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塑胶件通用检查标准

塑胶件通用检查标准

塑胶件通用检查标准
塑胶件通用检查标准

1.目的

明确塑胶制品质量检验标准,促使生产单位按标准要求生产,有利于检验者对质量控制,满足客户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

台和合益生产或后加工的所有塑胶制品;所有外发生产或后加工的塑胶制品。

在进行部品检查时,使用本检查标准的顺序是:

1.《作业检查指导书》;

2.樣板;

3.客户图画要求或其它书面文件要求;

4.本通用标准。

3.本标准术语解释

3.1 Critical(致命缺陷,缩写:CR):

对使用和维护产品或对与此有关的人员可能造成危害或不安全状况的缺陷;或损坏产品重要的、最终的基本功能的缺陷。包括一切令该零件不能使用和装配或外观缺陷导致客户拒绝使用之缺点。

3.2 Major(重缺陷,缩写:Maj)

能引起失效或显著降低产品预期性能的缺陷。如:尺寸不符、严重变形、严重外伤、颜色错误、装配后会影响功能之批峰、严重顶白、异色点大等。

3.3 Minor(轻缺陷,缩写:Min)

不会显著降低产品的预期性能的缺陷,或偏离标准但只轻微影响产品有效使用或操作的缺陷。如:轻微划伤可抛光、易抹去之污渍、影响外观但能除去之批峰、不影响功能之缩水、混色点、轻微缩水等。

3.4 A级表面(A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直接能看到的表面,如:视窗面,正常工作面等。

3.5 B级表面(B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能直接看到的表面,如:后面、侧面等;

3.6 C级表面(C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很难或根本看不到的表面,如:底面、隐藏面等;

3.7 D级表面 (D面;通常是指内装件)

整个部件在组装成成品后看不见或只有在拆机维修时才能看见的表面。

4.抽样检查标准

4.1 IQC、QA﹑QC外观抽样检查按MIL-STD-105E单次抽样计划(详细标准见附页)普通检验Ⅱ级

检查水平:

Critical:0 Major:0.65 Minor:1.5

若Major或Minor其中之一项超出接受范围便拒收。

4.2抽检要求:

①抽检时每个生产日期及每个模号都要抽到且随机均匀抽取。

②抽检数量:1~4箱,每箱都要抽取; 5~12箱,抽取5箱;13~20箱,抽取6箱;

21~30箱,抽取9箱;31~50箱,抽取15箱;50箱以上,抽取20箱。

③抽箱方式:每1卡板的每1层至少抽取1箱,每箱至少在上、中、下均匀抽取样板且每个生产

日期皆要抽检。

4.3 IQC在检查来料时,每次抽取的样本量不能少于5PCS产品,如果有1PCS不合格影响装配或

功能则判断NG;

4.4 IPQC在抽样检查时,每2小时抽取不少于3啤进行外观检查;每2小时抽取不少于2啤进行

尺寸检查。當《作業指導書》無尺寸要求时﹐以產品試裝為准﹐或進行樣板核對。

4.5 功能测试试装检查

①IQC在检查来料时,批量少于(含等于)50000PCS,随机抽样5个计量单位进行试装判别;

批量大于50000PCS,样本数增至10个计量单位。

②IPQC在现场抽样检查时,每4小时抽取1啤进行嵌合试装,如发现1PCS NG时,即判定NG,

每班每台机抽取1啤进行脆裂测试1次。

③IPQC、QA在批量检查时,至少选1啤与另1啤进行交叉试装,如有一次不合格,则判为不

可接受。(如部品有装配要求时)

④各客户新型号部品初次量产出货前,其包装必须按“产品纸箱包装检验方法作业流程”

(MPPL-WI-PE-016)要求进行产品跌落测试,以检验产品纸箱包装方法的可行性。

5、目检的基本要求

1、检查员基本条件:正常裸眼(或纠正视力)单眼视力不小于1.0(无色盲)。

2、基本要求:

◆检查距离:45±10cm

◆时间:3-8秒/检查面/遍。

◆目测场地:无尘、不肮脏。

◆光源:日光灯40W,800LUX以上,且距离被检产品为80±20CM。

◆检查角度:垂直光源正面90°±45°。

◆受检范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外观能看见处均需检查。

6、通用检查标准

特别说明: 1)损坏产品重要的、最终的基本功能的缺陷总是判为不可接受.

2)以下标准和客户标准有相异时,最终判定以客户标准优先

3)如有限度样板,优先参照限度样板为准;无限度样板,参照本标准

4)不知怎样判定时,应与相关人员商议(或召集会议)后判定.

符号说明:“D”表示深度,“L”表示长度,“S”表示面积,“W”表示宽度,“φ”表示直径,“H”

表示高度,“△d”表示偏移量,“△E“表示色差。

6.1注塑

6.2 喷油

6.4烫金

6.6装配

8.附页: MIL-STD-105E 单次抽样计划之检验标准(LEVER Ⅱ、SPECIAL 4)

使用步骤:1)确定要抽样的产品的批量数和检查特性、AQL值。 2)查产品批量数所在的行与AQL值所在的列交

汇处之AC、RE值;(AC=Acceptance Number 合格判定个数;RE=Rejection Number 不合格判定个数)。 3)如不合格品数量小于RE值,该批产品判定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ok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1.制定目的: 确定检验作业条件,确定抽样水准,明确检验方法,建立判定标准,以确保产品品质。 2.适用范围: 本检验规范适用我司塑胶件产品检验作业。 3.权责单位: 本检验规范由品管单位制定,事业部总经理核准后发行; 所制定之规格,如有修改时,须经原制定单位同意后修改之。 4.应用文件: MIL-STD-105E II 抽样计划表(国家标准GB2828-87一般检查水平II)、工程图纸、工程样板。 5.检验标准: 1、MIL-STD-105E II表(国家标准GB2828-87一般检查水平II),正常检验、单次抽样计划,AQL订定为CRI=0 、MAJ=0.65 、MIN=1.5。 2、相关抽样标准或判定标准,可视品质状况或客户要求等做修正。 6.定义 6.1缺点分类: a.严重缺陷(CRI):可能对机器或装备的操作者造成伤害;潜在危险性的效应,会导致与安全有关的失效或不符合政府法规;影响机械或电气性能,产品在组装后或在客户使用时会发生重大品质事件的。 b.主要缺陷(MAJ):性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不至于引起危险或不安全现象;导致最终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和装配;客户很难接受或存在客户抱怨风险的。 c.次要缺陷(MIN):不满足规定的要求但不会影响产品使用功能的;客户不易发现,发现后通过沟通能使客户接受的。 6.2塑胶不良描述: 6.2.1、异色点:与本身颜色不同的杂点或混入树脂中的杂点暴露在表面上。 6.2.2、气纹:由于种种原因,气体在产品表面留下的痕迹。 6.2.3、缩水:材料冷却收缩造成的表面下陷。 6.2.4、水纹:射胶时留在产品表面的水波浪的纹路。 6.2.5、拉伤:开模时分模面或皮纹拖拉产品表面造成的划痕。 6.2.6、变形:产品出现的弯曲、扭曲、拉伸现象。 6.2.7、顶白:颜色泛白,常出现在顶出的位置。 6.2.8、烧焦:塑胶燃烧变质,通常颜色发黄,严重时碳化发黑。 6.2.9、塌坑:由于材料收缩,使产品局部整体表面下陷。 6.210、熔接缝:产品在成型过程中,二股以上的融熔料相汇合的接线,目视及手感都有感觉。 6.2.11、缺料:产品某个部位不饱满 6.2.12、混色:由于内应力,在产品表面产生与产品本色不同的颜色。 6.2.13、滋边(毛刺):由于种种原因,产品非结构部分产生多余的料。 6.2.14、封堵:应该通透的地方由于滋边造成不通。 6.2.15、断裂:塑料理局部断开后的缺陷 6.2.16、拉毛:因摩擦而产生的细皮,附在塑料表面的现象。 6.2.17、油污(油痕):由于种种原因,在产品表面留下的痕迹(包括脱模式剂),使该部位发光并带有流动样 6.2.18、气泡:透明产品内部形成的在中空。 6.2.19、划痕:由于硬物摩擦而造成的塑胶件表面线形痕迹。 6.3喷涂件不良描述: 6.3.1、漆点:涂层厚度比周围涂层厚的部分。

塑胶产品通用检验标准书

塑胶产品通用 检验标准书 Ceneral inspection standard book plastic products 2015-06-15发布2015-06-15 实施 深圳巴斯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SHEN ZHEN BUSBAR SCIENCE &TECHNOLLGY DEVELOPMENT CO. ,LTD

修订履历 一、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供应商来料(塑胶件)、塑胶部制程检验、组装部生产自检及出货检验等各个阶段。 二、缺陷定义: 以下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塑胶件不良缺陷定义: 2.1.1 点:具有点形状的缺陷(黑点、异色点、碰伤点),测量尺寸时以其最大直径 为准。

2.1.2 深划伤(有手感划伤):由于硬物摩擦而造成产品表面有深度的划伤,任一角 度目视产品均可见不良缺陷。 2.1.3 浅划伤(无手感划伤):指产品表面没有深度的划伤,视线与被检查物体表面成 90°夹角目视产品,缺陷不明显或不可见的不良缺陷。 2.1.4 批锋:由于注塑参数或模具原因,造成在产品分型面、顶针孔、镶件及滑块处等 溢出的多余胶料,有刮手的感觉。 2.1.5 缩水:壁厚处表面的原料由于体积收缩,固化成型后在产品表面形成凹陷痕迹。 2.1.6 熔接线:塑胶熔体在型腔中流动时,遇到阻物(型芯等物体)时,熔体在绕过阻 碍物后不能很好融合,于是在塑胶件表面形成一条明显的结合线。 2.1.7 气纹:因气体干扰使塑胶件表面形成雾状发暗、发白的痕迹。 2.1.8 流纹:因冷料被射入,在塑胶件表面形成雾色或亮色痕迹。 2.1.9 银纹:指塑胶件表面树脂流动方向所呈现出的银白色条纹,主要集中在浇口处。 2.1.10 烧焦:指局部高温而在塑胶件表面留下发黄或碳化的痕迹。 2.1.11 顶白/顶凸:由于塑胶件包紧力大,顶杆区域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或 凸起现象。 2.1.12 拉伤(拖花):因注射压力过大或型腔不平滑,脱模时造成塑胶件边缘擦伤, 主要出现在模具分模位和滑块位。 2.1.13 缺料:因注射压力不足或模腔内排气不良等原因,使熔料无法达到模腔内的某 一角落而造成射料不足现象。 2.1.14 翘曲变形:模具内的材料受到高压而产生的内部应力,脱模后产品收缩导致弯曲 变形。 2.1.15 杂质:有异物混入原料中,成型后在产品表面呈现出斑点。 2.1.16 气泡:由于原料未充分干燥,造成成型后产品内部有缩孔。 2.1.17 多胶:因模具方面的损伤或镶件断裂而造成塑胶件表面有塑胶凸起。 2.1.18 色差:产品表面呈现出与原样件颜色的差异或同一套外壳之间呈现出颜色的差 异; 2.1.19 纤花:尼龙料中的白色玻纤在塑料熔体充模流动过程中浮露于外表,待冷凝成型 后便在塑胶表面形成放射状白色痕迹。当塑胶件为黑色时因色泽的差异大而更 加明显。 2.1.20 破裂:由于模具原因导致产品表面拉裂现象。 2.1.21 掉纹:模具用久后局部纹路不一致现象; 2.1.22 台阶:镶件、滑块位置与主体之间不平齐的高度 2.2 喷涂件不良缺陷定义: 2.2.1 毛絮:油漆本身带有的或油漆未干燥时落在油漆表面形成的纤维状毛絮。 2.2.2 积漆:由于油漆的流平性较好,容易在喷漆件表面出现局部的油漆堆积现象。 2.2.3 缩水:由于塑胶件表面存在缩水,在喷涂后没有盖住反而更加明显。

塑胶件检验标准.doc

1目的 本标准为IQC对塑胶(包括五金件)来料检验、测试提供作业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须经IQC检验、测试塑胶(包括五金件)来料的检测过程。 3职责 IQC检查员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来料进行检验、测试。 4工具 4.1卡尺(精度不低于0.2mm)。 4.2打火机。 5外观缺陷检查条件 5.1 距离:肉眼与被测物距离30CM。 5.2 时间:10秒钟内确认缺陷。 5.3 角度:15-90度范围旋转。 5.4 照明:60W日光灯下。 5.5 视力:1.0以上(含较正后)。 6检验项目及要求 6.1塑壳 6.1.1外观 a.所有外观面光滑过渡、无注塑不良。 b.外观面无划伤、痕迹、压痕。 c.非喷涂面不能有喷涂印。 d.喷涂均匀完整、不粗糙、无暗纹、亮斑,不能有局部堆积,少油,纤维丝。喷涂是否牢固,硬度是否符合要求。 e.喷涂层色差光泽均匀、光亮。

6. 1.2尺寸 测量下列尺寸,所有尺寸均须同图纸吻合或与样板一致。 a.五金槽的尺寸。 b.外型轮廓。 c.定位孔位置 d.特殊点位置及规格(超声线)。 6.1.3材质 a.原材料是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b.防火材料应用打火机做实验(需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6.1.4试装配 a.将胶壳与相应的保护板、五金、支架等配件试装应配合良好。 b.必要时应取1-3个胶壳试超声,超声缝隙应均匀一致,焊接良好。 6.2五金件 6.2.1尺寸 测量五金的尺寸,须与样品或BOM一致。 6.2.2外观 目测检查五金的色泽是否与样品一致,是否有划伤、变形,电镀层脱落等。7检验方法 7.1外观 使用目测法检查被检品的外观。 7.2尺寸 使用卡尺测量被检品的尺寸。 8塑壳表面分类 A面:塑壳壳面;B面:塑壳底面。

五金件、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五金件\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1目的 本标准定义五金件、塑胶件产品外观品质的基本要求,并确立允收、拒收的准则。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公同现有产品所使用的五金件和塑胶件。 3职责和权限 3.1 开发部:对本标准的制定提出指导并提供相关的设计要求。 3.2 生产部:负责对本标准提出改善建议。 3.3 品质部:负责本标准的制定和升级换版。 4定义 4.1 表面重要度定义 A级面:产品正常使用时经常看到的面,如面板,前壳,产品的上表面、正面。 B级面:产品正常使用时不经常看到的面,如产品的后面、侧面等。 C级面:产品在移动或被打开时才能看到的面,如产品的底面,内部零件的表面等。 4.2 缺陷定义 4.2.1 五金件(包括喷粉、丝印)常见外观缺陷定义 4.2.1.1 变形:零件整体或局部有弯曲、凹凸、不平、不直,有明显的形位偏移。 4.2.1.2 毛刺:金属表面、边缘出现余屑和表面极细小的金属颗粒。 4.2.1.3 压痕:零件表面的呈不规则的浅沟。 4.2.1.4 生锈/氧化: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 4.2.1.5 零件松脱:冲压螺母、螺柱等松动、脱落,铆钉松脱等。 4.2.1.6 划伤:由尖锐物件在零件表面造成的沟痕。 4.2.1.7 软划伤:沒有明显深度的划痕(无手感,但肉眼能明显看出)。 4.2.1.8 露底:露底为该喷的部位没喷或喷涂厚度过薄,可看见底色。 4.2.1.9 气泡:有气泡或无附着力的喷涂区域。 4.2.1.10 杂质:喷涂面上的外来物。 4.2.1.11流痕:喷涂涂料过多且不均匀干燥后导致的流痕。 4.2.1.12尺寸偏差:因加工设备的精度不够,导致产品尺寸偏差超过设计允许水平。 4.2.1.13色差:同一产品上喷涂面颜色不一致或同一批产品里喷涂颜色不一致。 4.2.1.14 丝印不完整:字体、符号、图案印刷不完整 4.2.1.15 锯齿边状:字体、符号、图案边缘不圆滑,拖尾。 4.2.1.16 字体倾斜:字体、符号、图案丝印倾斜。 4.2.1.17 丝印颜色不对:油墨颜色不对。 4.2.2 塑胶件(包括喷油、丝印)常见外观缺陷定义 4.2.2.1 缺料:塑件边缘光滑,形状不规则,有不齐整之感。

塑胶产品通用标准

是不精密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标准

: 一.范圍 本标准规定了塑胶部品的外观要求及性能测试、等项目。 本标准适用于供应商生产、研发摸底测试、试生产、批量生产、IQC 来料检验、QA 增强性试验等各个阶段。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不良缺陷定义: 2.1.1 塑料件不良缺陷定义 2.1.1.1 点缺陷:具有点形状的缺陷,测量尺寸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准。 2.1.1.2 硬划痕(有感划痕):由于硬物摩擦而造成样品表面有深度的划痕。 2.1.1.3 细划痕(无感划痕):指样品表面没有深度的划痕。 2.1.1.4 批锋(毛刺):由于注塑参数或模具的原因,造成在塑料件的边缘、分型面、顶针孔、镶件等 处溢出的多余胶料,摸上去有刮手感觉。 2.1.1.5 缩水:当塑料熔体通过一个较薄的截面后,其压力损失很大,很难继续保持很高的压力来填充在较厚截面而形成的凹坑。 2.1.1.6 熔接线:塑料熔体在型腔中流动时,遇到阻物(型芯等物体)时,熔体在绕过阻碍物后不能很好的融合,于是在塑料件的表面形成一条明显的结合线。 2.1.1.7 气纹:因气体干扰使塑料件表面形成一种雾状发暗痕迹。 2.1.1.8 流纹:因冷料被挤入,在塑料件表面形成的雾色或亮色的痕迹。 2.1.1.9 银纹:在塑料件表面沿树脂流动方向所呈现出的银白色条纹。 2.1.1.10 烧焦:指局部温度过高而在塑料件表面留下的发黄或碳化痕迹。 2.1.1.11 顶白/顶凸:由于塑料件的包紧力大,顶杆区域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或凸起。2.1.1.12 拖花/拉伤:因注射压力过大或型腔不平滑,脱模时所造成边缘的擦伤。 2.1.1.13 缺料:因注射压力不足或模腔内排气不良等原因,使融熔树脂无法到达模腔内的某一角落而 造成的射料不足现象。 2.1.1.14 翘曲:塑料件因内应力作用等原因而造成的平面变形。 2.1.1.15 杂质:有异物混入原料中等原因,成型后在产品表面呈现出斑点。 2.1.1.16 气泡:由于原料未充分干燥,造成成型后产品内部有缩孔。 2.1.1.17 多胶点:因模具方面的损伤而造成产品表面有细小的塑胶凸起。 2.1.1.18 色差:产品表面呈现出与原样件的颜色的差异、或同一套外壳之间呈现出颜色的差异,称为 色差。

塑料件检验标准

塑料件检验标准.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检验标准 塑料件检验标准 1目的 本标准为IQC对塑料(包括五金件)来料检验、测试提供作业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须经IQC检验、测试塑料(包括五金件)来料的检测过程。 3职责 IQC检查员负责按照本标准对相关来料进行检验、测试。 4工具 卡尺(精度不低于)。 打火机。 5外观缺陷检查条件 距离:肉眼与被测物距离30CM。 时间:10秒钟内确认缺陷。 角度:15-90度范围旋转。 照明:60W日光灯下。 视力:以上(含较正后)。 6检验项目及要求 塑壳 a.所有外观面光滑过渡、无注塑不良。 b.外观面无划伤、痕迹、压痕。 c.非喷涂面不能有喷涂印。 d.喷涂均匀完整、不粗糙、无暗纹、亮斑,不能有局部堆积,少油,纤维丝。喷涂是否牢固,硬度是否符合要求。 e.喷涂层色差光泽均匀、光亮。 6. 尺寸 测量下列尺寸,所有尺寸均须同图纸吻合或与样板一致。 a.五金槽的尺寸。 b.外型轮廓。 c.定位孔位置 d.特殊点位置及规格(超声线)。 a.原材料是符合相关设计要求。 b.防火材料应用打火机做实验(需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a.将胶壳与相应的保护板、五金、支架等配件试装应配合良好。 b.必要时应取1-3个胶壳试超声,超声缝隙应均匀一致,焊接良好。 五金件 测量五金的尺寸,须与样品或BOM一致。 目测检查五金的色泽是否与样品一致,是否有划伤、变形,电镀层脱落等。 7检验方法 外观 使用目测法检查被检品的外观。 尺寸

塑胶产品检验规范

塑胶产品检验规范 1. 目的 本规范旨在定义塑胶制品品质标准,为产品设计者提供达到产品图纸图面要求的系统,为质检员提供塑胶制品检验与判定的参考依据,同时是模具及塑胶制品供应商对品质要求认知的准则。 2.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试产验证、生产组装所需塑胶制品的成品. 3. 职责 本规范由品质部和注塑部负责制定,品质部负责实施和维护。 4. 定义 4.1 缺陷 发生危险影响产品的安全性能,或产品使用性能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或显著的降低其实用性质,或不影响产品的实用性但影响产品外观的缺点。 4.2 塑胶制品外观缺陷 4.2.1 欠注———射胶量不足,制件缺料或不饱满。 4.2.2 毛边———分模面挤出的塑胶。 4.2.3 缩水———材料冷却收缩造成的表面凹陷。 4.2.4 凹痕凸起—制件受挤压、碰撞引起的表面凹陷和隆起。 4.2.5 融接痕——塑胶分支流动重新结合的发状细线。 4.2.6 水纹———射胶时留在制件表面的银色条纹。 4.2.7 拖伤———开模时分模面或皮纹拖拉制件表面造成的划痕。 4.2.8 划伤———制件从模具中顶出后,非模具造成的划痕。 4.2.9 变形———制件出现的弯曲、扭曲、拉伸现象。 4.2.10 顶白———颜色泛白,常出现在顶出位置。 4.2.11 异色———局部与周围颜色有差异的缺陷。 4.2.12 斑点———与周围颜色有差异的点状缺陷。 4.2.13 油污———脱模剂、顶针油、防锈油造成的污染。 4.2.14 烧焦———塑胶燃烧变质,通常颜色发黄,严重时炭化发黑。 4.2.15 断裂———局部材料分离本体。 4.2.16 开裂———制件本体可见的裂纹。 4.2.17 气泡———透明制品内部形成的中空。 4.2.18 色差———实际颜色与标准颜色的差异。 4.2.19 修饰不良—修除制件毛边、浇口不良,过切或未修除干净。 4.3 喷油涂层外观缺陷 4.2.1 泪油———油膜向下流动聚集的泪滴状突起。 4.2.2 油泡———喷油涂层表面泡状突起。 4.2.3 油滴———喷溅到制品表面的油点。 4.2.4 杂质———被喷油涂层包覆的尘点、尘丝。 4.2.5 纹路不良———因材料或机台变化造成塑料件的表面纤纹变化 4.4 表面等级 4.4.1 Ⅰ类:重要的外部表面。包括:外壳制件的产品正面、上面或指定面的表面,或其它制件与外壳组装后露在产品正面、上面或指定面的表面。 4.4.2 Ⅱ类:除Ⅰ类外,次要的外部表面。 4.4.3 Ⅲ类:内部表面。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Rev: 1 适用范围 : 期 : 2006年4月29日 修订记录

一、目的: 1.1为规范塑料外观检验标准,确保经品保检验之部品外观符合客户的品质要求。 二、职责 本标准必须经由培训合格之检验人员执行 检验中如有疑问及争执,须由质量主管协调处理。 若出现本标准中未涉及的项目,应立即通知质量主管修改或解释本标准。 三、适用范围: 此规范的检验标准仅针对中兴客户之产品,其他产品参考崇正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四、缺陷定义 点(含杂质):具有点的形状,测量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其尺寸 毛边:在塑料零件的边缘或结合线处线性凸起 (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亮痕(银丝):在成型中形成的气体使塑料零件表面退色(通常为白色)。 气泡:塑料内部的隔离区使其表面产生圆形的突起 变形:制造中内应力差异或冷却不良引起的塑料零件变形 顶白:成品被顶出模具所造成之泛白及变形﹐通常发生在顶出稍的另一端(母模面)缺料:由于模具的损坏或其它原因﹐造成成品有射不饱和缺料情形.

断印:印刷中由于杂质或其它原因造成印刷字体中的白点等情况。 漏印:印刷内容缺划或缺角或字体断印缺陷大于,也被认为有漏印。 色差:指实际部品颜色与承认样品颜色或色号比对超出允收值。 流水纹:由于成形的原因﹐在浇口处留下的热溶塑料流动的条纹 熔接痕:由于两条或更多的熔融的塑料流汇聚,而形成在零件表面的线性痕迹 装配缝隙:除了设计时规定的缝隙外,由两部组件装配造成的缝隙 凹痕缩水:零件表面出现凹陷的痕迹(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油斑:附着在对象表面的油性液体 漏喷:应喷漆之产品表面部份因异常原因而导致油漆没有喷到露出底材之现象 修边不良:产品边缘处因人工修边而产生缺口等不规则形状 毛屑:分布在注塑件、喷漆件表面的线型杂质。 刮痕:硬物或锐器造成零件表面的深度线性伤痕,用手指甲感觉有感、有层次感。 刮伤:无深度的表面划痕,用手指甲感觉无感、无层次感。 碰伤:产品表面或边缘遭硬物撞击而产生的痕迹 桔皮: 涂装表面呈现桔子皮似的凹凸,也称桔子皮 黑条及烧痕:零件表面发生变色、弯曲或破裂,显示出热分解后的现象 拉白:把成型品从模具中拿出时,因拔取方向造成的伤痕(大多出现于侧面) 五、检验标准 此规范系依据 GB/ 一次抽样方案Ⅱ级之抽样水准,随机取样进行检验,AQL以各部门作业指导书为准,如无明确要求的,依据以下AQL进行判定。 严重缺陷(CR): C=0 主要缺点(MA):MA=主要为性能、功能不良及零部件漏装等,且此类型缺陷会引起客户投诉或返工费用较大者. 次要缺点(MI):MI= 主要为外观不良或机械性能不良,但不影响性能的缺陷。 六、检验方法: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塑胶件外观标准 文件编号: 受控文件: 版本号:第一版本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2010.05.10 生效日期:2010.05.11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1、目的 为规范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确保经IQC检验之部品符合产品品质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房间空调器所有塑胶材料产品外观检查。 3、职责 3.1 本标准必须经由培训合格之检验人员执行。 3.2 检验中如有疑问及争执,须由品质部协调处理。 3.3 若出现本标准未涉及的项目,应立即通知品质部修改或解释本标准。 4、外观塑胶件术语 4.1 杂质、异色点、斑点 由于原料混入异物或设备空气因素,注塑件成型后,在其表面上出现的斑点。 4.2 飞边、毛刺 在塑胶件零件的边缘或结合处线性凸起(通常为注塑速度过快、注塑压力过大、模温过高不良所致) 4.3 银丝 光洁表面上的云状物,是注塑时低分子挥发物、水分等气体料在注塑件表面形成的。 4.4 汽泡 塑胶件内部的隔离区使其表面产生圆形的突起。 4.5 变形 注塑件在注塑过程中,因内应力差异或冷却不良引起的塑料件变形现象。 4.6 顶白 成品被顶出模具所造成的泛白,通常发生在卡钩上。 4.7 缺料 由于模具的损坏或其他原因,造成成品有射不饱满和缺料情形。 4.8 色差 同种颜色部件或组件相互之间的颜色差异。 4.9 划伤 表面很细的沟槽,是塑料件表面受到外部尖锐物碰撞而引起的。 4.10擦伤、拉伤 塑胶件受到轻微摩擦造成一定范围无光泽无深度感的痕迹。 4.11 熔接痕 表面可见的条纹或线性痕迹,是两股料流相遇时在其界面处未完全熔合而形成的。 4.12 断裂 塑胶件受到外部挤压或其它外部因素造成的断裂现象。 5、等级面划分标准: A级面:指外观质量要求高的零部件(如:分体挂壁式内机的面板、面框、水平导风叶片、面板装饰条、指示灯板等) B级面:指外观质量要求高的次要零部件(如:分体挂壁式内机的底盘等) C级面:指外观质量要求一般的零部件(如:装配在机内的零部件)。 6、检验条件 6.1 距离要求 A 产品外观表面质量判定应在400mm目视距离下进行。 B 在目视距离下进行判定时,如果不能发现不良则视为满足外观表面质量要求;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塑料外观检验标准 一、目的: 为规范塑料外观检验标准,确保经IQC检验之部品符合产品质量要求。 二、职责 本标准必须经由培训合格之检验人员执行 检验中如有疑问及争执,须由MQE主管协调处理。 若出现本标准中未涉及的项目,应立即通知MQE工程师修改或解释本标准。 三、参考文件 GSM FQA外观检验标准 DBTEL电池板外观检验标准 客户要求的相关文件 四、缺陷定义 点(含杂质):具有点的形状,测量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其尺寸 毛边:在塑料零件的边缘或结合线处线性凸起(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银丝:在成型中形成的气体使塑料零件表面退色(通常为白色)。这些气体大多 为树脂内的湿气,某些树脂易吸收湿气,因此制造前应加入一道干燥工序气泡:塑料内部的隔离区使其表面产生圆形的突起 变形:制造中内应力差异或冷却不良引起的塑料零件变形 顶白:成品被顶出模具所造成之泛白及变形﹐通常发生在顶出稍的另一端(母模面) 缺料:由于模具的损坏或其它原因﹐造成成品有射不饱和缺料情形. 断印:印刷中由于杂质或其它原因造成印刷字体中的白点等情况。 漏印:印刷内容缺划或缺角或字体断印缺陷大于0.3mm,也被认为有漏印。 色差:指实际部品颜色与承认样品颜色或色号比对超出允收值。 同色点: 指颜色与部品颜色相接近的点;反之为异色点。 流水纹:由于成形的原因﹐在浇口处留下的热溶塑料流动的条纹 熔接痕:由于两条或更多的熔融的塑料流汇聚,而形成在零件表面的线性痕迹 装配缝隙:除了设计时规定的缝隙外,由两部组件装配造成的缝隙 细碎划伤:无深度的表面擦伤或痕迹(通常为手工操作时造成) 硬划伤:硬物或锐器造成零件表面的深度线性伤痕(通常为手工操作时造成) 凹痕缩水:零件表面出现凹陷的痕迹或尺寸小于设计尺寸(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颜色分离:塑料生产中,流动区出现的条状或点状色痕(通常由于加入再生材料引起) 不可见:指瑕疵直径<0.03mm为不可见,LENS透明区除外(依每部品材料所订定之检测距离) 碰伤:产品表面或边缘遭硬物撞击而产生的痕迹 油斑:附着在对象表面的油性液体 漏喷:应喷漆之产品表面部份因异常原因而导致油漆没有喷到露出底材之现象 修边不良:产品边缘处因人工修边而产生缺口等不规则形状 毛屑:分布在喷漆件表面的线型杂质。

塑胶件通用检查标准

公司名称 文件名称塑胶部品检查通用标准 文件编号版本号B 分发部门 修订记录 更改页码页改次版本号发行日期修订内容 0 B 2009-9-16 制订部门编制审核批准受 控 印品质部 章

版本号:B 文件编号: 主题塑胶部品通用检查标准页改次:0 第 1页共 10页 1.目的 明确塑胶制品质量检验标准,促使生产单位按标准要求生产,有利于检验者对质量控制,满足客户质量要求。 2.适用范围 台和合益生产或后加工的所有塑胶制品;所有外发生产或后加工的塑胶制品。 在进行部品检查时,使用本检查标准的顺序是: 1.《作业检查指导书》; 2.樣板; 3.客户图画要求或其它书面文件要求; 4.本通用标准。 3.本标准术语解释 3.1 Critical(致命缺陷,缩写:CR): 对使用和维护产品或对与此有关的人员可能造成危害或不安全状况的缺陷;或损坏产品重要的、最终的基本功能的缺陷。包括一切令该零件不能使用和装配或外观缺陷导致客户拒绝使用之缺点。 3.2 Major(重缺陷,缩写:Maj) 能引起失效或显著降低产品预期性能的缺陷。如:尺寸不符、严重变形、严重外伤、颜色错误、装配后会影响功能之批峰、严重顶白、异色点大等。 3.3 Minor(轻缺陷,缩写:Min) 不会显著降低产品的预期性能的缺陷,或偏离标准但只轻微影响产品有效使用或操作的缺陷。如:轻微划伤可抛光、易抹去之污渍、影响外观但能除去之批峰、不影响功能之缩水、混色点、轻微缩水等。 3.4 A级表面(A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直接能看到的表面,如:视窗面,正常工作面等。 3.5 B级表面(B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能直接看到的表面,如:后面、侧面等; 3.6 C级表面(C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很难或根本看不到的表面,如:底面、隐藏面等; 3.7 D级表面 (D面;通常是指内装件) 整个部件在组装成成品后看不见或只有在拆机维修时才能看见的表面。 4.抽样检查标准 4.1 IQC、QA﹑QC外观抽样检查按MIL-STD-105E单次抽样计划(详细标准见附页)普通检验Ⅱ级 检查水平: Critical:0 Major:0.65 Minor:1.5 若Major或Minor其中之一项超出接受范围便拒收。

注塑件检验标准

XX厂产品检验规范 版本:1.0 1、本规范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制定出适应本厂的产品检验标准,使质检员检验物料时能按照其标准把关,而采取的为外观检验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2、本规范用来规定注塑与五金物料的具体检验要求、项目、方法及来料抽样方案,使其能够达到生产的要求,并且能够满足客户的需要。 3、本规范定义产品外观品质的基本要求,并确立允收/拒收之准则, 使公司的产品要求和供应商的来料要求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一、应用文件: 1.依据MIL-STD-105E II抽样计划表(国家标准GB2828-2003,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 样表),正常检验、单次抽样计划,取一般抽样检验水平II。AQL定为CRITICAL= 0,MAJOR =1.0及MINOR =2.5。 2.依据产品规格书、样板。 3.有关抽样标准或判定标准,可视品质状况或客户要求等做修正。 二、检验工具: 1.胶带:3M600思高原装测试胶带 2.游标卡尺:0~150mm,精度0.02mm 3.千分尺:0~25mm,精度0.01mm 4.推拉力计:NK500, 指针式 5.标准光源灯箱 6.外观检验菲林 7. 塞规0.02-1.0mm 三、检验环境: 照度:飞利浦4000K,800~1200LM,显色指数Ra≥80日光灯 视力:裸视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且无色盲 视线与被检物表面角度:45±15° 丝印、移印、喷涂表面检验温度:23±2℃,相对湿度50±5%。 外观与结构检查时间:A面5~6秒/PCS,B面:3~4秒/PCS,C面:3~4秒/PCS 检验项目 1、包装标识的确认; 2、产品外观检验; 3、结构尺寸检验; 4、结构配合的检验;

塑胶件的检查标准

Molded Plastic Checking Standard 塑膠產品檢驗標準 1.Purpose and Scope目的和範圍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uniform standard for inspection of injected molded parts and assemblies. These guidelines will be used by Hip Lick Molding and Quality Control Personnel to provide Hip Lick customers Best-In-Class injected molded Plastic Parts and Assemblies. 此文件可為塑膠產品及其裝配提供一個統一的檢驗標準.協力廠可根據此指導書為顧客提供良好 品質的塑膠產品和其裝配而成的成品. 1.Key Definitions重要定義 1.1.Surface Classifications表面分類 Class A Surface: Visible on a constant, daily basis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is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front, bezel, keyboard, and displays. A面 : 時常可見,每日正常操作的基本點.這包括,不僅限於前部﹑斜面﹑鍵盤和顯示器. Class B Surface: Visible occasionally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such as the sides of an upper shell. B 面 : 在正常的操作時常可見的, 比如在上殼的側面 Class C Surface: Seldom visible during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visible during normal customer maintenance, such as the back and bottom of unit or inside battery compartment. C 面 : 在正常的操作很少見到的,但在客戶正常維修當中明顯可見的,比如電池盒后部 和底部或其內側 Class D Surface: Not visible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is encompasses all other surfaces which are not Class A, B or C such as internal surfaces, areas covered up by label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D 面 : 在正常操作中看不到的.這包括其他不是A面,B面或C面的表面,比如內表面,被 標簽蓋住的表面和PCB. Surface Finish表面質量 Grade 1: Highly polished (e.i. SPI-B1 or lower), clear transparent, fluid contact (primarily applies to medical parts). 一級 : 高度拋光(比如: SPI-B1或低一些的), 透明的, 流動的連接(首先適用於醫學產品 上) Grade 2: Low grade polish, non-textured (e.i. SPI-B2 or higher), textured, clear translucent. 二級 : 低級別的拋光,無晒紋(比如: SPI-B2或高些的),晒紋,半透明的 Grade 3: Painted Parts. 三級 : 噴油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文件编号: Rev: 1 适用范围 : 4月29日 修订记录

一、目的: 1.1为规范塑料外观检验标准,确保经品保检验之部品外观符合客户的品质要求。 二、职责 2.1本标准必须经由培训合格之检验人员执行 2.2检验中如有疑问及争执,须由质量主管协调处理。 2.3若出现本标准中未涉及的项目,应立即通知质量主管修改或解释本标准。 三、适用范围: 此规范的检验标准仅针对中兴客户之产品,其他产品参考崇正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四、缺陷定义 4.1 点(含杂质):具有点的形状,测量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其尺寸 4.2 毛边:在塑料零件的边缘或结合线处线性凸起 (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4.3 亮痕(银丝):在成型中形成的气体使塑料零件表面退色(通常为白色)。 4.4气泡:塑料内部的隔离区使其表面产生圆形的突起 4.5变形:制造中内应力差异或冷却不良引起的塑料零件变形 4.6顶白:成品被顶出模具所造成之泛白及变形﹐通常发生在顶出稍的另一端(母模面) 4.7缺料:由于模具的损坏或其它原因﹐造成成品有射不饱和缺料情形. 4.8断印:印刷中由于杂质或其它原因造成印刷字体中的白点等情况。 4.9漏印:印刷内容缺划或缺角或字体断印缺陷大于0.3mm,也被认为有漏印。

4.10色差:指实际部品颜色与承认样品颜色或色号比对超出允收值。 4.11流水纹:由于成形的原因﹐在浇口处留下的热溶塑料流动的条纹 4.12熔接痕:由于两条或更多的熔融的塑料流汇聚,而形成在零件表面的线性痕迹4.13装配缝隙:除了设计时规定的缝隙外,由两部组件装配造成的缝隙 4.14凹痕缩水:零件表面出现凹陷的痕迹(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4.15油斑:附着在对象表面的油性液体 4.16漏喷:应喷漆之产品表面部份因异常原因而导致油漆没有喷到露出底材之现象 4.17修边不良:产品边缘处因人工修边而产生缺口等不规则形状 4.18毛屑:分布在注塑件、喷漆件表面的线型杂质。 4.19刮痕:硬物或锐器造成零件表面的深度线性伤痕,用手指甲感觉有感、有层次感。 4.20 刮伤:无深度的表面划痕,用手指甲感觉无感、无层次感。 4.21碰伤:产品表面或边缘遭硬物撞击而产生的痕迹 4.22桔皮: 涂装表面呈现桔子皮似的凹凸,也称桔子皮 4.23黑条及烧痕:零件表面发生变色、弯曲或破裂,显示出热分解后的现象 4.24拉白:把成型品从模具中拿出时,因拔取方向造成的伤痕(大多出现于侧面) 五、检验标准 此规范系依据 GB/T2828.1-2003 一次抽样方案Ⅱ级之抽样水准,随机取样进行检验,AQL以各部门作业指导书为准,如无明确要求的,依据以下AQL进行判定。 严重缺陷(CR): C=0 主要缺点(MA):MA=0.65主要为性能、功能不良及零部件漏装等,且此类型缺陷会引起客户投诉或返工费用较大者. 次要缺点(MI):MI=2.5 主要为外观不良或机械性能不良,但不影响性能的缺陷。 六、检验方法: 1.检验条件及方法 a.室内检验环境下、目距500mm、视线相对水平面45度以上、从观察物正面开始观察 一周b.部品不能为突出表面瑕疵而使用单向照射光源,目视时应无直接照射光源。

塑胶件检验与验证标准

文件修订/变更记录表 文件发放控制记录表

《GB/T 2423.5-1995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第二部分:机械冲击试验》 4外观检查面定义: A 面:暴露在外,正常使用中可直接看到的主要表面,除 LCD 显示视窗区外的手机直视面。 B 面:暴露在 外,且正常使用时候并直接看到的次要表面,如底壳组件的正面,上部与底 部、两侧面,电池盖,正常使用时可看到的区域。 C 面:正常使用时看不到,只有在卸电池或 SIM 卡时可看到的内表面及手机配件。如:底 壳的电池仓、电池盖的内表面,彩盒及手机配件(电池、耳机、数据线)。 5塑胶件不良缺陷术语及定义 1.1点缺陷:具有点形状的缺陷。测量尺寸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准。 1.2混色:不能被完全熔融的、不同于机壳颜色的其它异色。 1.3顶高:由于塑胶件较难脱模,顶针局部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凸起。 1.4顶白:由于塑胶件较难脱模,顶针局部受到强大的顶出力所产生的白印。 1.5硬划痕(有感划痕):由于硬物摩擦而造成样品表面有深度的划痕。 1.6细化痕(无感划痕):指样品表面没有深度的划痕。 1.7批锋:由于注塑参数或模具的原因,造成在塑胶件的边缘、分型面、顶针孔、镶 件等处溢出的多余 胶料,摸上去有刮手的感觉。 1.8磨花:由摩擦造成的塑胶件表面轻微的划伤痕。 1.9批伤:削除批锋时由于操作工艺的不当造成的削痕。 1.10拖伤:因注塑压力过大或型腔不平滑,脱模时所造成边缘的擦伤。 1.11缺胶:因注射压力不足或模腔内排气不良等原因,使熔融胶料无法到达模腔内 某一角落而造成的射 胶不足现象。 1.12熔接线:塑胶熔体在型腔中流动时,遇到阻碍物(型芯等物体)时,熔体在过 阻碍物后 不能很好的融合,于是在塑胶件表面形成一条明显的结合线。 1目的 制定控股有限公司各种类型手机用塑胶件的检验标准和试验方法,确保智能终端事业部所 有采购、生产的手机用塑胶件能满足研发设计、生产及用户使用的要求。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手机用塑胶件的检验及认证。 3引用标准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3.1 3.2 3.3 3.4 3.5 3.6 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 试验Ca: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试验N:温度变化试验方法》 试验:温度冲击试验方法》 第二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Ed:自由跌落》 3.7

塑胶件通用检验标准

塑胶件通用检验标准 1 范围 包括所有塑料件的尺寸、外观、功能检测,适用于IQC进行来料检验,也用适于QC、QA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以及对成品进行验收检查。 2 样件 模具完成后,设计人员应对样件封样,最少签两套样件,一套封存于外协生产厂家,一套封存于公司IQC处,作为可接受来料的实物标准,发生品质争议时作为判断的依据。 设计人员应不定期对封存的样件作检查,以确认样件是否能继续作为检验的参考,若发现样件产生问题,不能再作为品质判断的依据,设计人员应重新签板,旧样件作废。样件保存的部门应对样件的品质负责,发现有导致样件品质下降的问题产生,应立即与设计人员联系。 因为种种原因对模具作修改,设计人员应在修改稳定后重新签板,以替代旧的样件。 3 类别划分定义 3.1 塑料件分类 A、内部使用塑料件:装配在产品的内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用户不会看到。 B、外部使用塑料件:装配后表露在外部,用户可以直接看到,或是开门后可看到。 C、透明塑料件:各种透明材料注塑成型的塑料件。 3.2 缺陷区域划分 主要面:在通常使用条件下可以直接看到的表面。 次要面:在通常使用条件下不能直接看到的表面。 4 尺寸检验 若无特别说明,塑料件来料按技术要求检验,若不作尺寸检验,以所签样件为准,需要检验的尺寸,必须在设计图纸中标明。未注尺寸公差按前述技术条件检验。 5 阻燃性 阻燃性检验按图纸要求,符合UL94标准。检验方法参照GB/T 2408-1996 〈塑料燃烧性能试验方法水平法和垂直法〉 6 外观检验内部使用塑料件:在正常光线下,距离为500mm,在5秒时间内作出判断。 外部使用塑料件:在正常光线下,距离为500mm,在5秒时间内作出判断。 透明塑料件:在正常光线下,距离为300mm,在5秒时间内作出判断。 (正常光线定义为自然光或光照度在300-600LX 的近似自然光, 如40W日光灯,500mm距离) 外观检验项目: (1)颜色不均 此种缺陷,不论出现在主要面还是次要面上,均不接受。 (2)变形 以所签样件或图纸要求为标准,变形程度不超过样件,需特别检验的要在设计图纸上说明。

塑胶产品出货检查标准

塑胶产品出货检查标准

东莞市科业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企业标准 2014年9出货检验标准 受控状态: 文件版号: A/0 文件制订: 文件审核: 文件批准: 东莞市科业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一、目的 為產品質量檢查提供判斷合格是否的依據﹑產品接收的標准与產品Critical ﹑Major ﹑Minor 缺限予以界定,此資料說明G/M 產品一般外观的要求和准則。 二、范圍 公司所有产品的出货檢查. 三、檢查標准(某种產品具体需檢查哪些項目,見相應作業指導書的規定) 1.外觀(包括包裝)抽樣檢查標準: a.按MIL-STD-105E 單次正常抽樣標准進行. 致命: 0% 严重: 0.4% 轻微: 1.0% 若major 或minor 其中之一項超出接受范圍便拒收. b.包装箱应用所规定的包装箱包装,不得用错箱,箱不得变形,破烂,现品票不得涂改并端正贴于箱的右中央。 c.检查产品时无特殊规定检标准,一律参照检查标准书检查. 2. 尺寸抽樣檢查標準. 依据基准书如實測尺寸5PCS 不符合工程图纸或相应检查指导要求,不可以接受[客户有特棌放宽除外]. 3. 功能試裝檢查: a. 如有印刷/喷油附着力检测应按客户规定的测试标准及要求对表面进行附着力测试,不能有剥离脱色现象. b. 对应的装配件进行试装,如有变形,间隙大,装配其他问题则判定为NG 4. 重量檢查: 除有特別規定外,本公司重量檢查所得數据,僅供參考用. 5. 如有任何矛盾存在于通用标准,指导书和QC 工程图之间,最终以客户签字的样板为准。 四.質量階級的定義(一﹑二級﹑三級表面) 一級表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直接能看到的表面.如: 頂部; 正面等. 二級表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能直接能看到的表面,如: 后部 ` 底部等. 三級表面: 使用者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很难或根本看不到 的表面.內部,表面隱藏部分等.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塑胶件外观检验标准 第2版適用範圍 : IQC 進料檢驗日期 :2003、 11、20核准: 何安平審核: 唐浴光編寫: 蔣昊、李成榮IQC零件性能測試規範版本: 02 一、目的: 1、1為規範塑膠外觀檢驗標準,確保經IQC檢驗之部品符合產品品質要求。 二、職責 2、1本標準必須經由培訓合格之檢驗人員執行 2、2檢驗中如有疑問及爭執,須由MQE主管協調處理。 2、3若出現本標準中未涉及的項目,應立即通知MQE工程師修改或解釋本標準。 三、參考文件 3、1 GSM FQA外觀檢驗標準 3、2 DBTEL電池板外觀檢驗標準 3、3客戶要求的相關文件 四、缺陷定義 4、1 點(含雜質): 具有點的形狀,測量時以其最大直徑為其尺寸 4、2 毛邊:

在塑膠零件的邊緣或結合線處線性凸起 (通常為成型不良所致) 4、3 銀絲: 在成型中形成的氣體使塑膠零件表面退色(通常為白色)。這些氣體大多為樹脂內的濕氣,某些樹脂易吸收濕氣,因此製造前應加入一道乾燥工序 4、4氣泡: 塑膠內部的隔離區使其表面產生圓形的突起 4、5變形: 製造中內應力差異或冷卻不良引起的塑料零件變形 4、6頂白: 成品被頂出模具所造成之泛白及變形﹐通常發生在頂出稍的另一端(母模面) 4、7缺料: 由於模具的損壞或其他原因﹐造成成品有射不飽和缺料情形、4、8斷印: 印刷中由於雜質或其他原因造成印刷字體中的白點等情況。 4、9漏印: 印刷內容缺劃或缺角或字體斷印缺陷大於0、3mm,也被認為有漏印。 4、10色差: 指實際部品顏色與承認樣品顏色或色號比對超出允收值。

4、11同色點 : 指顏色與部品顏色相接近的點;反之為異色點。 4、12流水紋: 由於成形的原因﹐在澆口處留下的熱溶塑膠流動的條紋 4、13熔接痕: 由於兩條或更多的熔融的塑膠流匯聚,而形成在零件表面的線性痕跡 4、14裝配縫隙: 除了設計時規定的縫隙外,由兩部組件裝配造成的縫隙 4、15細碎劃傷: 無深度的表面擦傷或痕跡 (通常為手工操作時造成) 4、16硬劃傷: 硬物或銳器造成零件表面的深度線性傷痕 (通常為手工操作時造成) 4、17凹痕縮水: 零件表面出現凹陷的痕跡或尺寸小於設計尺寸 (通常為成型不良所致) 4、18顏色分離: 塑料生產中,流動區出現的條狀或點狀色痕(通常由於加入再生材料引起) 4、19不可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