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2018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试题解析(2)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试题解析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4分)【赏析1】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各有特色,都能当得起后面这几句,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两联诗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而且目的正是为了烘托后面的喜悦之情。
颈联说,因为我失意沉沦已经很久,所以见到你能频频地来看我,跟我亲近,我内心既觉得惭愧,更十分感激。
“患难见真情”,在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浊世中,有如此知心的一位表弟能常常登门探视,安慰,论诗,怎么能使诗人不喜出望外呢?所以尾联进一步说,这大概是我们平生本来就有情分,更何况你我又是表亲呢?如此恳切的话,真是情见乎辞色,卢纶听了之后,一定会跟他格外亲近吧?总之,此诗运笔疏淡,写景真切,感情纯朴,结构精巧,的确是司空曙的一篇杰作。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三篇】导读:本文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
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B.“忆昔西池会”现两句,追忆当年与同僚飞车赴会的盛况,抚今追昔,词人发出“今谁在”的凄怆悲呼。
C.“日边清梦断”指诗人白日梦断,词人越是忆念昔年帝京携手共游旧事,越意识到往日不可回,愁苦无限。
D.“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以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广之深。
E.全词语言清丽俊逸,情韵天成,画面凄美,无限凄楚哀怨的情思溢于词表,感人至深。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11分) 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边塞诗、羁旅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和羁旅诗的特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边塞诗和羁旅诗的一般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通过练习,掌握鉴赏边塞诗和羁旅诗的一般方法。
三、知识链接1、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边塞诗的产生在唐朝,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①初唐诗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②盛唐之诗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③中晚唐诗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④宋代之诗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总体来说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是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①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借边塞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②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一、类型特征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统治者穷兵黩武,对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
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而且雄浑豪放、格调高亢、慷慨悲凉。
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二、历史渊源一般认为,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发展到唐代,由于国力强盛,战争频繁,统治者拓土开疆,重武轻文,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边塞诗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各时期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1、初唐、盛唐边塞诗——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8: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五、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别离贬谪诗、思乡怀远诗、咏物诗、闺怨诗。
(1)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2)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4)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这类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一般而言:离愁是表达远离家乡时对家乡的亲人、友人的思念、人在旅途中孤苦寂寞之情(羁旅离愁)。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
7 使用对象:高二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五、边塞诗的特点(一)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李颀)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六、【高考设问方式】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七、课内边塞诗赏读从军行.杨炯 (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1)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201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2015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11、12两题(8分)。
纱窗恨·答冠月韵田茂遇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
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A.“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B.“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
C.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
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E.“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12.这首诗感情丰富,说出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析。
(6分)答案:(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11.BE(B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E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12.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
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
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
结句“算春宵归梦,好还家”,点破了乡思离愁的主旨。
(三点感情各1分,表达完整1分)诗歌表达了:戍守之苦,边塞之景的豪迈,思乡之情。
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黑:表现边塞风雪狂沙的肆虐的情景。
写笛声“凄切”就可见诗人戍守塞外心中的愁苦凄凉,一声“落梅花”,写声成象,撩拨起人内心深处的凄凉。
“雕”与“马”都是边塞特有的威风凛凛的物象,它们是雄壮的、威武的;“千山”“万里”写出了地域的辽阔无垠;“黑雪”“黄沙”让人感到了风雪狂沙的肆虐。
下片开首两句,不仅再现着边塞的壮阔景致,流露诗人的豪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