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古诗词七大题材
- 格式:pptx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42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分类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抒怀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羁旅思乡诗以及即事抒怀诗。
1. 山水田园诗:这类诗歌多以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喜爱和向往,或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讴歌。
2. 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主要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以及边塞的壮丽风光,表达出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仰和赞颂。
3. 咏物抒怀诗:这类诗歌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
5. 赠友送别诗:这类诗歌通常表达出作者对朋友或亲人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谊或亲情的珍视和怀念。
6. 羁旅思乡诗:这类诗歌主要描写作者在外漂泊、思念家乡的情感,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
7. 即事抒怀诗:这类诗歌通常以眼前的事物或事件为题材,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分类只是对古代诗歌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实际上古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形式也多种多样。
熟悉古诗七大题材,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情感不能出现乱套用术语、分析不对位或不分析的情况一、整体感知二、具体把握(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庙、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用手法: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反衬(乐景哀情)、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3.内容感情: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闲适自得,向往田园,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③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二)边塞军旅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人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戍”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烽火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楼台、龟兹、夜郎、安西、胡羌等)。
3. 常用手法: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铺垫、烘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4. 内容情感:①建立功业、保家卫国的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恶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久居边关的乡愁;⑥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和将军贪功启衅的不满;⑨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七种题材知识点讲解+练习题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思想感情】1.依依不舍的留念。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诗歌专题复习——掌握不同题材特点诗歌常见题材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
一、山水田园诗【示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②。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②接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
这里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先生”自比。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②。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标题信息:地点、生活状态、写作目的、情感、题材等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考点详细(即事(景)抒怀诗)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文化常识蔡家亲:出自《晋书》,羊祜是蔡邕的外孙,蔡邕之孙蔡袭与羊祜是姑表兄弟。
羊祜因伐吴有功,将得到爵禄和封邑。
他上表晋主,表示不要,请求转赐给不如自己家境的表兄弟蔡袭。
因为他们姑表关系特别好,所以延续了好几代。
后以此为姑表亲戚的代称。
(2)诗家语“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判断正误)(1)首联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2)“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3)“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频”字,与外弟频频见面,而自己贫困潦倒,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解析:应是“愧”字表现了悲凉的心情,而非“频”字。
(4)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可以看出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
(√)(5)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
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6)全诗语言朴实,语调沉郁悲壮,真实感人。
(×)解析:语调并非“沉郁悲壮”,而是低沉悲切。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
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
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
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多学一点·积素养](1)文化常识“京”指长安。
2020诗歌鉴赏七大题材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送别怀人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吧!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常见意象】1、时间意象:日暮、斜阳、暮雪、暮钟、月夜、清晨等表明时间的词语。
2、空间(地点)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南浦、阳关、古道、灞桥等。
3.具体物象:景物意象:落日、明月、西风、浮云、流水、杨柳、蓬草、春草、烟波、渡口等。
动物意象:鸿雁、杜鹃、哀猿、寒蝉等。
人文意象:孤帆、舟船、孤城、残笛等。
【常见手法】1、比喻、拟人、烘托、想象、虚实结合2、以景结情(情→景):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
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
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注:以景结情在大类上仍属借景抒情。
3、直接抒情(直抒胸臆)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思想感情】1.依依不舍的留念。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坦陈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表达豪迈、洒脱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6.分手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例:《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课内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020届高三·古诗歌7大题材一、羁旅思乡诗——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二、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三、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四、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五、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
诗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写当时之事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六、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七、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七大题材》:山水田园诗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阙题刘眘虚【注】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英年早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E.三、四两句写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AC[解析]B项,“孤寂”应该为“宁静”。
D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E项,“淡淡的忧伤”错。
(2)“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名师教你解题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西塞山①下作韦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题咏。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
③爨(cuàn):烧火做饭。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高考诗歌题材分类1.山水田园诗特点: ①以描写为主(包括写景、写人,常用“白描”的手法)。
②景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思想情感类型:①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
②流露隐逸之情。
③寄寓诗人生活的感悟。
④表明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向往。
⑤表达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方法点拨:①分析意象(由意象到意境,再到作者情感)。
②分析“描写”的运用(包括“衬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③掌握术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情感术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厌恶官场等。
2.边塞军旅诗思想内容分类:①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②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和豪情。
③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④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⑤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⑥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方法点拨:①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要弄清边塞诗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③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
情感术语:建功立业、从军报国、穷兵黩武、思乡念亲、视死如归、苦闷彷徨等。
3.咏物言志诗特点:托物言志。
咏物诗一般以所咏之物为题,有时加上一个“咏”字。
①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然后想想这些特征可以和哪些品质、精神联系起来。
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咏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手法不同,往往反映的重心也不同。
④注意相关术语:托物言志(指抒发情感)、象征(指表现手法)、比喻(指修辞手法)。
情感术语:正道直行、坚贞孤傲、高洁超逸、孤傲不群、傲岸不羁、志趣高雅等。
诗歌鉴赏八大题材
诗歌鉴赏的八大题材如下:
1.怀古诗题材:以凭吊古迹、缅怀古人、感慨昔盛今衰、抒发壮志等为主要内
容,多以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
2.咏物诗题材:以托物言志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
事物的描写,表达诗人的情感或志向。
3.山水田园诗题材: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抒发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4.行旅诗题材:以抒发旅途感受、描绘旅途风光等为主要内容,表达诗人对旅
途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5.闺怨诗题材:以描写女性闺怨、表达女性情感为主要内容,反映古代女性在
特定社会下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
6.送别诗题材:以送别为主题,表达诗人对离别的伤感、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
未来的希望和祝福。
7.谈禅说理诗题材:以阐述哲理、表达禅意为主要内容,反映诗人对人生、世
界的思考和领悟。
8.爱情怨女诗题材:以描写爱情和女性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反映古代女性在感
情生活中的地位和遭遇,表达对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和不满。
1/ 1。
熟悉古诗七大题材,快速把握诗歌内容情感不能出现乱套用术语、分析不对位或不分析的情况一、整体感知二、具体把握(一)山水田园诗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有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1.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庙、五柳、明月、渔歌等。
2.常用手法: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反衬(乐景哀情)、景与情的关系(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色彩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比等)3.内容感情: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闲适自得,向往田园,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③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二)边塞军旅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晋升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人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寄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戍”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烽火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楼台、龟兹、夜郎、安西、胡羌等)。
3. 常用手法:修辞手法(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铺垫、烘托,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4. 内容情感:①建立功业、保家卫国的的壮志豪情;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恶英雄气概;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久居边关的乡愁;⑥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⑧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和将军贪功启衅的不满;⑨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诗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