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洪水灾害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0.24 KB
- 文档页数:3
龙源期刊网
日照市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作者:杨本固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21期
摘 要: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日照市的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在不断加大。在对日照市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系统地研究后发现,地质灾害受工程经济活动影响特别是矿山开采是比较大的。基于此,深度分析此課题,提出有效的勘查方法,推动日照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照;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1-0184-02
日照市矿山类型较多,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较多。从当前矿山地质灾害情况来说较为严峻。因为无论是社会经济文化,还是生态环境,都和矿山有着密切的关系。
1 人类工程活动
日照市已发现矿产63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32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33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中型矿床10余处,小型矿床20余处。日照市共开发利用铁、铜、铅等21种矿产,有各类矿山546个,其中在建及生产矿山190个,关闭及废弃矿山356个。从业人员5445人,产量2305.08万吨,实际采矿能力3258.1万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3989.9万元,利润总额8676.87万元。
日照市一些乡村公路未对不稳定边坡采取必要防护措施,给过往行人车辆构成较大安全威胁。对交通线路两侧不稳定边坡不进行或不全面进行护坡,将难以避免崩塌隐患的继续发展,且随着时间加长,在重力、降雨、震动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危险性会日渐增大。工程建设后期,存在不合理的弃土、弃渣。不合理的弃土、弃渣等易形成泥(渣)石流地质灾害。
2 矿山工程施工现状
2.1 采矿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低
在进行采矿工程时,要想有效的提升生产质量,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相关部门在对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审查后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质没有达到相关要求,这样就阻碍了采矿工程的开展。
资源环境 。.II ZiyuanHuanjinq V 。 石羊河流域“7・27”暴雨洪水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蔡文元 (甘肃省武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20 312年7月27日,石羊河流域古浪县、天祝县境内遭遇局地雷阵雨,暴雨中心发生洪水,造成天祝县安远镇马家 台村至古浪县黑松驿镇青土坡村一带受灾严重,上游的暴雨区出现多处洪涝灾害及崩山、滑坡、泥石流,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经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力抢救,虽挽回部分经济损失,但重灾区的.T-农业生产仍遭到严重的损害。为吸取教训,现对 “7・27”暴雨洪水成因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区域内暴雨洪水的变化特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本文分析了本次暴雨的特性 和成因,并提出了中小河流暴雨洪水灾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暴雨;成因;灾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TV]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97(2017)06—0041—02 1基本情况 2012年7月27日,石羊河流域天祝县、古浪县局部地区 发生短历时大暴雨,天祝县安远镇马家台村、古浪县黑松驿 镇青土坡村及周边区域受灾严重,2县5个乡镇21个村受 灾,造成2人死亡、房屋倒塌45间,受灾人数11 671人。 本次暴雨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27日17—21时,根据调 查结果和实测资料分析,暴雨中心位于天祝县安远镇—古浪 县黑松驿镇一带,主雨区涉及天祝县毛藏、打柴沟、安远、哈溪等 4个乡镇及古浪县黑松驿镇,降水强度最大时段为18_-2O时, 该时段天祝县安远镇降水达60.2 mm,哈溪镇32.5 mm。降 水量在60 mm以上的面积l8.68 km2,50 mm以上面积 56.9 km ,40 mm以上面积127.7 km ,30 mm以上面积 213 km2,20mm以上面积301 km ,10ram以上面积448km2。 2自然地理概况 主雨区天祝县安远镇马家台村至古浪县黑松驿镇青土 坡村一带位于古浪河的二级支流萱麻河中游。古浪河发源于 祁连山东段乌鞘岭毛毛山北麓,自东向西有黄羊川河、大南 冲河、庙儿沟河、小龙沟河、龙沟河、张家河、萱麻河等一、二 级支流汇聚古浪峡,出山后又与柳条河汇流,浇灌武威盆地 东边的古浪平原。下游尾水通过红水河,入石羊河干流进入 民勤盆地。地理坐标在东经102.90。 103.14。、北纬 37.17。一37.45。之间。流域面积878 km ,控制断面以上干 流长度48.70 km,河道比降为28.5%e,河源高程为3 600 m, 流域形状成圆扇形,河流走向由东北方向在十八里堡转向 西,并在铁鬼山附近转向北,呈“s”型,河源山势陡峭,有山 大、沟深、梁长、坡陡之特点。上游海拔在4 000 m以上是高山 冰雪寒冻带;3 000 m以上是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森林草原灌 丛带,一般植被较好,是水之涵养所在;其余是前山干草带。 中下游两岸有耕地和光山秃林,黄土和岩石裸落,植被较差, 土壤上游多为山地灰褐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中下游为绿洲灌 溉土和灰漠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4.9 mm,多年平均蒸发 量为1 062 mm,多年平均流量为2.18 m ,多年平均径流量 0.676 3×10 m ,多年平均输沙量为22.1×104 t,水质一般为 Ⅳ类,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03 mS/s,发生于2002年6月 7日,调查最大流量为809 mS/s,发生于1919年。 3●雨分析 3.1暴雨分布 本次暴雨范围包括武威市所辖天祝县及古浪县的大部 分地区,笼罩面积大,但降水量多在30 mm以下。降水量在 30 mm以上的区域(主雨区)面积仅包括天祝县所辖乌鞘岭、 安远镇和古浪县黑松驿镇等,面积为213 kmz,降水量在 10 IT/m以上的区域面积为448 kmz。主雨区与祁连山脉走势 基本一致,呈西南一东北向哑铃状。形成的暴雨中心位于天 祝县安远镇一古浪县黑松驿镇一带,即东经102 ̄16 ~ 102。21 、北纬37。59 ~38。05 之间,调查最大点降水 量为60.2 mm。调查和雨量自记资料证实,暴雨中心前后自西 南向东北方向移动,主降水过程降水历时约120 rain。暴雨分 布详见图1。 作者简介:蔡文元(1968-),男,甘肃武威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勘测、分析、评价工作。 2017筚 06胡f慧第51
深圳市洪水灾害分析与减灾对策
钟小芹 肖 文
(深圳市水务局 518008)
摘要 对深圳的洪水灾害的成因、特性、类型及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洪灾灾害程度,通过对实测资料及已发生的
洪灾进行验证,得出了易发灾害的区域,并根据不同的成害因子,提出了可能成害的类型与程度,按照不同类型的洪害进
行了减灾的研究,同时提出了非工程措施的重要性。
关键词 洪灾 灾度 减灾 非工程措施
1 深圳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面积为2020km2。地势东南
高,西北低,东南为半岛、海湾地貌带;中部为海岸山脉地貌带;
西部为丘陵谷地地貌带。植被覆盖程度为中等,平均覆盖率约
65%。本市境内无大江河,流域面积大于100km2以上的仅有
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茅洲河和深圳河等5条,而干流短小
的小河则众多。深圳市河流大部分属山区性河流,中上游河床
纵比降大,流域坡度也较大,使洪水暴涨暴落,泛滥成灾。
深圳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海洋性季风影响。多
年平均降雨量1933.3mm,雨量主要集中于汛期(4~9月),约
占全年雨量的85%,且前汛期多为锋面雨,后汛期则以台风雨
为多。降雨的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梧桐山迎风坡降雨特多,
为全市暴雨中心。由于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干旱与洪涝常交
替出现。
深圳市洪水灾害直接由暴雨酿成。经多年分析,深圳市一
般连续24h降雨量大于200mm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
由于地形的影响,暴雨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如来自海洋的
水汽受全市最高的梧桐山的抬升作用,处于它的迎风坡的南澳
圩站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为全市最多,多年平均2.04次;处于
梧桐山迎风坡西南侧的深圳站为次多,而深圳站所处位置正好
是全市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中心区,容易造成损失严重的洪
水灾害。
2 灾害性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
根据深圳市的实际情况,设定24h降雨量H24≥200mm为
灾害性暴雨。灾害性暴雨每年4~10月都可能发生,但主要集
中6、7、8和10月份。东南部的深圳、三洲田和南澳圩站较多,
第21卷第2期灾 害 学Vol.21No.22006年6月JOURNALOFCATASTROPHOLOGYJun.2006
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
田国珍1,刘新立2,王平1,赵霞1,李向荣1
(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洪水灾害风险区划是洪水风险管理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受数据收集以及分辨率的影响,中国一直缺乏可以指导相关部门进行洪水风险控制及洪水保险的洪灾风险区划。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基于高分辨率(90m)的全国降雨、地形坡度、河流湖泊缓冲区、人均GDP、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耕地密度等影响水灾发生的风险因子图,采用水灾成因分析法和经验系数法,得到洪水的潜在危险区和经济易损区,进而得到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法,逐步剔除各影响因子后,对引发洪灾的主要外在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成因中图分类号:P426.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2006)02-0001-06
中国地域辽阔,洪水灾害频繁发生,大约2/3的
国土面积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害。洪涝灾害在各种灾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仅长
江流域2004年汛期就有782个县市和7630万人受
灾,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因此,进行系统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将洪水灾害的
风险成本降到最低程度,对于社会的和谐以及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洪水保险作为国家管理洪泛区的一种重要手段的国家,其实行的国家洪水保
险计划(NFIP)是洪灾风险管理的成功典范。实践
证明,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制度是可行的、有效的。进行洪水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洪水灾
害风险区划,对此,许多学者在省级尺度上做了一
些工作,如有黑龙江、湖北等省洪水灾害空间分析,
第17卷第3期
2011年3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01.17 No.3
Mar.,201l
西河“8.1 3"洪水灾害成因分析
罗志春
(四川省都江堰外江管理处,成都61 1230)
[摘要]2010年8月l3~14日,西河流域遭受暴雨洪水袭击,堤防、桥梁、拦河坝冲毁垮塌,
工程损失极为严重,为社会各界所关注。通过对该次暴雨洪水的成因、特点以及工程工况,探
讨“8.13”洪水灾害成因。
[关键词]“8.13”洪水;西河;拦河坝;溃决;超标准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7175(2011)03—0070—02
1 概述 2 降雨成因及特点
2010年8月13~14日,西河流域遭受暴雨洪水袭
击,大部分山丘区河道洪水暴涨,干支流主要报汛点洪水
位都超过警戒水位,水利工程损毁严重,沙沟河沿岸堤
坝、护岸多处垮塌,沿河电站拦水坝多处冲毁;西河中下
游石头、羊头、泗江堰拦河溢流坝相继垮塌;怀远定江大
桥(西河支流)、西河明珠大桥、徐家渡大桥出险、方渡大
桥桥墩倾斜、龙王渡大桥垮塌(图略)。洪灾损失为近数
十年来罕见,因此分析这次洪水特点、灾害的成因,对西
河流域今后防洪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010年8月中旬,四川盆地高温、高湿,西南暖湿气
流为降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高原切变、高空冷平
流及地面冷空气,触发了盆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促成盆 地部分地方出现了强降雨过程。西河流域在降雨控制范
围之内,最大降雨出现在成都市崇州九龙沟为248.3 mm,
属西河干五里支流内。各雨量观测点13日均达暴雨,部
分观测点达到特大暴雨,大部分区域降雨历时2 d。见表
1。中心位于上游山区,各观测点次降雨雨量都达100 mm
以上,到平坝地区雨量减小,坝区崇州只有60 mm。
2013年第l2期(下半月) 科研◎农业乞象 山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 陈芸 陈隆财 (奉新县气象局。江西宜春330700) [摘 要】山洪灾害的危害一Pt.k.,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本文针对山洪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 定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应对策略等,致力于将山洪灾害对民众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山洪地质灾害成因对策 f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2—0237—01 一、山洪地质灾害成因 1.强降雨 由于汛期集中,降雨量大,洪峰时流量大,所形成的冲击力 度大,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长期的强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达 到饱和,土壤减少摩擦角,从而出现泥石流和滑坡出现。 2.矿渣、堆积物疏松 矿渣和堆积物由于堆积不密实,在降雨之时,将土粒之间的 摩擦力减小,在自身作用力下,很容易出现位移,原本固定的结 构在含水量饱和的情况下失去平衡,从而形成水土流失。 3雌积物、矿渣堆积坡度 堆积物或者矿渣在一个坡度上堆积,遇到强降雨之时,因为 滑坡面受到润滑,再受到重力之后,就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堆积 物和矿渣由于临空的坡度较大,超出安全坡度的范围,在降雨之 后,便会产生滑坡。 4.尾矿坝安全质量不达标 尾矿坝质量不达标,也是引发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例如, 有些矿产为了能够节省资金,在尾矿坝建设之时,以简单建设重 力式挡土墙了事,里面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也有些因为没有正 规的设计团队,只是凭空想象,在尺寸和结构上,无法达到安全 标准;在建设之时,偷工减料,也会导致存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5.人为破坏因素 由于人类的活动,也会增加山地山洪灾害的发生概率。例 如,在山坡堆积物、坡脚建房等活动,也会引起山体结构受到破 坏,提升山洪发生的概率;矿产开采之时坡度过大、堆积物无节 制堆高、高堆积物之地随意开炸等行为,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 山洪灾害的产生。 6.地震 地震会导致直种水平发生位移,这是产生灾害最为严重和 直接的因素。例如,汶川地震之后,又发生了泥石流,灾情如此严 重,泥石流在短时间内雪上加霜,可见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多 么直接、快速。 二、防范山洪灾害的对策 1.建立起思想保障的完整体系 1.1针对山洪灾害发生,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条例,可 以有效对人类的活动进行约束,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导致山洪灾 害的频率增加。对人类活动规范,保障人民生命生命财产免受山 洪灾害威胁。 1.2对山洪易发区,一定要将山洪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进行普 及,充分利用宣传媒体,来对山洪的产生及危害、预防措施等进行 大力宣传,使得民众能够对山洪灾害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思 想上对山洪灾害有了认识之后,才能制定出保障安全的对策。 1.3对灾害的预防意识强化,并加强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很多山洪灾害是人为原因造成,因此,必须要制定出相关的约 定,通过一系列的演习和活动,增强大家的防范意识,对山洪灾 害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破坏山洪灾害产生的硬性条件,确 保民众生活在安全氛围之中。对山洪灾害预防知识进行长期的 普及和培训,确保安全意识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 2.安全保障体系建立 2.1建立起山洪灾害防范的组织,由相关政府部门成立研究 机构。领导岗位的责任制必须加强,结合山洪易发区的实情,来 实施预防方案,并对预防方案进行宣传,积极引导民众定期进行 培训,将安全防御工作真正实施到位。 2.2对山洪易发区,建立起专业的监测团队,并对易发点的 危险警示工作实施到位。例如宣传标语、河流警戒线,并将安全 流量公布于公示墙,以此来实施对山洪灾害的危害避免。一旦有 危害警示发出,立即组织撤离,转移财产,确保将生命财产的损 失降到最低。 2.3山洪灾害还需要群防群治,单凭一人之力根本有心无 力。由各个山洪防治部门进行组织,将一些危险地段进行标识, 让民众能够远离危险区域。发动群众一起加入山洪预防事务之 中,一旦发现河流超出警戒线,或者其他异常,及时上报给相关 部门,才能得以及时实施生命财产安全的救援工作。 例如,在山洪灾害的防御工作中,单凭政府组织之力,根本 无法将其实施到位。某县开展防洪警示工作,在将警戒措施都布 置稳妥之后,对群众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山洪灾害一旦发生, 所造成的损失,都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以后就可以让民众 真正加入到防治工作之中,政府可以减少在防治工作上的投入。 一次山洪爆发之时,由一位老农民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给相关部 门,才能让所有群众都撤离到安全地带,将生命财产得以保全, 可见大家群策群力对山洪防止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所在。 3.能力保障体系建立 3.1在山洪灾害的安全防治中,必须要将监控设施布置完 善。将堆积物的下部和挡土墙、尾矿坝、松散废弃物等进行压实, 将危险物实施安全支撑,以此来消灭所有不安全隐患的存在。 3.2监控仪器和设备必须实施到位,相关的防治部门中,应 该要将水位警报、雨量测试等相应的设备作为资金投入的核心 部分,并由专业人员管理,对当下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 判断山洪灾害是否发生。 例如,某县为山洪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多年来,所造成的 损失不可估量,十年中的死亡人数达到数千人,可见其灾害性 强。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了相应的监控设备,并组织消除山洪灾害 的安全隐患。最近一次山洪灾害发生之前,由于监控数据提前显 示出预警信号,相关部门对人员、财产进行转移,达到无人员死 亡率,财产损失也为历史最低。 三、结语 山洪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极大,但是其成因复杂,条件简单, 监控点较多,在此基础上,预防灾害发生才是关键。实施对策是 减少山洪灾害发生重中之重。只要能够让民众对其认识到位,群 防群治,相应的防御措施实施到位,就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山洪灾 害的发生概率,将这些不可抗拒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丁春梅,何晓锋,万成杨等.浙江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Ⅱ】.人民 黄河,2010,32(4):19—20. 【2]朱自周张掖市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田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 子版),2013,(19). 翻陈文军陕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0】.中国防汛抗旱201121(2):18—21 【4】张维林宜良县山洪灾害防治实践与对策Ⅱ】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2,(1):72—73 【5】焦成德.浅谈平武县山洪灾害的危害、成因及防治对策Ⅱ】科技资讯, 2012,(12):134-134 Nong Min Zhi Fu Zhi You ll农民致富之友ll
・34・ 山西水利 SHANXI WATER RESOURCES 2002年第5期 水旱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邢淑梅 ,李巧霞 (1.忻州市水利局,山西 忻州034000;2.山西省水利技校,山西 太原030001) 【摘要】在全面综合分析忻州市地质、降水、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该区域内水旱灾害的形成特点和发生规 律,计算得出了水旱灾害的表现频率,认真分析了水旱灾害的主要成因,具体提出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防治和减轻水 旱灾害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旱;灾害;对策;忻州市 【中图分类号】¥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042(2002)05—0034—02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总面积25 157 km ,人 口289万人,境内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貌,山 多川少,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全年平均降水量仅 463.5 mm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内降雨多集中在 7月、8月、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达1 400 ITlm,是年平 均降雨量的3倍。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典型的大陆性季 风气候的强烈作用,致使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给全市 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 1 水旱灾害的基本特点 1.1 水灾的特点 分析忻州市多年来洪灾发生的规律,可以看出, 洪灾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洪水灾害在出现时间上随 机分布,不同频率的洪水,其洪峰、洪量和洪水历时等 相差很大,这不仅决定了洪水灾害的类型,而且导致 了灾害程度很悬殊。二是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增 大,特别是1982年以后,损失增长较快。1996年由于 受八号台风影响,忻州市遭受了大暴雨袭击,8月1日 至9日降水量达100 mm~255 mm,造成经济损失达 13亿元。三是建国以来,洪水灾害频繁,基本上年年 有灾,发生较大洪水灾害达8年次,频率为18%,而 且每相隔5年至8年左右就有一次较大洪灾发生。 1.2 旱灾的特点 干旱是忻州市的主要自然灾害,其特点有三:一 是发生频繁。从有史料记载的公元1047年至1929年 间,发生较大旱灾167次,频率为18.9%,其中特大 灾害41次,频率为4.6%;二是周期逐年缩短。从建 国到2000年,51年间共出现早年33个年次,频率为 64.7%,其中大早年1 1个年次,频率为21.6%;三是 程度日益加重。1999年1月至9月份忻州市平均降水 量仅279.8 mm,比历史同期少147 mm,是自1972年 以来同期最为干旱的一年,境内地下水位下降,河道 来水锐减,大部分小泉小水干涸断流,全市74座中小 型水库有41座成为干库,受旱面积达46.5万hmz,占 总耕地面积的94%,粮食减产6成以上。 2 水旱灾害的主要成因 2.1 水灾的成因 水灾成因是多方面的。从自然方面来看,忻州市 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涉及两河主要支流较 多,如县川河、朱家川河、关河、岚漪河、汾河、恢河、青 羊河、滹沱河等。这些支流的水量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形,每到雨季常有集中暴雨发生, 加之山区河道的特性,一遇暴雨,常常成灾。从社会方 面来看,近年来,建设规模日益加大,而防洪设施的建 设却滞后,为此导致相同洪水而灾害损失却加大的 情况。 2.2 旱灾的成因 旱灾的成因在很大程度上与生态环境和人类的 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忻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土壤质 地疏松,孔隙发育、渗透性较大,极易形成干旱。加之 全市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又受蒙古、西伯利 亚高压控制,阻碍着太平洋暖湿气流西进,境内东部 受太行山、五台山的阻隔,形成太平洋暖湿气流向西 北输送的屏障。西部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太平洋 副高压迫使东南气流在这一带遇到大陆冷空气交锋, 暖湿气补充差,降水历时短,所以,多数地方易遭受干 旱。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植被锐减,水 土流失加剧,土壤保蓄功能降低,又进一步加大了旱 灾发生的可能和程度。 3 水旱灾害的防治对策 3.1 要牢固树立长期防灾、减灾的思想 对水旱灾害要做好“常备不懈,以防万一”的准 备,加大防汛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防洪机构,进一步落 实防汛抗旱领导责任制,真正做到防洪抗旱“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3,2 要建设高标准防洪系统,发挥综合防洪效益 防洪系统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 是通过修建水库、堤防等工程,根据防洪标准,确立科
能源与环境 SCIENCE&TECHN0LOGY . 2 0。1 4 N O.。0 6.1j2圆
浅谈洪水灾害的两个成因与防治对策
杨燕 (四川省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双流一站 四川成都 6 1 0200)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ZItf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但水也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带来巨大危害。每当雨季来临,暴雨造成河水泛滥,冲毁城市.农田,厂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从洪水给人们带来的 灾害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洪水灾害成因 防治 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2-3791(2014)02(c)一0133—01
造成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 就其中两个原因浅谈如下。
1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生水土流失,引 发洪水灾害 我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 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据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O世纪90 年代末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5km2。造 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无外乎自然 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 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客观条 件,自然因素:(1)暴雨产生的径流,(2)地形 地质因素,如: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 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土壤性质,疏 松的土体抗冲刷能力弱,极易被冲刷。页 岩、砂岩、砂页岩易于分化都会形成疏松的 土体。(4)植被减少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 发生。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 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对 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使森林过量砍 伐而发生水土流失,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 仅14%,经济效益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 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陡坡开 荒、不合理开发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洪水灾害的 发生,给水土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生 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一方面;使表层土壤 裸露,裸露土壤在水力侵蚀下,大量流入江 河、水库、湖泊,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水 库容积减小、湖泊萎缩,严重影响行洪、蓄 洪能力,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造成 缺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土壤颗 粒间的空隙是储存水的空间,由于土壤被 水带走,储水空间因此减少,增加了径流的 年内变化,使枯水季节水更少,洪水季节水 更多。 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 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生产 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 学技术。水土保持采取多项措施相互结合, 进行水土流失治理。 工程措施:山坡防护工程,如坡改梯、 山边沟、蓄水池,山沟治理工程,如沟头防 护工程、各种拦沙坝,导排工程,如排洪沟、 泄水建筑,防止山洪和泥石流危害。小型水 利工程,如小水库、淤地坝。拦蓄坡地径流, 减轻水土流失。 林草措施:加强保护天然林、造林种 草、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复 垦等。森林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首先,森林可以截留一定量的降水,对雨洪 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森林的枯枝落叶层 有很大的孔隙度、透水性和持水力,能拦 蓄、渗透降水,滞缓吸收径流。森林土壤有 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良好,它能充分吸 收径流。通过植树造林减沙、减洪至少需要 几百年年时间,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起到 减沙、减洪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植树造 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应该以 认真、科学的态度对待植树造林,在经济能 力范围内进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 农业措施: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 如等高耕作。 法制措施: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 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 持的一项基本国策。l991年国家颁布了 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从此 走上了法制轨道。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法 制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强化预防监督,通 过法律坚决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运用高科技: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不断寻求更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 大力应用高新技术,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 理的科技含量。吸收国外水土保持科技的 先进理论、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快速提 高我国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其他措施: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 制定科学的水土保持规划,积极引进外资。 2我国堤防防洪标准低,是造成洪水灾害 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根据中国国情,防洪应当蓄泄兼施,以 蓄为主。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综合利用型 水库,虽然能够分蓄洪水,调节洪峰,但我 国人口众多,水库设计时,防洪库容受到移 民量大的限制,在汛期洪峰相连时,水库调 度困难。因此,堤防在我国防洪工程体系中 占居了特殊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堤防工程 防洪标准偏低,一般只有10~20年一遇,原 因有:第一,我国堤防战线长,堤防工程加 高加固,工程量大,相应投资也大。因此,构 筑堤、坝等防洪工程以就地取材、以土石为 主,难以大量采用新材料,工程质量不高, 加上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足等原因,防洪 标准低。第二,我国的堤防工程大多是在历 史遗留下的老堤上加筑而成的,隐患多,可 靠性低。第三,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 的不断增长,重要保护设施增加,受堤防工 程保护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有堤防防洪标 准相对降低。因此,加强堤防建设,提高防 洪标准,对预防洪水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 意义。 2.1提高防洪标准 我国有堤防26万公里,战线长,受经济 能力的约束,防洪标准难以在短时间内大 幅度全面提高。可根据我国国力的不断增 强,逐步提高。具体设防标准应当由国民经 济的发展,保护区的重要性、人口等多方面 因素决定,并进行全面研究和论证,对投资 进行风险评估。 2.2制定防洪规划,加强堤防管理 按新水法的要求编制防洪规划,有利 于防洪工程和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建立现 代化的防洪预测、预报系统和指挥系统。坚 持综合治理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建设与 管理结合,开发与保护并举。 2.3加大水利投入 根据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并稳 定、持续地投入,特别是加大水利科技的投 入。 2.4大力发展水利科技 坚持依靠科技,采用先进技术、新工 艺。如:水情预报技术,信息管理技术、防洪 决策技术等。 2.5法制建设 1 998年1月1 El《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 法》颁布实施,使我国的防洪建设有法可 依。根据《防洪法》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以 法律形式明确防洪工程体系在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基础产业建设 中的投资比例。 2.6加强洪水风险研究 加强洪水风险的研究,为决策科学化 提供依据。在洪水风险中求发展,是我国的 基本国情,这就需要对洪水风险的区域分 布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因地制宜 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2015年第8期 水利规划与设计 水文水资源
DOI:10.3969/j.issn.1672—2469.2015.08.017
武都区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与对策
崔延芳,台会选
(陇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甘肃成县742500)
摘要:武都区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陇南山地的深切割河谷区,境内河谷密布、水系发达,是全国四大泥石流密 集区之一。武都城区位于白龙江与北峪河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城区在600多年来屡遭山洪灾害的危害。本 文通过对武都区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特点及成因分析,提出预防对策,为武都区防汛部门提供防灾减灾的科学依 据,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确保武都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关键词:山洪泥石流;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TV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69(2015)08—0050—03
1 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武都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结合
地带,素有“巴蜀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属长江 流域嘉陵江水系,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04。34 ~
105。38 ,北纬32。48 ~33。43 之间。东邻康县、成 县,南接陕西省宁强县、四川省青川县及本省文
县,西与宕昌县、舟曲县毗连,北依礼县、西和 县。东西宽97km,南北长100.35km,总面积
4683km ,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点。根据土 地条件,全区可分为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高
寒阴湿区和林缘区。全区的森林覆盖率 为21.35%。 区内山势陡峻,河谷幽深,峰峦起伏,群山环
绕,峰尖坡陡,素以“山大沟深”著称。山系多呈 西北一东南走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最高
山峰为两水镇擂鼓山,海拔3600m。最低河谷为裕 河曲家庵,海拔660m,相对高差2940m。 白龙江河谷汉王以上为一背斜谷,基本上沿白 龙江复背斜核部软弱的志留系地层。河谷南岸为岷
山山系,山峰多在海拔3000m以上,山势陡峻,为 石炭系侵蚀褶皱断块石质山地,由坚硬的石灰岩组
第1期(总第179期)
2011年2月 山西水利科技
SHANⅪHYDRoTECHNICS No.1(Total No.179)
Feb.201 1
1006—8139(201 1、01—77—03
1总体概况 曲沃县干旱灾害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邱菊琴
(山西省曲沃县水利局,曲沃043400)
摘要:从曲沃县的干旱灾害概况入手,分析了曲沃县旱灾成因,提出了做好当前该县抗旱
工作的主要对策措施。
关键词:干旱成因;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423 文献标识码:B
曲沃县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端,总人口23.3万人,总
面积437-3 km 。200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7万hm ,其中粮
食作物面积2.76万hmz。
曲沃县属于暖温带大陆l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
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一3.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6.4℃。
年平均降雨量518.8 mnl,并且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9三
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左右。气候、土壤宜农宜林,盛产
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苹果、瓜类、蔬菜、生地等是全省粮食
生产基地县之一。
2历史干旱灾害
2.1概况
由于曲沃县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18.8 mm左右,加上雨
量年际变化大和年内分布不均致使干旱灾害频发。据曲沃县
志和水利资料,自公元前423年至1949年,记载本县发生有
文字记录的旱灾次数57次,平均42年发生一次。但公元前
四百多年间仅有两次。自16世纪(明朝)以来,有记录的旱灾
明显增加。自1512年至1949年的437年问,曲沃县发生有
文字记载的较大旱灾32次,平均14年发生一次。特别是从
20世纪以来,旱灾次数急增,1900年至1948年49年间发生
有文字记录的较大旱灾8次,平均6.1年一次。这充分说明该
区现在干旱灾害发生频率之高。干旱灾害带来的直接影响就
是城乡居民饮水不安全和农业干旱灾害损失。
2.2典型干旱年
1)曲沃县重大干旱统计
龙源期刊网
浅谈洪水灾害的两个成因与防治对策
作者:杨燕
来源:《科技资讯》2014年第06期
摘 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但水也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每当雨季来临,暴雨造成河水泛滥,冲毁城市、农田、厂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从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害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洪水灾害 成因 防治 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33-01
造成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其中两个原因浅谈如下。
1 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发生水土流失,引发洪水灾害
我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水土流失范围广、面积大。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365km2。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起来无外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自然因素:(1)暴雨产生的径流,(2)地形地质因素,如:地面坡度、坡长、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产生有重要影响,(3)土壤性质,疏松的土体抗冲刷能力弱,极易被冲刷。页岩、砂岩、砂页岩易于分化都会形成疏松的土体。(4)植被减少等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对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使森林过量砍伐而发生水土流失,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仅14%,经济效益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陡坡开荒、不合理开发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剧了洪水灾害的发生,给水土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一方面;使表层土壤裸露,裸露土壤在水力侵蚀下,大量流入江河、水库、湖泊,发生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容积减小、湖泊萎缩,严重影响行洪、蓄洪能力,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造成缺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是储存水的空间,由于土壤被水带走,储水空间因此减少,增加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枯水季节水更少,洪水季节水更多。
小水电2017年第2期(总第194期)河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7年学术交流论文洪水灾害对石家庄市农村水电的 影响与对策分析王晓艳(石家庄市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发展处,河北石家庄050021)1概述2016年7月18日至20日期间,河北省石家庄 市平均降雨量181 _,其中超过300 ++的面积有 2 661 km2,暴雨中心主要分布在平山县、井陉县一 带,其中井陉县天长611 _、平山县北冶556 mm。 暴雨引发石家庄市滹沱河干流及其支流、绵河、槐 河、磁河等河流水势迅速上涨,出现1996年以来 最大洪水,使石家庄市18座水电站遭受巨大灾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266万元。灾后,石家庄市农 村水电行业迅速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工作,截 至9月底,已有13座电站恢复发电生产。石家庄市农村水电在经历了多次洪水考验后, 积累了丰富的防洪经验,通过对典型洪水灾害的成 因和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洪减 灾建议。2洪水灾害特点农村水电工程遭遇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滑坡、泥 石流、洪水、山火、雷击等,其中洪水灾害是造成 农村水电破坏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如下: 2.1洪水灾害发生的频次较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家庄市发生较大洪 灾4次,其中特大洪灾2次,分别出现于1996年8 月和2016年7月;较大洪灾2次,出现于1998年 8月和2004年8月,特大洪灾与较大洪灾交替出 现,发生的频率较高。收稿日期:2017-01-06作者简介:王晓艳(1975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 农村水电站管理工作。E-mail: sssdbwy@2.2 洪水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洪水灾害会严重危害水电站的大坝、渠道、隧 洞、厂房、机电设备、尾水渠等引水发电设施,比 如“2016.7.19”特大洪灾使石家庄市18座水电站 受损,冲毁大坝3座、桥梁2座,冲毁引水渠及退 水渠960 m,6座电站厂房进水,13台水轮发电机 组不同程度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266万元。 2.3洪水灾害的范围比较集中截至2015年底,石家庄市建有水电站49座, 其中42座建于西部山区的平山、井陉等4县境内 流经的滹沱河、绵河、槐河、磁河等河流两岸;由 于建设密集,遇有河道突发性暴雨洪水时,使得遭 受洪灾的范围也比较集中,损失较大。3洪水成因分析3.1强降雨是形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降雨是造成洪水的主要因素,而降雨量大、强 度高、历时长、范围广等都是形成暴雨洪灾的致灾 因子。如“1996.8”特大洪水,自1996年8月3日 至5日持续降雨29 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3? >70?。夏季受西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炜度高空西风的影响,冷暖 空气交汇频繁,导致暴雨频频发生;尤其是7月下 旬至8月上旬是暴雨发生频率最高的时节。由于 7、8月份降雨比较频繁,土壤含水量基本达到饱• 37
2010年第8期江苏水利
秦 淮;可;j;I小
一、现状情况分析 秦淮河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东南 部,是长江下游右岸一条重要支流。 秦淮河有南、北两个发源地,南发源 地源出自溧水县东庐山,顺流而下的 河道称之为溧水河;北发源地源出白 句容市宝华山,顺流而下的河道称之 为句容河。溧水河和句容河在江宁区 方山街道西北村汇合成一条河道,称 之为秦淮河。秦淮河自西北村起,流 向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到达秦淮区武 定门后,沿着明城墙曲行至下关区三 汊河河口汇入长江。 秦淮河水系由秦淮河干流、秦淮 新河分洪道、28条骨干支流和一座 湖泊(赤山湖)共同组成,形状呈树 枝状。流域面积2658 km:,其中丘陵 山区占78%,平原圩区占22%;耕地 面积10.2万hm2,其中分布在丘陵山 区6.93万hm2,平原圩区3.27万 hm2。干支流河道总长约510 km,其 中秦淮河干流(西北村至三汉河河 口)34.8 km。流域范围内有南京、镇 江两个省辖市所辖的12个区、县 (市);2007年人口约486万人,地区 生产总值约1300亿元,城市化率近 70%。 秦淮河流域洪涝灾害较为严重。 据史料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平均5 年发生一次水灾,新中国成立后,截 止2008年流域共发生9次较大洪 水,分别是1954年、1969年、1974 年、1983年、1991年、1996年、1998 年、2002年和2007年。其中,1954年 灾害分币斤及对策思考
吴永新郑恩才
的大洪水,秦淮河两岸200多座圩区 全部沉没,淹没农田约2.67万hmz, 倒塌房屋7.7万间;南京市主城区淹 水面积近12 km:,最大淹水深度1.5 m,明城墙倒塌7处,大校场机场飞机 停飞。1969年大洪水,破圩68座,淹 没和内涝农田2.4万hm2,倒塌房屋 2.3万间。1991年大洪水,破圩4座, 淹没农田30余km ,溧水县城3次被 淹,最大淹水深度2.8 m,洪水造成直 接经济损失约3.9亿元。 洪水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徒降 大暴雨,洪水出路不足;二是丘陵山 区面积大,源短流急,雨后洪水迅速 汇流到平原圩区;三是长江水位顶 托,洪水下泄不畅。 秦淮河流域是经济发达地区之 一。南京市主城区位于秦淮河两岸, 因此,省、市政府对治理秦淮河洪水 非常关心与重视,省水利厅多次组织 南京、镇江两市水利部门研究流域治 理。1969年秦淮河流域大洪水后,省 水利厅组织两市编制防洪规划,并于 1975年通过审批(以下简称“75规 划”)。 “75规划”的防洪标准按3日面 平均降雨量300 mm(相当于50年一 遇的防洪标准)设计,经计算,将产生 1700 m3,s的洪峰流量,而当时秦淮 河实际行洪能力只有400 m3/s,洪水 出路严重不足,因此,扩大洪水出路 成为秦淮河治理的重要内容。规划提 出两个方案:一是拓宽秦淮河河道 (即:外秦淮河河道)。由于外秦淮河 穿越主城区,河道两岸需要拆迁的房 屋和城市公共设施太多,不宜采用; 二是开挖新河,分泄秦淮河洪水。在 开挖新河方案中也有两条路线,即: 东线和西线开挖方案。东线开挖方案 是起自江宁区上坊门桥附近,经运粮 河、麒麟门,从七乡河人长江,河道长 约28 km;西线开挖方案是起自江宁 区河定桥,经铁心桥,从雨花台区双 闸乡全胜村入长江,河道长约18 km。 从出流条件来看,东线洪水出口在长 江下游,水位低,比西线好;但东线河 道长度比西线长,土石方工程量比西 线大,投资也多。经多方比较和考虑 财力的因素,决定采用西线方案,规 划确定西线秦淮新河按800 m3/s标 准,外秦淮河近期走6OO m3/s流量, 远期走900 m3[s流量。 经省政府批准,秦淮新河西线工 程于1975年开工,1980年建成,历时 5年;参加施工的有南京、镇江两市的 民工,日最高出工人数达22万人,国 家投资8800万元。工程投入运行近 3O年来,秦淮新河在防洪、引水灌溉、 改善水环境、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 的效益。 二、后期治理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经济社会 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范 围不断扩大,位于外秦淮河西岸的 沙洲圩,已由蔬菜生产基地变成河西 新城区,秦淮河西北村以下已变成南 京(江宁)新市区,河道两岸的土地 使用也发生了变化,(下转第l3页) ■圜 瞄圈■ ●● j ● ●
宣汉县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刘长春
【摘要】文章介绍了宣汉县山洪灾害分布范围、历史山洪 等情况,探讨了山洪灾害的特点和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
对策和措施,为山洪频发地区的山洪灾害防治提供了资料
参考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分析防治策略
一、基本概况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JI『、渝、鄂、陕结 合部,属达州市下辖县,全县幅员面积4 271 km。,
辖54个乡镇,总人口131万人。宣汉县地处大巴山
南麓,属盆周山区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由东 向西延绵倾斜,东北重岩迭峰,西南丘陵起伏。东 北部即渡口、漆树一线以北为侵蚀溶蚀构造中山区,
山高谷深,悬崖峭壁,卡斯特发育。山顶海拔i 800~ 2 200m,河谷450 ̄600m,切割深达500m以上。
县北部即渡口、漆树一线以南,为侵蚀剥蚀构造中、 低山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山坡陡峭,山体形
态多样,山顶海拔l 000 1 600m,河谷300 ̄400m, 切割深达300 m以上。县南部即胡家、昆池、清溪
一线以南,为侵蚀剥蚀丘陵低山区,地形复杂,丘 陵、低山杂乱分布。山顶海拔500 1 000m,河谷 300m左右,切割深在i00III以上。
宣汉县地处大巴山暴雨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育,
主要河流有州河、前、中、后河等。境内集水面积 5O km 以上河流33条,其中i00 km 以上的河流 17条。全县的河流均为典型的山区河流,河床陡,
洪峰形成时间短,持续时间也短,山洪频发。从洪 涝灾害统计看,每年汛期中小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
洪涝灾害发生,给宣汉县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和国民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通过开展全县山洪灾害调查,调查统计宣汉县 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3 234.85km。,占全县总面积的
75.7%,涉及受山洪威胁人口24.7万人,其中调 查一般防治区5O个,涉及危险区人口I.1033万
人,重点防治区危险区9g个,涉及威胁区人口 5.8293万人。 历史山洪给宣汉县造成从洪涝灾害统计看,每 年汛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发生,给宣汉县的
龙源期刊网
山洪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陈芸 陈隆财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24期
[摘 要] 山洪灾害的危害性大,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本文针对山洪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防御措施、应对策略等,致力于将山洪灾害对民众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 山洪地质灾害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37-01
一、山洪地质灾害成因
1.强降雨
由于汛期集中,降雨量大,洪峰时流量大,所形成的冲击力度大,造成的损害极其严重。长期的强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土壤减少摩擦角,从而出现泥石流和滑坡出现。
2.矿渣、堆积物疏松
矿渣和堆积物由于堆积不密实,在降雨之时,将土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在自身作用力下,很容易出现位移,原本固定的结构在含水量饱和的情况下失去平衡,从而形成水土流失。
3.堆积物、矿渣堆积坡度
堆积物或者矿渣在一个坡度上堆积,遇到强降雨之时,因为滑坡面受到润滑,再受到重力之后,就很容易出现泥石流。堆积物和矿渣由于临空的坡度较大,超出安全坡度的范围,在降雨之后,便会产生滑坡。
4.尾矿坝安全质量不达标
尾矿坝质量不达标,也是引发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例如,有些矿产为了能够节省资金,在尾矿坝建设之时,以简单建设重力式挡土墙了事,里面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也有些因为没有正规的设计团队,只是凭空想象,在尺寸和结构上,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在建设之时,偷工减料,也会导致存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5.人为破坏因素 龙源期刊网
由于人类的活动,也会增加山地山洪灾害的发生概率。例如,在山坡堆积物、坡脚建房等活动,也会引起山体结构受到破坏,提升山洪发生的概率;矿产开采之时坡度过大、堆积物无节制堆高、高堆积物之地随意开炸等行为,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洪灾害的产生。
第
21卷第
2期灾 害 学
Vol1
21No1
2
2006年
6月JOURNALOFCATASTROPHOLOGY
Jun.2006
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及其成因分析Ξ
田国珍1
,刘新立2
,王平1
,赵霞1
,李向荣1
(
11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21北京大学
,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北京
100871)
摘要
:洪水灾害风险区划是洪水风险管理的基本依据。长期以来
,受数据收集以及分辨率的影响
,中国一直缺乏
可以指导相关部门进行洪水风险控制及洪水保险的洪灾风险区划。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
,
基于高分辨率(
90
m)的全国降雨、地形坡度、河流湖泊缓冲区、人均
GDP、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耕地密度等
影响水灾发生的风险因子图
,采用水灾成因分析法和经验系数法
,得到洪水的潜在危险区和经济易损区
,进而得
到中国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在此基础上
,采用逐步回归法
,逐步剔除各影响因子后
,对引发洪灾的主要外在驱动
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国
;洪水灾害
;风险区划
;成因
中图分类号
:
P4261
6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02
811
X(
2006)
022
00012
06
中国地域辽阔
,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大约
2
3的
国土面积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灾
害。洪涝灾害在各种灾害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仅长
江流域
2004年汛期就有
782个县市和
7630万人受
灾
,洪涝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
300亿元。因
此
,进行系统的洪水灾害风险管理
,将洪水灾害的
风险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对于社会的和谐以及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洪水保险作为国家管理洪
泛区的一种重要手段的国家
,其实行的国家洪水保
险计划(
NFIP)是洪灾风险管理的成功典范。实践
证明
,美国的国家洪水保险制度是可行的、有效的。
进行洪水风险管理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洪水灾
害风险区划
,对此
,许多学者在省级尺度上做了一
些工作
,如有黑龙江、湖北等省洪水灾害空间分析
第18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8 No.2 2009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09
106 文章编号:1008-8717(2009)02-0106-03
昭通市洪水灾害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邓 敏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洪水灾害是昭通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灾发生,因暴雨而诱发的
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市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50%以上。近年来,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
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全市洪水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中分析其
成因,探索其防治对策,以期达到有效地防御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
关键词:洪水灾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
昭通市地处滇东北,共辖1区10县,该区域为典型
的高原山地构造地貌,在山脉、河流的切割交错作用下,
山高谷深,地势陡峻,高低差异悬殊,区内相对高差达
3773米。特殊的地理条件,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昭
通市复杂的气候特点和显著的地域差异,加之降雨在时
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导致全市洪水灾害频繁,严重制约
了昭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一、昭通市洪水灾害的特点
昭通市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北部大暴雨区,金沙江
沿岸和昭鲁坝区。洪灾面积一般不大,但发生频率较高,
常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灾害。1988年9月,
鲁甸县境内接连两次大雨、暴雨,全县有54个村受灾,
重灾户8793户,占总户数的15.5%%,重灾人口4.42万
人,占总人口的17.8%;受灾农田8.97万亩,占总播种
面积的28%。因灾无收面积1.93万亩,损失过半的4万
多亩;被洪水冲走4人,重伤31人。1997年5月至8
月,全市11个县(区)都不同程度遭受了风、洪、冰雹
等灾害的袭击,共有173个乡(镇),968个村(办)受
灾,受灾361640户,180.82万人,因灾死亡135人,倒
塌房屋575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83.23万亩,公路、
桥梁、电力、通讯及水利设施等各行各业损失惨重,直
接经济损失达76691万元。受灾最为严重的大关、鲁甸、
彝良、永善县的部分乡镇几乎是毁灭性的灾害。
全市洪涝重灾频率为30%~75%,且发生频率有加
大的趋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以来,暴雨发生率除盐津、
大关小于历年频次外,其余各县(区)均有增加。南部
地区较历年增加18.7%~25%;东北部地区增加33.7%~
47.1%;彝良县增加25.6%,永善县增加3.7%。 二、洪水灾害成因分析
昭通市境内受金沙江、牛栏江、横江、关河、洛泽
河、牛街河、洒渔河等所割切,山高谷深,坡陡流急,
地形、地质、地貌复杂。境内以五莲峰、乌蒙山两大山
脉为主体,构成了南高北低的倾斜地形。年降雨量的分
布随着地势的特点而变化,干季雨季分明。东北部多阴
雨,南部多晴天。由于降雨和水资源在时间季节分配和
地域分配上都不平衡,加之有些石灰岩地带岩溶发育,
易于溶漏,很多地方缺少森林植被,水源涵蓄能力差,
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全市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地理因素
昭通市辖区内在地质构造中,褶皱断裂十分发育,
背斜向斜相间,局部地区出现岩层直立甚至倒转,形成
地形陡峻,岩体破碎,山脉纵横的地形。复杂的地形地
貌,形成典型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气候的变化除受印
度洋季风系统和东亚季风系统振荡的影响外,还因地处
西伯利亚冷空气入侵本省的前沿,因此冷空气影响的次
数多,强度大。年降雨量在660~1170mm之间,最多的
盐津县年降雨量达1170.6mm,最少的永善县只有
658.7mm。降雨量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北多南少(如盐
津、大关、威信、水富等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昭
阳、巧家、彝良等县年降雨量只有650—850mm);高多
低少(如昭阳区坝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726.6mm,而
该市的大山包年降雨量达1124.3mm)。在季节分配上,
冬春降雨量只有66—320mm,占全年降雨量的8.6%—
21.7%。本市降雨还与地形和坡降等有密切关系,一般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这就是我市单点暴雨及
收稿日期:2008-09-28
107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全区洪
涝灾害发生频率在30%—75%之间。洪涝灾害的发生往
往又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原有水源和人
畜饮水工程被破坏,导致一些饮水困难已解决的地方发
生了新的困难。如1992年发生的“7.12”特大洪灾使盐
津县普洱镇2000多人和几百头大牲畜饮水困难。1993
年9月6日盐津豆沙关石门镇遭受暴雨袭击,造成泥石
流滑坡512处,集镇饮水工程被泥石流冲毁。
(二)人类社会活动因素
一是全市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化程度低,各类中小水
利工程所控制的水量只有5亿方左右,占2%。到目前
为止,全市水利化程度只有28%,而水利工程布局不均,
一般平坝和浅丘地区分布较多,而山区和深丘地区较少,
加之许多工程不配套。
二是人口增长过快,据统计,1980年全市总人口为
176.86万人,2006年增加到536.56万人。人口的增加,
导致人均占有土地大幅度减少,人们只得不断毁林开荒,
以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尤其是人与水争地的矛盾日益
突出,不是洪水冲毁了人群,而是人们拼命向洪水中走
去。对燃料和其他用材的需要也相对加大,森林破坏严
重,导致水源的涵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平
衡严重失调,一遇暴雨及其产生的洪水极易诱发滑坡、
泥石流灾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
20%下降到现在的9.87%左右,土壤侵蚀面积已达
13362.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2444.96平方公里的
59.53%。
三、防御洪水灾害的对策
全市已建成蓄、引、堤等各类中、小、微型(指塘
坝、水池、水窖等)水利工程5万多件,对全市的农田
灌溉和汛期削减洪峰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水利化程度还
很低,市内很多河是无堤河,大部分河堤防洪标准很低,
防御洪水能力较弱。因此,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不断增强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无
疑是防御全市洪水灾害的重要手段。然而,防洪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防洪工作的成败,还取决于组织领导、
民众觉悟、技术业务水平等许多非工程措施因素。就目
前全市的经济实力来看,单靠工程措施抗御洪水灾害还
远远不够,必须走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道路。
(一)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防洪系统建设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内容。
防洪标准的高低,防洪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防洪工
程的分布,工程自身防洪能力的大小及整个防洪体系的
组织协调等诸多因素。因此,必须在现有防洪标准的基
础上,进一步多渠道争取防洪资金,促进防洪工程的建
设和工程防洪能力的提高,逐步实现“上蓄下泄,分滞
结合”的工程防洪体系。即在上游及径流区范围内进一
步兴建和完善水库等蓄水工程,以达到汛期拦蓄洪水或
削减洪峰及错峰的目的。在防洪区域及下游加强江河治理和清淤除障工作,保证汛期洪水顺利通过。同时,充
分利用河流中下游堤外低凹圩垸建立分洪、滞洪区滞纳
超额洪水以减轻洪水灾害,合理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
利益的关系。分洪、滞洪区建设在昭鲁坝区显得尤为重
要,应根据河道现状和防御特大洪水方案确定蓄滞洪区,
同时搞好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
(二)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包括防洪组织机构、行政手段、防汛保
险、防洪发展基金、防汛预报以及城市建设的防洪意识
等。非工程措施应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在现有防洪标准不
能满足或发生超标洪水时,怎样使洪灾损失降到最低限
度。
1.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非工程措施中最首要的措施,它是实施
其他各项措施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
是办不好的。近几年来,全市在连续几年遭受严重的洪
灾以后,市委、市政府对防洪工程十分重视,建立健全
了防洪指挥及办事机构,确定了专人负责全区防洪工作。
各县(区)也相应抽派人员组成防洪办公室,对促进全
市防洪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搞
好此项工作,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
负责制,对防汛指挥部内部(包括防汛业务部门)和有
关责任单位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同时要进一步充实
和加强防汛办公室的工作,各级防汛办公室是雨情、汛
情、灾情、险情的信息情报中心,也是防汛物资、抢险
机动队伍的调度中心,还是防汛方案、应急措施、抢险
指导的技术中心。防洪办公室功能发挥如何,直接关系
到指挥决策的质量。因此,指挥部应加强对防洪办公室
的领导,选配责任心强,有实践经验,精明强干的人员
从事办公室的工作。根据灾情或汛情的发展,还可临时
扩充指挥部的办事机构,如物资调运、后勤服务、抢险
指挥、新闻宣传组等,但都必须强调集中统一领导,按
各自的职责分工进行工作,下级指挥部要服从上级指挥
部的指挥调度。
2.灾情预报及信息联络
灾情预报及信息联络工作是防汛非工程措施的重要
内容,是采取各项防汛措施的重要根据,这项工作的好
坏直接关系到防汛工作的成败。昭通市1992年发生的
“7.12”特大洪灾,受灾最严重的是盐津县,但盐津县
境内的降雨量从13日零时开始到12时只有88mm,不
致于造成大的洪灾。盐津县发生重大灾情的原因主要是
鲁甸、昭阳、彝良、大关四县(区)的降水同时汇集盐
津而造成的。上游四县(区)暴雨开始时间为12日20
时,而盐津县受灾时间为13日13:40分,时间近14个
小时。由于这段时间盐津县没有收到任何水情预警情报,
使该县发现险情组织抢险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造成
了直接经济损失达6431万元,死亡8人,重伤70多人的严重后果。设想如果上游四县(区)一发生暴雨,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