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 格式:docx
- 大小:27.16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郊野乡村导则
上海郊野乡村导则旨在塑造自然优美的郊野格局,凸显上海郊野的原生态自然风貌和原乡土景观特色。
该导则以“水、田、林、路”构筑郊野地区的生态基底,以“宅”延续生活环境和文化记忆。
此外,导则还划定了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四个分区,提炼并延续地形地貌、建筑风格、空间肌理等特征,精准引导“工笔江南”的水乡画境。
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导则提出了多维度提升宜居宜业的场所活力,积极发挥生态、文化优势,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功能,融入新体验,将郊野地区建设成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乡愁的“新江南田园”。
另外,针对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打造,导则明确了农村集中归并点要确保必配设施到位,面积达标,选配设施要体现功能特色;对农村保留居住点要挖掘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优先补齐必配设施,面积尽量达标。
对于未来沪郊乡村可能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问题,导则也
做了相应规划。
具体而言,对于2022年前撤并的村庄,应挖潜利用现有建筑空间,满足必配功能,不允许新扩建造成资源浪费;对于2022年后撤并的村庄,应保障一站式家门口服务综合体建设,允许新增建筑面积,不宜新增建设用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上海郊野乡村的导则获取更多具体信息。
郊野公园植物多样性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庄伟;段玉侠【摘要】植物作为自然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对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今中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为例,通过总结建设过程中自然生境的恢复与重建、现状植物保护和开发的经验,探索郊野公园设计建造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为今后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和原有绿地的绿化改造等提供参考借鉴.【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5页(P42-46)【关键词】郊野公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城市绿地;生态建设【作者】庄伟;段玉侠【作者单位】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31;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 背景概况郊野公园(Country park)是指位于城市近郊,具有一定规模、自然条件较好、公共交通便利的生态游憩空间[1],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英国1968年的乡村法案,其建设的最初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近郊休闲空间,并保护乡村自然资源,兼具生态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交流等作用[2]。
近些年基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日趋紧凑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野的诉求日益强烈,具备良好自然景观的郊野公园建设在中国各大城市都受到广泛关注,并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实践。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自2003年起,已陆续建设多个基本具备一般郊野公园性质和特征但并未以此命名的城市近远郊公园,满足一部分市民的游憩需求[3]。
近几年为转变城乡发展模式,2012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复了《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指出遵循“聚焦游憩功能、彰显郊野特色、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环境品质”的规划理念[4],于2013年12月25日召开的“上海郊野公园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在控制人口总量、守住土地红线、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通过建设郊野公园、调整郊区单元规划,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适应性优化和城市生态的可持续修复”的发展目标[5],随后为进一步指导和推进郊野公园建设,于2014年8月出台《上海市郊野公园建设设计导则(试行)》[6]。
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01.05•【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2002年1月30日在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上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夏丽卿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委托,就《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一、制定《条例(草案)》的必要性上海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城市。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集中反映上海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融合东、西方文化传统特色的街区和建筑,构成了上海特有的城市风貌,是上海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切实保护好上海的历史风貌街区和建筑,具有重要的发展战略意义。
“十五”期间,在新一轮城市旧区改造中,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拆、改、留”并举的方针,把保留、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建筑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
目前,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本市在加快拆除全市二级旧里以下的危旧住房,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已划定需要保护的11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和398处近400万平方米的优秀历史建筑,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对全市234个具有传统特色的完整街坊近1000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予以保留,分类实施保护性修缮或者改造。
1991年12月,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对本市自1840年至1949年期间建造的优秀建筑,明确了相应的保护管理规范。
该办法实施近10年来,在确定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对象和范围、控制和协调建筑周围的建设活动、加强建筑使用安全和修缮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具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优秀近代建筑在本市大规模旧区改造中得以保留,建筑维护的状况逐步改善。
大都市郊野地区实用性村庄设计实践——以上海市惠南镇桥北村为例摘要:在国土空间统筹规划背景下,规划设计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更加重视“生态的承载力”,对生态空间与基本农田等实施最严格的刚性管控。
上海市将郊野地区视为超大城市的稀缺资源,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乡村建设缺乏有效的管控和引导,千村一面的问题显著。
如何立足村庄基底特色、在“土地指标刚性管控”的基础上做好“乡村空间统筹优化”,做出“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设计,引导乡村后续建设项目落地,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并作为郊野村庄综合治理与精细化管控的路径,是本次研究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大都市郊野地区;实用性;村庄设计;桥北村1研究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对城乡的重视程度、管控力度、资源配置等差异,导致乡村地区的总体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后于城市地区,面临着用地供需矛盾突出、规划统筹引领不足、实施执行存在偏差、建设项目落地困难、政策滞后实际需求、管理分割破碎化等问题[1]。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化规划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规划先行、精准施策推动乡村振兴已成为广泛共识。
目前,国家对村庄规划逐渐聚焦在“多规合一”与“实用性”两个层面[2],上海市已于2019年率先完成郊野单元村庄规划,解决了郊野地区的空间结构、用地指标等宏观管控问题,但对村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村庄风貌等缺乏有效控制与引导,造成村庄风貌特色缺失、具体项目落地难等诸多问题,需要思考上位规划限制与自身发展诉求的关系,在延续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关注规划设计的实用性与落地性。
村庄设计是乡村规划面向实施建设的末端环节,也是对村庄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3],上海市郊野地区亟需通过村庄设计搭建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项目的桥梁。
2实用性村庄设计的规划思路2.1区域协同的发展思路,从单村作战到区域联动大都市郊野地区的村庄拥有独特色地缘区位优势,更需确立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发展思路,以开放性思维,打破乡村的地理和空间边界,着眼于乡村振兴时代城乡居民在消费、生活和生产方面的融合,有效统筹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城乡之间、各村之间要素流动与优势互补,从区域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村庄发展定位,村村联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9.17•【字号】沪府发[2007]30号•【施行日期】2007.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规划局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07〕3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市政府原则同意市规划局《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七年九月十七日关于本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为贯彻实施《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加强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的规划管理,根据《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制定本意见。
一、适用范围本意见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的规划管理。
二、含义本意见所称风貌保护道路(街巷),是指经市政府批准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明显的一、二、三、四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包括沿线两侧第一层面建筑、绿化等所占区域。
三、管理机制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的规划管理由市规划局和区县规划管理部门按照沪规法〔2004〕1384号文确定的原则分工管理。
房地、市容、城管、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共同实施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管理;在具体保护工作中涉及规划管理的,应当征询规划部门的意见。
各区县政府应当组织区县规划、建设、房地、市容、城管、交通、市政、绿化等部门,建立风貌保护道路(街巷)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一指导、协调保护工作中的相关事宜。
四、规划管理基本要求本市各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应当编制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规划。
未按照本意见制定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规划的,一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不得进行任何建设、修缮、整治活动;二、三、四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不得进行整街坊路段建设、修缮和整治活动。
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正文:----------------------------------------------------------------------------------------------------------------------------------------------------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7〕5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17年7月13日关于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强化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现就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适用范围和指导思想(一)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等确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建筑(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以及经法定程序认定的其他保护保留对象的保护管理工作。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保护保留为原则、拆除为例外”的总体工作要求,遵循“规划引领、严格保护,区域统筹、分类施策,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按照整体保护的理念,积极推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完善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机制。
工作机制由市领导及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本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街坊、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保护建筑以及经法定程序认定的其他保护保留对象的保护工作。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范围界定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范围界定的通知(沪容环发容[2002]7号)各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现将《上海市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范围的界定》印发给你们,希遵照执行。
附件:上海市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范围的界定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二OO二年一月十七日上海市主要道路和景观区域范围的界定为配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贯彻实施,我局根据近年来道路周边及重要地区的景观治理和建设现状,并结合本市市容环境实际情况,现确定该《条例》中所称的“主要道路”主要包括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确定的本市79条交通干道,“三纵三横”主干道,原“四点四线”市容景观和观灯路线等重点道路;确定该《条例》中所称“景观区域”主要包括人流量较大的交通集散地,在本市知名度较高、相对繁华的区域等。
具体界定如下:一、主要道路1、南京(东、西)路中山东一路----延安西路2、延安(东、中、西)路中山东一路----虹桥路3、北京(东、西)路中山东一路----万航渡路4、福州路中山东一路----西藏路5、金陵(东、中)路中山东一路----龙门路6、淮海(东、中、西)路人民路----新华路7、复兴(东、中、西)路外马路----华山路8、中山东(一、二)路外白渡桥----东门路9、西藏(南、中、北)路天目中路----高雄路10、四川(中、北)路延安东路----江湾路11、瑞金(一、二)路徐家汇路----延安中路12、石门(一、二)路延安中路----新闸路13、恒丰(北)路新闸路----沪太路14、茂名(南、北)路南京西路----永嘉路15、陕西(南、北)路新闸路----肇嘉浜路16、江宁路南京西路----江宁路桥17、常熟路华山路----淮海中路18、宝庆路淮海中路----桃江路19、衡山路桃江路----肇嘉浜路20、华山路愚园路----衡山路21、新华路淮海西路----延安西路22、虹桥路虹桥机场----肇嘉浜路23、河南(南、中、北)路天目东路----人民路24、人民路东门路----方浜中路25、中山南路东门路----国货路26、漕溪(北)路沪闵路1号桥----肇嘉浜路27、天目(东、中、西)路河南北路----长寿路桥28、宝山路天目东路----同心路29、共和新路虬江路----长江路30、陆家浜路制造局路----外马路31、万航渡路愚园路----北京西路32、长寿路长寿路桥----万航渡路33、武宁(南)路万航渡路----真北路立交桥34、长阳路海门路----隆昌路35、平凉路临潼路----黎平路36、隆昌路平凉路----延吉路37、(东)长治路大名路----海门路38、(东)大名路外白渡桥----惠民路39、四平路吴淞路----翔殷路40、大连(西)路杨树浦路----西体育会路41、中华路东门路----方浜中路42、肇嘉浜路徐家汇路----漕溪路43、徐家汇路陆家浜路----肇嘉浜路44、长宁路曹家渡----中山西路45、周家嘴路溧阳路----军工路46、吴淞路闸桥----四平路47、溧阳路四川北路----四平路48、江苏(北)路华山路----曹阳路桥49、曹阳路曹阳路桥----桃浦公里50、内环线高架地面道路51、南北高架地面道路52、延安路高架地面道路53、曹安公路真北路立交桥----安亭54、曲阳路四平路----邯郸路55、逸仙路邯郸路----吴淞大桥56、同济路吴淞大桥----富锦路57、沪闵路沪闵路1号桥----虹梅路58、龙吴路龙华西路----淀浦河桥59、沪太路中华新路----罗泾镇60、光新路光复西路----交通路61、志丹路交通路----沪太路62、真北路沪嘉高速公路----苏州河63、中原路殷行路----翔殷路64、营口路翔殷路----延吉东路65、陆家嘴路陆家嘴轮渡站----浦东南路66、浦东大道浦东南路----浦东北路67、浦东南路浦东大道----上南路68、东方路浦东大道----浦东南路69、源深路浦东大道----杨高路70、张杨路浦东南路----金桥路71、罗山路杨浦大桥收费口----龙阳路72、龙阳路南浦大桥收费口----罗山路73、龙东大道罗山路----金桥路74、杨高路江海路----新杨高南路75、浦建路浦东南路----龙阳路76、沪南路龙阳路----康桥路77、世纪大道银城西路----杨高路78、上南路浦东南路----外环线79、锦绣路罗山路----川杨河80、海宁路新疆路----溧阳路81、天目(东、中、西)路河南路----长寿路82、天平路淮海中路----肇嘉浜路83、龙门路桃源路----延安东路84、丽水路人民路----福佑路85、新开河(南、北)路人民路----中山东二路86、民立路汉中路----天目中路87、人民大道黄陂北路----西藏中路88、黄陂(南、北)路北京西路----徐家汇路89、秣陵路大统路----沪太路90、古北路长宁路----古羊路91、铜仁路北京西路----延安西路92、天钥桥路华西路----肇嘉浜路93、威海路延安中路----成都北路94、沪宜公路95、沪青平公路96、沪杭公路97、沪南公路98、外环线二、景观区域(含围合该地区四周道路规划红线外侧建筑、场地)1、铁路上海站地区:指东起大统路西侧人行道,西至恒丰路东侧人行道(含恒丰路立交桥桥洞),南起天目西路北侧人行道,北至中兴路南侧人行道范围内的区域(包括上海站站前广场、地下广场、地铁车站)。
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城市总体风貌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一系列指导原则。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旨在保护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发展对总体风貌的保护和整体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总体风貌不仅仅是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城市文化、历史和人文特色的体现。
因此,制定和实施总体风貌管控导则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和居民需求等多个方面因素。
它不仅要求对城市建筑和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加强对城市细节、景观、绿化、交通和社区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通过制定和实施总体风貌管控导则,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随意性、碎片化和无序发展的问题。
同时,总体风貌管控导则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推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的来说,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是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它对于保障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总体风貌的管理和控制,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
因此,制定和执行总体风貌管控导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方式,合理的结构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能更好地向读者传达信息。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展开: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将介绍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背景、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和重要性。
此外,概述部分还可以对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或是存在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指包括章节的组织方式,相当于给读者提供了一幅地图,能够引导读者快速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框架。
本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背景介绍在此部分,将详细介绍总体风貌管控导则的背景信息,包括它所涉及的范围、对象、意义等。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10•【字号】沪府办发[2014]30号•【施行日期】2014.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4〕3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绿化市容局、市财政局《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6月10日关于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建设郊野公园,是本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重要载体。
为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市民游憩空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现提出本市郊野公园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如下:一、目标与原则(一)目标以郊区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通过统筹和整合土地整治、“198”地块(规划产业区外、规划集中建设区以外的现状工业用地)内工业企业拆除复垦、农民宅基地置换、村庄改造、美丽乡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林建设等相关工作,聚焦并创新土地规划、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水利水务、林业绿化、观光旅游等各领域政策资源,在本市郊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良好的田园风光、郊野植被及自然景观,以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展现自然人文风貌、提供都市休闲游憩空间为主要特征的郊野开放空间,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游憩空间、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益、优化城市布局等多重成效。
计划2017年上半年实现首批5座开园,以后再在全市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进。
(二)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生态优先;二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三是节约高效,以人为本;四是区县为主,形成合力;五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
导言
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快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化
进程给郊野地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保障郊野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可持续发展,制定本导则旨在提供有关设计和规划指导,以保护郊野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升空间品质,并促进公众的可持续休闲和体验。
1.风貌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现代城市发展对郊野地区提出了更新亦或是更高的要求。
市民对自然
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对休闲和文化体验的需求逐渐上升。
因此,郊野地区的风貌设计不仅关系到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还直接关乎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2.风貌设计的原则和理念
2.1自然环境保护与修复
在风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根据地区的自然特
征和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
同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手段,保护和修复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2.2地域文化融合与传承
郊野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风貌设计应该将地域文化
元素融入其中,注重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提升地域文化的价值和吸引力,让市民和游客在郊野地区体验到独特的文化魅力。
2.3可持续发展与利益平衡
在风貌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保持生态平
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策略,平衡不同利益方的需求,确保郊野地区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生态环境和资源。
3.风貌设计的实施与推进
3.1设计方案的制定
根据郊野地区的发展定位和需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风貌设计方案。
方案应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提供全面且可行的设计方案。
3.2规划与建设的监管
在实施风貌设计方案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履行规划和建设
的全程监管责任。
通过规范的监管体系,确保设计方案得到有效实施,避
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3.3社会参与与共享
风貌设计是一个涉及广泛利益相关者的过程,因此,应鼓励社会各界
的积极参与和共享,提供透明和开放的决策机制。
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
建议,提高设计方案的适应性和可接受性。
结论
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郊野地区风貌设计导则旨在通过保护自然环境、
传承地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提升郊野地区的品质和形象,为
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休闲和体验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规划与
监管,鼓励社会参与,并不断总结和推广经验,以更好地推进郊野地区的
风貌设计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