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96.98 KB
- 文档页数:1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严小青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10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任务的设置,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可以让课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促进学生对语文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掌握,在问题反思、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获取、情感的发展和技能的掌握。
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时,语文教师要科学掌控任务的难度,确保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保证任务的可参与性、趣味性,这样才能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最大化。
一、任务难度要适宜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想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促进功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应确保阅读学习任务的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让学生在任务反思、探索与完成的过程中有效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任务驱动下提高阅读学习的成效。
语文教师是任务驱动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于任务的制定显然也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但是在制定任务时教师要避免随意性,要结合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时间、空间等情况,制定难度适中的任务,确保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具有适应的能力。
因此。
语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能一味地求新、求异,不能过于复杂而让学生遭遇太多的思维障碍,或者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或背诵任务,这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要给学生留有反思和互动讨论的空间,必要时可以制定层次化的诵读任务和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效参与进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改善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教学任务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任务驱动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为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便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1. 设计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一些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辩论、创作故事或诗歌等。
2. 强调实践操作: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等方式来完成一篇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报告。
3. 鼓励合作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戏剧表演、朗诵比赛等。
4. 注重过程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思考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等。
6. 结合实际生活: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对现实生活中某个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分析其特点、优势以及在不同学科和教育阶段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强调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显著特点:1、以任务为核心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2、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任务的完成中。
他们需要自主思考、探索解决方案,培养了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调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4、促进合作学习任务往往需要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诸多优势:1、激发学习兴趣具体而有趣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综合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任务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紧密相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4、促进个性化学习由于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探索和创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整本书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作者:温建夷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20年第04期【摘要】;;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就意味着要求语文教学打破以往的课堂篇章教学的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和锻炼。
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思考文本,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词】;;;《苏东坡传》;以写促读;思维发展;互动交流;语言建构;问题带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4-029-0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
”而实际上,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信息获取的手段越来越便利,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得知识的碎片化、拼接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严重损坏了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生们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外,大多不喜欢阅读,更无阅读兴趣,对整本书的阅读更是缺少动力,即使被老师、家长强制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毫无实效。
在当今这个信息纷飞的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时代,资讯唾手可得的时代,我们还要阅读整本书吗?在这一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活动被重新搬上了语文课程教学的舞台,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大势所趋。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所以,越是这样的时代,我们就应该更加认真、持久地读几本书。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界定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不少于100万字,并提出要读整本的书。
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实践探究——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2课群文阅读为例海南省儋州市新州中学(571700)胡忠礼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571700)刘冬云[摘要]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过去已有,但一直不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教学法,所以当前教师要重视起来。
教师应围绕“四步”和“七读”构建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站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2)01-0001-03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源于任务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结合阅读教学和“任务群”教学实际产生的一种教学法。
笔者尝试围绕“四步”和“七读”,探究高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实践之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起源与定义(一)任务型教学法是起源之一任务型教学法又称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法,最早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基于语言教学而提出,是一种以完成语言交际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广泛采用这种教学法,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将其列入推荐使用的名单。
2015年,张开先生由任务型教学法衍生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一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在“要求”部分有明确的问题指令,相当于是材料作文和问答题的综合体。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起源之二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早源于信息技术教学,后广泛应用于工科领域,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以任务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创设情境为要义、以解决问题与完成任务为目标的互动式多维教学法。
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明确的任务意识,且学习行为受任务动机的驱动。
(三)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定义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是以完成明确的任务项目为目标、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以范例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以跨媒介混合式自主学习为手段的一种阅读教学法。
二、任务驱动阅读教学法的基本特征(一)有明确的任务任务是一个体系,包括大任务和小任务。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随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也越来越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下面,我将介绍几种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分析文本,梳理故事情节,发现人物性格等等。
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既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又能够培养自主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种策略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文学案例、阅读案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学习写作技巧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并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通过学习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种策略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完成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写作技巧等等。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思考,互相促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第四种策略是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通过多种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设备,来展示文学作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孟贤明发布时间:2021-09-29T01:34:42.575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上作者:孟贤明[导读] 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
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三高级中学孟贤明 266425摘要: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是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
作为新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整本书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序列化梯度化驱动任务的设置,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整本书阅读教学1.新课标从祖国语言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出发,把学习任务群作为高中语文基本的教学组织单元。
学习任务群突破了传统的以文本体裁划分单元教学的体例,将任务作为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向导,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资源进行重新调整组合,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在团队合作的互帮互助中分析问题解决疑惑,在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建构属于自我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学习任务群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语文教学阅读量小、文本形式单一、问题设置僵化、学生答题机械化模板化等弊端,在探究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继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新课标确立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居于首位,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在新课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获得整体性的阅读审美体验。
2.学习任务群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任务驱动。
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整个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机械记忆的过程,不再是对既有知识不断重复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转变为一个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动态化的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发布时间:2023-06-06T01:41:23.289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3年5月作者:陈龙英[导读]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乐清市乐成第一中学 325600)【摘要】纵观历年温州中考,文言文的答题情况甚是惨淡。
纠其原因,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无趣。
教师如何做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效果呢?笔者通过将“朗读脚本设计”的教学方式引入文言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设计——协作探究——展示完善”的朗读设计流程,从而提升学生文言语感、濡养学生文言内涵。
以此转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被动听讲状态,带领学生走出文言文困境,真正“爱上”文言文。
【关键词】朗读脚本设计;文言文;初中语文;学习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3)1-036-01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1]小说、散文教学,老师已将朗读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带领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
然而,对于文言文,教师却吝啬将朗读这种教学方式贯穿其中。
往往,过分强调“言”的作用,而忽视了“文”的魅力;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感悟,由此而造成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答题情况惨淡。
老师们不禁为文言文而纠结,费时而低效的文言文出路在哪里?基于近段时间笔者依托“朗读脚本设计”开展散文诗歌教学,取得较好成效。
学生在朗读脚本的设计中明白如何划分语句的节奏、重音、语速等,并在设计后对文本达到一定的熟识度,以至于能非常连贯地背诵朗读设计过的语段。
在一次次设计中学生能主动走进文本,贴近文本,从而体悟情感,走进文本深处。
以任务驱动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作者:黄琳慧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22期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必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前新课标中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任务为动力完成对书本的阅读,理解整本书的内容,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本文以《月亮与六便士》为例,分析和研究了在任务驱动下针对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1-0006教师利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是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表现,其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阅读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阅读活动,并且能够更加深层地感知所阅读的内容。
整本书的阅读量较多,阅读花费的时间较长,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时任务较为繁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合理设置阅读任务,以更好地发挥任务驱动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长篇小说,由著名的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所创作,书中介绍了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坎坷的一生,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抛弃了原本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选择去往异乡巴黎进行绘画学习,然而在求学过程中却遭受到各种冷嘲热讽,之后斯特里克兰为了追求更加崇高的理想而逃离现实,选择在塔希提岛上定居,随后便创作出了许多名画杰作,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却又让其妻子将画作全部销毁。
整篇小说深刻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艺术与生活的冲突,清晰地描述了各种人物及其表达的情感。
学生采取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了整本书的阅读,完整把握了书中的艺术特色和蕴含的精神哲理。
一、设置导读任务,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导读,教师在设置导读任务时应首先从作者的层面出发,为学生介绍作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创作背景,借助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的导读任务,对导读任务的设定必须能够体现出其趣味性、目的性,通过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目的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阅读的大概内容,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盲目阅读,最终无法对文章形成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