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4
“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能体现《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将项目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任务驱动,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据库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使用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库管理和开发的能力,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数据库基础知识和数据库的操作与维护等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其团队合作、沟通表达、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
要达到上述目标,可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按知识体系组织教学的方式,按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将项目划分为阶段性任务,在各项任务中融入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等。
采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个真实项目展开教学,首先给学生全面展示该项目的最终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将任务划分为阶段性任务,使学生了解整个学习进程。
最后进入项目开发过程,即层层递进完成各阶段性任务。
1.合理设计项目在应用“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该考虑项目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和完整性。
本课程采用的项目是“学生选课信息管理系统”,由于该项目与学生在校的教学密切相关,他们立刻对该系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通过调查,结合自身在校学习涉及的教学环节及常用操作,确定人员有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
在编写应用程序实现项目的阶段,采用学生学习过的进行系统的构建与实现,引入三层体系结构的建立过程。
既能让学生巩固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又能让学生掌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的关键代码,还能了解组件层的应用。
2.精细划分任务将项目合理且适度的细化为若干个任务是“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法成败的关键环节。
设计“学生选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提出问题:基本数据维护需要管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和课程信息,包括各项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和查询;管理学生的成绩,包括学生成绩的录入、维护和查询等功能;该系统规定系统管理员负责,需要设置用户名和登录密码,给予相关权限等。
“任务驱动”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作者:金珏王洵张袖宇王珍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3年第08期上海同济黄渡小学秉持“向着美的方向生长”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美丽课堂”建设,展开“指向学习品质提升的任务驱动行动研究”。
学习任务是学习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基本的学习单位。
学习任务驱动,是精细化地做好课堂教学的“针线活”。
学校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规划学生学习历程为核心进行单元学习设计和规划,以“学习任务序列”为落脚点,探索指向学习品质提升的任务驱动策略,为学生建构有挑战、有意义的学习历程,发展学生学习品质。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而在这一学段,统编教材中出现了专门的识字单元,其清晰地指向“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这一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在进行单元备课时,笔者就从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个识字单元入手,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出发,进行单元学习内容的设计与实践。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识字单元新课标对“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描述是:“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积累的对象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这个学习任务群就是要通过对语料和经验的梳理,让学生形成语理,使得无序的语料变得有序列、成系统,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统编教材中的识字单元编排就一、二年级的识字单元,从纵向联系来看,六个单元的关键知识与汉字构形文化一脉相承,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逐渐掌握自主识字的能力。
横向上看,识字单元学习的一致性和整体性清晰可见,每一个关键知识在单元中都按层次逐步进阶。
从单元主题来看,识字单元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传统文化的渗透也一脉相承。
二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识字单元是统编教材最后一个集中识字单元。
小学语文“任务驱动”课堂模式探究一、转变全新教学理念,发挥任务驱动优势在新课标发展背景下,为了促进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贯彻和落实,语文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如何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日常所开展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的反馈,能够意识到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
因此,广大教师就需要在新时期转变为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以往单一性和刻板性的教学桎梏,从而能够为学生呈现出更加活跃的课堂教学模式。
其中教师可以在任务型教学方法下进行探究,通过给学生布置语文学习任务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探究行动,并且按照既定的任务要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时,教师不能运用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而是需要寻求其中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大意,并且能够自主理解古诗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
在不强制学生背诵古诗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潜移默化地记住诗句,思考诗句中一些细节性的知识。
如此这般才能够真正发挥任务驱动的教学优势,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科学设计课堂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任务型教学探究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确定当前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才能根据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水平,为他们科学设计一系列的课堂学习与实践任务。
因此,教师需要对于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其中的不同板块中构建出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细则。
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每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针对具体的课文内容给学生设计任务,这样一来,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当前阅读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让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浅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和效果。
首先介绍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别详细分析了在职计算机课程中如何运用项目导向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实际运用这两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建议。
对这种教学法在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职计算机课程、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法应用、教学评价、教学展望、教学发展方向1. 引言1.1 介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它强调学生参与式学习,通过项目驱动和任务导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和任务的解决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项目导向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项目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真实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则注重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实践和针对性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职计算机课程中,采用这种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介绍职计算机课程职计算机课程是指面向职业领域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领域中所需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任务评价引子:在教育领域,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任务评价是热门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方法。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在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时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而任务评价则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综合评价,旨在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任务评价,旨在为读者提供详尽的了解和思考。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和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任务为核心,以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定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任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任务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通过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真实性和实用性:任务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任务中相互协作、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难度适宜:任务的难度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调整,既挑战学生又不过分困难。
二、任务评价的定义和目的任务评价是衡量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和能力的评价方法。
它关注学生的任务完成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任务评价的定义任务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估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任务的能力和表现的方法。
它旨在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2.2 任务评价的目的任务评价的目的是:1)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任务评价中可以评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
2)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任务评价可以评估学生在解决任务中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任务评价中的合作学习环节可以评估学生在合作中的角色与表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一、什么是“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
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
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
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