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县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59.92 KB
- 文档页数:2
■圜■ 曩圈露圈 关县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赵 华 (壶关县水利局,山西 壶关047300) [摘要]山洪灾害是制约壶关县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介绍了壶关县概况,针对该县地 形地貌对山洪灾害的影响,分析了造成各类山洪灾害的成因,并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责任体系,采 取工程措施与非X-.程措施相结合的防御对策。 [关键词]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壶关县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7042(2014)07—0010—02 1概况 壶关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东南端, 县域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降雨年内分配 不均,年变化呈单峰形,6月份雨量逐渐增多,7月下 旬至8月上旬为雨峰,汛期降水量较多,由于暴雨频 发,来势猛、成灾快,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严重影 响当地经济发展。 县域内属海河流域,分属浊漳河、卫河两大河系。 主要有南大河、陶清河、石子河、淅河、桑延河5条河 流,卫河流域的淅河、桑延河为2条常流河,浊漳河支 流的陶清河、石子河、南大河为3条季节性河流。东南 卫河流域面积474 km ,多为高山峻岭区,山峰重叠, 谷深崖陡,奥陶、寒武、震旦等地层均有出露,由于地 层急剧下切,不少沟谷中有泉水出露,分布的耕地和 人口为全县的1/5。西北浊漳河流域面积539 km ,流 域内除南部乡镇的部分地层为石炭系地层急剧下切, 有少量浅层地下水,其余均为奥陶系灰岩和第四系黄 土覆盖,地表沟多,无清水河流,分布的耕地和人口占 全县的4/5。 2山洪灾害成因分析 暴雨山洪及其诱发的灾害具有连锁性和叠加性, 并与人类活动相伴而生。地质地貌条件是山洪灾害发 生的内在因素,暴雨洪水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人类活 动加剧了灾害程度。山洪灾害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河道 两岸、陡坡两边、填方之上、低畦地带、土岸之下、采空 之上、窑洞之内及水库下游。 第一,高强度暴雨是发生山洪灾害的直接原因。 壶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干旱少 雨,夏季降雨充沛,秋雨多于春雨,汛期6—9月多年 平均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7—8月降雨更为集 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5%,且多为暴雨,集中降雨极 易产生强降雨过程,引发山洪灾害。 第二,人类不合理的开采活动是导致山洪灾害的 又一诱因。由于人类活动、开矿、垦地、乱伐树木,植被 遭到破坏,地表水下渗快,使汇流时间缩短,受地形、 水流切割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具备较大冲击力的地表 径流,易导致山洪暴发。 第三,防洪工程能力下降。现有工程年久失修,防 洪标准低,抵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减弱。壶关县境内有 9座中小型水库,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库淤 积严重,不能有效发挥水库调蓄和防洪作用,存在安 全隐患。乡镇堤防工程大多为土堤和石堤,防洪能力 严重不足。 第四,河道行洪不畅。由于人们对山洪灾害的认 识和了解不足,防洪意识不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 洪法》了解甚少,特别是河道两岸任意乱倒、乱建、乱 挖等行为,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加剧了山洪灾害 的发生。 3对策思考 3.1加大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宣传栏、宣传册 等宣传媒介,采用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大 力宣传山洪灾害防治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 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 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3.2工程措施 壶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对防洪 工程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国家投入资金有限,水库、
山西水利昌鲁 河道防洪工程建设显著滞后。 首先,加强水库防洪工程建设,对年久失修、防洪 能力低下的水库进行鉴定和除险加固,提高其抵御灾 害的能力。 其次,加强河道防洪工程建设。壶关县按防治小 流域划分共有大小河道11条,陶清河和石子河两条 较大河道是季节性河流。一是加强水土生态环境建 设。在晋庄、石坡、东井岭、店上、树掌、五龙山等乡镇 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缓减暴 雨引发山洪灾害。二是河道两岸的村庄和居民,以疏 浚河道、清除河道障碍为主,确保行洪安全。三是石子 河晋庄集店段,淅河树掌段河道两岸有居民、耕地,以 修筑堤防为主防御山洪。 第三,边山峪口和易山体滑坡地段采取削坡减载 方式和搬迁方式来解决防洪问题;采矿采空塌险区必 须搬迁。 第四,淅河桥上段是四季性河流,居住桥上乡郊 沟河流域内的河道严禁汛期采砂,由于是常流河,流 域面积达403.6 km ,采取河道疏浚工程对自然淤积和 河堤薄弱河段进行河床清淤、河堤加固,并在河两边 堤坝外侧植树。特别是东井岭一东川底旅游路是郊沟 防灾减灾・2014年第7期 河顺河公路,加强治理非常必要。 3.3非工程措施 在工程治理措施难度大、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 下,应积极采取非工程措施和加强群策群防体系建 设。针对壶关县防治区域的1 1个小流域情况进行分 析,划定危险区域,确定受山洪灾害威胁的重要基础 设施和村庄、企业、学校、医院等。在划定危险区内,特 别是山区、丘陵区等山洪灾害易发区域安装水雨情监 测设施,有效预防山洪灾害的发生。 3.4责任体系建设 结合山洪灾害防御的特点和山区、平川实际及农 村现有组织,将防汛指挥机构延伸到基层13个乡镇 (办事处),390个行政村,制定县、乡、村三级山洪灾害 防御预案,落实到县、乡、村、组、户五级防汛责任制, 明确村组雨量监测员、预警员、河道观测员的职责和 村委主任的责任,形成较为完善的三级山洪灾害防御 责任制网络,组建县、乡、村三级防汛抢险队伍,为有 效应对山洪灾害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作者简介]赵华(1980一),女,2012年毕业于河北工程大 学水利工程专业,助理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4—05—13:[修回日期]2014—06—27 (上接第5页)单位开始在这里兴建疗养院、培训中心, 地热水开采量越来越大,水温、水位越来越低。80年代 前后打成的井深在30 m左右的热水井相继变为凉水 井。为获取足够的热水资源,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 奇村地热区由于多年集中开采,地下水位大面积 下降,2000年以后,地热区地下热水开采量总体趋势 较之前有所下降,开采量减少使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但回升趋势比较缓慢。 4.2顿村地热区 1990年,在顿村成功开凿热水井(水温44%),忻 州市政府在顿村设立顿村地热经济开发办公室,兴建 疗养院,顿村地热水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4_3大营地热区 大营地热区于1968年发现自流地热井后一直没 有开发利用。1985年由山西省地矿局第三水文地质大 队在大营打成热水井5眼,并由村里建成第1座浴 池。直到1996年,原平市政府在大营成立大营地热水 开发利用管理处,并兴建疗养院。 4.4汤头地热区 汤头地热区于1973年打出水温为53℃的热水 井,但开发力度不大,1989年兴建疗养院挂牌敬老院, 近年来建起了浴池、别墅区。 目前,地热区在用热水井30眼,从区域水文地质 条件上考察,奇村、顿村地热水的补给区应为西部云 中山(亦为区域地下水补给区)和金银山区;大营地热 水补给区为恒山一云中山区;汤头地下热水的补给源 主要来自北部的龙虎山区。 5几点建议 第一,在同一水文地质条件下,热水井无序增多 会导致地热水压力水头降低,促使地热水各项物理指 标降低,影响地热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故建议严格 控制新增地热水井的审批手续,杜绝乱打井、滥开采 的不良行为。第二,地热水开发利用中,缺乏行之有效 的量化管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应建立一套完整的 地热水使用计量监控体系,统计出地热井或经营单位 取用水量,并确定地热区限定年度可开采量指标,依 据计量数据确定水资源费,促使经营单位减少浪费。 第三,地热区地下热水开发经营模式单一,地热利用 率低,有限的资源、低效的利用率严重影响了地下热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加强地热水重复循环利用技 术研究,保证有限的地下热水资源高效利用。 [作者简介]张海燕(1981一),女,2011年毕业于山西大学 法学专业,助理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4—05—11;[修回日期]201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