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18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单元练习2 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37.06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练习(4)《和平的祈祷》专题检测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果脯.花圃.蒲.席铺.天盖地B、荟.萃杂烩.市侩.脍.炙人口C、水獭.懒.惰浅濑.万籁.俱寂D、鱼鳔.剽.窃悍虚无缥.缈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既使孪生厮杀穿凿附会B、掣肘毅志雏形推心置腹C、害臊默契迟钝适逢其会D、贫乏谴责尊严温文而雅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很难想象,当课外阅读消解了阅读主体本身的个性特征,失落了阅读主体本身的兴趣爱好而沦为一种程式化的活动时,谁还敢奢望它的。
(2)它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目的语言的产出,为学习者提供自我纠正或是互相纠正影响理解的语法错误和词汇的机会。
(3)名不正则言不顺,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A、效果差异确立B、效果差距确认C、效果差距确立D、效用差异确认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一直到下课铃响,双方还欲罢不能,老师这才鸣金收兵....,夸奖发言的几位同学见解都有道理,都很深刻。
B、只有读,你才会读;只有写,你才会写,这当然是颠扑不破....的铁律。
但学习读、写得法与否,效率就有高低之分。
C、人们仰望星空,试图跳出大气层的阻隔,到外部空间谋求发展,他们谨小慎微....地向外空迈出步伐,试图在其他星体上开辟新的生活领域。
D、这里一片高楼,那里一条高架……那速度,相信不是日新月异,而是时新日异....,上海会美丽得让自己觉得惊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作为一个人,无不没有自己的个性,那种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等同于“狂妄”其实是洋溢着自信的个性属于这个阶段的我们所需要的。
B、我特别喜欢的是那些有趣的书——道人所未道,让人感到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惊喜、惊叹的书。
C、“形象大于思想”,是文学作品的特征,这就决定于我们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来规范作品的解读,也不能以教参的标准来代替学生的体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语言基础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稼轩.(xuān) 寻觅.(mì)孙仲.谋(zhòng) 舞榭.(xiè)B.巷陌.(mò) 嘉.许(jiā)封狼居胥.(xū) 仓皇.(huáng)C.烽.火(fēng) 可堪.(kān)佛.狸祠下(bì) 骠.骑(piào)D.金戈.(gé) 游弋.(yè)羸.弱(léi) 赢.得(yíng)解析:D “戈”读gē,“弋”读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沧桑苍皇器宇轩昂轩然大波B.愤概气概堪当重任勘平叛乱C.南渡度假神鸦社鼓鸦雀无声D.楼塮凋谢惊慌失措神色惊慌解析:C A项,“苍皇”应为“仓皇”;B项,“愤概”应为“愤慨”;D 项,“楼塮”应为“楼榭”。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解析:B 古义: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4.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解析:B A、C、D项均为借代,B项为比喻。
5.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倒置语序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C.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解析:C A项,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项,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D项,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图片两组》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图片和文字,完成下面4个小题。
奔跑的小女孩说明:这是在越南战争中最具震撼力的新闻图片之一。
照片中赤身奔跑的小女孩叫潘金淑,在美军的凝固汽油弹袭击中被烧着了衣服。
图片捕捉了1972年7月8日的一瞬,并令当年年仅9岁的潘金淑的人生道路从此改变,成年后她投入和平运动,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
下面是上面图片中的潘金淑长大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一个越南女孩的回忆在1972年,一枚汽油炸弹落在了我所在的一个南越村庄。
一个摄影记者——尼克尤特,拍下了我正在跑离火场的照片,我也知道这张照片非常著名。
我记得那时候我9岁,只是一个孩子。
那天晚上越南共产党人民军开进了村里面并和我们讲他们要用我们的村子。
到了第二天早上,战斗就发生了。
我非常害怕。
我记得我和家里人决定躲到佛寺里去,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到那里就一定会安全了。
我并没有听到爆炸声,但看到周围都是火光。
突然间我的衣服被烧着了,我看到在我身上,特别是在臂上的熊熊烈火,很奇怪的,我记得当时我只想到可能我那时的模样会很丑陋,这有点不像一般孩子的想法。
我很害怕,因为周围突然一个人都没有,只能看到火和浓烟。
我开始哭起来,并开始向外面跑,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脚竟然没有着火。
我低头跑啊跑,一个劲向前冲。
我的父母没能跑出火场,所以他们又折回到庙里面找地方躲了起来。
我的姨妈和两个堂弟死了,一个9岁,另一个才9个月大。
之后我就晕倒了。
尼克尤特把我们带到附近的医院,然后把我们留在了那儿,自己跑进了暗房里开始洗他刚刚拍到的照片。
在那所小医院里他告诉我要把我和其他受伤的人搬到别的地方,到西贡医院。
两天后我的父母就在医院里找到了我。
我在医院里整整呆了14个月,动了17次手术来修补我面积达一半身体的一级烧伤。
这成了我生命中的转折点。
它令我渴望以后能帮助人。
我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当他们把报纸拿给我看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图片中的人就是我,太可怕了。
专题1 珍爱生命(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练习(2)永远新的旧故事一、双基提要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全对的一项()A.悚.(sǒng)然负疚.(jiù)窈.(yǒu)陷犬吠.(fèi)B.新正.(zhēng) 倔强.(jiàng) 炮烙.(lào) 歇憩.(qì)C.草窠.(kē) 歆.(xin)享荸荠.(qí) 粗鄙.(bǐ)D.踝.(huái)骨谬.(miù)种朱拓.(tà) 羁绊.(bàn)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寒暄形骸收敛船舷少不更事B.蹙缩踌躇忌讳悲悯百无聊赖C.窈陷喧阗殉情狡猾沸反盈天D.鄙薄琐呐咀嚼放肄素不相识3.选出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①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②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③他本来也以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④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
A.;;。
B.,;;。
C.;;。
:D.;;;:4.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边城》的作者是沈从文,著名评论家李健吾称《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作者说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得名于宋朝的朱熹。
C.“牺牲”的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
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D.鲁迅的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朝花夕拾》等,《祝福》选自《呐喊》。
5.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项( ) 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
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3分共计18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阿发”是鲁迅作品集《朝花夕拾》中《社戏》里的人物B. 《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家信C. 《灯笼》中提到的《司马懿探山》中的人物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D.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有强调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答案】A【解析】A项“是鲁迅作品集《朝花夕拾》中《社戏》里的人物”错误《社戏》选自《呐喊》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宿命(sù) 熨帖(yù) 坍圮(tān) 祈祷(qí)C. 譬如(pì) 雕琢(zhuó) 荒芜(wǔ) 剥蚀(shí)B. 隽(juàn) 恪守(gé) 慰藉(jiè) 蝉蜕(tuì)D. 荒僻(pì) 猝然(zú) 坎坷(kě) 亘古(gèn)【答案】A【解析】B项格”应读kè ,C项“芜”应读wú,D项“猝”应读cù3.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三项\underset\cdot不\underset\cdot同的一项是()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D.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使用设问和借代修辞前问后答是设问“绿”“红”分别代指“绿叶”“红花”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使用反问和借代修辞光问不答是反问“红巾翠袖”以女子衣饰代指美女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使用拟人修辞这两句写“绿荷” 绿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而此处却说“相倚恨”“回首” 赋予人的情态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使用借代修辞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代指盛妆的妇女“暗香”也是代指这些盛妆女子故选C.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大多数人的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真与美就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的程度A. 观点内含劳燕分飞同日而语B. 观念涵义天南海北平分秋色C. 理念涵养南辕北辙相提并论D. 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答案】D【解析】第一空根据四个词语的词性和意思来判断放在横线处都是可以的第二空前面的“美”是主语“成为”是谓语横线处应填一个名词作宾语“内含”是动词意思是“里面含有” 所以可排除A项第三空“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真”与“美”并不是“行动”和“目的”的关系所以可排除C项第四空“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分庭抗礼”指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语境强调的是把美的价值提高使美的价值与真的价值相当故应使用“分庭抗礼” 所以可排除B项故选D5.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逶迤(yí)参差(cī)渲染(xuàn)B. 洒脱(shǎ)笨拙(zhuō)点缀(zhuì)C. 长征(zhēng)陨石(sǔn)磅礴(páng)D. 蒙骗(méng)岷山(mín)搀扶(chān)【答案】A【解析】B项“洒”写作“sǎ”C项“陨”写作“yǔn”D项“蒙”写作“mēng”故选A6.下面这则感动中国颁奖词说的是()滴答滴答中国在等待你的回答你的夜晚更长你的星星更多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A. 谢军B. 叶嘉莹C. 张渠伟D. 王海【答案】A【解析】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55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北斗三号卫星研制中谢军团队创造性地实现了卫星批量化生产仅用1年零14天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创造新纪录根据“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可知这则感动中国颁奖词说的是谢军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7.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车尾的个性标语也形形色色如挑衅型“你快你飞过去” 搞笑型“不要迷恋姐姐开的是块铁”“你就当我是红灯” 恐吓型“至尊新手擅长急刹随时熄火”“驾校除名自学成才” 正话反说型“告诉你个秘密我喝酒了”这些标语和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象引来了众多车主的跟风有人将其称为“车尾文化” 人们对此褒贬不一请你就此“车尾文化”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个人看法和见解即可字数不超过45字答 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这种“车尾文化”更能彰显车主的个性体现车主个性化的选择活泼幽默 ,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文化现象不值得提倡行车安全是首要问题车尾标语应以警示注意安全、统一张贴为宜【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进行点评解答时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车尾文化”是一种较独特、较有个性的文化其新颖性、活泼性、幽默性可褒其混乱性影响市容的一面又可贬答题时要以新闻材料为依托从中进一步画龙点睛地点评或褒或贬言简意赅8.根据语境在下列文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面对大海总以为是海天一色、浑然一体的①________ 长岛处于黄渤海分界线上站在观景台上你能看到②________ 属黄海的一边海水略呈淡黄色而渤海的水面却是清澈碧蓝的更为有趣的是在海面上无论是潮涨潮落黄海海面③________ 舟船过此都要颠簸一下渔民叫作“过门坎”【答案】在长岛却领略了另一种壮观, 一泓碧水悄然分为两个世界, 总要比渤海海面高出一点【解析】段意描绘站在长岛观景台上见到的景色①承接“面对大海总以为是海天一色、浑然一体的” 根据后句“长岛处于黄渤海分界线上站在观景台上你能看到” 应指出在长岛却领略了另一种壮观②根据后句“属黄海的一边海水略呈淡黄色而渤海的水面却是清澈碧蓝的” 应是一泓碧水悄然分为两个世界③承接“更为有趣的是在海面上无论是潮涨潮落黄海海面” 根据后句“舟船过此都要颠簸一下渔民叫作‘过门坎’” 应是总要比渤海海面高出一点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9.(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9.(2)有评论称该小说“人物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色调”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位女性军人形象9.(3)小说节选部分展现了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A. “荡去世俗的迷雾”中的“迷雾”既指男女感情的纠葛又指学术上的门户之见文中反复出现该句使文章立意更鲜明生动B. 小说中间交代沈巧虽父母早亡、长相一般却一直成绩优异为后面她指出唐天虚的一处运算错误埋下了伏笔C. 沈巧讽刺欧阳美怡为凌波仙子赞美黄金桃给别人装点生活说明她赞赏勤劳无私的人表现出她鲜明的爱憎取向D. 小说节选部分在塑造人物时详写沈巧、唐天虚略写欧阳美怡、黄金桃这样能使矛盾冲突更集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答案】C【解析】(1)C项“讽刺”在文本中并未体现【答案】(2)欧阳美怡端庄得体文静大方有见识有风度黄金桃声音甜美与人为善默默工作为他人装点生活沈巧心直口快单纯诚朴乐观进取执着钻研没有世俗观念【解析】(2)结合“欧阳美怡不管穿什么衣服看上去都那么端庄得体加上她举止文静谈吐大方显得有见识有风度”可知欧阳美怡端庄得体文静大方有见识有风度结合“‘沈大姐——’不远处传来一句甜丝丝的声音‘你还是管管你自己的事吧少说几句伤人的话’”“为了用绿荫和花朵去给别人装点生活这个含羞草一样的小姑娘总是这样默默工作好像她生到世上就是为了别人”等句子可知黄金桃声音甜美与人为善默默奉献结合“沈巧一声轻笑‘如果你真想谈恋爱我看欧阳美怡这位凌波仙子对你不一定合适……’”“军人的天职很自然地渗进了她单纯而诚朴的灵魂她懂得命令和服从也懂得忠诚和牺牲但她仍然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私生活”“什么孤独呀寂寞呀笑话!我有我的追求我有我的爱好我有我的做不完的工作荡去那些世俗的迷雾吧”“感谢你的警告只是我并没有损人的念头也没在利己上花心思有了看法我还是要说”“从沈巧的文章里看不到盛气凌人的架势寻不见强词夺理的词句感觉不出发难于人的私欲她用苦心的求证来说明∑系数是个客观存在她还苦于目前无法推导出∑系数的具体数值”等句子可知沈巧心直口快单纯诚朴乐观进取执着钻研没有世俗观念【答案】(3)矛盾冲突①学术上的矛盾冲突沈巧与唐天虚关于∑系数有不同见解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②感情上的矛盾冲突沈巧对唐天虚的直言不讳让唐天虚在爱情和学术合作上产生了烦恼作用这些冲突表明了人物面对情感的迷茫歌颂了军人对事业的认真执着【解析】(3)结合“《学术通报》的目录是印在封皮上的头题便是沈巧的文章《∑系数在AR综合使用程序研究中不可忽视》唐天虚怔住了他的助手沈巧竟然在∑系数上持截然不同的见解”可知这是学术上的矛盾冲突沈巧与唐天虚关于∑系数有不同见解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结合“如果你真想谈恋爱我看欧阳美怡这位凌波仙子对你不一定合适……”“可惜我这个助手无法排除你心灵上的故障”“沈巧同志你最好能把精力集中到研究工作上那会有助于你出成就而我也不需要你这么提醒”“申不申请到一室去是我的事但是我还是要请你注意这个∑系数!我的文章完全依赖事实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我还是要把∑系数搞下去的”等内容可知这是情感上的冲突沈巧直言不讳让唐天虚在爱情和学术合作上产生了烦恼小说通过两位主人公学术和情感上的矛盾展现了人物对情感的一种茫然表现出军人对事业的一种诚挚的热爱突出认真与执着的工作态度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0.(1)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10.(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答案】(1)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解析】(1)关注一下括号中的内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 由此可知第二段所说的“有声阅读”属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综合两段文字概括压缩即可【答案】(2)(示例)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解析】(2)一方面可针对阅读率提升来评述另一方面可针对这种改变了传统的以“看”为主的方式可能带来的弊端来评述。
课时分层作业(二)鸟啼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07】①准确定位能反向调整商品供应链,制造从消费到生产、售卖的新顺序,大幅降低商家的经营成本。
这,便是新零售势不可挡....的直接驱动力。
②当年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哭着抱住他的腿不让他走,儿女情长....,令他心如刀割,但为了事业,他咬咬牙,还是毅然登上西去的列车。
③支教老师梁俊和山区孩子们演唱的《苔》,质朴无华,却如天籁;他们让观众用“歌的形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
④林教授讲课时,喜欢从现实生活具体案例中寻找切入点,呈现事实真相;然后避实..就虚..,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寻求规律,直指本质。
⑤由于不少饭店不提供儿童餐具,而且存在碟碗残缺不全....、餐具不卫生等隐患,不少市民在外出就餐时选择自带餐具。
⑥画家借李白的形象抒发胸臆,以笔墨挥洒豪情,飘逸飞动的墨线与李白浪漫清俊的诗章并驾齐驱....,将诗仙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D[①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使用恰当。
②儿女情长:比喻男女之间或家人之间的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这里的“儿女”是“男女”之意,此处误用。
③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使用正确。
④避实就虚: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
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使用错误。
⑤残缺不全:残破、缺少,很不完全。
符合语境。
⑥并驾齐驱:意为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借以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使用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南甜北咸”虽然是个笼统的说法,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地区差异的明显特征,也反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B.全民阅读的推动者与其强迫读者从手机刷屏转到纸质阅读,倒不如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的质量,为他们搭建优质的手机阅读平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与单元测试(附解析共
30套)
5
c
2018年秋高一语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荷塘月色(2)(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3故都的秋(1)(含解析)
……
……
2018年秋高一语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2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1第1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2018年秋高一语人教版必修二同步检测2第2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
……
……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测试用时100分钟;测试分数10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导学号 30994225
南宋时,金国的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驾驭.翁妪.熨.贴誉.满全球与.会人员B.唆.使辛酸.浚.泥船逡.巡不前怙恶不悛.C.潺湲.猿.猴缘.分源.远流长百喙.莫辩D.庇.护秕.谷臂.膀筚.路蓝缕笔.墨官司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优柔寡断源远流长钟灵毓秀常年累月B.自立更生遗笑大方弱不经风气势凶凶C.甘败下风无用置疑针贬时弊相辅相承D.肺腹之言川流不息英雄倍出再接再厉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曼联队和阿森纳队积分一路领先,在英超联赛中已成________之势。
②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________下来,有利于睡眠。
③那些志大才疏者往往喜欢________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物,其实更表明了他们的无知。
A.对峙松驰贬损 B.对峙松懈贬损C.鼎足松懈贬斥 D.鼎足松驰贬斥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是一位老党员,几十年革命生涯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是首当其冲....,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B.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很,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隙....一般。
C.虽然大火烧毁了你的家产,烧光了你的山林,但你们全家老小都逃出了火海,安然无恙。
“留得青山在.....”,希望你们振奋精神,将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不怕没柴烧好。
D.陈水扁的台独观点一出笼,便被两岸正义之士批得体无完肤....,对此陈水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
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的生存价值是什么?B.有人断言,先生这样的天才,“在号称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出现一个,恐怕能跟他伦比的一个也没有。
”这句话说得未免夸大。
C.至今为止,我们仍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像非典、禽流感这类闻所未闻的疾病?D.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对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表示不满,而冯小刚对此则保持沉默。
经典的力量获得教养的途径一、语言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要.挟/紧要.关头假.设/久假.不归堤.坝/提.心吊胆B.隐藏./珍奇宝藏.栅.栏/春意阑珊.纤.毫/纤.夫拉船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咀嚼./咬文嚼.字D.湍.急/惴.惴不安请教./教.唱歌曲籍.没/声名狼藉.解析:B A项,yāo/yào,jiǎ,dī/tí;B项,cáng/zàng,zhà/shān,xiān/qiàn ;C项,zhēn/jiān,rú,jué/jiáo,D项,tuān/zhuì,jiào/jiāo,j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蓬勃迁徙老骥伏枥无耻斓言B.提纲跋涉刻苦自励声名狼籍C.戕害脉搏目不暇接麻痹大意D.时髦狭隘闻名遐迩自怨自哎解析:C A项,斓—谰;B项,籍—藉;D项,哎—艾。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落马的贪官,曾经占用大量社会公共资源,开百万豪车,住千万别墅,一饭千金....,却从不资助任何公益事业。
②正是这些变通的劳动者,凭借着理想与信念,胼手胝足....,夙兴夜寐,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③雍正执政十三年,那么多的政务都要他一个人处理,使他心劳日拙....,极度疲惫。
④这个城市很是繁盛,百业齐全,但米珠薪桂....,幸好云飞收入稳定,不致衣食无着。
⑤老舍先生的《茶馆》聚国事家事、世态人情于一室,句句如探骊得珠....,让我们在啼笑中感知着民众的无奈以及时代的黑暗。
⑥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雨恨云愁....,心情糟透了。
A.③④⑥B.①③⑥C.①②⑤D.②④⑤解析:B ①一饭千金: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不合语境,使用不当。
②胼手胝足: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使用正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综合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12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掩蔽 宽敞安详 吉详 B.耽搁 眈视 隐密 秘鲁 C.疲惫 备受煎熬 剪彩 D.雀跃 雀起 勋章 陨落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恺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栩栩如生,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B.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我不知所以地回到自己的部队里。 C.他们咒骂了一阵,但也无济于事,棕色的十字仍清晰留在玫瑰色的墙上。 D.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我用橡皮擦了又擦,把铅笔削了又削,擦呀!„„削呀!„„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 B.报纸会登出他们的死讯,上面说他们死于“致命事故。” C.而且可以肯定,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不会就是我一个。 D.“哦,老天,一天炸两次,”我们心想:“未免太多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次出版的散文集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余光中的《高速的联想》、刘长春的《墨梅笔记》。 B.他一贯讲究构图。这幅画中,细长的双腿的仙鹤、雪白而苗条的白鹤,与任务和环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毫无零乱之感。 C.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38.5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D.本文是作者于2018年3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时写的有机,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二、(20分,每小题5分) 阅读《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节选,回答5-8题。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①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②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我又想看看黑板,可是现在消防队员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这是从他油腻的制服上发散出来的。③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现在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牛奶,”我喃喃地说„„ 5.画线句子①,“我”为什么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又为何“愕然”? 6.画线句子②,对“我”的呼叫。医生为什么只是“耸了耸肩膀”? 7.第③句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这样的描写文中还有许多,找出其中两句,说说这些人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8.结尾“我”在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和右腿的同时认出了门房比尔格勒,但这时“我”喃喃而出的不是比尔格勒的名字,而是“牛奶”,为什么? 三、(24分,每小题4分) (一)阅读下面一则小小说,回答9-11题。 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喀嚓喀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9.“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小说中两次写到老妇人数“一,二,三”的细节有何作用? 11.“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为什么会出现可怕的“寂静”?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2-14题。 一个越南女孩的回忆 在1972年一枚汽油炸弹落在了我所在的一个南越村庄。一个摄影记者——尼克尤特,拍下了我正在跑离火场的照片,我也知道这张照片非常著名。 我记得那时候我9岁,只是一个孩子。那天晚上越南共产党人民军开进了村里面并和我们讲他们要用我们的村子。到了第二天早上,战斗就发生了。 我们非常害怕。我记得我和家里人决定躲到佛寺里去,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到那里就会一定安全了。我并没有听到爆炸声,但看到周围都是火光。 突然间我的衣服就被烧着了,我看到在我身上,特别是在我臂上的熊熊烈火,很奇怪的,我记得当时我只想到可能我那时的模样悔恨丑陋,这有点不象一般孩子的想法。 我很害怕,因为周围突然一个人都没有了,只能看到火和浓烟。我开始哭起来,并开始向外面跑,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脚竟然没有着火。我低头跑啊跑,一个劲的向前冲。 我的父母没能跑出火场,所以他们有折回到庙里面找地方躲了起来。我的姨妈和两个堂弟死了,一个是9岁,另一个才9个月大。 之后我就晕倒了。 尼克尤特把我们带到了附近的医院,然后把我们留在了那,自己跑进了暗房里开始冲洗他刚刚拍到的照片。 在那所小医院里他告诉我要把我和其他受伤的人搬到别的地方去,到西贡医院。两天后我的父母就在医院里找到了我。 我整整在医院里呆了14个月,动了17次手术来修补我面积达一半身体的一级烧伤。 这成了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它令我渴望以后能帮助人。 我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当他们把报纸拿给我看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图片中的人就是我,太可怕了。 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因为这张照片能告诉人们战争对儿童来说是多么可怕。你能从我面上的表情感觉到它。每个人都能看到并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12.从文章中摘出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感受的词语。 13.找出文章中强烈刺激你的信息,谈谈这些信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4.作者最后说“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你认为,现在谁最 应该看看这幅照片?为什么? 四、(14分)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15-18问题 .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5.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3分) 16.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7.仿照下列语句,另外再写两句,组成一组排比句。(4分)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美丽舒展,绚丽多姿。 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 18.将下列空缺处的诗句补写出来。(4分) 什么是执着?我们从古诗今韵中去寻觅那永不停息的执着精神!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 ”是执着;郑板桥“ ,任尔东南西北风”是执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是执着;曹雪芹“ ,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执着;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 ”是执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 ”是执着„„ 五、(30分) 19.任选一题作文。 (1)学校生活丰富多彩,既有欢乐,也有苦恼,既有矛盾,也有化解„„请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你的一段学校生活。(不少于500字) (2)你从小时候起,就对照相已经不陌生了,并且你也留下了许多倩影和美好的回忆,请你就自己最满意的一张照片来写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或就某一张照片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300字) 第二单元 参考答案 一、1.C(A“吉详”应写为“吉祥”,B“隐密”应写为“隐秘”,D“雀起”应写为“鹊起”。) 2.A(“栩栩如生”是强调活,一般用于人物形象;这里强调复制得像,应用“惟妙惟肖”。) 3.C(A去掉感叹号,B引号内的句号外移,D冒号改为逗号。) 4.D(A前半句的主语是“作者”,与下文的“如”的内容不搭配;B“细长的双腿的仙鹤”语序不当,改为“双腿细长的仙鹤”;C表意不明,没有说出是月平均,还是年平均。) 二、5.“我失声呼叫”是因为“我”终于知道自己残废的事实;医生和消防队员吃惊,是因为战场上下来的人多半昏沉或者死亡,我能大声呼叫,这很让人“愕然”。 6.医生对此习以为常。 7.如:这是一张疲惫苍老的脸,没有刮胡子,身上穿着消防队员的制服。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向我微笑着,疲惫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这些都写出他们的特征:疲惫、冷漠、忧伤。 8.“喝牛奶”“抽烟”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比尔格勒就是“牛奶”,一看到比尔格勒,条件反射,昏沉的记忆一下子清晰起来,三个月前的生活场景复苏了。这“牛奶”既是对自己参战而成为残废事实的确认,也是“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和向往。 三、(一)9.暗示了战争的惨烈,战死的人数之多,为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伏笔(做铺垫)。 10.既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痛苦,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1.老兵一家的遭遇引发众人思考。车厢里的“妇女和孩子”,哪一家没有丧夫失子的痛苦!表象的“静”隐含内心的“动”,用“静”结尾,无声胜有声,无言胜万言。 (二)12.动作:哭、躲、冲、跑;心理感受:可怕、残酷、非常害怕。 13.感情围绕痛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回答。14.(略) 四、15.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16.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河流,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18.不指南方不肯休 千磨万击还坚韧 岂因祸福避趋之 字字看来皆是血 不可沽名学霸王 难酬蹈海亦英雄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