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教案:气象灾害
- 格式:doc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4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教学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要从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让地理更加突出。
高一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自然地理和相关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二、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地理;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努力工作,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知识现状分析虽然高一学生初中学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对世界和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中考地理成绩较低,他们对地理教学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即认为地理是“辅修课”,所以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说是非常有限的。
四、教学要求1、认真学习大纲,深刻理解大纲中的内容和要求,钻研教材,加快教学观念的转变。
2、在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改革对当今教学的要求,即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数据进行地理观察、学习、调查分析等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评价地理问题。
4、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开展章传检查。
5、课本上的图片,图片下面的小字,活动的内容都作为正文处理。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如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主要特点和危害表现。
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资源,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气象灾害,关心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特点和危害。
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观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气象灾害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气象灾害的视频片段,如暴雨导致城市内涝、台风造成房屋倒塌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经历过哪些气象灾害?它们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介绍常见气象灾害的类型,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
分别讲解每种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例如,暴雨通常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降水造成,而洪涝则是暴雨等降水过多导致河水泛滥。
干旱是长时间降水稀少引起的,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发展而成,寒潮则是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分析各种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和危害表现。
如暴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灾害;干旱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
3、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具体的气象灾害案例,如 2008 年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2019 年“利奇马”台风等。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该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造成了哪些危害?当地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影响,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预防灾害、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从气候、地理、社会经济等多角度综合分析气象灾害的能力,理解其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识别并预测气象灾害,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技能。
4.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气象灾害的差异性,理解气候类型与气象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防灾减灾策略的针对性。
二、教学重点•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深入理解其复杂性。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气象灾害图片、视频、图表等)。
•相关新闻报道、研究报告、气象数据等阅读材料。
•地图、地球仪等教具。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影响及防灾减灾措施。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等)的新闻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关注并思考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气象灾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新课教学1.气象灾害概述•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气象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其表现形式。
2.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从大气环流、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角度讲解气象灾害的成因。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如台风形成过程),加深理解。
3.气象灾害的影响•讲解气象灾害对自然环境(如水资源、土壤、生物等)和人类社会(如经济、交通、生活等)的影响。
高一地理教案:气象灾害
第五节气象灾害
教学目的: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教学方法:
及时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灾害消息,让学生具体了解其危害;组织学生收看关于我国2019年三江特大洪涝灾害的影视资料,进行具体分析防御措施。
如《挥师三江》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
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
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
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
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
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筑,营造防护要,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信线路,交通受阻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课堂小结: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板书设计:(见下面表格)
几种气象灾害对比表
种类概念成因分布灾害表现防御措施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副热带海面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24时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强烈上升降水时长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洪涝、农田被淹、财物受损
监测、预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长期无雨或异常偏少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社会经济不稳
农牧林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寒潮
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风、雨、雪等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我国冬半年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受冻、建筑物毁坏、破坏牧场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教学后记:
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