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作文题的审题立意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卷作文题“出事了吧”评点有人认为今年全国卷I作文题理解角度多,比较适合大众,考生普遍有话可说,但我认为今年全国卷I作文题内中暗含一个难点,那就是含蓄性(或模糊性)。
这很可能就是一马平川的路上埋设的地雷,谁不小心谁就会弄成个断腿缺胳膊什么的。
让我们看看全国卷I作文题“摔了一跤”的漫画内容:一个小孩跌倒了(旁边有一块西瓜皮),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学校和家庭)围看着这一小孩。
这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漫画中的人物关系很明确,作者的态度是褒是贬也清楚。
可以从两大角度看这幅漫画:一是从成人世界(社会、学校、家庭)这方面思考,二是从孩子角度思考。
首先,成人世界(社会、学校、家庭)方面可以就以下角度思考:第一,孩子不就是“摔了一跤”吗,成人世界(社会、学校、家庭)竟一齐高喊:“出事了”。
他们对孩子摔的这一跤未免反映过度,小题大做了吧!要知道,不允许孩子犯小错、走弯路是不现实的,“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过度的呵护、关爱造就不了承受重力的栋梁之才。
第二,在孩子摔了跤之后,社会各界众口一词地表态,反映及时。
大家在口头上冠冕堂皇,埋怨之言盈耳,责备之声日甚,似乎有先见之明。
但有谁在孩子摔跤之前提出规劝,拿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呢,又有谁在看到孩子摔倒之后积极主动地伸出热情的双手拉他一把呢,那怕是好言安慰也行。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家多说空话、套话,说的多,做的少——这是第二大角度。
其次,从孩子角度:孩子“摔了一跤”,“出事了”——确实是出了点“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应该怎么面对呢?心态很重要,走了弯路,一时不小心犯了错不要紧,要认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从什么地方摔倒就从什么地方爬起来,拍掉身上的泥土,卸下包袱,轻装上路,奋勇前行。
以上是这幅看图作文的三大写作角度,只要考生有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都可以弄清。
然而现在却有一个干扰了考生思考的地方,就是漫画中众人说的一句话——“出事了吧”。
高考新课标卷作文审题立意分析2007年【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很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
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存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到报道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经过化验,发现烧瓶曾盛过硝酸纤维素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了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粘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如果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吗?”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别涅迪克博士获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著的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7年宁夏、海南高考作文试题评析今年宁夏、海南两省的高考作文题采用了“材料+评论”的模式,即先出示材料,然后给出几种评论,要求考生就这几种评论中任选一个角度来立意、作文。
首先要明确,材料是立意的基础,评论是立意的方向,立意最终要回到材料上,因此对材料的理解是重中之重。
我们不妨将题目分作材料和评论两个部分进行解读。
先看评论部分。
两种评论,从文字层面来看,呈现出两种相反的思维意识。
评论“创造需要机遇,更需要执着的追求”指出“机遇”与“执着的追求”是“创造”的两个重要条件,其中侧重“执着的追求”。
而评论“创造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则是强调“机遇”对于“创造”的重要性。
但两种评论均有一个重要的中心词“创造”,这也就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创造”所需具备的条件。
这段材料难度不大,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①别涅迪克发现烧瓶落地裂而不碎,一时找不到答案,但他注意留心问题。
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使得别涅迪克想起烧瓶事件,并促使他对烧瓶进行化验,结果自己得到意外发现。
2007高考作文题解析:三分天下更重诗意今年,全国及有关的自主命题省市共计作文命题19道,这些试题各具特色。
它们都体现了命题者对高考作文走向的思考,反映了命题者为避免猜题压题,提高作文命题区分度所做的努力。
这些试题,有的平实稳妥、贴近考生实际,有的具有鲜明的课程改革色彩。
下面对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作一解析。
从附表可以看到,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仍是三分天下,材料作文4道,话题作文6道,标题作文9道。
下面依次作分析。
一、话题式材料作文——一种新的题型?自2006年始,全国卷作文题就摆脱关系型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将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嫁接”,推出了话题式材料作文这一新命题形式。
材料作文在上世纪90年代曾盛行一时。
它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把握材料含义、主旨的基础上立意,立意必须与材料的主旨相吻合,作文中必须使用所提供的材料。
正是这一特点使其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猜题压题,最大限度地避免虚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审题难度,明显地限制了考生构思的空间。
对此,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人们总结出“引——议——联——结”的写作套路模式来应对。
实践证明,材料作文命题在高考多年连续使用后,对中学教学的负导向是显而易见的。
在停用多年后,“材料作文”又出现在全国卷中,但这已不是原来意义的材料作文。
其一,试题在规定了材料的同时,又为考生创设了自己使用材料的条件。
如今年全国卷的作文题,所给材料(漫画)都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但又“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突破了传统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
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有了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的自由。
其二,试题提示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这完全是话题作文著名的“三自”方针(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同义语。
这样近两年的全国卷已然探索出一种崭新的命题样式:既保留有材料作文限制性的优点,又有极宽角度,立意、文体开放的话题作文的特点的话题式材料作文。
2007年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评析范文】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与2006年全国卷Ⅰ一样,采取的是新材料作文的命制思路。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
‘材料’与‘题目’(包括标题和话题)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
?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之一是稳中有变。
今年全国卷Ⅰ试题之“变”,主要在于材料:由2006年卷Ⅰ的传媒材料、卷Ⅱ的寓言故事材料,变为图画材料。
应该说,图画材料是高考作文久违的形式。
?图画材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读懂图画的寓意。
面对上面这幅漫画,画面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认真审视(包括题目“摔了一跤”,包括“出事了吧”的发问和这一问都是对倒地的孩子发出的,包括地上西瓜皮的含意等)。
需要注意的是,漫画展示的都是定格了的瞬间的情景;优秀的漫画作品,总是具有丰富的包孕性的。
看到题目中的漫画,我们自然会产生联想:在孩子摔跤之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什么态度呢?根据“出事了吧”一语,可推断三者都反对孩子“独立行走”,都对孩子灌输过“容易出事”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有“出事了吧”这一问。
由此可见,漫画旨意并不是什么“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不能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冷嘲热讽”之类;而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
审视2007年高考作文题的五点侧重对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进行审视,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改进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笔者不揣冒昧,尝试分析其侧重点如下:一、生活阅历与人生体悟生活经验的直接和间接积累,对语文学习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早已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
因而在高考作文题中侧重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与人生体悟,也就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几乎每年的作文题都具有这个特征:让生活向语文开放,让语文向生活靠拢,学有所思,学有所用。
如天津卷的题目为“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这个题目非常生活化,学生对生活有足够的细心观察,才能发现“常挂在嘴边”的话。
与此同时,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还应该提炼出较好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说,这个题目还同时考查了学生从日常用语中体悟人生的能力。
又如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这个题目,考生非常熟悉“高考”这个话题,绝不会无话可说;但是否能“说”出“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及其原委,是否能延展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有“酸甜苦辣”,以及是否能探究“酸甜苦辣”背后的共性……这有赖于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和带有理性的体悟。
再如湖南卷的作文题目,明确提出“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里,“经历”一词对考生的生活阅历提出了要求,“诗意”一词更对考生的人生体悟发出了挑战。
倘若学生阅历浅薄,生活寡淡,就很容易犯“不切文题”或者“言之无物”的毛病。
还有,浙江卷的作文题目为“行走在消逝中”,并提示道:“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所感,有所发,比如:过去的生活、童年的经历、读书的日子所发生过的事,写心得体会。
”这个题目和这个提示,对于不同的考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可能就事论事,写成类似小学生作文选上常有的模式;有的可能大书特书,对似水年华抒发无限追念的真情实感;有的可能美轮美奂,感慨在“消逝”中“行走”的另一番情致;有的可能不伦不类,无病呻吟……总之,有了厚实的生活积淀,才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了丰富的语文积累(既包括直接的、也包括间接的),才能从貌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积淀中,体会、感悟、发现思想宝石的光芒。
2007年全国卷I作文题及评析(一)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与2006年全国卷Ⅰ一样,采取的是新材料作文的命制思路。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
‘材料’与‘题目’相比,‘材料’更贴近生活的原型,让审题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从而使试题更具开放性,更能启动考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外就偏离题意”。
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之一是稳中有变。
今年全国卷Ⅰ试题之“变”,主要在于材料:由2006年卷Ⅰ的传媒材料、卷Ⅱ的寓言故事材料,变为图画材料。
应该说,图画材料是高考作文久违的形式。
图画材料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读懂图画的寓意。
面对上面这幅漫画,画面中的所有信息都应认真审视。
需要注意的是,漫画展示的都是定格了的瞬间的情景;优秀的漫画作品,总是具有丰富的包孕性的。
看到题目中的漫画,我们自然会产生联想:在孩子摔跤之前,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什么态度呢?根据“出事了吧”一语,可推断三者都反对孩子“独立行走”,都对孩子灌输过“容易出事”的思想;只有如此,才会有“出事了吧”这一问。
由此可见,漫画旨意并不是什么“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不能互相推卸责任,不能冷嘲热讽”之类;而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迎接人生风雨的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生活实际。
因为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考生可说的话题非常广泛,可选的角度也很多样。
【高考作文】2007高考作文题评说一、全国ⅰ高考作文题目:看图作文(陕西、广西、河南)场景: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有三个大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这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出事了。
文体自拟,自命标题,800字以上。
【高考作文题评说】题目所指向的主题不很明确,可写的范围太窄,限定了学生的发挥。
写作的弹性似乎大,但和学生的阅历与认知挂钩后,可写的范围其实很有限。
看第一眼就觉得不好写~ 写的浅了分高不了,想写深刻对高中生来说不容易~ 给人印象太模糊,对学生来说不易把握主题,易跑题。
二、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目:帮助(黑龙江、云南、贵州、吉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高考作文题评说】这个题目看来有普及性,学生们写起来一定会容易,比较公众的话题,容易发挥.不错的题目.只要你曾帮助过别人,或被子别人帮助过,相信就能写出好的文字来. 不过要牵扯到付出与给予的矛盾,无私与有私的矛盾,写好了也不易。
有利于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要是说写好那就应当别论了,有点难啊!!!三、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读古诗写感想【高考作文题评说】这个题目说好在于它的立意广,可写的很泛,是个好题;说好是正是太泛,与一些成题可靠上,易出背下来的原文,如寂默,。
偶的学生平时有一些文化底韵的强调,很多能写出文采的文来,偶认为他们会不怵。
但愿他们都能发挥出好水平。
今年的作文题体现了北京考题的创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近几年北京卷的考题都是稳中求变,今年在求变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考题给出了对古诗从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挥天地。
考题宽泛,但有方向可循。
考生不用联系原诗,可加入自己的感情,进行二度创造。
这道题虽然主体是古典文学,但考查的还是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必须跨过这道坎【高考作文题评说】无论长者还是年轻的学生,任何人都曾有过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个记忆或许伟大或许平凡,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有感人的、动情的、无法忘却的记忆,她会随着时间久远而越酿越香,风化的只是人的娇容与白发。
2007年高考作文高分5步走——第一步:准确审题点睛——新材料的审题立意广东佛山高明纪念中学高勇◆导入:2005年高考上海卷、福建卷、湖北卷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文模式,我们把它称为“题意作文”(有人称作“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
这种作文模式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考生可发挥的空间更大。
2006年高考两套全国卷和湖北卷都是这种题型。
2007年广东两套高考调研题和广州一模皆为此题型。
所以,应引起重视。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一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就其本质来说,题意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
比较而言,题意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
但有时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审题立意之方法1.抓关键句法——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有人问巴西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
抓住了这个关键,审题到这样的程度,立意与命题还能成为问题吗?例2、《鞋匠的好奇》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
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
18世纪,瑞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
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
石破天惊逗秋雨,考场作文巧立意——从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立意谈起唐代杜牧在《答庄充书》中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的确,“意犹帅也”,战无不胜的军队少不了出类拔萃的将军,赏心悦目的文章更需要具备高远新颖的立意。
考场作文的立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命题者的意图,包括试题的内容范围、思维指向等;二是应试者对作文题目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所写作文的思想和意图。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中心明确”。
立意成为衡量考场作文层次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要想在成千上万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就要看你的立意是否具有独创性。
这就要求写作者所构思文章时所确立的思想内容或主题能不落窠臼、不陷俗套,如“石破天惊逗秋雨”般先声夺人、出奇制胜,有高度、有深度、有新意地表达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考场作文应如何立意?本文介绍两种方法,助考生突破立意关。
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眼光要敏锐要想立意独出机杼,招人青睐,就应当力戒思维的惰性。
前人戴师初曾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在我看来,这“三番”就是必须经过三次构思三次立意。
面对命题者给出的话题,行文前要作三次立意方可技高一筹。
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一些同学用敏锐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找新鲜问题,写“青春是道坎”、需要跨过“心理脆弱”这道坎、还有像写“必须跨过华而不实文风这道坎”、“必须跨过民族仇恨这道坎”等一些优秀作文,见解新颖、构思独特,立意相当之高。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维要独特作文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注意摆脱思维定势,多向思维,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文章定会与众不同。
如2007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阅读漫画“摔了一跤”按要求作文。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Ⅰ)作文题的审题立意
广西柳州高中韩建平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Ⅰ)作文题是:阅读漫画“摔了一跤”,按要求作文。
读漫画写作文,30年来全国高考曾有过两次(83年,96年),故不算新鲜。
只是今年的漫画提供了更多的写作角度,而可有多个角度,是近年高考作文题的基本特征。
这个漫画内容很简明:小孩不小心踩中西瓜皮,摔了一跤,“家庭”、“学校”、“社会”三位成人异口同声:“出事了吧!”其寓意也明显,是讽刺当今我国社会的一种不正常现象:青少年一旦受挫或犯错,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整个成人世界就会大惊小怪,加以责备。
立意大抵可有两大角度。
大角度一,承担着教育责任的成人们应如何看待孩子们所受的挫折或所犯的错误。
这可以从总体上谈,亦可分作三个小角度来谈——家长应如何看待孩子所受的挫折或所犯的错误,教育工作者应如何看待学生所受的挫折或所犯的错误,社会应如何看待青少年所受的挫折或所犯的错误。
从这个大角度出发,为使论述不肤浅,须对以下问题作分析思考,并得出到明确结论:
为什么小孩一摔跤,我们就大惊小怪?首先是因为我们很疼爱孩子。
孩子摔跤,他们的屁股未必很疼,我们的心确乎很疼,但是,为了避免心疼而避免孩子摔跤,我们是否应该做?我们是否能够做?其次是因为我们常常感觉孩子摔跤不正常。
其实真正不正常的,是这种想法本身——我们是一生下来就这么步履平稳的吗?
为什么小孩一摔跤,我们就加以责备?我们责备的理由似乎很充足:我早就教过你该怎么走路了,我早就给你指出道路哪平哪不平了,我都多少次提醒你要注意脚下了,你还摔跤?但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是在拿需要几十年才能完全消化的“营养晶”来喂孩子,是在强迫孩子穿戴成人的衣帽——我们在拿成人标准来衡量并要求孩子,我们急功近利,我们糊涂、偏狭而且懒惰!
摔跤与步履平稳、健步如飞只是矛盾,就没有相关吗?摔跤在摔疼孩子们屁股的同时,也摔强了他们的筋骨,摔灵了他们的脑袋吧?
看到孩子摔跤,如果我们不该以一句“出事了吧”加以责备,那么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或许该说:“没事,孩子,站起来吧。
”伸手去拉他一把也不妨,但拉他起来后还得放手。
当然,有必要告诉他以后要当心西瓜皮之类的东西,但不要巴望以后他再也不踩中西瓜皮,更别奢望他以后不再摔跤。
大角度二,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在受挫折或犯错误后,应如何面对家长、学校或社会的责备。
这也可以从总体上谈,也分作两个小的立意角度:一,不要因为成人们的惊呼和责备,我们就放弃走路,或就像老人那样平平稳稳地踱方步;二,我们应听取成人们的劝戒、参考他们的建议和经验,力争少摔跤。
不论采用何种立意,都会涉及对“受挫折”、“犯错误”的一般性认识。
但必须注意,若作文只论述对“受挫折”、“犯错误”的一般性认识,而不能回到“成人如何看待青少年的挫折、错误”或“青少年受挫犯错后如何面对成人的责备”的漫画本题上来,那应属于偏题。
据了解,错误解读这幅漫画的考生大有人在。
有考生眼挺尖,看到小孩是踩西瓜皮摔
跤的,得出了“要爱护环境”的立意;有考生眼挺更尖,竟看到小孩摔倒后,名为“社会”的那位成人咧开嘴笑,而“家庭”、“学校”两位未笑,于是得出“当我们受挫折时,社会上的人总是幸灾乐祸,只有父母和老师真正关心我们,我们要对父母和老师感恩”的立意;有考生看到三位大人手拿写字牌,围在摔倒小孩的身边,以为是几个大人不许孩子玩耍,要小孩认字,害得孩子应付不了,晕头转向,摔倒在地,于是得出“要搞素质教育,不要增加孩子们的学业负担”的立意……真让人啼笑皆非。
看来,现在的孩子虽经常手捧日本漫画,但对真正的漫画,则未必会读。
不过考生犯这样的错,也不能责备他们,根本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身上,出在我们这些教育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