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 格式:doc
- 大小:88.1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理解并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谈话法,讨论法。
2.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课件展示本节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展示图片:南极冰川、湖泊、河流、植物柔嫩的叶子)师: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地球上的水以哪几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上?生: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
师: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图片中都有地球上的水体,地球上的水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还有哪些类型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8页图3.1以及课文,注意图中各水体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水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圈层,也就是——生:(齐答)水圈。
师:读了图3.1,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圈的主体是——生:海洋水。
师:对!它的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生:(齐答)96.53%。
师:可是海洋水是咸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淡水多不多呢?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哪一种水体呢?生:不多。
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师:目前冰川还不能大量地直接利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生:有限的。
师: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同时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水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生: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课设计(详尽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认识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互相转变的关系②能绘制表示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剖析常有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种类、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得实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部署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睦发展的观点。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互相补给关系;2、水循环的种类、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课方法启迪解说法、议论法、多媒体演示法、事例剖析法等等。
四、教具:多媒体教课平台五、课时安排: 1 节课六、课型:授新课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此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真的“奔腾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不停循环运动的。
【板书】一、互相联系的水体【自学研究 1】联合图 3.1 ,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在形态?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种类?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增补小结(展现课件幻灯片4和 5)。
答案: 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散布);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在空间上分为大海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 1、水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样水体之间拥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
【自学研究 2】阅读课本 P54 图 3.2 ,思虑以下问题: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波及哪几种水体?2、假定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别,剖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一课时)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析(一)、课程标准原文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中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即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绘图掌握水循环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在水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思考人类对各个环节的影响会如何影响水循环。
3、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对水循环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的年龄都在17岁左右,这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转化、充满叛逆、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通过前面的几章的学习,尤其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道了地球因为接收太阳辐射而具备温度,因而水会蒸发,因为水循环是一个自然现象,所以他们多少对水循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如:陆地上的水体的构成是无法通过数字来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阻燃现象加以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三、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水的各种形态在地球上分布范围及数量特点,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垫下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3.1 自然界的水循环1.课程标准与教材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3.1自然界的水循环。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容为后面学习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铺垫。
本节容首先介绍了水圈的构成及其特征,主要讲述“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模块的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需要了解水体的构成、三种形态以及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个知识点较为简单,易于理解,主要是掌握水体的一些基本信息,为第二个知识点做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图文和活动的设计,说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以及其意义。
要求能够绘制水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容要淡化。
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最后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主要容概要:①水的构成形态和分布②陆地上的水体构成以及淡水存量③水体相互间的联系以及河流补给关系④水循环的概念和形式⑤水循环的意义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学情分析认知情况:他们刚从初中升上高中,对地理这本学科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生活以及物理知识的认识,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主要分为固态、液态、气态。
通过前面几章的学习,他们了解地球主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且具备了一定温度,使液态水蒸发成气态,生活的经验也让他们知道气态水会通过降雨转化成液态水,还懂得了水圈的部分构成成分。
因此,他们对水循环有一定的认识,只是缺少科学系统的概念知识。
3.1自然界的水循环【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分析: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
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二、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竞赛形式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第一单元我们从宏观角度了解了地球,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可回顾圈层结构),第二单元学习了有关外部圈层中大气圈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学习其中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知识。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环相互联系的水体当一个人在沙漠中挣扎时,他会不断地喊着水,可见水是最重要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那么地球上的水以哪些形态存在?(课件展示各水体)——固态、液态、气态抢答1:其中分布最小是哪种水体?数量最多的又是哪种水体?固态:分布最小;液态:数量最多;气态:分布最广但数量最少抢答2:这些水体从空间分布看分为哪几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见图,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量的96.53%为水圈的主体水,但这么多的水很少能被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水均来自陆地上的淡水,这些为陆地水。
抢答3:陆地上淡水的主体? 陆地上淡水可分为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其中冰川水是淡水的主体,占淡水总量的2/3,但位于高山或是高纬地区被利用的不多,所以目前我们能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淡水总量的0.3%是相当有限的。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
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依据资料和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二、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4.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
三、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因为有了水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那么,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呢?它们又是如何运动的呢?从今天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地球上的水。
【自学探究】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从存在形态上和存在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3、水圈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课件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答:大气降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师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答: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问题承转】李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吟诵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后真的就不复回了吗?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动画。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画一画: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比一比: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更新?哪一种水循环所参与的水量最多?【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自然界中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四点意义。
【案例分析】黄河断流逐年加剧。
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河段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
开封。
【问题探究】
1、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补充总结)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体分布———陆地水、大气水、海洋水
3、水体联系———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海陆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循环
2、水循环的过程
3、水循环的意义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