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翻译变通的角度看葛浩文《红高梁家族》的英译
- 格式:pdf
- 大小:262.25 KB
- 文档页数:3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研究The Research of Red Sorghum: A Family ChronicleThe novel Red Sorghum: A Family Chronicle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Mo Yan,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12. In this novel, Mo Yan recounts the turbulent and heroic story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a family from Gaomi Township. The novel is set against a turbul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 time of foreign invasions, civil disasters, and political changes. On the surface, the novel is about the family dynamics within a small peasant family living in Gaomi Township. But beneath the surface, the novel addresses much bigger issue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and the effect of cultural changes on the peasant life.At the same time, Mo Yan also uses the technique of fictional narrative to depict the real world around him. The characters in Red Sorghum are deeply rooted in this specific rural setting and culture, and their struggles and struggles against the natural force reflect the powerlessness of modern Chinese people in the face of historical changes. The novel depicts village life in a vivid, realistic manner. By focusing on the lives of common people, Mo Yan has created an intimate portrait of rural culture and customs, resonating with readers today.Through this novel, Mo Yan has successfully captured the social gaps,conflicts and discontent between the bourgeois culture and peasant culture, and the inequality of power among them. He shows how the unfair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resources is a major cause of historical tragedies, how people's sense of justice is broken, and how all the elements of life—love, duty, death—are intertwined. In Red Sorghum: A Family Chronicle, Mo Yan has succeeded in creating a powerful and memorable narrative of life in rural China.上面是研究《红高粱家族》的300字文章,旨在阐述穆艾的《红高粱家族》这部代表性的作品的特征,以及它如何将虚构的叙事技巧应用于真实的世界,以及如何将阶级文化、文化改变等大问题层层揭开,对当今读者甚至有许多共鸣。
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指误
侯松山;张莹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15)003
【摘要】有学者认为,《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以“忠实”为第一准则,是“忠实”与“背叛”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葛浩文译本存在许多误译问题。
结合选自葛浩文译本的六个译例,详述了葛译误译所在,并指出了两大可能原因:逻辑思考分析缺位和文化背景知识缺失。
同时,针对葛译误译给出了相应的正确译法,强调译者翻译前深入阅读并吃透原文的极端重要性。
【总页数】4页(P279-282)
【作者】侯松山;张莹
【作者单位】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3;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以莫言《红高粱家族》葛浩文英译本为范例 [J], 张越
2.葛译莫言小说中的篇章改写模式r——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第五章为例 [J], 黄卫峰
3.生命力在红高粱的世界里蓬勃绽放——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思想价值探
析 [J], 谭鼎莎
4.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及其教学借鉴——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译本为例 [J], 殷宏伟
5.葛译莫言小说中的篇章改写模式——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第五章为例 [J], 黄卫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个案分析作者:张广林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9年第01期【摘要】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由美国汉学家、著名译家葛浩文翻译成英文,并改名为Red Sorghum。
本文通过对《红高粱家族》和其英译本对比,发现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忠实于原著。
在一定程度上,英译本是译者对源文本的操控性改写。
对此,本文将以操纵学派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为基点,分析莫言的原著与葛浩文的译本之间由于意识形态所导致的差异。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改写;意识形态【作者简介】张广林,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中学。
众所周知,文学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勒菲弗尔认为一部译作想要进入接受文化与社会,必须调和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正如维克多·雨果曾说过“当你为一个国家提供一篇翻译作品时,这个国家差不多肯定会把这翻译视为针对自己的暴力行为.....”接下来,本文通过个案分析意识形态如何对译作改写产生影响。
一、政治语言改写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文中存在一些关于当时政治形势的信息,如“马克思主义,国民党,共产党,八路军”等。
由于中美两国的政治意识不同,葛浩文在处理此类信息时选择省略一些相关词汇,以避免争议和冒犯。
原文: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译文:I didn’t realize until I’d grown up that …...莫言的文学作品始终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等。
原文中莫言把这些陈词滥调和反讽结合起来,但美国的目标读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他们的政治体制完全不同,所以他们很难理解这种讽刺的写作方式。
因此,葛浩文故意省略了这种讽刺的表达,使之与美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相适应。
他在处理书中类似政治信息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改写策略。
二、宗教语言改写美国是世界上宗教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宗教信仰在美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在翻译时,葛浩文必须充分考虑到预期读者的偏好和历史背景。
2242019年06期总第446期ENGLISH ON CAMPUS葛译莫言小说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文/赵琳秀【摘要】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莫言作品的翻译与传播。
许多学者认为,正是由于葛浩文先生的翻译,才使得莫言的文学作品在全世界闻名。
可见,葛浩文在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策略发挥了令人无法忽视的作用。
本文试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总结葛浩文在译前以及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其它的文学作品的译介与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葛浩文;翻译策略;归化;异化【作者简介】赵琳秀,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浙江省2016年度高校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葛译莫言小说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FX2016027)”资助。
红、莫言、贾平凹、李锐、王朔、苏童、姜戎、朱天文等五十多位中国作家的六十余部作品。
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外,贾平凹的《浮躁》也凭借葛浩文的翻译获得 1989 年美孚飞马文学奖,朱天文的《荒人手记》获得1999年美国翻译协会年度奖,此外姜戎的《狼图腾》、苏童的《河岸》和毕飞宇的《玉米》分别获得首届、第三届和第四届“曼氏亚洲文学奖”。
同时,葛浩文还是中西方文学界知名的学者,曾创作过中文文学作品,并参与创办了学术杂志《现代中国文学》,同时还担任了很多学术杂志的编辑。
夏志清就盛赞葛浩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刘心武则认为葛浩文的翻译是最具水平的。
莫言也称赞葛浩文的译本为他的原著增添了光彩,戴乃迭认为葛浩文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更是把葛浩文喻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生婆”。
为此,葛浩文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二、葛浩文译前的文本选择策略葛浩文是最早关注当代中国文学的学者之一,在他近四十年的翻译实践中,葛浩文翻译了近六十部现代和当代中国小说,每一部都是高质量的,非常受欢迎,这应该归功于他对中国文学的热情与他扎实的深厚的中国文学功底。
浅析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作者:张媛媛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11期摘要: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和它的翻译者葛浩文深受读者关注。
本文结合《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探讨小说创作的文学价值以及译者翻译小说的原因,并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来解析英译本,从而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输出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红高粱葛浩文莫言文化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31-02莫言,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有着许多广为人知的作品,例如:《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檀香刑》等。
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红高粱家族有着显著的地位,在小说出版之初,就以其独特的语言、细腻的人物形象、广泛的主题以及复杂的故事情节震撼了整个中国文学界。
也正是通过这部作品,莫言开始为人们所熟知。
2012年10月,莫言凭借作品《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再次在国内外掀起了“莫言热”。
与此同时,翻译多部莫言作品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也受到了大众的关注。
美国著名作家厄普代克称葛浩文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且唯一的“接生婆”,《红高粱家族》是其翻译的第一部莫言的小说,1993年首次在美国出版就广受赞誉,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小说。
正是《红高粱家族》这本书,莫言进入了美国读者的视线,小说本身也受到了《纽约时报书评》、《伦敦书评》以及《文学评论》等周刊的广泛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赏析课程中将《红高粱家族》列为必读书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葛浩文先生的翻译将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给了全世界,对莫言的获奖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红高粱家族》的文学价值《红高粱家族》是一部反传统、非主流的长篇小说,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它由一系列相关联的故事组成:我的“爷爷”余占鳌与“奶奶”戴凤莲的爱情故事、高密普通百姓勇敢抗日的故事、人与狗之间血腥残忍对战的故事。
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解读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作者:张嫒馨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文学翻译中需要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有了创造性叛逆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然而创造性叛逆应建立在原文作品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接受者和接受环境以及翻译的处理方法。
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系列书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家族》包括在内,所以对我国译者而言,葛浩文的翻译作品非常具有借鉴经验。
葛浩文作为译者,站在原作、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等角度对作品进行翻译,重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本文将根据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时空、方言、超常规的色彩词等方面探讨《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葛浩文红高粱家族【Abstract】It is necessary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have Creative Treason, thus giving new vitality to the work, but Creative Treas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 Besid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recipient,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lation methodes. Howard Goldblatt has translated a series of Mo Yan's books including Red Sorghum, which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or Chinese translators,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work serves as a reference. As a translator, Howard Goldblatt takes the original text, the recipient and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reative Treason of literarytra nslation.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views are the way to deal with time and space,extraordinary color words and dialects in Red Sorghum, which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Treas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on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Key words】Creative Treason; literary translation; Howard Goldblatt; Red Sorghum一、介绍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随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直到今天的“一带一路”,都涉及到文化走出去。
河南农业2015年第8期(下)对翻译工作人员来说,误译是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障碍。
他们孜孜不倦、费心费神想要减少误译甚于想要消灭误译。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误译现象在译文中普遍存在,以致于日本的学者河盛好藏断言:“没有误译的译文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甚至进而引述了另一位日本学者的话说:“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如同空气中包含氧气一样。
”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中误译现象的分析,探讨了误译现象的根源,目的是让人们能正确地看待翻译误译,译者也应该尽量减少误译。
误译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误译,另一种是无意误译。
所谓有意误译,指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故意用不对等的方法进行翻译。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译者通过有意误译寄寓或传递了接受环境的某种特定诉求。
造成无意误译的因素较多,包括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个人的粗心大意造成的误译;翻译工作者受有限的语言基本功限制,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本意象而造成的误译;还有译入语和译出语国家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误译,等等。
然而,只要是误译,不管是有意误译还是无意误译,它总是要以失落信息或扭曲信息为代价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针对不同的文本,误译的原因要进行具体分析,下面重点对葛浩文英译本《红高粱家族》误译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
一、通过原文本文字表面产生的误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受到原文本文字表面意思的干扰,按照文字表面意思简单地直译,导致误译的产生。
例如:原文本:老天爷,你保佑我吧!(《红高粱家族》P44)葛浩文译本:Old Man in heaven,protect me!(《Red S orghum 》P46)原文本中的“老天爷”指中国人民内心精神世界所寄托的某个对象,并非指“Old Man in heaven ”。
“你保佑我吧!”指的是人们内心所寄托的想要实现的愿望,直接翻译成“protect me!”并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本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2382019年03期总第443期ENGLISH ON CAMPUS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个案分析——基于改写理论中意识形态视角文/张广林行了相应改写。
原文:他确实是饿了,顾不上细品滋味,吞了狗眼,吸了狗脑,嚼了狗舌,啃了狗腮,把一碗酒喝得罄尽。
译文:He was ravenously hungry, so he dug in, eating quickly until the head and the wine were gone.原著中,莫言对“吃”这个动作做了生动细微的描述。
然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反而删除了这些细致的描写,其原因无非是中美两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比如,他们对待某些动物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例如乌龟,龙,狗等。
在中国历史上, 狗的形象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多数与狗有关的词语也都带有贬义色彩, 如“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等,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而在美国,狗却总被视为人类的好朋友以及家庭成员和忠诚的象征,如“a lucky dog”, “a jolly dog”和习语“love me, love my dog”。
葛浩文在翻译时考虑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为了避免与美国社会意识形态相冲突,也为了避免伤害爱狗的美国读者,他只能删除关于吃狗情节残酷却生动的描述。
以上通过对《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与原著一系列的个案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译者对源文本的一种改写。
造成改写的原因是目标语文化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对译者的制约。
而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当下文学艺术作为一种产业的文化生产是受到市场或受众需求制约的。
但是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受制于译者所属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其它文化因素的制约,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但还是没有背离原著文本的基本限定,因此从诸如“红高粱”等基本意象,故事发生的文化地域空间与中国抗日战争时代语境,人物关系,思想感情,社会风俗,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看,均保留和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蕴。
《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习语翻译方法探究赵羲【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目前是莫言在海外销量最佳的英译作品。
葛浩文的译作超脱出归化异化之争,翻译手法灵活,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同时尽力再现原文的风格。
习语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水平。
该文以《红高粱家族》中习语的翻译为例,探究葛浩文习语翻译方法,为中国现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借鉴。
%The English version of Red Sorghum was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the famous American sinologist and transla-tor. At present, Red Sorghum sells best among Mo Yan’s works in the abroad. Howard Goldblatt extricates himself from the ar-gument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ith flexible and diverse methods, he,on the one hand, adapts the original text in the a readable, fluent and acceptable work for the foreign readers.On the other hand, the target text reserves the original cultural factors and style as much as possible. As idioms are full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ed idioms can show the translator’s skills best.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nslated idioms as examples to study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ng meth-ods and hopes to shed some revelatio n to the“going out”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总页数】3页(P144-146)【作者】赵羲【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葛译莫言小说中的篇章改写模式r——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第五章为例 [J], 黄卫峰2.《红高粱》英译本方言词汇翻译方法探究 [J], 许亚男;毛嘉薇3.从创造性叛逆的视角研究葛浩文的翻译实践\r——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J], 林文韵4.《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译者话语构建策略探究 [J], 郭欣5.《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习语翻译方法探究 [J], 赵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解读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成都理工大学/张嫒馨【摘要】文学翻译中需要创造性叛逆的存在,有了创造性叛逆才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然而创造性叛逆应建立在原文作品的基础上,同时考虑接受者和接受环境以及翻译的处理方法。
葛浩文翻译的莫言系列书籍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家族》包括在内,所以对我国译者而言,葛浩文的翻译作品非常具有借鉴经验。
葛浩文作为译者,站在原作、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等角度对作品进行翻译,重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本文将根据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在时空、方言、超常规的色彩词等方面探讨《红高粱家族》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 葛浩文 红高粱家族【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for literary translation to have Creative Treason, thus giving new vitality to the work, but Creative Treas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 Besides,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recipient,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lation methodes. Howard Goldblatt has translated a series of Mo Yan's books including Red Sorghum, which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For Chinese translators,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work serves as a reference. As a translator, Howard Goldblatt takes the original text, the recipient and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Creative Treas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Howard Goldblatt ’s translation views are the way to deal with time and space, extraordinary color words and dialects in Red Sorghum, which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eative Treas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on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kills.【Key words 】Creative Treason; literary translation; Howard Goldblatt; Red Sorghum一、介绍2003年,我国首次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随后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直到今天的“一带一路”,都涉及到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