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惋惜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伤仲永》。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者通过人物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练习:(1)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造句。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并解答。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课文《伤仲永》。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造句。
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题目解答等。
3.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4篇)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伤仲永》。
2. 相关注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赏析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表达。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看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选择一个朋友,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感悟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伤仲永》与其他古代友谊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友情描写。
(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友情表达和描写手法。
2. 创意表达(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则以“友情”为主题的短剧。
(2)各组进行表演,分享创意和表达。
七、综合实践活动1. 友情访谈(1)学生分组,选择一位朋友进行访谈,了解对方对自己友情的看法和感受。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2、顺畅地朗读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n称chēn卒zú焉yān耶yé为wéi夫fú②、朗读节奏: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泯然众人矣泯然:②、明确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四、复述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七年级语文之《伤仲永》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通过学习《伤仲永》,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伤仲永》的文章内容,掌握基本知识点。
(2)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欣赏王安石的文学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以及宋代文学背景。
(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觉得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天赋和命运?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知识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句子和关键词语。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文章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
(2)解析文章的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伤仲永》的文章内容,以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点。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质量,评估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之涣。
本文通过对仲永的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才的尊重和珍惜,认识到社会不公对人才的摧残。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批判精神,激发对社会公正的思考。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伤仲永”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伤仲永》。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思考“伤仲永”的含义。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强调关键词语的读音。
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人物形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对仲永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仲永的才华、遭遇和社会对待他的态度等。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珍惜人才和对待社会不公。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厚友谊和对命运的无奈感慨。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增强对人生挫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同理心去关爱他人,面对人生的挫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学生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分析观点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感悟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情感教育: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 小组讨论: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分析与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伤仲永》文本及其相关资料。
伤仲永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伤仲永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1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背景】《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立意四、教学方法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伤仲永”的故事吗?2. 简介课文《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教师点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王安石的作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于生字词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生字词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分析1. 课文《伤仲永》的主题思想:通过叙述伤仲永的事迹,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珍惜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仲永、伤仲永、作者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 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和效果。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伤仲永》全文。
(2)了解作者王安石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仲永的真挚情感。
(2)体会作品对人生、友情、爱国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友情观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伤仲永》的全文理解与背诵。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2)对作品深层次主题思想的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课文《伤仲永》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作品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伤仲永》。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深入阅读王安石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伤仲永》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作者王安石的文学地位和文学风格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展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
2.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伤仲永》这篇文章;(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深入剖析文章中的家国情怀和人性关怀;(3)将文章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思考文章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培养同理心;(3)结合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伤仲永》;2. 写一篇关于文章主题的思考感悟;3. 搜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1)选取与《伤仲永》相关的时代背景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