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师说》高考诗歌精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课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
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师说》高中教案《师说》高中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师说教案优秀范文一、写作背景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
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
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提倡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文体简介“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比“论”随便些。
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1、需正音的字:夫(fú)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2、重点句子如何断句――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从/而师之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
2023年高中语文教案《师说》(7篇)高中语文教案《师说》1一、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思想,培养谦虚好学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__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一)__层次结构是怎样?(二)有关疑难词句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一种。
__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职能、从师必要、择师原则等方面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__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七)怎样认识__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明确教学目(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论语》中孔子说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文风。
__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唐宋实用散文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优秀散文。
《师说》优秀教案《师说》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师说》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师说》优秀教案篇1《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唐代散文,在单元说明中编者就指出,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说》正是韩愈反对骈文浮靡文风的创作实践的代表之作。
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
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
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
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优质课教案:《师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2)理解《师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师说》全文。
(2)理解《师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师说》中所表达的尊师重道的观念。
(2)分析《师说》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散文,如《论语》、《孟子》等。
(2)简介《师说》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师说》,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词、难句,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同桌讨论解决。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师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讨论《师说》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受。
4.背诵默写(1)学生集体背诵《师说》全文。
(2)学生分组默写《师说》全文,互相批改。
5.课堂小结(2)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
6.作业布置(1)熟读《师说》,巩固生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师说》的内容,分析了其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树立了尊师重道的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优秀教学案例。
4.网络资源。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问题。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古代散文的魅力。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师说》。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树立正确的择师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师说》。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 对韩愈散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课文中的观点。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
3.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韩愈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师说》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式结构,解读课文内容。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解答课文中的疑问,分享学习心得。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句子,分析韩愈散文的语言特色。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师长、正确择师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师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师说》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断句。
3.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对《师说》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读后感写作来检验他们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下问题:1. 学生对《师说》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积极参与?3. 是否有学生遇到特别的困难,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尊敬师长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韩愈《师说》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韩愈《师说》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但考虑到本文需要背诵,而高一学生课程较多,又面临历史、地理、计算机的会考,课外几乎腾不出时间来背诵。
所以,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决定多加一课时,把背诵的任务揉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外不再留任何作业。
为此,我对《师说》的教学过程作了这样的设计。
第一课时1、先由本学期接触过的“论”“序”“辞”“赋”“疏”“传”等文体引出“说”并讲述这类文体的特点。
2、再由“说”引出文章标题《师说》。
3、解题,留下“本文是解说关于老师的道理的吗”的悬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阅读注释(1),了解作家生平,要求将重点信息记熟。
4、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老师打出关于作者韩愈的幻灯片,指名让平时语文学习最吃力的同学进行信息复位。
用以当堂记住作家知识。
5、教师范读课文。
6、让学生回顾开头留下的悬念,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7、提问:整体感知之后,大家发现本文哪一段与解说“师”的道理关系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问:第四段起什么作用?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四段。
9、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何在?10、在回答过程中讲清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
11、通过“不拘于时”简述写作背景,解题时留下的悬念。
12、理清该段思路,背诵全段。
13、过渡到第一段,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第一段,若有疑难,请教各小组长,小组长有问题问老师。
利用幻灯片检查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况。
韩愈《师说》精品精品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韩愈的《师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古文阅读和分析,详细内容涉及《师说》的全文解析,包括词语释义、句式结构、文章主旨等。
具体章节为古代汉语文学经典篇目《师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师说》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并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 培养学生理解和领悟古代文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古文阅读水平。
3. 通过学习《师说》,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师德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师说》中的句式结构、词义理解以及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重点:全文翻译、文章主旨以及古代文化背景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古汉语词典、《师说》原文及注释、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一位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引出尊师重教的主题,进而导入《师说》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解读《师说》的全文,分析词语释义、句式结构、文章主旨等,注重讲解与实践情景的结合。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和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师说》中的重点句子,检查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师说》中的难点和疑惑,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重点词汇、句式及翻译。
3. 文章主旨及课后作业。
七、作业设计1. 翻译《师说》全文,并对照注释检查。
b. 分析《师说》中的比喻手法。
c. 阐述你对尊师重教的认识。
答案:1. 略。
2.a. 传道:传授道理;受业:接受学业;解惑:解答疑惑;师道:教师的道德;尊严:威严和尊贵。
b. 《师说》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职责。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韩愈《师说》精品优质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韩愈的《师说》。
该文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主要围绕“师”的主题展开,探讨师者的角色、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等内容。
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第一、二自然段,重点分析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师说》中的文言文词汇、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师者的价值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3. 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的一些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探讨师生关系,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解释作者对师的定义和职能。
3.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师说》2. 主要内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择师的标准3. 重点词汇、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作者提出的择师标准,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章,如《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师生关系、学习方法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是作者对师的定义、师的职能以及择师的标准。
《师说》赏析
教学参考
0521 1404
《师说》赏析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
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
但他早已有名。
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
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
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
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
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
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
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
《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
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
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
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
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
向他请教的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
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
苟来者,吾斯进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题。
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在韩愈看来,文章是的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
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
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
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
他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
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
益也。
不知者乃用是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
《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
实际上他是借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
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师道”久已失传。
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越愚蠢。
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
他说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这就是他们的不明。
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郯子、苌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子”。
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
因此,得到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
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
这也还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
这些思想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
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
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
他这次被贬,原因
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
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
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
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
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
因此,它在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季镇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