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运用:能够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明确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⑵能力方面: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②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⑶觉悟方面:初步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①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客观条件的制约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导入新课:课前先播放流行歌曲《爱拼才会赢》提问:这首歌与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时起,有时落”,“有好运,有歹运”,要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是不是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了呢?语文课上,讲过《孟子》中的“揠苗助长”的故事。
那个宋国人有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又如何呢?一、充分认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想即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包括的方面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精神状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想和做,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和做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
漫画:“纸上的包子”学生讨论分析总结:人们想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办好,就必须把想和做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如果只是“想想”、“说说”而已,并不去实实在在地行动,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纸上的包子,永远也不能取得成功。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过程。
而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1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人的主观状态如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磨难“自古名人多磨难”。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
他们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误用叹哭泣;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战胜逆境,成为胜利者。
我们都应勇敢直面逆境磨难,用它来磨炼自己奋飞的翅膀,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
事实论据命途多舛的苏轼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
后谪居黄州。
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
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
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后同旧党发生分歧。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
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
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
晚年过流放生活。
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
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终生坎坷的巴尔孔克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孔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蛋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
…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
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
如今,他走了。
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
”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
幼年就缺乏母爱。
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
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
论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第一,主观能动性亦即自觉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按照客观规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的自觉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透过偶然性认清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的固有规律;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克服种种困难,排除种种障碍,利用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有效地改造客观事物,取得实践活动的成功。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互关系的原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以及其他许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取得好的效果。
切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蛮干,那是会遭到失败,造成损失的。
其次,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吸取和借鉴。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善于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正确地应用客观规律,找到能搞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最后,我国原来的基础比较差,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也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搞好各项具体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懂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正确的主观因素的积累,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初步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2)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教学设计构思: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事理结合的方法,从事中引出道理,用道理去分析事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新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模式上,采用导与学相结合,以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爱拼才会赢》这首歌里面有这样语言: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
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起落、好运、歹运怎么办?(发挥主观能动性)生:(略)师总结:是的,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时起、有时落”,有“好运、歹运”,要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讲授新课]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我们先来分析为什么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呢?(一)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页至7页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然后教师归纳。
(板书)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精神状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它坚持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认为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发展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受人的主观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和科学研究来认识这些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实践,进而改造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和趋势。
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如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等。
客观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但它们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成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唯物辩证法和客观规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事物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因此,人们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是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关键。
同时,唯物辩证法也强调人在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的辩证关系。
这些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总之,唯物辩证法和客观规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人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同时,人们也要通过实践和科学研究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不断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实现事物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高考考点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主、客观因素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利用规律,才能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因此,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割裂二者的关系,夸大或否认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认为二者相互制约的观点,也是不对的。
(2)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因素的辩证关系主观因素不仅包括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等方面,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正确的主观因素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和学甩少多步积累形成。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②反映事物的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理性认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反映事物。
③在认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联系:①两者相互依存。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如果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总之,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一: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这一物质器官特有的机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二: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事物的发展。
3、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理解)(1)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和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总之,任何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4、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反映的根源(理解)产生正确认识与错误认识的主观原因:(l)立场不同。
(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理解)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对这个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6.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方法论)(运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懂得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以及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正确的主观因素的积累,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初步进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2)客观条件的制约,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教学设计构思: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事理结合的方法,从事中引出道理,用道理去分析事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新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模式上,采用导与学相结合,以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爱拼才会赢》这首歌里面有这样语言: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
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起落、好运、歹运怎么办?(发挥主观能动性)生:(略)师总结:是的,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时起、有时落”,有“好运、歹运”,要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讲授新课]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我们先来分析为什么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呢?(一)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页至7页的倒数第二自然段,然后教师归纳。
(板书)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精神状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哲学生活常见主观题29题1、辨析: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作用。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不从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的力量,就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就会造成混乱。
上述观点没有搞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而是错误的2、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可能正确或者比较正确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也可能错误和歪曲地反映,所以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史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题中观点把所有哲学都看成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正确。
3.辨析: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不管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土木0811 江峰2008987022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叫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那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包括什么内容呢?主观能动性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是一个重要的表现。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利用和创造条件,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就是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以及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坚强的意志。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知道了为什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我们就还要知道如何去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着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客观规律既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要求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人们只认识了客观规律还不够,如果不具备客观条件,实践同样不能成功。
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想和做)中,总要根据自己的立场、观念、知识水平,对自己的能力、条件的认识,对想什么和做什么做出选择:这样想这样做对不对?能不能做到?值不值得做?该不该做?认为对了,值了,能做,该做,才能下定决心,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想、去做。
“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容在高二哲学理论中具有转折点的重要地位,它从人的角度(有别于前四课从外部世界角度)提出人应当怎样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把握住“主观能动性”这一知识呢?笔者认为应弄清其中的“一、二、三”。
[理解] 明确一个概念。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以及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
二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三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弄清二个关系。
一是主观能动性与意识能动性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1)含义不同。
主观能动性(略)。
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和“做”的能力、活动以及人们的精神状态。
而意识能动性不包括做的能力。
(3)作用的形式不同。
主观能动性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而意识能动性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两者联系:“意识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二是主观能动性与意识反作用的关系。
二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定义不同(略)。
2、范围不同。
意识反作用指人们在一定意识指导下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即改造世界;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略)。
角度不同。
意识反作用侧重表明在物质与意识关系中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一种与物质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则着重说明人类所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这种属性。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人的主观能动性包含意识反作用,而意识反作用只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方面;2、无论是意识反作用,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的发挥都必须以一定的实践活动为基础;3、两者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一切动物的重要特征。
《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教案洛川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马军霞《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教案【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理解: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运用:能够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明确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⑵能力方面: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②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⑶觉悟方面:初步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①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客观条件的制约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导入新课:课前先播放流行歌曲《爱拼才会赢》提问:这首歌与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时起,有时落”,“有好运,有歹运”,要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
项目一、充分认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含义: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想和做,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和做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
漫画:“纸上的包子”学生讨论分析总结:人们想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办好,就必须把想和做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如果只是“想想”、“说说”而已,并不去实实在在地行动,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纸上的包子,永远也不能取得成功。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过程。
而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项目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任务1、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人的主观状态如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居里夫人发现镭条件:简陋、原始的实验室1克镭时间:45个月材料:2000吨化学药品,800吨水,4000吨粗杂的矿石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任何一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不是轻而易举地取得的,都是经过科学家艰苦的研究和实践才获得的。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意识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运用:能够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制约它的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明确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
⑵能力方面:
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②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⑶觉悟方面:初步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①客观规律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客观条件的制约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
导入新课:
课前先播放流行歌曲《爱拼才会赢》
提问:这首歌与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时起,有时落”,“有好运,有歹运”,要有所作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呢?是不是我们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认识事物,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了呢?语文课上,讲过《孟子》中的“揠苗助长”的故事。
那个宋国人有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结果又如何呢?
一、充分认识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含义: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人的主观能动性
想即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包括的方面做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精神状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特点,它主要表现为想和做,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和做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
漫画:“纸上的包子”
学生讨论分析
总结:人们想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事情办好,就必须把想和做有机结合起来。
但是,如果只是“想想”、“说说”而已,并不去实实在在地行动,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是纸上的包子,永远也不能取得成功。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过程。
而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1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一点,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人的主观状态如何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居里夫人发现镭
条件:简陋、原始的实验室
1克镭时间:45个月
材料:2000吨化学药品,800吨水,4000吨粗杂的矿石
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任何一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不是轻而易举地取得的,都是经过科学家艰苦的研究和实践才获得的。
需要多的科学家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事业,才取得了一些科学成果和技术发明。
1要求主体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2要求主体具有正确的立场和方法
3要求主体具有丰富的知识
漫画:人的能动性≠蛮干
学生讨论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不能改变规律
2客观规律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依据
例:原子能发电站原子核裂变规律
克隆羊生物遗传规律
总之:我们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地统一起来,既要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冒险蛮干,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消极坐等,无所作为。
练一练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我种鸡也能得鸡。
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天资聪颖,不必再发挥主观能动性。
根据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理。
试分析其错误所在。
3歌曲《爱拼才会嬴》中有一句词是这样的“三分太注定,七分靠打拼“。
这句歌词其实我们什么道理?
4分析“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揠苗助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心想事成”这些话是否完全正确?
活动――“想”;②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③精神状态。
为什么其他人看到苹果落地,却没有看到万有引力呢?这是因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被后深刻的东西,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把握,所以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即,
⑴从认识世界目的来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
⑵从改造世界条件来看: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这也就要求我们:
①当条件不具备时,我们不要勉强去做那些办不到的事。
②如果从现有的条件出发,能够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新的有利条件,从而办成某一件事,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做。
(3)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来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有充沛的精神状态。
所以,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第一,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那个累坏了的宋人,没有想到,由于他的努力,造成了禾苗的全部死亡。
造成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客观规律,从而违背了客观规律。
这是讲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①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从我国大跃进时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胆量等于产量,思想等于行动。
”
所以,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功。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和条件有关的,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
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就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蛮干,也就违背了客观规律,没有不失败的。
客观条件同样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
因而,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不顾实际条件任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同样是错误的。
所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
第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定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②客观条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要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