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翻译策略及译文连贯性探讨连贯作为语篇的一个深层语义特征,在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篇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语篇作为翻译单位,从连贯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调整及采用的翻译策略。
标签:衔接手段连贯照应替代一、引言传统翻译观以句子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及言内关系,将翻译过程视为把一种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把一种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命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成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张美芳、黄国文,2002)。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已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大多数语言研究者也不断地将语篇分析延伸到其他领域,这自然也包括翻译领域。
李运兴认为“翻译活动所处理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词句,而是由互相关联和制约的词语和句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语篇。
因此建立明确的语篇意识,不论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中都十分重要。
”(李运兴,2001:19)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译者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原文语篇内部的各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以便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语篇层次上的意义与功能对等(谭键,2002)。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在翻译中语篇连贯的实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可读性,并决定着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Halliday和Hasan指出,衔接就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的机制,它本身是意义概念,是由词汇语法来实现的,“衔接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和对解释它起重要作用的其他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这一‘其他成分’也必须在语篇中能找到……”(Halliday、Hasan,2004)。
Halliday和Hasan认为,语篇内部的衔接关系通过五种语言形式来实现: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连贯与衔接发表时间:2017-09-05T10:57:13.01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7月下作者:韩婷[导读] 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
(中北大学,山西太原 030051)摘要:翻译应以语篇为基本翻译单位。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重新建构原语的语篇连贯,必须尽可能保持其语言连贯和文化连贯,从而增加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翻译是一项具有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学科特点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篇连贯是一个宏观的语义概念,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方法传入中国并逐渐得到重视,国内很多学者(如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也将其用于语篇分析,而对语篇衔接的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也已产生不少研究成果。
一、语篇与翻译1、语篇与翻译的准确性翻译中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
以词、词组、句子为翻译单位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以词和句子为翻译单位,有时会导致原语的连贯性不能在译入语中得到体现,往往只注意到了单个词与句子的准确。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译者才能在把握原文语篇连贯性的基础上,在译文中努力再现语篇的连贯性,从而更加有助于译语读者正确地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
第二,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不同,在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而对这种差异的弥补则是由译者来完成的。
而这项工作完成的好坏是受其翻译标准影响的。
以语篇为翻译单位,就要求译者从语篇的角度出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文化语境知识的补充。
2、语篇与翻译的自然性翻译除了对准确性有要求之外,翻译中另外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要保证译文的自然。
译文的自然性表现在译语要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语篇连贯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有其外在形式上的表现。
如果译者从语篇的角度上考虑的话,就会跳过词对词,句对句的框框,按照符合译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来对原语做恰当的处理,从而保证译文的流畅自然。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
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文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特征,在译文语篇中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语的这种特征,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译文。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引言语篇语言学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它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
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即连贯性。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语篇,而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分析原文语篇的各种衔接手段和连贯性,同时也要在译语语篇中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再现原文的连贯性。
本文着重讨论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衔接(cohesion)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Ho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英语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
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衔接是络,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是语篇的谋篇机制。
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
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
一般地,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
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
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分句)衔接起来,而汉语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
因而,英语多连接词语,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但在表达中,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
在语法上,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
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语法处于次要地位。
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较少。
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
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达到语篇的衔接。
英语的照应多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
Chapter 7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说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
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7.1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与连贯密不可分,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说,连贯必须要以衔接为前提。
7.2 衔接(Cohesion)7.2.1 定义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e.g.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7.2.2 分类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
前者包括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关联/连接词(conjunction);(后者指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on)这些语言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完整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7.2.3英汉语衔接方式的差异1.就语句连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连接词来连接,而汉语则通过意义来连接。
2.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则属隐性。
3.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7.2.4指称/照应(reference)指称是指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产生关联。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包括对整个文档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对课余文体用词的准确把握,以及翻译过程中的思考和衔接。
从前者至后者,一个句子的翻译对应其它句子的衔接,也被称为语篇衔接。
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连贯性,也就是之前的句子和后续句子的语义关系及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
要想保证翻译的连贯性,句与句之间必须有衔接词,它们能够清晰地表达原文的连接或关联,以及标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做到语义上的一致,使译文的看起来更加流畅,而不是几句被分开的句子模糊的混淆在一起。
语言学家称之为连接记号或连接词,它们有助于构建语篇,使句子衔接自然,而不使得翻译结果支离破碎。
常用的衔接词有“否则”、“并且”、“因此”等等,它们可以明确表达原句的语义上的关系。
当然,衔接词也可以是句子结构上的提示,如“其它”、“例如”、“那么”等等。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是不可忽视的一大课题,只有彻底掌握了衔接词,才能实现翻译连贯性。
如果衔接不当,会造成译文歪曲原意、逻辑性差、风格曲折等,从而使译文丧失原文的精确性和丰富性,反而差于原文。
- 1 -。
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摘要】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是语篇分析领域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语篇翻译作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衔接与连贯的概念,说明了实现连贯的各种手段,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一、引言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里两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这两个词在词源上是有联系的,都是从动词派生而来的,但它们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
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特征,也是决定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保障之一。
下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术语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初步探讨二者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二、语篇翻译概述翻译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不断引进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翻译界逐渐转向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
那么什么是语篇,它与以往的翻译单位如何不同呢?以前,西方翻译学在分析语法的等级时只提出词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种单位,翻译单位往往基于句子。
近20年来,翻译家们才开始关注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并将其作为翻译单位,他们称之为语篇、篇章或话语。
根据Halliday & Hasan,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Newmark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
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时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
李运兴指出,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
可见,篇章表达的是整体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有衔接性,在语义逻辑上又存在连贯性。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连贯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它既是语篇构建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因而在英汉翻译中保持译文语篇连贯是译者首先要考虑的。
本文重点论述了语篇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以语篇连贯为翻译的首要因素是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意义的基础,同时探讨语篇连贯现象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篇连贯英汉差异翻译策略一、引言所谓“语篇”既包括话语,也包括篇章。
即不管它长短如何,也不管它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遵循一个原则: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语篇”。
语篇是一个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的单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切不可脱离语篇孤立地去考虑字句的理解与表达,而必须以语篇统辖字句,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斟酌字句的意义,琢磨转换的规律,探讨再现的途径。
二、语篇连贯的早期研究语篇连贯是英汉翻译中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了。
最初对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几个方面进行的,侧重于语言形式或语义上的衔接关系;而不是从认知上来分析。
以韩礼德和哈桑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对英语语篇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他们在其专著《英语的衔接》一书中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
他们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
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在国内,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多层次的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
从语篇分析理论看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目录摘要 (i)Abstract.......................................................................................ii前言 (1)一、研究综述 (2)二、语篇的衔接 (3)(一)照应 (3)(二)省略 (4)三、语篇的连贯 (5)四、结语 (6)致谢 (7)参考文献 (8)从语篇分析理论看汉英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范海萍灵山县石塘镇大化小学袁学凤灵山县石塘镇大化小学摘要由于思想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句式上并不大相同。
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是理解语篇的要旨和深层意义的有效方法。
译者在进行翻译前,需要对语篇进行分析,只有做好语篇分析,才能真正懂得翻译,而衔接和连贯则是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语篇翻译过程则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
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与连贯为理论依据,针对许地山著作《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并研究这两个英译本在衔接与连贯上的不同之处,最后给出处理这不同之处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语篇分析; 街接; 连贯; 翻译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English TextualTranslation from Text Analysis PerspectiveEnglish language special field 2013 Li YiyanInstructor Chen DongyanAbstractDue to differences in ideology and culture,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in the sentence is not the same. Discourse analysis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ic functionallinguistic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chools of linguistics, is to understand the tenor of discourse and the deep meaning of effective method. Before translation, translator need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only do a good job in discourse analysis, in order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re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the discours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recogn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herence. Based on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ccording to Xu Dishan book compare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peanuts", and studies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n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the difference, is given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method and strategy.Keywords: text analysis ; cohesive ; coherence ; translation前言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慢慢形成了一个专门研究交际种语言使用情况的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一门学问。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
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
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Example
隐逸的生活似乎在传统意识中一直被认为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但这种孤傲遁世同时也是孤独的,纯粹的隐者实属少数,而少数者的满足不能用来解读普世的幸福模样。
A secluded lif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deemed, as it seems, the supreme state of happiness, although such aloofness and retirement breed loneliness as well. Few people in fact end up as genuine recluses, whose contentment does not suffice to construe what happiness is for all.
原句中使用了“但”这个表连接的衔接词,表示“转折”,而且使用了“这种”、“少数”以及“少数者的”这些衔接词,来表照应,我们从译文中可以看到,译文基本做到了对等,不仅是内容上的对等,还有形式上的对等。
它分别用“although”、“such”、“few people”和“whose”来表示,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衔接方式。
2.转换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在翻译中,内容和形式难免会产生矛盾,根据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此时形式应让位于内容,因此此时可以变换源语的衔接方式,适当转换形式以达到内容的对等,保证语篇意义的连贯。
Example
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In today’s world, there are two major issues: peace and development.
源语采用重复(一个是…问题)这一衔接手段,译语将其转换为省略(省去one is the issue of 和the other is the issue of)这一衔接手段,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3.增添或省略源语的衔接与连贯
英语注重通过表面的形式衔接建立严谨的空间构架实现语篇的连贯,而汉语喜内在意义的线性流动来达到辞约义丰,实现语篇的连贯。
Example
那煎鸡蛋的“刺啦”声袅袅升起,空气中开始充斥着稚嫩的童音、汽车启动的节奏、夫妻间甜蜜的道别,还有邻居们简单朴素的问好。
As eggs sizzle in frying pans, the morning begins to fill with rising sounds: the soft voices of children, the chugging rhythm of car engines, the sweet exchange of goodbyes between husbands and wives, as well as the brief greetings among neighbors.
译语采用增添“连接” (表时间的“as”)这一衔接手段,使得译文句子结构合理、条理清楚,从而增强了连贯性。
四、结语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汉译英时便必须遵循衔接性标准,以使译语语篇连贯。
操作上可根据具体情况保留、转换源语衔接手段或增添译语衔接手段,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 Hallidav,M.A.K.&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黄国文编著.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罗选民等.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M].1999.
[4]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