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光合作用 第1课时 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节《光合作用》【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一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之一,而“光合作用”是它其中一个二级主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是第一个复杂而抽像的概念,它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利用公式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
2、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3、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和意义2、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设计思路】关于光合作用,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抽象而复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通过学生熟悉的做饭,并写出做饭公式,反映出原料、场所、条件的重要性,归纳做饭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光合作用的相应公式,化抽象为具体。
之后整节课以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主线来推导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的应用”,在前6个课时,通过对光合作用发展史的学习和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定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因此,本节应当对前6节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升。
本节主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用一个公式贯穿全节课。
【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二氧化碳+水——>淀粉等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叶绿体2种原料 2个必要(条件和场所) 2种产物2、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要(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光合作用过程(包含两种变化):物质转变:无机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能量转化:光能——>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4、光合作用的意义:1)食物来源2)能量来源 3)氧气来源5、光合作用原理应用:1、合理密植、2、间作套种3、提高光照强度4、延长光照时间5、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等等。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5章第1节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导学案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领悟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2.领略科学家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3.通过分析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学习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三、学习过程:(一)1642年,海尔蒙特的实验1、思考:海尔蒙特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771年,普利斯特利(英国)实验1.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2.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3、普利斯特利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得出了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普利斯特利为什么没有得出“植物能释放氧气”的结论呢?5、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
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1779年英格豪斯(荷兰)的实验1、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了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分析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绿色植物生活的最大特点。
作为第5章的第1节,本节首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不同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分别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接着对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观察和制作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光合作用的全部过程;最后通过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信息的获取,学生对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教材中大量的文字使得学生能够正面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并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其中科学探究精神和过程的领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必要通过教师引导加以深化。
教材中的几个重要验证性实验,涉及了物理和化学知识,能否理解方法、提升实验设计能力,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
三、核心素养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明确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和场所,以及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界的生命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形成关爱生命的理念,意识到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四、设计思路(一)教材处理光合作用作为绿色植物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项生理活动,在教材中以大量片幅呈现,而且多以实验或活动展示,有必要进行分类学习,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光合作用发现简史作为第1课时,按科学家们的实验顺序展开,让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一个初步认识,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光合作用验证的第一个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复杂实验,作为单独的第2课时,注重实验的整体设计、变量设置、干扰排除,及实验现象的描述,让学生通过实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两个实验放在一起作为第3课时,符合学生日常的生活感知,同时两个实验的相似性及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目的;第4课时主要学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验证实验,同时将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的内容前移,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场所和条件有一个整体认识;第5课时和第6课时分别从形态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进行深度分析,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并对光合作用的整体过程产生进一步的感知,有利于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第7课时,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用公式概括光合作用,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理解农业生产原理。
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一、教学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进行光合作用 )。
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二)新授: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讲解法:实验一: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这一结论产生置疑,作出了挑战,他设计了课本上第一个实验----柳苗生长之谜。
跨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第一步。
要提出的问题有:(1)哪位同学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4.5千克。
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0.057千克分析讨论:(1)柳苗增加的74、5千克从哪儿来的呢?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减少的0、057千克干泥变不出来74、5千克柳苗来。
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只有水。
(2)海尔蒙特的这个实验设计很巧妙:是最早通过实验来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学者,而且结论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柳苗增重的物质来水。
(4)海尔蒙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土壤要已知“干”重、要“加桶盖”,有何意义?防灰尘落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体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学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5)我们来看看海尔蒙特的结论。
(课件6)(6)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不完全正确,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影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植物能从空气中获得什么。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题】【多媒体播放】请学生观看屏幕上几幅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怎么来的?
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哪些人发现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2、分析其中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海尔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3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纯净的的雨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
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增重74.5kg,土壤仅减少0.057kg。
提出质疑:柳苗增加的74.5kg从哪儿来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仅少0.057kg的干泥土变不出来74.5的柳苗树来。
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一的东西只有水,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什么?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水不是土。
植物生长需水作为原料。
过渡: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
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
(2)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我们来观察他的实验,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结果很快也死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们的现象?请同学们分析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进一步质疑:如何才能使用使空气变好,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净化空气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
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
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
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
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第一个实验,柳苗增加74.5kg是什么物质?
有机物。
那么如何知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呢?我们来学习19世纪萨可斯的实验。
讲述:首先把一盆植物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一部分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无颜色变化,而照光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
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同时证明了光合作用时行需要光照条件。
3、由学生归纳上述实验,试试看可得到的什么结论。
二、师生共同总结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原料是什么?产物是什么?
归纳出以下式子:
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为光合作用。
它是地球上一个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它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连线)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结论
海尔蒙特(1648)栽柳树5年植物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1771)钟罩里的小鼠植物可以净化空气萨克斯(1864)光照天竺葵植物光照下产生淀粉希尔(1938)光照绿叶的滤液植物光照下产生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