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课 伤仲永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伤仲永学习导航1、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2、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一、沙滩拾贝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著名家家、家。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文题“伤”的意思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世隶.( )耕日扳.( )仲永环谒.( )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 )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二、浪里串珠4、解释下列多义词:⑴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⑵书:即书诗四句()未尝识书具()⑶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⑷去:一狼径去()西蜀之去南海()⑸之: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吾欲之南海()其邻人之父亦云()忽啼求之()5、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词语:⑴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日:)⑵忽啼求之(啼:)⑶父异焉(异:)⑷父利其然也(利:)⑸稍稍客宾其父(宾客:)⑹从先人还家(先人:)⑺或以钱币乞之(或:)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忽啼求之C、余闻之也久D、或以钱币乞之7、下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8、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A、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B、余闻之也久译: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
C、稍稍宾客其父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9、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第05课《伤仲永》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作者及作品;掌握“扳”“谒”“泯”“称”等词的意义,辨识“之”“于”的不同用法。
二、学习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预学模块【自主学习】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
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消失。
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1、文学常识:王安石,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字_______,晚号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和《临川集拾遗》中。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邑.人()扳.()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3、词语解释。
(1)解释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③未尝.识书具 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古今异义: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一词多义: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1、方仲永的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学海拾贝文学常识、重点词语复习有的放矢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主要采用了叙事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
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
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课文详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
仲永才能衰退及最终平庸无奇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
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扬帆起航各个击破学习第一部分。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那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文中划出)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伤仲永【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聚焦】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难点突破】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关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才观?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走进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拓展链接】后天学习勤奋努力的名言名句①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爱迪生④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自主学习案】1.字音隶(lì) 扳(pā) 谒(yè) 邑(y ì)矣(yǐ)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2.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3.一词多义其:①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②其文理皆可观者(代方仲永写的诗)③父利其然(这样)④其受之天(他)⑤如此其贤也(他的)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②借旁近与之(代“仲永”)③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④余闻之也久(“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⑥受之天(调节音节,无意义)于:①谒于邑人(引出对象)②于舅家见之(在)③贤于材人远矣(表示比较)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为: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②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宾客:①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贤:①.贤于材人远矣:(胜过,名词作动词) ②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4.古今异义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
5.《伤仲永》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学习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隶(l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卒(zú)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三、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一、快乐预习【明确任务】任务一:了解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雄健简练,结构都很严谨。
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任务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1、注音隶( ) 扳( ) 谒( ) 邑(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解释划线字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预习质疑】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把你的想法和要求写在下面。
二、合作探究1、阳光展示:2、预习检查3、导学点拨小组内翻译课文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伤仲永》学案(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整理一、学习目标1、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让同学自己利用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点)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的思想观点。
4、留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难点)二、自学提纲1、走近本文是朝代的,字,号他是个杰出的、、。
主要作品收录在《》。
2、唐宋八大家是那些?3、读课文、查解释,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
伤仲永:世隶耕:未尝识书具: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从先人还家: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人矣:泯然众人矣: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今夫不受之天: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依据解释翻译课文。
三、自主学习(要求老师走动巡察,教导指导)1、个人自主完成注音释词。
2、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翻译。
四、自学沟通展现1、简介--黑板展现2、疏理字词--黑板展现3、翻译课文--黑板展现五、老师小结六、附注第2课时一、自学提纲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受了哪几个阶段?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4、最终一段讲了什么道理?5、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说说你的依据。
精品文档2019-2020 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 5 课《伤仲永》(第 1 课时)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课题《伤仲永》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 学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 目 观点; 标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根据课下注解,基本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章概要。
教学难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具及实验仪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用故事启发学生后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教 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 成长的重要作用。
“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 引起学生思考。
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学 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实用文档精品文档过 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 学生朗读课文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 看课件显示,学生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 程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断句朗读。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文,教师随时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传/一乡秀才/观之实用文档精品文档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解题。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 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 〈〈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 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 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 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父利.其然也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
..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
..众人而已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随堂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
..事言其父()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中考链接】2004年宁德市
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19—22题。
(17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
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
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
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
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
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