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2
意识的作用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知识梳理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2)主动创造性①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 )提示错误。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重点突破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特点具体表现事例联系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
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建筑工人建造楼房、制衣工人制造衣服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努力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主动创造性人类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现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提醒: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1)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任何时代的人对事物的认识,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发展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原来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是可以认识的,现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将来是可以认识的。
《意识的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意识的本质,通过学习呢我们知道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我们可以得到意识的本质,它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也正体现了我们之前所学的--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那么,意识就是不是毫无用处呢?显然不是。
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那么,意识有什么作用呢?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内容--第五课第二框第一目: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教学过程步骤二:释疑解惑,设疑探究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并实现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这无疑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空间站”的搭建。
我国计划在2014年发射太空站的核心舱,然后以核心舱为基础,再对接实验舱、货运飞船、载人飞船,最终建成自己的空间站。
设问:中国空间站建立的三步走的计划体现了意识活动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设问:为何要发射天宫一号?教师:作为建设空间站关键一步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我国与外国的做法不一样。
他们都是飞船与飞船对接。
而中国专门研制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飞船对接。
当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以后,人们可以进到这个目标飞行器里面去,在里面生活和工作,如果用飞船去做,这个是做不到的。
此外,我们采取N+1的交会对接模式,使得一个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
教师:这又体现了意识活动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出示材料:解秘“神九”的太空生活:1.如何防止其设备出现故障?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并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
辩证唯物法(唯物论+认识论)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4个)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总结: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意识能动性原理: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该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哲学与方法论】1.物质的决定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原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
(2)意识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原理: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实践的决定作用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必须立足实践,积极投身实践,重视调查研究。
5.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原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7.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方法论: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物质与运动原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9.运动与静止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二、意识的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举例】在画家丘罗夫家里有一幅风景画,画面上呈圆锥型的山峰临湖而立,山顶是白色的,但山脚和湖面却闪着蓝光,似乎笼罩着一层雾气,而山石远远望去又呈红色。
这幅风景画虽然没有秀丽的山水,但画家却视为至宝,镶上精致的镜框悬挂在醒目的地方。
有一天,地质学家瓦尔霍夫在画家的家里见到这幅画,画面上的奇特景色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
地质学家在画前沉思良久,然后问道:“这幅画上的景色是真的吗?”“这是卡顿山脉附近的实地写生画。
”画家回答,“传说这个地方好像有什么魔鬼似的,无人敢去涉足。
我出于好奇,那天冒险进入这个危险区。
果真还没走到湖边就胸闷头晕,恶心难忍。
湖边寸草不生,一片沉寂。
在窒息的窘况下,我草草画好这幅画,回家后病了四年之久!”听了画家的话,地质学家再次陷入沉思。
他运用自己丰富的地质学知识,在头脑中反复思索着隐藏在这幅画后面的自然之谜。
终于,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那红色的山石可能就是硫化汞矿石,在高热下它可以分解为硫和水银,山脚下的湖必然是一个水银湖,那湖荡漾的蓝色雾气就是剧毒的水银蒸气。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地质学家带上助手和防毒器具,到这个危险地带考察。
果然,一切都如他当初判断的那样,一个地质史上的伟大发现就这样产生了。
这个故事说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会作出不同的反映。
【举例】非典-SARS疫苗已研究出来。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课堂探究】P38页A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B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探究提示】A建筑师的活动总是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B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而动物的活动却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活动。
世界观方法论汇总: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世界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世界观】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内部条件,又要关注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