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洪涝灾害风险时空演变及减灾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3.48 MB
- 文档页数:6
水灾、台风事故及防灾防损
报告人:上海诚立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日 期:二零一二年八月二日
通讯信息一:双台风将影响中国10多个省份
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继续向我国逼近,这次“联袂出演”影响几何?
防御又将面临哪些困难?应对双台风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
人。
影响:多个省份将持续多日暴雨
气象监测显示,台风“苏拉”和“达维”正分别向我国台湾东部近海和东海北部一带逼近,即将接
踵登陆我国东部沿海。
国家防总会商指出,此次“苏拉”和“达维”的夹击,影响范围大,形势严峻。尤其是台风正面登
陆后可能深入内陆,给我国黄淮、江淮甚至华北地区带来持续强降雨过程,防汛防台风形势严峻,必须
高度重视。从目前预测情况看,“苏拉”、“达维”登陆后可能深入内陆影响长江流域的江西以及淮河、
黄河甚至海河流域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以及华北等地。预计两台风的影响范围将跨长江中下游、
淮河、黄河中下游、海河等流域10多个省份。
受台风影响,福建、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将出现大到暴雨,沿海部分地区将出现大
暴雨,影响期将从8月1日持续到5日左右,时间长达5天以上。特别是与西南季风结合,影响范围雨
量强大。
挑战:极易引发大的洪涝灾害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历史上,淮河“75·8”大水、黄河“82·8”洪水、海河
“96·8”洪水,都是8月份台风深入内陆与冷空气遭遇造成的。国家防总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长
江上游地区刚刚发生了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干流连续形成4次大的洪峰,黄河上中游发生了1989
年以来最大洪水,连续形成3次洪峰,海河流域部分河流刚刚发生了超历史实测记录的大洪水,江河湖
库水位高,防洪调蓄能力减弱。如再遇台风、持续强降雨,工程调度难度和防守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南北方前期降雨过程多、洪水量级大、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遇强降雨极易引
发大的洪涝灾害,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严重的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等次生灾害。而且,由于江淮、黄淮地
214《生态经济》第32卷第4期(2016年4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2, No. 4 (April 2016)生态减灾制度实施的困境及对策黄智宇(武汉大学 环境法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生态减灾是防止和减少自然灾害的一种新型方式,是从过去被动式保护到主动式防护转变的一种体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法律为生态减灾提供了一系列制度保障,但是,这些生态减灾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后,提出应遵循“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和“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原则”,在此基础上完善生态减灾制度。关键词: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生态减灾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07(2016)04-214-05The Fail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egal System’s Implementation of Ecosystem-Based Disaster Management HUANG Zhiyu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Law,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Abstract: 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s a new way to prevent and reduce natural disaster, which reflects the changes that from the passive protection to reactive conservation. Also,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this, the legal system tries to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s of ecosystem-base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However, the legal system exists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fter summarizing, inducting and analyzing these issues, the author recommds that the legal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theory of integrated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bination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disaster mitigation system.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ecosystem-based disaster management
14荐第1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月
城市化背景下城区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刘建芬 ,王慧敏2,张行南。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3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 3.河海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对城市化背景下城区洪涝灾害触发的自然条件改变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
1991年太湖流域的洪灾和2007年济南“7.18”洪灾等近年来发生的洪涝灾害和积水问题进行大量
调查和分析,发现积水成灾的城市区域具有一些共性,多集中在低洼地区,这些地区是城市防洪的
重点地区。在集中分析积水成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减
灾对策,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增加城市广场和绿地
的占地面积、降低城市广场和绿地的地势、铺设楼顶蓄水池和地下蓄水池,非工程措施方面重点应
放在做好城市的防洪规划,加强工程项目的防洪评价,进行洪涝灾害风险分析和洪灾风险区划,加
强洪水预报预警工作,通过向城市居民普及洪涝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
关键词:洪涝灾害;城市化;洪灾风险;防洪减灾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97O(2012)0卜0073—0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
地面不透水面积所占比例不断加大,人口和财富不
断积聚,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越来越大,城市在洪涝灾
害面前变得更加脆弱,短历时的强暴雨似乎正在逐
渐地成为城市不能承受之重。
一、城区洪涝灾害触发的自然条件变化
1.孕灾环境的变化
城市化使得洪涝灾害孕灾环境发生了明显变
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面硬化是目前城市地
面的主要特征,这种地面透水性差,降雨落在不透水
地面上,渗入地下的水量很少,大部分经过地面汇流
后,进入地下排水管网,排入城市河道,于是就引起
.鲞簋生塑 2006年l2月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J.of Institute of Disaster-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_01.8 No.4 Dec.20o6
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之二)
马宗晋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阔,地质结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加之以往很多年疏于对生 态环境的保护和人为的因素,致使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惨重损失,也严重阻碍了社会 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哪些地方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地震;台风与风暴潮;雪灾;霜冻;低温冷害:风、雹及沙尘 暴灾害;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以及农、林生物灾害等。每一种灾难的肆虐,都要为 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导致经济的巨额损失与生产系统的停滞,对社会生活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那么,就 灾情地理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干早灾害: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旱灾种类最多,致灾范围最广、影响最大。旱灾在新 中国成立以前的几千年内是最重的灾荒,因大面积的干旱直接毁于农业,造成“赤地千里”,死亡人数往往 多达百千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首先加大防旱、治早,因旱灾死亡的人数己大大降低。但旱情的逐 年发生,严重缺水的问题仍很广泛,特别是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地区不仅包括西部广大地区,还包括西 南地区,因为这个地区的地质结构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降水后石灰岩溶解,形成奇峰异洞的喀斯特地形, 致使水分难以保存。 洪涝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 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都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我国每 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我国由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向东向北地势逐级下降,山脉纵横, 地形复杂,七大江河网系遍布全国。因地势、地形的网系化,在太平洋区、印度洋区与西伯利亚3大气候 区气流、季风的交织活动,历年都有多个地域的大风大雨的发生。因受气流和地势起伏的影响,往往造成 区域性的强降雨和雷雹,乃至大中型边坡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伴生大、中灾害。20世纪前半期我国水 灾频率最高的地区主要在武汉、南昌、合肥、天津、辽宁等地,这些地域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客观的地理 条件所决定的。由于上述地域或位于长江中游地区,或处于河流的出口处,又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同时 也是农业最容易发展的地方,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发生后,宣泄不畅,造成洪涝灾害频繁,损失严重。20世 纪后半期,我国灾害频率和前50年的情况大体一致,洪水发生的地段相对集中。但近年,局域性的暴雨 在3、四级的支流山区也有较多的发生,这是值得重视的。 地震灾害: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社会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多半都有突发性,人们防不胜防。我国是 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灾害死亡人数占整 个灾害死亡人数的54%。我国地震震中的90%分布在西部,长江以南比较稀少。根据2000年以来的累加记 录统计,华北地区是地震发生较多的地区;亚洲非常著名的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北起内蒙古中段,南 至云南,东、西部的分界线地理上基本在95。-107。E。 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飓风灾害、地震海啸灾害 及赤潮、海水入侵等。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沿岸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 全。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海 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等。 台风、飓风灾害: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仅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事 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于大洋西岸的国家和地区,多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 近最大风力在l2级或以上的称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 飓风。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殃及内陆 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台风偏多或那些从海上摄取了庞大能量的强台风登陆, 不仅能引起海上及海岸灾害,登陆后还会酿成暴雨洪水,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反之,若登陆台 风偏少,则会导致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干旱和农作物减产。我国的海洋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快速发展,
浑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分析与减灾对策
摘要:本文针对浑河流域历史洪水灾害情况,暴雨洪水的自身演变规律,相关影响因子和暴雨洪水特征进行了分析,特别对“2005.8”暴雨洪水特性、洪水等级及洪水预报进行了分析,对于掌握该流域暴雨洪水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洪涝灾害 特性分析 浑河流域
1 流域概况
浑河发源于清源县湾甸子镇滚马岭,总流域面积为11480km2,河长415km,山丘区占总流域面积的67%,平原区占33%。浑河支流多集中在沈阳以上的中上游河段,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25条。1958年8月,在浑河干流章党建成大伙房水库,总库容21.87亿m3,对浑河洪水起到重要调节作用。浑河流域属于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550mm~900mm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2 洪涝灾害
从1888年以来,浑河就发生洪涝灾害50余次。仅1949年以来的50年间,1951、1953、1954、1960、1964、1971、1975、1985、1986、1994、1995及2005年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3 洪涝灾害基本特点
3.1 周期性
浑河流域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的丰、平、枯交替具有水文周期性变化规律。一般呈现出60年左右为一大周期,11年左右为一小周期。
3.2 不重复性
形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降水和下垫面,而在造成不同强度、范围、历时的降水背后是众多的、随时变化的气象因子,在众多的气象因子的背后还有地球自身的运动和能量转换、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地球与月球的相互作用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停的变化着,相互作用着,造成了水旱形成的复杂背景,表现出明显的随机性和不重复性。
3.3 区域季节性
浑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20mm,区域分布东部多,可达1000mm;中部通常有700mm;西南部少,只有600mm~700mm。每年的降水量,有60%集中在夏季,秋季约占20%,春季占15%,冬季只占5%左右。
甘肃农业 2013年第22期(总376期)
浅议防汛减灾工作中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郭玉寿
(甘肃省舟曲县水务水电局,甘肃舟曲746300)
摘要:作者通过提出防汛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浅议防汛工作中非工程措施的防灾减灾作用,以期
为全面提高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防汛;减灾;非工程措施;对策;作用
中图分类号:TV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3—9O19(201 3)一22—0057(02)
2013年上半年,我国大面积受洪涝灾害,以北京为首的许多 大城市发生内涝灾害、东南大范围的连续强降雨形成暴雨、洪
水、泥石流、山体垮塌、滑坡等灾害,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作 为水利人,痛定思痛,对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
策做了浅显分析,希望对提高洪涝灾害的防御能力和减少洪涝 灾害的损失提供参考。
一、防汛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不能单纯归罪于短时集中强降雨的极
端天气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其中人为的因素也不少,比如城市内 涝灾害、排水不畅就直接与排水系统规划建设标准、运行维护管
理以及其他污水产生和处理的相关行业的管理不善等有关。而 泥石流、山体垮塌、滑坡同样直接与人类过度破坏生态环境、过 分掠夺自然资源的种种行为有关,围垦江河湖泊、侵占漫滩沟
道、削坡造地建房、破坏木草植被等突出,由于过度砍伐森林,造
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林业地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容易形成洪 水灾害。更为严重的是,给防汛减灾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尽
管国家建立健全了防汛减灾组织机构、指挥体系,增强监测预警 能力,但防汛减灾基层组织建设仍很薄弱。一是防汛减灾基层组
织建设薄弱,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严重;二是水利工程规划 建设标准与防汛减灾的要求有差距,亟待修订防洪规范,提高设 防标准;三是基础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需要加强完善, 水利工程应有的防洪效能发挥不高;四是防汛减灾工作中非工
2006年3月第30卷第2期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March2006V01.30No.2
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灾的影响及减灾对策
黄淑玲,徐光来
(宿州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系,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在世界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负效应也突显出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度和强度增加,灾害损失加重,城市防洪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中从城市化发展对成灾特性、对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本身的发展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并提出城市防洪减灾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洪涝灾害;成灾特性;防洪减灾中图分类号:X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62(2006)02—0091—04
城市化可广义的定义为城市扩展的影响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口和资产向城市集中和城市规模扩
大的过程.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资产急剧膨胀,城市功能越来越复杂.在经济全
球化过程中,世界城市化趋势加速.1950年世界2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7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占
35%,1990年增加到43%,到2001年这个比率上升为51%,2002年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
81%,中等收入国家为62%.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增至5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l%….
在世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2年的
39%,估计到2010年中国城市化比率将超过45%,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左右.然而在城市化速度
加快的过程中,城市洪涝灾害加剧的负效应更显得突出.近20多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损失平均每
年上升5个百分点,例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灾,仅湖南益阳市被淹损失就高达220亿元旧1;2004年7月
10日,北京市由于暴雨引起的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旧1;2004年9月4日至8日重庆市洪
我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周月华; 彭涛; 史瑞琴
【期刊名称】《《暴雨灾害》》
【年(卷),期】2019(038)005
【总页数】8页(P494-501)
【关键词】暴雨洪涝; 灾害风险评估; 灾前评估; 灾中跟踪评估; 灾后评估
【作 者】周月华; 彭涛; 史瑞琴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205;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42
引言
据统计,目前全球各种由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暴雨洪涝灾害所占比重约为40%。我国是暴雨洪涝灾害最为频发、多发的地区之一,每年汛期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及次生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威胁(葛全胜等,2008;韩平和程先富,2012)。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600亿元,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2012年7月21—22日,北京遭遇罕见暴雨内涝灾害,190万人受灾,79人死亡,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以上。同年7月,受长江上游地区强降雨影响,三峡水库遭遇建库以来的最大洪峰7.12×104m3·s-1,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四川、重庆分别转移群众15万人和6.6万人。2016年汛期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南北齐发,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全国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470亿元,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偏多51%。
目前暴雨及其诱发的灾害已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受天气气候、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及社会经济发展、防洪抗洪设施等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暴雨洪涝灾害的成因变得极为复杂,其发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为了分析评估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尽可能减小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如何有效地开展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等研究工作日益受到相关学者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问题(高庆华等,2007;章国材,2013;Yin et al.,2015)。本文根据暴雨及其诱发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从灾前、灾中、灾后评估等角度围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这一核心,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暴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128・ 科技论坛 刍议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李剑锋 (木兰县气象局,黑龙江木兰151900) 摘要: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发展秩序的稳定,我们要积极做好气象的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社会运作秩序的稳定,目前来说,我国的 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是不健全的,这间接导致了我国的气象灾害情况的严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要进行气象防灾工作的深化。 关键词:气象灾害;分类;现状分析;应用管理;环节深化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如果不能保证这一工作 的预防体系的健全,必然会对社会造成一系列的麻烦。造成的生命 和财产损失十分严重;旱涝等灾害持续特征明显;群发性突出,常常 在同一时间段内出现多种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发生 频率高、季节性强;种类多,易引发次生灾害。 1关于气象灾害的分类分析 气象灾害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两类。 1.1天气灾害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异常天气灾害,比如常见的寒 潮、台风等,它具备大范围或局地性、持续性或突发性、短时间的特 点,这些灾害常伴随有强风、暴雨和降温等。 1.2气候灾害,指大范围、长时间的、持续性的气候异常所造成 的灾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 降水量偏多、偏少而形成的洪灾、 干旱、低温冷害等灾害。 在全国总受灾面积中,干旱灾害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1%,其次 是洪涝灾害,占27%,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台风灾害所占比例分 别为10%、7%和5%。 2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 2.1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属世界少见,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 定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致使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之多,属世界 少见。我国的气象灾害大致可分为7大类20余种。世界高纬、中纬 和低纬度,内陆和沿海各国发生的气象灾害,我国均有可能发生,别 国没有的,我国也存在。如因气象因素导致死亡人数较多的孟加拉 国有台风、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但没有雪灾、冰和冰凌灾害;美国 地形和纬度等条件与我国相似,气象灾害种类较多,但没有黄河冬 末春初的凌汛;西欧各国只有中高纬度天气系统造成的灾害,没有 台风灾害。我国独有的高原上的冰坝、冰湖,因夏季气温升高,导致 冰坝崩溃而使下游形成洪涝灾害也时有发生。 2.2我国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高、分布地域广、持续时间长,造成 的损失十分严重,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一年四季均会 发生不同类别的气象灾害。春季以干旱、沙尘暴、寒潮、雪害、低温连 阴雨等灾害为主;夏季的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风雹、雷暴、干热风、 高温酷热等灾害影响最大;秋季台风、干旱、冷害、连阴雨、霜冻等灾 害最重;冬季寒潮、大风、雪害、冻害等危害突出。 各类气象灾害发生频次高,持续时间长。如干旱灾害,我国平均 每年发生较大范围的旱灾为7.5次。旱灾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每年平均要发生12次范围较大的强降水天气过程,最高年份达18 次(1991年),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平均每年为5.8次。严重的洪涝 灾害持续在一周或半个月,甚至数月。 20世纪8O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和次生灾 害造成农业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以上,受灾人口约达4亿人次, 平均每年有3000多人死于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300亿 兀。 3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气象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伟大进程中,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是气象 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服务能力得到了稳步提高,防灾减灾取得了明显成效,加深了政府 和群众的鱼水关系。但由于气象灾害是诸多自然灾害的源头,由此 引发的衍生灾害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还存在 着责任不清,程序不明,缺乏规范的标准等,严重影响了整个气象防 灾减灾效益的总体发挥。 3.1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 人类生活的地球系统具有统一性,发生在不同领域中的自然灾 害,它们之间是互为影响、相伴而生。例如,登陆台风不仅造成沿海 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台风所产生的暴雨又造成洪涝和山区的地质 灾害,台风造成的灾害涉及海洋、水文、水利工程和地质等行业和部 门,单一部门的管理和预警不利于综合减灾效益的发挥。建议,国家 应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指挥系统。鉴于我国的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 的70%以上,分布范围广、种类多、发生频次高、气象灾害及衍生灾 害造成的损失严重,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科学决策的重要 基础信息,气象系统已有建好的信息传递、收集、加工系统。 3.2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防灾减灾决策中,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极为重要。建立完善的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准确、及时、客观地监测气象灾害的发 生、发展和提供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加快气象综合探测体系的建 设,包括地面加密常规要素的观测、特种要素的观测(如:滑坡、泥石 流、洪水等)、雷达观测、高空气象加密观测、气象卫星加密观测等 等;建立能够及时的捕捉台风、暴雨、洪水、泥石流、滑坡、强对流、沙 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和次生灾害的立体观测系统;加强山区山地灾 害的普查和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的编制工作;在灾害频发地区、人口 高密度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更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预警工 作。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在已有的基础上逐 步增加和完善。 3_3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稳定社会和提高社会可持 续发展 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稳定社会 至关重要。建议:成立由各级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 加的领导指挥机构;建立完善分级负责、部门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 建立强有力的防灾救灾综合管理机构和应急机制等。充分发挥防灾 减灾的整体效益。 科学防灾减灾,需要凝聚人心,亦需要凝结智慧。每一个“小我” 都是大集体的一份子,“小我”在履行好自身在防灾减灾中的责任和 义务的同时,也要结合工作实际,引导所在行业或者领域关注灾害 风险,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响应。气象灾害是我国最易发、频发 的自然灾害之一,占到各类自然灾害的七成以上,因此,气象行业视 防灾减灾为工作主题之一。 结束语 防灾减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大气 象工作者更要站位高远,激发才智,与气象事业共奋进,切实担负起 防灾减灾的重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努力做好气象防 灾减灾宣传等工作,将气象科普知识送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营 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大气候。 参考文献 [1]郑彬.浅谈如何做好气象灾害预警报道[J].南方传播,2009(11):149- 150. 【2]穆治霖.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 ̄):15—19. 『31张斌.浅议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 2008,18(13):102—104. 『41李阳,常石鸣.努力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fJ].-&-zk建设,2009(7):10. f51辛吉武,许向春.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 2007,22(3):85—89.
我国沿海城市极端天气洪涝灾害的防灾对策调查与思考
赵越;张白石
【摘 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沿海城市的极端天气洪涝灾害威胁日益增长.文章从极端天气的致灾原理和分布特征两方面,分析我国沿海城市极端天气洪涝灾害的特征,并分析我国当前沿海城市在防灾水利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三方面的防灾对策.认为当前沿海城市在防灾水利设施和城市排水管网等直接性的防灾设施建设方面日渐完善,今后应关注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方面提升沿海城市的灾害应对能力.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7(000)011
【总页数】4页(P174-177)
【关键词】城市防灾;沿海城市;极端天气;洪涝灾害
【作 者】赵越;张白石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前言: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深刻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由极端气候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总体将呈逐渐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形成灾害给城市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据估计,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受到气象水文灾害影响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人数的7倍之多。中国是世界上受极端天气洪涝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85~2002年的不完全统计,18年间中国(台湾资料缺)因台风袭击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310亿元以上(周俊华,2004)。中国沿海地区的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省市由于受9711号台风及其引发的风暴潮灾害的影响,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殷杰,2011)。沿海城市是我国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张,地表的持水、滞水及渗透能力减弱,对短时强降水的疏解抵御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城市内涝灾害更易发生,防灾风险不断提高。
在我国沿海地区减灾防灾应对措施建设不足的形势下,提升城市抵御灾难的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已经成为新世纪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在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防灾避险功能空间的营造,从规划初始周期即考虑到城市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应灾能力,是城市规划发展和研究的趋势。
电力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建议
电力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电力系统作为现代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不仅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需的,还承担着维持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职责。然而,电力系统在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灾前防范措施不足、系统脆弱性较高以及灾后恢复能力不强等。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在自然灾害中保持稳定运行。
首先,灾前防范措施不足是电力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主要表现在缺乏完善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在面对台风、地震、洪涝等灾害前,相关部门应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提前预知灾害风险。此外,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并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其次,电力系统的脆弱性较高,也是在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中容易出现问题的一环。这主要表现在电力系统的设备和网络结构抗灾能力有限。为了提高系统抗灾能力,应加强电网设备的抗震、抗台风能力,并加强电力设施的覆盖和分布。此外,建立备用电源和应急储备设施,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启动备用电厂或调动其他地区电力资源,保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此外,电力系统在灾后恢复能力方面也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灾害后的电力设备损坏严重,灾区内的电力系统往往会陷入瘫痪状态,不能及时恢复供电。因此,应加强对电力设备的维修和更换工作,提高恢复供电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在灾后的重建工程中,应将防灾减灾要求纳入考虑,避免重建后的电力系统再次受到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可以采取其他一系列的对策建议。首先,加强电力系统与其他基础设施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系统应对灾害的整体响应能力。其次,提高电力系统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培训,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和调度资源。最后,加强公众的灾害防范与应对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并减少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冲击。
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时空特征
廖春贵;熊小菊;胡宝清
【摘 要】在采用灾情数据数理统计方法重建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暴雨洪涝灾害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选取人口密度、GDP、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等作为暴露度和脆弱性的指标,从时空角度对暴雨洪涝灾害的暴露度与脆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暴雨洪涝灾害月际分布不均,夏季最为集中;玉林市的人口暴露度最高;北海市的经济暴露度最高;河池市的人口脆弱性最高;桂林市的经济脆弱性最高;南宁市的农作物暴露度和脆弱性最高.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7(000)004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暴雨洪涝灾害;暴露度;脆弱性;人口;经济;农作物
【作 者】廖春贵;熊小菊;胡宝清
【作者单位】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530001;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530001;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53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暴雨洪涝灾害是由长期暴雨或降水而造成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人口、经济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1],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下,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及影响范围不断上升[2]。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大部分是由暴雨引发的,其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大、造成的经济损失大[3]。近年来,自然气象灾害引起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4]。我国每年因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5]。2015年中国有20多个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受灾人口2000万人左右,因此而紧急转移安置的人数约有100万人,并导致4.4万间房屋倒塌。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处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有红水河、南流江、西江等流域,河网密度大,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每年暴雨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且降水丰富、暴雨量大,每年由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的危害损失很大。据统计,2015年广西洪涝灾害,造成约300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8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7 000 hm2,成灾面积87
香格里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影响粮食安全。农业气象灾害种类繁多,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很大的差异。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香格里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并给出了气象防灾减灾对策,对于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降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危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对策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频繁出现,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和出现频率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香格里拉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县境地形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境地貌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香格里拉市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带,气候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依次出现六个气候带,属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因香格里拉特殊地形和地理环境,使得境内气象灾害频繁出现,尤其是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出现更是扩大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干旱、暴雨洪涝、大风、霜冻等气象灾害的出现,使得农作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与此同时,气象灾害的出现还极易引发农业病虫害,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对于推动地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和谐美好生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香格里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影响
1.1 干旱
干旱是久晴少雨或无雨而形成的气象灾害,根据《气象干旱等级》可以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正常、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其中正常是降水正常或较往年偏多的降水,地表湿润没有干旱;轻旱表现为降水比往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内的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的影响相对较小;中旱表现为降水持续比往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水分不足,植物表面枯萎,影响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重旱表现为土壤水分持续严重不足,造成植物枯萎、果实脱落,不利于工农业生产;特旱是土壤缺水严重,地表植被出现枯死,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同时还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持续性的干旱天气不仅会影响人畜饮水,同时还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粮食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大汶河流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周长城 泰安市河道管理局 山东泰安271 000
【摘要】本文根据大汶河流域洪涝灾害情况,总结洪涝灾害的特点,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防社P洪涝灾害的对策
【关键词】大汶河流域洪涝灾害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067(2014)10.268—01
一、流域概况
大汶河是黄河下游一条最大的支流,该流域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
南麓,地处东径ll6.1{;o—Il8。,北纬35.5。一36.5。,东西平均长146KM,
南北平均宽58KM,流域面积8536.5 KM2。该流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 季风影响明显,降雨集中,洪涝灾害频繁,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
颈”因素。因此,对大汶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其防治
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洪涝灾害的特点
(一)洪涝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白公元前37年至公元1643年(明
末),有记载的水灾53次,清代及民国年间,大汶河水灾27次。1918年
大汶河出现10300m3/s洪水,沿河漫溢决口70多处,成灾面积达2000
KM2,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是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自1949年建国以来,
大汶河流域几乎年年都有洪涝灾害,出现4000m3/s洪水l2次,最小成
灾面积为1980年的O.8万亩,最大成灾面积是1957年的94万亩。
(二)季节性强。由于受季风影响,大汶河流域春、秋、冬三季降
雨量较少,夏季则暴雨集中,洪水频发。据统计,洪涝灾害以夏季最多,
占75%左右,春秋季占20%左右。
(三)地域分布强。大汶河流域状如扇形,东部属鲁中山区,西部
是沿黄湖洼,受地势影响,汶水自东向西流,从源头至湖口,自然落差
362米,东部山丘区河流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易发生暴雨山洪,平原地
区由于地势平坦,排涝能力低,易形成内涝。 三、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洪涝灾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大汶河流域洪涝灾
米东区洪灾成因分析及减灾对策初探
崔莲莲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务局,乌鲁木齐831400)
摘要: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洪灾时有发生,针对洪灾特征,从防洪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米东区防洪减灾体系的具体措施,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洪水灾害;分析;措施
1米东区洪灾成因分析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位于天山北麓,按地貌单
元可分为东南部丘陵山区、中部平原区和北部沙
漠区。米东区致灾洪水主要是暴雨洪水。历史
上米东区区域暴雨时有发生,由此而形成的洪涝
水灾,给米东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
11暴雨强度大
1985~2010年间米泉市境内发生较为严重
的洪灾年份有1988年、1993年、1994年、1996
年、1999年、2007年。1993年7月18日米泉县出
现了一次雷雨过程,降水量达174mm,引起山洪
暴发,导致民房倒塌,农田被洪水冲毁,农作物受
灾面积达80330亩,其中,严重受灾面积4127亩,
受灾农牧民6139户,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万元以
上。1994年7月13~15日米泉县连续降雨,降
水量达288mm,大雨引起洪水猛涨,柏杨河水库
决口,农田受灾面积为11738亩,直接经济损失
249104元。1996年7月18~20日降大暴雨,
20日一日降水量达252mm,整个过程降水628mm。这次天气造成山洪暴发,冲毁古牧地
镇东工村334m的防洪墙,部分农田被淹,冲毁渠
道百余米,民房3间,冲跨桥涵座,断山路
,直接经济损失6元。年月3
~日,米泉遭受暴雨袭击,降水量达5,山区降水量达550~600mm,造成山洪暴发,最
大洪峰流量达203m3s。米泉市7800亩农田被
淹,279间民房被冲毁,死亡一人,淹死牲畜家禽
2295头(只),628户1918人受灾,据统计直接经
济损失达1600余万元。
12河道行洪障碍多米东区有大小河沟31条,影响城区防洪的
河流有7条,从西至东排列为大沙河、古牧地河、
八道湾河、碱沟河、芦草沟河、红沟和铁厂沟河。
中国防汛抗旱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
【摘要】
【关键词】 小流域防洪对策研究
甘小荣 (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29)
小流域洪水灾害在全流域洪涝灾害损失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且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已成为当 前防汛工作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小流域洪水具有汇流快、破坏性强、极易诱发山地灾害和灾后恢复 困难的特点,分析了小流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防御小流域洪水的应对措施。 小流域;洪水;防御对策 经过多年整治,大江大河防洪工程标准逐步得 到提高,防御洪水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而小流域防 洪标准目前还普遍偏低,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全面 提高,小流域洪水灾害在全流域洪涝灾害损失中所 占比重日益增大,且其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山洪 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重,损失愈来愈大。小流域 灾害属于危机管理的范畴,一般具有毁灭性、突发 性、伴生性、因果性、循环性等特点…。如何解 决小流域的防洪问题,已成为当前防汛工作关注的 重点之一。 一、小流域洪水的特点 (一)汇流快,预测预报难度大。由于小流域 面积小,蓄滞洪能力有限,洪水与暴雨存在密切的 时空分布关系,且河流比降大,汇流速度快,易产 生骤涨骤落现象,给预测预报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峰高量大,破坏性强。小流域洪水源近 流急,峰高量大,来势猛,破坏性大,暴雨之后极 易发生洪涝灾害。如2004年9月3日一6日,四 川省达州市遭受特大洪涝灾害,达州市区的州河洪 水位涨幅高达18.7 m,共造成70人死亡,10人失 踪,497.1人受伤,27万人被洪水围困,直接经济 损失16亿元 。 (三)地质地貌复杂,极易诱发山地灾害。小 流域地质地貌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丘 陵山区发生洪水时极易诱发山地灾害,造成人员伤 亡。如:2004年7月18日~19日,云南省德宏州 盈江县北部的的支那、盏西、芒璋等地遭受特大暴 雨袭击,引起7.20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造成59 人死亡失踪和15857万元财产损失 。 1 8 (四)区域性明显,灾后恢复困难。小流域洪 水影响范围不大,往往只是局部区域,但对区域内 造成的灾害明显,经常引起大片房屋倒塌,基础设 施损坏严重,给灾后恢复带来严重困难。 二、小流域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标准低,洪水出路不足。近年来国 家增加了对水利的投入,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和大 湖的治理,小流域治理的投入不足,一直没有得到 系统整治,现状工程标准与规划要求相距较远。绝 大多数小流域防洪标准只有3—5年一遇,遇到常 见洪水就可能发生洪涝灾害,且洪水出路不足,经 常出现“中流量、高水位”的局面。 (二)违章设障严重,管理难度大。长期以 来,“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不少水利工程管 理不善,效益衰减,工程管理长期严重滞后于工程 建设,成为制约水利工程抗灾减灾效益发挥的重要 因素。小流域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一些地区为了追 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乱挖滥采矿石、拦 河设障、挤占河道,一旦发生洪水就会造成重大经 济损失。 (三)工程险工隐患多,白蚁危害严重。小流 域河道堤防存在断面不足、堤岸坍塌等险工,且病 险涵闸较多。部分地区还遭受白蚁危害,蚁害往往 导致渗漏、滑坡、管涌、塌坑等险情,严重危害水 利工程的防洪安全。 (四)预报预警系统不完善。小流域内气象、 水文、地质监测预报设施目前无法满足测报的需 求,已建成的测报系统大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