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成因及洪水特征模拟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4.38 KB
- 文档页数:6
洪涝灾害历史事件分析及其特征分析本文将分析洪涝灾害的历史事件及其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洪涝灾害。
一、历史事件1. 1954年黄河大洪水1954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黄河及其支流洪水泛滥,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洪水。
据报道,灾害导致了2万多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家园,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产和生活。
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以及过于密集的人口和畜牧业活动。
2. 1998年长江洪水1998年夏季,中国南部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以长江流域的灾害最为严重。
长江沿岸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受到了影响,许多城市被淹没,农田被毁,牲畜失去。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数千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
3. 2005年新奥尔良飓风2005年9月,新奥尔良遭遇了一场大型飓风,引起了城市内大规模的洪涝灾害。
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成千上万人被迫离开该地区。
据报道,这次灾害导致了近2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温度升高。
此外,城市内的规划和建设也导致了泛滥的灾害。
二、特征分析1. 天气变化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异常,比如暴雨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现象不断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
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洪涝灾害,但其共同特征是大量降水和极端的气温。
2. 人口密集度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往往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
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城市和农村,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水资源短缺和大量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更频繁的洪涝灾害。
3.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可能使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河流干枯,以及近海区面临水位上升的风险。
此外,过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可能会增加水泛滥的风险,因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大,水流通的路线也会逐渐减少。
4. 自然灾害洪涝灾害可能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结果。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地质构造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控的。
人类活动,如河流治理和灌溉,也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造成1998年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的原因是气候异常,雨水过大.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的降雨过程.7月份长江中下游水文站的洪水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洪水主要发生在中游的江汉平原一带.这里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洪不畅,又是多路来水汇合的地方,如果各支流同时发生洪水,在这里相遇,必然酿成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关键性的还是部分蓄洪量比1954年要减少了很多.根据资料1998年的洪水来量约为100亿立方米.而1954年洪水的安全蓄洪量约400多亿立方米,1998年蓄洪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洪量估计才50多亿立方米.这时,人们又会提出问题:长江水位抬高是否是由于长江河床的淤积提高了?①关于河床淤积情况为了开发水电资源,我国在许多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都兴建了梯级水电站和小水库,这使江河湖泊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被大大弱化,并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淤积加重、河床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等结果.根据长期观测资料显示长江干流河槽基本稳定,但也由于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冲淤变化,最明显的是荆江以下的洪湖河段,这一河段受下荆江栽弯工程影响,因此栽弯河段上有冲刷,河床有淤积现象.②关于湖泊淤积情况近几十年来,由于通江湖泊遭盲目围垦,丧失面积达1200万公顷左右.仅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都因不合理的围垦开发而减少了576亿立方米的容积.湖泊容积缩小,导致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抬高,这种情况下汛期洪水水位一般高于境内地面10米左右,以致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例如: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了湖泊容量约为40多亿立方米,由于围垦了1600平方千米,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由于围垦1400平方千米,减少湖泊容量约80多亿立方米.湖北省的长江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锁,减少面积5700平方千米,1949年以来,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及安徽五省,因围垦共增加耕地约1400平方千米.根据数据统计,在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千米的流域范围内,地面固体物质的年均侵蚀量为15.68亿吨,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5.3亿吨,输移比为0.33.宜昌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4.3亿吨,下游大通站为4.68亿吨.宜昌和汉口的差值,主要淤在洞庭湖区,大通站的输沙量,绝大部分流入东海.据研究,森林植被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对降水的截留率高达12.6%,与无林地相比,可减少地表水流失85.1%,减少土壤冲刷量58%.显然,植被遭破坏的结果,必然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洪枯比加大,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还造成河道和湖泊、水库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萎缩.但多年来,森林采伐与更新比例为11:1.据1957年的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3.94万平方公里,猛增了一倍,占流域总面积的41%.结论: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报复.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滥伐森林,使一些河流断流,泉源枯竭,雨季又造成洪水泛滥.第二是,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其中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长江洪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第三是,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有可能加剧水灾的危害.建议及希望: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人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集中所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江湖淤积、围湖造田和水利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⑴保护生态,刻不容缓.生态破坏是洪水危机的元凶之一.缓解洪水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控制水土流失.⑵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管理,在工业、交通、建设和兴建住宅时,尽量节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发利用宜荒地,沿海滩等各种土地资源,禁示糊乱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⑶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98长江洪水29个省市自治区遭受洪灾1998年洪水造成3004人死亡、2.23亿人受灾。
对1998年特大洪水的反思摘要: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关于98年特大洪水分析其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运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解释。
关键词: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理正文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降水量异常是洪水爆发的直接原因,其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我们使用生态学三大定律归结起来:一:直接原因:1998年全球气候异常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异常(1)1998年7月中旬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南退,位置偏南偏西,这是十分不正常的,造成了长江上游一带暴雨现象发生极为频繁。
1998年6~8月,副高异常强大,脊线位置持续维持偏南、偏西,并且呈稳定的东北一西南走向。
这一现象是近40年来罕见的。
6月中下旬,副高位置尚属正常,降雨带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底至7月上旬,副高短暂北抬;从7月中旬开始,副高反常地突然南退,位置异常偏南偏西,并持续稳定了一个多月,使长江上中游地区一直处于西南气流与冷空气交汇处,暴雨天气频繁出现,导致长江上中游洪峰迭起,中下游江湖水位不断攀升。
(2)1998年6月到8月,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和鄂霍茨克海三个地区出现阻塞高压形势,造成西伯利亚的冷空气较易南下。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
长江流域1931-1998年6-8月降水量柱状图(单位:mm)(3)高原积雪偏多。
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
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间接原因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
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近年来,中国长江流域频繁发生着洪涝灾害,给该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以及学界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洪涝灾害与防治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原因。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农业和产业资源。
然而,由于长江流域地势低洼,并且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时常会出现强降雨导致洪水泛滥的情况。
另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以及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与防治。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长江流域的降雨量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科学家们在长江流域进行了多年的气候变化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的降雨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应对措施。
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气候变化仅仅是导致洪涝灾害的一个因素,还需要考虑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土地利用与规划。
近年来,长江流域土地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大量的水泥化,使得土地无法有效地吸收和排除雨水。
因此,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提高土地的自然保护能力。
此外,农业的发展也应注重保护湿地和水源地,以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第三,我们需要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水利工程在洪涝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修建大型水库和堤防,可以调节长江水位和防止洪水泛滥。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存在的问题。
此外,应该加强与国际水利组织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和经验,以提高我国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能力。
最后,我们要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与自救能力的提升。
洪涝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
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向公众传播有关洪涝灾害的知识和应对方法。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这时,人们又会提出问题:长江水位抬高是否是由于长江河床的淤积提高了①关于河床淤积情况②关于湖泊淤积情况近几十年来,由于通江湖泊遭盲目围垦,丧失面积达1200万公顷左右.仅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都因不合理的围垦开发而减少了576亿立方米的容积.湖泊容积缩小,导致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抬高,这种情况下汛期洪水水位一般高于境内地面10米左右,以致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例如: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了湖泊容量约为40多亿立方米,由于围垦了1600平方千米,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由于围垦1400平方千米,减少湖泊容量约80多亿立方米.湖北省的长江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锁,减少面积5700平方千米,1949年以来,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及安徽五省,因围垦共增加耕地约1400平方千米.根据数据统计,在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千米的流域范围内,地面固体物质的年均侵蚀量为15.68亿吨,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5.3亿吨,输移比为0.33.宜昌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4.3亿吨,下游大通站为4.68亿吨.宜昌和汉口的差值,主要淤在洞庭湖区,大通站的输沙量,绝大部分流入东海.据研究,森林植被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对降水的截留率高达12.6%,与无林地相比,可减少地表水流失85.1%,减少土壤冲刷量58%.显然,植被遭破坏的结果,必然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洪枯比加大,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还造成河道和湖泊、水库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萎缩.但多年来,森林采伐与更新比例为11:1.据1957年的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3.94万平方公里,猛增了一倍,占流域总面积的41%.结论: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报复.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滥伐森林,使一些河流断流,泉源枯竭,雨季又造成洪水泛滥.第二是,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其中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长江洪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第三是,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有可能加剧水灾的危害.建议及希望: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人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集中所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江湖淤积、围湖造田和水利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⑴保护生态,刻不容缓.生态破坏是洪水危机的元凶之一.缓解洪水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控制水土流失.⑵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管理,在工业、交通、建设和兴建住宅时,尽量节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发利用宜荒地,沿海滩等各种土地资源,禁示糊乱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⑶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98长江洪水29个省市自治区遭受洪灾1998年洪水造成3004人死亡、2.23亿人受灾。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降水概况描述及成灾原因初步分析06级气科5班王修莹20061301198摘要:1998年夏季(6月11日至8月29日),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天气,给我国国内生产、国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
98年夏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长江流域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天气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长江流域洪灾二度梅低频气旋一、我国夏季降水特点与98年夏季降水概况及主要特点:1998年夏季(6月11日至8月29日),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天气,给我国国内生产、国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
持续的特大降水,造成长江全流域发生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洪水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更是多达1600多亿元。
那么时隔这么多年,那场降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造成如此大的洪水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工作者及气象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场降水的?下面来分析下:(一)、我国夏季降水特点及雨带活动位置[1]我国夏季降水特点是雨带先后经历两次北跳三次停滞过程,具体如下:5月中旬—8月下旬,雨带从南往北移;5月中旬—6月上旬,我国华南进入华南前汛期,雨带位于15ºN左右;6月中旬—7月上旬,江淮盛行梅雨,降水量很大,暴雨集中,雨带位于20-25ºN;7月中旬—8月下旬,我国华北东北进入雨季,雨带位于30ºN左右。
此时华南进入后汛期;8月下旬—10月上旬,雨带从北往南移,其中9月中旬—10月上旬是淮河秋雨期,雨量小,位于20ºN左右。
(二)、98年夏季降水主要特点图1 1998年6~~8月降水量[2]上图可看出,1998年主汛期(6~8月),长江流域降雨为全流域型偏多,鄱阳湖,洞庭湖两湖水系6~8月降雨量均在1000mm以上其中澧水上游总降雨量超过2000mm。
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王雪臣;冷春香;冯相昭;邹骥;马珊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2008(26)2
【摘要】通过确定洪涝指数,对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很大,洪涝灾害和灾情的关系较为密切。
【总页数】6页(P61-66)
【关键词】洪涝灾害;强度特征;概率风险;灾情
【作者】王雪臣;冷春香;冯相昭;邹骥;马珊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北京10008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1;X43
【相关文献】
1.长江中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思考--关于长江中游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调查报告 [J], 黄郑
2.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对策 [J], 朱文晶;李长安
3.试论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区域环境特征与洪涝灾害 [J], 邓先瑞;杨宝亮
4.长江中游农区洪涝灾害后鼠类数量动态 [J], 张美文;王克林;王勇;郭聪;李波
5.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土地利用思考 [J], 刘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文摘要:中国人口庞大,领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
特别是中国处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 季风气候盛行,降雨时程分布不均。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不断,而且往往比较严重。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灾的防治,先后修建了许多防洪除涝工程,大大减少了洪涝灾害的损失。
但我国幅员辽阔,洪涝灾害的损失仍很大,还有不少河流需要进一步治理,全国彻底防洪涝还需要更多的工程和采取有效的运筹措施,另外,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防洪必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今后的防洪任务还很重。
Abstract:China, with a very large population and broad land area,has numerous lakes and rivers.Since China is between the Eurasis and the Pacific ,where monsoon pervades,the seas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istributed unevenly.From of old the disasters caused by government paid much mention to the defense of the flood ,and loss caused by the flood had been decreased .however ,there are a great many of rivers need to be reformed.Besides,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quires the higher standards for counteracting the flood, so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flood is a long rough road to go.关键词:环境保护;和谐发展;水利工程修建;高新技术;非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