毒性作用,尤其是降低阿霉素对心脏的毒性[2]。
有相关文献报道应用脂质体阿霉素代替阿霉素治疗骨肉瘤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脂质体阿霉素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滴注反应、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胃肠道反应、超敏反应、骨髓抑制及心脏毒性。
其中骨髓抑制最常见,口腔黏膜炎和手足综合征是主要剂量限制毒性[2]。
本次研究对象选用骨肿瘤科病区2018年5月至10月所有患者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已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手术前和手术后化疗的患者共125例,方案选择脂质体阿霉素(立幸)联合化疗,观察患者使用脂质体阿霉素药物化疗时和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能接受化疗治疗至结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选择骨肿瘤科病区2018年5月至10月所有患者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已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手术前和手术后化疗的患者共125例,男68例,女67例,年龄范围在5-56岁,手术前化疗41例,手术后化疗84例,首次使用脂质体阿霉素联合化疗患者52例,多次使用脂质体阿霉素联合化疗患者73例,诊断四肢骨肿瘤有86例,转移复发有5例,尤文肉瘤20例,滑膜肉瘤14例。
最新: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e)是一类通过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生物制剂,可高效靶向转运至目标肿瘤细胞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截至2023年9月30日,全球已经有14种抗肿瘤ADC药物获得批准上市,中国获得批准上市的ADe有4种。
随着ADC药物临床可及性的提高,临床医师亟需深入熟悉其分子特征和机制,明确适应证以合理用药。
此外,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有效管理不良反应,可指导临床用药,甚至改善患者的预后转归。
鉴于此,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S中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的基础上,基于临床研究证据,结合中国目前ADC药物的可及性,对共识进行更新,旨在对ADC药物进行系统性概述,从而为临床医师更精准地应用和管理ADC药物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恶性肿瘤;抗体药物偶联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安全性管理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conjugate,ADC)是一类通过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生物制剂,将单克隆抗体作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的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
肿瘤特异性抗体使ADC药物可以选择性递送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在减少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脱靶作用的同时,保留了其抗肿瘤特性,有效地提高了抗肿瘤治疗的效益风险比。
因此,近年来ADC药物一直是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有14种ADC药物在全球范围内获批用于临床(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领域),其中,美国获批12种,欧盟获批10种,我国获批4种,日本获批4种(表1)。
此外还有百余种ADC 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
深入理解ADC药物的研发历程和机制特点固然重要,但在ADC药物的临床应用过程中,患者筛选、用药剂量与疗程选择和不良反应管理亦同等重要,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转归。
DOI :10.13558/ki.issn1672-3686.2015.06.002通信作者:侯健,Email :houjian@ 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neuropathy,PN)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随着对MM诊治水平的提高,MM原发病及治疗相关PN发生率也逐渐增高,然而对于出现PN的患者如何更好地诊治,提高疗效及改善预后,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周围神经病变(MMPN)的诊疗指南可供参考。
因此,我们在广泛征求国内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最新进展,达成以下共识。
1MMPN的定义、分类及流行病学1.1定义MMPN是指在MM疾病过程中出现任何形式的PN(如损伤、炎症或变性),临床出现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自主神经受损的症状或体征[1]。
1.2分类MMPN按照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大类[2,3]:①骨髓瘤疾病本身相关PN,包括M蛋白及继发性代谢异常,以及肿瘤压迫、浸润所致PN。
②药物治疗相关PN,包括硼替佐米治疗相关PN(borte-zomib-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BiPN)、沙利度胺治疗相关PN(thalidomide-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TiPN)、长春新碱、顺铂等药物所致PN。
1.3流行病学初诊骨髓瘤患者PN的发生率为1%~20%;然而药物治疗相关PN的发生率较高,如TiPN的发生率为25%~75%[4],BiPN的发生率为40% ̄60%[5 ̄9],长春新碱治疗相关2级以上PN发生率为10%~24%[10]。
2MMPN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2.1影响因素MM患者本身发病时肿瘤压迫、M蛋白及相关代谢性异常的复杂情况是导致PN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药物治疗相关PN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药物治疗相关PN的发生主要随药物剂量累积而增加。
既往研究报道显示,基线存在PN是导致BiPN发生的唯一危险因素[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