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净壳收购模式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并购成为中国上市公司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不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调整公司的经营结构,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首先,本文综述了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相关的研究现状和成果,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公司并购绩效的学术研究。
其次,本文通过数据分析研究,以2005-2016年为研究时间段,选取了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为样本,对样本股票的并购活动进行了讨论,探究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总体上有所提高,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会向着更高的效率和更优秀的绩效发展。
接下来,本文提出了如何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建议。
首先,为有效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应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制度,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和企业决策实施监督;其次,应加强并购者和被并购者之间的信息公开和沟通,保证资金方和管理方正确识别、估计经营风险,减少资金方和管理方的收益损失;第三,应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确保并购案例的稳定发展;最后,应注重公司文化的建设,建立科学而全面的管理制度,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提高企业竞争力。
最后,本文评价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指出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整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
未来,要进一步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应该加强企业治理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良性的公司文化,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总体上有了提高,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应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
未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发展,实现质的突破。
结束语: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是一项重要的结构调整手段,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可以促进企业有效发展,为提高企业绩效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企业境外借壳上市的实证分析与法律规范-我国企业开展境外造壳上市融资具有许多益处,主要表现在:(1)与买壳上市相比,造壳上市的风险和成本相对要低。
(2 )国内企业在境外注册的控股公司受国外有关法规管辖,这可在国内目前会计、审计和法律制度尚未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情况下,获得海外证券市场的法律认可,从而实现引进外资的目的。
(3 )可以获得较为广泛的股东基础,对壳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都有益处,且有利于提高壳公司的知名度。
但是造壳上市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内企业首先必须拿出一笔外汇或其它资产到境外注册设立公司,这对目前资金短缺的大多数国企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从海外设立控股公司到最终发行股票上市要经历数年时间。
一般而言,境外证券管理部门不会批准一家新设立的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往往要求公司具有一定时间的营业纪录才可发行股票和上市。
正因为买壳和造壳各有利弊,所以国内企业在选择境外上市模式的时候,一定要权衡利弊,相机抉择,以最少的成本筹集到尽可能多的外资已供利用。
二、对我国企业境外借壳上市的法律规范我国企业经过几年境外借壳上市融资的摸索,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
作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借壳上市必然会继续发展。
但在国内企业境外借壳上市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问题。
(一)国内企业在境外借壳上市过程中对国外法律制度不熟悉,缺乏足够的经验,往往导致在借壳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导致借壳的彻底失败。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希望通过收购mamco公司来境外上市并获得该公司有关生产飞机关键部件的技术,以用于我国国内的军、民用飞机的生产。
但由于在收购过程中,一则未在事前充分考虑美国有关法律对外资限制性的规定并采取回避性措施;再则在美国外国人投资调查委员会对该次收购进行调查中,也没有充分利用美国法律来保障自己的正当权益,导致该委员会认为该收购案具有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可能,并适用爱克逊-佛罗里欧修正案(exon florio amendment),强迫中航技出售已购得的股票,给中航技造成巨大损失。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实践的核心问题。
这几年,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但是以公司控制权为主题的实证分析文献却很少,也不够深入。
因此,研究如何实现上市公司控制权的有效并购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从财务绩效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并购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国有控股权转让的最佳模式。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结合规范研究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绩效进行研究。
在实证分析中,以在2002和2003年两年间中国深、沪两市发生的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让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研究的时间段为2001年至2003年,综合其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三费/收入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七个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笔者主要依据转让方式(有偿转让还是无偿转让),并购发生年度(发生在2003年还是在2002年),转让主体(社会法人股入主还是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入主)分别进行样本分组研究。
通过样本分组研究,笔者的主要结论是: 1、从全部样本整体上看上市公司并购后的资源整和和经营看来并未能取得成功,绩效从长期看来,出现了下跌。
2、有偿转让的上市公司控制权并购转让绩效显著好于无偿转让的上市公司控制权并购绩效。
3、发生在两个《办法》生效后的2003年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并购绩效要好于发生在两个《办法》生效前的2002年发生控制权转让并购的绩效。
4、社会法人股入主的企业绩效要优于国有股、国有法人股入主的企业。
接着笔者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转让中的政府行为、受让主体、和转让中的公司管理层行为三方面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状况。
从市场化的程度来理解有偿转让与无偿转让的差别。
最后本文就如何实现上市公司控制权有效的转让并购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性建议。
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并探讨未来的研究展望。
中国上市企业技术并购模式及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技术并购越来越频繁,在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行业整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上市企业技术并购模式的归纳总结,分析其在企业绩效方面的影响,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首先,笔者将文献综述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中国企业技术并购的情况和趋势,总结出不同的技术并购模式。
其次,笔者将针对不同的技术并购模式,对企业绩效进行实证研究。
通过对中国上市企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的技术并购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我们将采用回归分析、差异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一些可靠的结论。
最后,笔者将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对中国上市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证研究不同的技术并购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并购实践方法,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
同时,本研究还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企业、技术并购、企业绩效、模式、实证研究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by Chinese compani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playing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and industry consolidation.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different technology M&A model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nd analyzes their impact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Firstly,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is combined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 we 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Chinese technology M&A and summarize different models of technology M&A.Secondly, we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echnology M&A models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By analyzing the case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we explor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echnology M&A models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differenc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we process and analyze data and draw reliable conclusions.Finall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w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M&A by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and put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practical M&A methods that can help enterprises better achieve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by redesigning and optimizing different technology M&A models. At the same time,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Keywords: Chinese companies, technology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models, empirical research。
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管理层收购是指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通过收购公司的股权或者其它资产,从而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或者实际控制权。
相比其它的收购方案,管理层收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精准地定位公司的优势资源和潜在的增长机会,从而实现资源优化和价值最大化;第二,管理层收购能够避免由交易对手的资本、技术或者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差异可能带来的整合困难;第三,此时的管理层往往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市场前景有更好的理解和判断,使得收购方案更加实际可行。
在中国,由于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分离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管理层收购往往面临着种种挑战。
例如,由于上市公司实行董事会一人一票制,高层管理人员带来的投票权往往比较有限,加之一些业绩不佳、治理不善的上市公司容易被“董事搞垮”,一些管理层收购常常失败。
此外,管理层收购所需的资金量大、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也是制约该收购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鉴于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该模式的优缺点、弱化其不利影响、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以及主要思路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问题,并通过实证研究探究该收购模式的成效、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规制机制。
具体地,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理论性阐述。
首先,阐述管理层收购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其与其它收购模式的区别和优势。
其次,探究管理层收购模式的理论框架以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揭示该模式的规避机制,识别一些潜在存在的问题。
(2)实证研究。
基于2010-2018年中国A股市场上证综指成分股的数据,本研究拟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管理层收购与股价表现、财务绩效、公司治理等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本研究拟进行以下4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第一,管理层收购的股价反应。
研究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的股价产生何种反应,这一问题既涉及到市场认可度的问题,同时也为管理层收购带来一定的纵向比较基础。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实证分析 用友的大股东王文京在本年度录得 3321 万红利的故事,引起市场一 片哗然,其中的是非曲直,不是三两句话所能道尽的。
但王文京既是大股东又是用友管理者的身份,让业界联想起在资本市 场中潜涌着的管理层收购。
或许对于管理层而言,其收购完成后如何运作企业,王文京的故事不 无启迪。
管理层收购在国外称为 -, 从实质上来说, 就是公司的管理者或者经理层利用杠杆收购的方式, 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 权结构和资产结构,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
目的是谋求企业的下一步发展。
在管理层收购的平台上,汤玉祥郑州宇通客车股份公司董事长、熊建 明深圳方大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享健广州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局主席三个上市公司老板各有动作,就在南方何享健完美演绎管理层收购 风暴的同时,熊建明也迎来了产权转让协议的签署,而此时北方不事张扬 的汤玉祥还在等待最后的审批。
宇通客车海面冰山 2001 年宇通客车 60066 年报成为了证券市场上一个亮点。
宇通客车的年报显示,公司 2001 年实现净利润 9843 万元,比 2000 年增长 25%,每股收益达到 0.72 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同时推出了每 10 股派现 6 元含税的分配预案实际为 4.8 元。
宇通客车 1993 年改制,1997 年上市,企业效益稳步上升,1998 年、 1999 年、2000 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0.6368 元、0.621 元、0.4634 元, 每股净资产分别为 6.24 元、5.602 元、5.003 元,公司不仅效益良好 而且业绩稳定。
宇通客车年平均增长率都在 50%以上, 连续几年给予股东高额的分红 回报,被业界称之为宇通现象。
那么宇通客车的高回报从何而来? 在诸多分析中,发生在 2001 年,不被业界关注的宇通客车管理层收 购话题又重新提到桌面上,年报无疑撩起了笼罩在宇通客车上的面纱。
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的财富效应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成为了财富创造的主要源泉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管理层收购(MBO)也越来越成为上市公司股权变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MBO 是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通过自筹资金或借款等方式,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公司的少数股权或全部股权,从而控制公司。
MBO的出现不仅涉及到公司治理的问题,同时也有财富效应的问题。
通过MBO,管理层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公司股权,一方面可以增加自身的财富,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对公司的控制权,引导公司向其希望的方向发展。
同时,MBO也可以给公司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公司的价值。
然而,MBO并不总是能带来财富效应。
一些研究表明,MBO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一些MBO后公司的表现并不如意。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MBO对公司的财富效应,并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指导实践。
本研究将从这个角度对MBO进行实证研究。
2. 研究问题和假设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MBO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是如何的?管理层是否能够从MBO中获得更多的财富?本研究的假设为:MBO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是正向的。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
具体的,本研究将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MBO前后公司的股价表现、财务表现、市场表现等指标,来探究MBO对公司的财富效应。
同时,本研究还将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管理层的个人信息、MBO的实施情况、收益情况等数据,以分析管理层从MBO中获得的财富。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Wind数据和问卷调查。
Wind数据是一家提供中国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商业数据库,包含了丰富的股票、债券、外汇、衍生工具等市场数据。
问卷调查将主要针对有MBO经验的管理层,以获得相关数据。
4. 研究预期结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能够得出MBO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富效应是正向的结论,也就是说,MBO 能够带来管理层和公司的双重财富效应。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绩效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公司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的管理人员和投资者以管理权为股权,通过向原股东收购公司所有权而控制公司的一种收购方式。
它主要是为了改善公司的财务和管理状况,同时也增强了管理团队的动力和激励。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MBO也已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MBO的影响因素是很多的,包括管理层、投资者、公司股东等多方面。
对于公司来说,MBO的绩效评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为它涉及到对公司的影响和影响方式,以及在整个经济环境下的影响。
因此,MBO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对于优化公司收购方式,增强管理团队动力和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统计的方式,探讨我国上市公司MBO收购对管理团队绩效的影响。
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施程度如何?2.管理层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如何?3.探究不同行业、不同状况下MBO的绩效差异。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设计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统计方法,基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管理层收购相关数据,构建相关模型来分析MBO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
具体研究框架设计如下:1.数据收集与处理从Wind和A股数据网站等渠道收集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主要包括财务数据和管理层收购相关数据。
2.研究模型构建构建主成分分析(PCA)模型,以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作为管理层收购绩效评价的衡量标准,通过实证研究确定MBO的影响因素以及其绩效。
3.数据分析与归纳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MBO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对不同行业、不同状况下的MBO绩效进行比较研究。
四、预期成果1. 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2. 分析落实不同条件下MBO的实施情况和绩效差异;3. 提出合理化的企业收购管理建议。
五、研究难点和可行性分析1. 数据收集和处理方面的难点:需要从大量数据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方式要统一、规范,数据质量要高。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实证研究王龙宝冯海郭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要:本文从产业结构、产业生命周期和并购绩效三个角度对1999~2001年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并购活动中一些重要因素对并购的影响。
研究发现,处在行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并购动机和并购方式;股权无偿转让的公司经营业绩要差于有偿转让的公司;非关联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并购绩效无明显差别。
关键词:股权变更;产业结构;行业生命周期;并购绩效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展开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张文璋、顾慧慧,2002;冯根福、吴林江,2001)。
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并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上,着重运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对并购的绩效进行实证方面的分析。
这方面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认识,克服了个案式研究的缺陷。
但是一方面,这些研究大多是对93至98年发生的并购事件进行的分析,因此存在着一个时间上的滞后。
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或只对并购活动作了一个总体上的检验,或只研究了不同的并购方式中并购绩效的差异,缺乏对并购活动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如并购的行业效应(即并购活动是否与行业有很高的关联度);行业生命周期与并购活动的联系;并购对象与并购企业之间关联性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上市公司并购活动的代表性问题及近年来并购活动呈现出来的新趋势。
本文将着重以这些问题为立足点,对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关于上市公司并购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超额剩余价值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并购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来研究并购的绩效(陈信元、张田余,1999)。
这种方法的理论前提是资本市场是有效的,从而股价正确地反应了并购所带来的价值。
但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各种制度规则还很不健全,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对称性方面与成熟的资本市场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股价中存在着过多的人为因素,总的来说并不能满足有效市场的假说。
中国上市公司“净壳收购”模式实证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从1998年起逐渐形成高潮,越来越成为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重点内容。
在众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模式中,净壳收购模式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重组模式,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倍受各方关注。
第一起上市公司净壳收购案例是1998年的上海房地集团收购原嘉丰股份(600606)的案例。
最近发生的一起案例为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收购重庆华亚(0402)的案例。
以下将结合这两个案例对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净壳收购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一、上市公司净壳收购模式简介净壳收购模式一般指收购方在收购的同时或收购后把其部分资产与上市公司全部资产进行整体置换并由上市公司原大股东承担置换出上市公司全部资产的收购模式。
在这种重组模式中,由于壳公司的原有全部资产被原大股东买回,因此收购方收购的实际上仅仅是上市公司这个“壳”,而这种收购方式也就被称为净壳收购方式。
收购方实际承担的收购现金成本就非常低,被称为“壳费”。
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净壳收购实际上包含着三个基本交易环节:(1)收购方企业(假设为A)从上市公司(假设为B)的第一大股东(假设为C)中收购了其持有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从而成为B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2) A企业用其部分资产与B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等额置换(3) C企业从A企业买下从B企业中置换出的所有资产净壳收购模式的关键部分在于整体资产置换交易。
整体资产置换一般指上市公司把其所有资产与另外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进行等额置换。
这里有几个要点必须点明:1、这里的资产实际上是会计学中的净资产的概念。
根据会计学原理,企业的资产由负债和股东权益组成。
上市公司用于确定置换的资产载体实际应是其净资产部分。
如果上市公司没有一分负债则用于确定置换的资产载体不存在资产与净资产之分。
2、整体资产置换中的“整体”是针对上市公司而言,对另一家企业(即收购方),其用于置换的资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其部分资产。
3、涉及到置换的所有资产必须经过由国家认定的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并以评估值作为置换的基础。
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角度考虑,最终交易价不得低于评估价格。
4、中国证监会曾在1998年对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行为专门颁文予以规范指导(26号文),财政部在随后也对资产置换后上市公司利润计算起点日期等问题进行规定。
因此现在操作资产整体置换必须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二、典型案例介绍目前出现的净壳收购案例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以“大现金流净壳收购模式”和“小现金流净壳收购模式”来冠名。
1、大现金流模式--------“上房—嘉丰”案例(图一)(1) 1997年12月26日,上海房地集团公司(以下称上房集团)出资17029万元收购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以下称纺织控股)持有的上海嘉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嘉丰股份)74.69%的股权(共6478.1992万股),成为嘉丰股份第一大股东。
(2) 1998年6月29日,上房集团将其所属部分优质资产(新型建材与高科技楼字设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产业)与嘉丰股份全部资产按各自评估后的净资产值进行等值置换,置换金额为14029万元。
(3)此后,纺织控股向上房集团收购从嘉丰股份中置换出来的14029万元的原嘉丰股份的全部资产。
图一:“上房—嘉丰”模式(1)74.69%嘉丰权益(1)17029万元(3)100%原嘉丰资产(3)14029万元(2) (2)优 100% 74.69% 25.31%质资资产产注:上图中(1)、(2)、(3)分别代表操作时间的先后次序在本案例中,上房集团实际净现金流出为3000万元(17029-14029),但在整个过程中,上房集团曾有过17029万元的现金流出和14029万元的现金流入;纺织控股则出现17029万元的现金流入和14029万元的现金流出。
这种模式笔者称之为“大现金流净壳收购模式”。
2、小现金流模式-------“金融街—华亚”案例(见图二)(1) 1999年12月27日,北京金融街建设集团(以下简称金融街集团)与华西包装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西集团)签署了协议转让华西集团所持重庆华亚现代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华亚)国有法人股4869.15万股的股权转让协议,每股转让价格为3.8元。
该协议已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但到资产置换日,股权转让尚未过户。
(在本模式中,过户与资产置换是紧密相连的环节,必须在资产置换完成后才能履行过户,因为金融街集团用于收购的资本主要是从重庆华亚中置换出来的不良资产。
)(2) 2000年5月15日,金融街集团将其部分资产与重庆华亚全部资产进行整体资产置换,置换金额为16598万元。
(3)置换后,金融街集团与华西集团达成协议:金融街集团以从重庆华亚中置换来的经评估确认后作价的净资产抵作支付给华西集团的部分股权转让价款,从而将原重庆华亚全部资产转让给华西集团。
图二:“金融街—华亚”模式2)61.88%华亚权益(2)1904万现金(2)100%原华亚资产(1)(1) 61.88% 38.12%优 100%质资资产产注:图中(1)、(2)为操作次序在本模式中,金融街集团完成控股并实施整体资产置换的实际现金流量只有1904万元,远远小于“上房—嘉丰”模式中的现金流。
这种模式笔者称之为“小现金流净壳收购模式”。
三、净壳收购模式中收购方的得失分析净壳收购模式之所以被许多欲买壳的企业所看好和认同,是因为它使收购方实际发生的净现金流出数量很少。
对许多拥有大量实业资产但缺乏现金的企业而言,净壳收购方式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收购方式。
但笔者想指出,实际上在净壳收购模式中,收购方承担的成本绝不仅仅是一笔“壳费”,它还要承担其它一些不是很明显但却非常重要的成本。
1、收购方收益分析(1)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打通直接融资渠道。
上房集团和金融街集团主营业务都是房地产业,受到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限制直接上市的难度较大。
通过收购嘉丰和华亚,两家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
(2)公司借助收购及以后的运作一举成为中国4000多万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收购方公司的无形资产增加很多。
上房集团和金融街集团都是地方的知名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知道这两家企业的人相对很少,通过收购上市公司,这两家企业集团迅速成为全国知名企业。
如上房集团下的“上房置换网”原本默默无闻,但经过上房集团将其注入到上市公司并赋予房产电子商务概念后一下子轰动全国,取得很好效果。
(3)收购方注入到壳公司中的净资产会相应带着一块债务,这部分债务原来由收购方全部承担,现在只需承担按其在壳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来承担。
这部分债务负担有所减轻。
(4)收购方可以获得运作上市公司所带来的其它收益。
2、收购方成本分析(1)采取净壳收购模式的直接成本是上市公司的“壳费”。
98年嘉丰的壳费为3000万,2000年华亚的壳费为1904万。
看起来壳的价值有所贬值。
(2)收购方注入壳公司优质资产被其他股东分享的成本。
这一成本实际上是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收购方承担的最大成本。
不妨以“金融街—华亚”案例进行分析。
在此案例中,金融街集团注入到重庆华亚中16598万元净资产,这部分净资产在注入前100%属于金融街集团,但在注入到华亚后,金融街集团只对其拥有61.87%的权益。
这意味着金融街集团贡献出6328万元的优质资产给其他股东分享。
虽然由于金融街集团绝对控股了华亚从而对这6328万元拥有控制权,但从财务核算的角度,这6328万净资产已不属于金融街集团拥有。
因此在该案例中,金融街集团注入到壳公司而被其他股东分享的成本为6328万元净资产。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成本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壳公司第一大股东在壳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持股比例越高,这部分成本就越小(被其他股东分享的比例就小);持股比例越低,这部分成本就越大。
在“上房—嘉丰”案例中,由于上房集团持有74.69%的嘉丰股权,因此其注入到嘉丰中的优质资产只有25.31 %部分被其他股东所分享。
(3)中介费用。
净壳收购模式包含了收购和资产整体置换两大部分,操作过程很复杂。
其中涉及到财务顾问、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参与。
一般情况下,几百万的中介费用是避免不了的。
(4)以上费用加起来就是收购方操作净壳收购项目的总成本,在本案例中,金融街集团的成本为:1904万现金+6328万优质净资产+数百万中介费。
四、净壳收购模式中壳公司出让方得失分析壳公司的大股东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愿放弃上市公司的,但当由于种种原因它觉得自己再没有能力让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时便会考虑转让控股权。
在中国许多集团公司都是拿出集团内最好的一块资产上市,这块资产往往不具备独立运营的能力,需要集团公司从各方面予以支持。
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在出让股权后仍希望能买回这部分资产供自己继续经营,否则与之相配套的许多资产就立刻失去存在的意义。
这时,净壳收购模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1、出让方收益分析(1)获得一笔“壳费”。
(2)获得对原壳公司中净资产100%的控制权从而赚取超过自己持股比例之外的净资产。
在“金融街—华亚”案例中,华西集团原来对重庆华亚中16598万净资产只拥有61.87% 的权益,现在通过净壳出让,华西集团额外获得38.13%的净资产(即6328万净资产)。
出让方在这里获得的收益与收购方的损失是相对应的。
因此,出让方在壳公司中的持股比例越小,在净壳转让中的获利就越大。
(3)在本案例中,华西集团的收益为:1904万元现金+6328万元原华亚净资产2、出让方的损失(1)失去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和在股市直接融资的渠道,淡出中国资本市场。
(2)失去拥有上市公司带来的诸多有形或无形收益。
(3)承担了原壳公司100%的债务。
原来出让方只根据其在壳公司中的出资比例来承担债务,现在要100%承担这部分债务,债务负担有所加重,当然这是对其多增加一块净资产的一种代价。
(4)在资产评估时承担部分评估费用。
五、壳公司其他股东的收益在净壳收购模式中,“只赢不输”的应是壳公司的其他股东。
这里的“其他股东”包括非公众股东和公众股东。
1、其他非公众股东的收益这部分股东的收益主要来自壳公司净资产的增值。
在收购前,原有公司基本上都是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这些股东的权益增长缓慢或者减值。
在资产整体置换后,公司的资产由劣质资产转变为盈利能力很强的优质资产,这些股东的权益会有明显上升。
如金融街集团注入到重庆华亚中的资产当年就预计可使公司每股收益达0.45元,净资产收益率猛增至20%。
2、其他公众股东的收益公众股东持有的是可流通股,因此股价的上涨可视为其可得的收益。
由于净壳收购后,壳公司的质地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其股价相应都有良好的表现。
考虑到这类重组消息可能提前在市场上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