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4.89 KB
- 文档页数:17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分类鉴赏第一章:古典诗歌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
2. 古典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词、赋等。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解读题目、分析意象、领悟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1. 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典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3. 练习:学生自主鉴赏一首古典诗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对学生的鉴赏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二章:古体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古体诗的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古体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体诗的基本特点:自由灵活的格律、丰富的意象等。
2. 古体诗的分类: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3. 古体诗的鉴赏方法:关注诗歌的语言、意象、情感等。
三、教学重点1. 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古体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古体诗的鉴赏方法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古体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讲解:讲解古体诗的鉴赏方法。
3. 练习:学生自主鉴赏一首古体诗,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对学生的鉴赏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三章:近体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体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近体诗的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对近体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近体诗的基本特点:严格的格律、和谐的韵律等。
2. 近体诗的分类:律诗、绝句、排律等。
3. 近体诗的鉴赏方法:关注诗歌的格律、韵律、意象等。
三、教学重点1. 近体诗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 近体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1. 近体诗的鉴赏方法的应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诗歌分类鉴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提高学生对诗歌情感、意象、技巧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古典诗歌的分类: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哲理诗等。
2. 各类诗歌的特点及鉴赏要点。
3. 诗歌鉴赏的常见角度:情感、意象、技巧等。
三、教学重点1. 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基本特点。
2. 学会从情感、意象、技巧等角度鉴赏诗歌。
四、教学难点1.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分析。
2. 诗歌意象的识别和解读。
3. 诗歌技巧的识别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分类、特点及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一、诗歌分类及特点1. 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边塞诗:以边疆风光和边塞生活为题材,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
3. 咏物诗:以自然或人造物为题材,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4. 咏史诗:以历史人物、事件为题材,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5. 哲理诗:以阐述哲理为主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宇宙等问题。
二、诗歌鉴赏方法1. 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景象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意象:识别诗中的意象,解读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3. 欣赏诗歌的技巧:关注诗中的用词、句式、结构等,领略诗人的艺术匠心。
三、诗歌鉴赏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情感、意象、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3.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四、诗歌鉴赏练习1. 布置相应的诗歌鉴赏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对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五、诗歌鉴赏拓展1. 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教案教案标题: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材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分类及其特点。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对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词的题材分类及其特点。
2. 分析和解读不同题材的古诗词作品。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题材分类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高考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集。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讲解古诗词的题材分类(15分钟)1. 介绍古诗词的题材分类,如山水田园、爱情婉约、豪放辽阔、历史人物等。
2. 分别解释每个题材的特点,如山水田园题材强调自然景物描写,爱情婉约题材注重情感表达等。
3. 展示不同题材的古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出各个题材的共同特点。
Step 3:示范鉴赏一首古诗词(15分钟)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该作品的题材分类和特点,并展示如何鉴赏古诗词。
Step 4:小组合作鉴赏(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
2.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该古诗词的题材分类、特点和意境,并撰写鉴赏文章。
3.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鉴赏成果,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Step 5:个人总结(10分钟)学生个人总结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题材分类和鉴赏方法,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和建议。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并撰写一篇鉴赏文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阅读相关古代文化书籍,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题材分类和背景。
2.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古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九:分类鉴赏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诗歌类别及其特点2、能通过学习各类题材诗歌的相关知识,能归纳各类题材诗歌的主旨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各类诗歌题材的解题方法二、教学过程根据诗歌创作的不同题材,我们可以把诗歌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羁旅怀人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闺怨诗等。
各类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创作和主旨上往往有一定的特点,本课我们一起来择要学习。
(一)、山水田园诗1、山水田园诗概述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主要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特点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具体创作方面的艺术特点请参见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3、常见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如: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如:《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如:《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诗歌分类鉴赏十二讲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
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
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
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
一、教案名称:高考复习诗词鉴赏教案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三、教学内容:1. 诗词的基本形式: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2. 诗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
3. 诗词的意象: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
4. 诗词的情感:喜、怒、哀、乐、爱、恨等。
5. 诗词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诗词的基本形式、修辞手法、意象、情感和主旨等知识点。
2. 示例法:通过具体诗词作品,分析其形式、修辞、意象、情感和主旨等方面的特点。
3. 练习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鉴赏给出的诗词作品。
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诗词鉴赏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步骤:1. 诗词的基本形式:介绍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词、曲等的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各自的规律和区别。
2. 诗词的修辞手法:讲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具体诗词示例进行分析。
3. 诗词的意象:讲解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抽象意象等概念,分析诗词中意象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4. 诗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诗词中的喜、怒、哀、乐、爱、恨等情感,理解情感对诗词的影响。
5. 诗词的主旨:讲解诗词主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词抒发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特点。
六、教学步骤(续):6. 诗词鉴赏实践:a.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让学生独立鉴赏,分析其形式、修辞、意象、情感和主旨。
b. 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互相学习和借鉴。
c. 汇报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鉴赏方法和技巧。
7. 诗词创作指导:a. 讲解诗词创作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b. 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鼓励创新和个性表达。
诗歌题材简单分类教案教案标题:诗歌题材简单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的诗歌题材及其特点;2. 能够简单分类不同题材的诗歌;3. 通过学习不同题材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2. 多种题材的诗歌材料;3. 学生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诗歌题材简单分类。
2. 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并提问:你们知道有哪些不同的诗歌题材吗?二、探究不同题材的诗歌(15分钟)1. 教师将准备好的不同题材的诗歌材料展示给学生,如爱情诗、自然诗、友情诗等,并简要介绍每种题材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观看或阅读这些诗歌材料,并尝试理解和感受每种题材的情感表达。
3.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提问:你们觉得这些诗歌的题材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三、诗歌题材的简单分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将诗歌题材进行简单分类。
2. 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绘制一个分类表格,让学生将不同题材的诗歌填入相应的分类中。
3. 学生根据自己的分类结果,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创作与分享(1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创作一首简短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或是从已有的诗歌材料中选择一个题材进行创作。
3. 学生完成创作后,可以选择朗读或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不同题材的诗歌特点和分类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不同题材的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
教学扩展:1. 学生可以继续研究更多的诗歌题材,并进行更细致的分类;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题材,深入研究该题材的代表作品,并进行赏析和讨论;3.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一本诗集,将不同题材的诗歌整理在一起,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1、对各类诗歌意境的理解。
2、各类诗歌鉴赏的答案整合。
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 ,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 ,按照内容的不同 ,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二、分类鉴赏及方法〔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 ,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 ,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 ,或勾勒意境 ,或用衬托、比照的手法 ,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或用白描手法 ,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从1994年开始 ,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 ,即2019年和2019年。
1、写景抒情诗 ,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这一点尤其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 ,要学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第一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 ,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明、暗比照〔“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的特点,包括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2.把握一些诗歌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意象及构成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3.诗歌鉴赏题回答的表述技巧。
专题一高考题型1、简答题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全国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评价题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2004年广东卷)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3、比较评价题型〖示例〗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4、综合表述型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上海卷)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一、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诗歌基本概念与术语复习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诗、词、赋、散文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定义与区分。
2. 各种诗歌形式(如古体诗、近体诗、词、赋、散文等)的特点和区别。
3. 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3. 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诗歌鉴赏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各种诗歌形式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作业布置:1. 整理并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分析一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写成小论文。
3.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资料。
2. 各种诗歌形式的案例分析。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教学延伸:1. 深入研究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文化背景。
3. 组织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
六、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七、章节名称:第二章诗歌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1.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例子。
2.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3. 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
十、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一首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范例高考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学目标: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1、对各类诗歌意境的理解。
2、各类诗歌鉴赏的答案整合。
教学方法:导析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二、分类鉴赏及方法(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从1994年开始,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1997年和1999年。
1、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这里需要理解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第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或许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3、备考要点:①首先从诗作整体出发,理解作品写了什么样的景,从什么角度写。
②其次理解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景。
③分析表达的感情,这几乎是每一道题都要考到的。
4、下面的五首写景抒情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思乡之情。
)②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
其中月落、霜天是“冷色”,江枫、渔火“暖色”;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
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字可以与之引证。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雕琢。
②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房,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答: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
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
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
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
这些内容的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1995年、1998年、2000年、2001年的高考材料就可以视作“即事诗”。
1、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2、即事感怀诗的鉴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
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月夜》“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
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
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第二,“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
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二句全是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着色鲜艳,如见图画,但美景恰成离别之情的反衬,第四句没有接着写情,而只是叙事写景。
在酒已全醒,人已远去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留恋之处,只好默默地独自走了下来。
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
作者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第三,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送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
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
例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寄居之家的一位村人,常酿美酒款待李白。
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可见虽是邂逅相逢,也十分投契,李白以此诗作答,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
”以浅白的语言流露出真挚诚恳的情怀。
3、下面六首即事感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
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①首联的“春风”和“天涯”均有所比喻。
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春风”比喻朝廷的恩典,“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
内在的含义是: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渺茫。
②颔联中“犹”字和“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联想。
试联系作者感情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犹”是“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
“欲”字是想象之辞,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③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牡丹)和野花。
末句与上文“二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④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①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
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指作者。
②“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的“解行舟”。
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