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语文高二上学期期末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5分)文章内容:“故乡的味道”故乡的记忆,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流淌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特别是那些道不尽的“故乡的味道”,往往最能触动人心。
老陈家的酸菜,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散发着淡淡的酸香,那是母亲的味道;院落里的梧桐树,经历了春夏秋冬,见证了家庭的变迁,那是时间的味道。
爷爷做的烧鸡,肉质鲜美,回味悠长,那是童年的味道;村口的小桥流水,浸润着家乡的恬静与淳朴,那是自然的味道。
不知不觉间,这些熟悉的味道汇聚成一股力量,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铭记着那个温暖的家。
1.文章中的“故乡的味道”主要指的是()。
(2分)A. 家乡的自然环境B. 家庭的情感C. 烹饪的美食D. 家乡的历史变迁2.文中提到了哪几种具体的“故乡的味道”?(2分)3.文章开头与结尾都提到“故乡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4.文章第四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分)5.文章为什么强调“这些熟悉的味道汇聚成一股力量”?(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殇春天刚刚来到,野草刚刚要绿时,昨天满世界还是鸟的天堂,今天就突然空了。
连那棵最高的树也只有最不显眼的那棵树叶,仍然在动。
这座林子里有的是各种各样的鸟。
几乎所有的树上都有着鸟窝,当然也有另一些树让人感觉不是特别合适筑巢,但是依然有着鸟巢。
有的树叶上布满了鸟粪,有的树干的某处圆滑了不少。
这些看上去都充满了生活的痕迹,无非是鸟们带给林子的痕迹。
鸟们会在树林里找到自己的吃的,比如果实,比如各种各样的植物,甚至虫子。
更有些是从远处衔巢回来,以及从远处获取木屑,一点一点地在树林里,构筑它们想要的巢穴。
它们互相之间还会有争斗的情况,唔,这么说还不太准确,相对的可能更准确,它们当中,有这么一种剑拔弩张的态度,但语气通常是友好的。
在争斗之后,它们依然会相邻而歌,组成群体,随着季节一起逐渐离去,也有有的留在林子里温暖的地方开始生儿育女。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
“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
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
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
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
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
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
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
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
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
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
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
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
参考答案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4分。
1.(2分)D2.(4分)参考答案:应放在丙处。
(1分)这段话强调要尊重科学研究具有的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特点,可以佐证丙处上下文论述的在科学研究中,要允许不同意见、不同方法的存在,为不同学术观点提供自由争鸣的空间,给不同意见以同等的表达机会,进而在不断的探索检验过程中寻求正确答案的观点(2分);“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与该段落钟“弘扬科学精神,必须营造宽容开放的氛围”的分论点一致(1分)。
3.(2分)C4.(2分)A5.(4分)参考答案:略【评分标准】任选一句,结合选文(一)分析其体现的科学性,分析正确,2分;结合选文(二)解说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解说到位,2分。
言之成理即可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6.(2分)D7.(2分)C8.(2分)C9.(8分)(1)(4分)参考答案:循循善诱:通过有步骤地三次引导来帮助子贡克服倦学欲休的想法;启发式教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用《诗经》来启发子贡触类旁通;诗教艺术:以《诗经》作为载体从审美维度来提升子贡的道德情操。
【评分标准】每点2分,教育艺术1分,分析合理1分。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意思对即可。
(2)(4分)参考答案:第一则材料“日将月就”支持了学习者学习永不停止的观点;第二则材料“日就月将”支持了好学善问从而不断进步,是成就君子的必要条件。
【评分标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10.(2分)B11.(5分)答案示例一:同意。
从首句可见作者对屈原蒙冤被贬的不平之气,从“独醒”一词可见白居易对屈原清高自持的充分肯定,从“愿君且饮酒”中的“且”字可以看出作者以饮酒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这只是一种姑且为之的暂时忘却。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
从刘伶与屈原人生境遇的对比中可见作者的鲜明选择,从议论性诗句中“信”“竟”“甚”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上的强调,诗歌尾句卒章显其志,“勿思”两字可见作者对身后名的拒绝,本诗为唱和之作,“效陶”二字体现了白居易有忘怀得失之意。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01考生须知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教育ID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教育ID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练习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练习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本练习卷满分共150分,作答时长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北京,一座拥有870年建都史的古都,是中国古迹最为密集的区域所在。
其实,北京也是4万株古树的乐园,是全世界古树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古都光环,使人们的视线往往聚焦于红墙黄瓦的古建筑,忽略了与它们相伴而生的众多古树。
如果你留心观察,在北京名胜古迹、寺庙宫观等地,可以见到一些树上挂着红色、绿色或者白色的铭牌,那是古树的“身份证”,记录了树龄、习性、历史等信息。
从种类来说,北京市古树共分33科56属74种,数量最多的是侧柏、油松、桧柏、国槐。
知名度上,天坛公园“九龙柏”、北海公园“白袍将军”、潭柘寺“帝王银杏”等,不仅为市民耳熟能详,也令不少来京游客流连忘返。
北京古树大多是“大隐隐于市”地点缀在房前屋后,与我们生活休戚相关....。
元朝著名学者熊梦祥所著的《析津志》中提到:忽必烈兴建元大都之时,总设计师刘秉忠以丽正门外(约在如今前门箭楼位置)的一棵大树为基准,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方位。
之后,这棵大树被称为“独树将军”,中轴线周边成为北京古树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在卫星图视角之下,从景山到故宫,再到南端的天坛,这条线掩映在两旁绿色的海洋中。
密云新城子镇“九搂十八杈”是北京最古老的柏树,树龄超过3500年。
台州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答案在最后)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
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
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
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
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
《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室”之所以为“室”,就是因为其内部“无”(空间)的存在。
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
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
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
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悟道”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
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
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
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见识抱负,便要一起‘发作’,弄得不可开交。
”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窗子与“望”有关,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
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
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的效果。
“隔”是与“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
“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
语言文字运用Ⅱ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漂亮啊!”我第一次看见玉雕般晶莹剔透的盐花,是在青藏铁路的格尔木工务段。
一排再普通不过的平房里,形态各异的盐花,如雪莲、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独特的盆景。
天然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可谓鬼斧神工,令人赞叹。
这些神奇的盐花生长于察尔汗盐湖,是盐在结晶后凝成的美丽形态。
我信步湖上,见脚下盛开着大片的盐花。
这些固化的雪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化着赤橙黄绿青蓝紫,呈现出霓虹般的绚丽色彩。
盐湖上是厚十五至十八米的盐盖,全长超过三十公里。
而这段青藏铁路,就铺设在盐湖之上。
那一刻,我①。
我不曾想到,在列车飞奔的滚滚车轮之下,是不惧艰难的建设者深入盐湖,奋力打下五万七千根支撑铁轨的挤密沙桩。
又到隆冬时节,察尔汗盐湖上一片银白。
穷极视野,②。
人的嗅觉器官是咸涩的,腾起的雾是咸涩的,连过路的风都是咸涩的。
年复一年,飘雪凝霜,养护铁路的工人,眉毛、胡须上都挂着盐粒的微雕,如果放大若干倍,就是肉眼可见的盐花。
察尔汗盐湖上盛开的盐花,犹如这铁路人绽放的青春,纯洁美丽,永不枯萎……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请分别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2. 文中加点的数量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那个房间里有一个姑娘,头戴毡帽,身穿皮袄,脸容消瘦,脖子上露着青筋,不算漂亮,只有她的眼睛和眼睛上面扬起的两道眉毛却好看。
“喏,薇拉·叶夫列莫夫娜,你跟他谈吧,”年老的女主人说,“他就是公爵。
我走了。
”①“我能在哪方面为您效劳吗”聂赫留朵夫说。
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交往。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西班牙人和抵达印度的葡萄牙人等,他们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的。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
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的。
“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
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
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幅度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经济泡沫一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
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6题。
材料一鲁迅的散文抒情性浓郁,具有能穿透岁月的美感力量。
在那夜气如磐的年代里,鲁迅用他的文章表达对革命者和先驱们的崇仰与缅怀,寄托自己对未来的热烈向往。
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让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这是鲁迅散文抒情的主要特点。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在“说(写)”还是“不说(不写)”之间徘徊,往返起伏。
这构成了整篇文章内在的心理线索,也形成了“文气”的跌宕。
鲁迅的内心始终交织着两种情感欲求:一方面是情感喷发的冲动,另一方面却是克制激情的欲求。
正是这情感的喷发和反抑的内在冲突所形成的张力,赋予了鲁迅情感表达形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如第一节所显示的:将欲发,又觉“无话可说”;仿佛已是“痛定之后”,却因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平添阵阵“悲凉”;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顾及于“非人间”的“快意”;直至无可逃遁,才拼将一腔悲痛,全数掷出,化作灵前至哀至烈的声声哭诉。
情感的热流与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了心灵的大颤动。
将感情渗入叙事,在极平静的叙述中,表现出最强烈的感情是鲁迅散文抒情的又一个特点。
他并没有身临其境,却能以雄辩的细节,描绘出现场感,把节制的情感释放出来。
这就把新闻报道的摘录变成了中国历史家所强调的“实录”,变成了春秋笔法的“寓褒贬”,没有直接的判断,义愤尽在叙述之中。
极强烈的情感包裹沉淀在极严峻冷静的写实中,出之以中国气派的简洁凝练,也就构成了鲁迅前期作品所特有的美学风格。
它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艰难和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道路的艰难。
鲁迅还善于运用多样的抒情手段,形成丰富多变的抒情风格。
他的情感,有时如火山奔突,瀑布直流;有时如清泉流水,细波微澜;有时又如深山幽谷,沉郁顿挫。
如果说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汪洋恣肆的激怒与哀痛,形成了诗意汹涌的感情波涛;那么,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却把那动人心魄的感情力量蕴藉在心,出之于笔端的,是深沉的纪实。
语文试卷答题卡共 3 页 第 页 1 XXXX 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考生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卷上, 写在试题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卷上)(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供.g ōng 供给 供应 提供 供不应求 B .鲜.xi ān 鲜红 新鲜 鲜亮 鲜为人知 C .转.zhu àn 转动 转向 转摘 转折点 D .着.zh āo 着落 着凉 着调 着重号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蹒跚 拗口 不落裹臼B.粗糙 桎枯 博览群书C.熔化 情操 深谋远虑D.惨淡 无恙 摧山拆地 3.作品、作家、时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秦论》——苏洵——北宋B.《鸿门宴》——贾谊——西汉C.《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战国D.《兰亭集序》——王献之——东晋 4. 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累乏啦,老头儿,”他说,“里里外外都累乏啦。
” B.“来吧,星鲨。
”老头儿说,“再来吧。
”C.他想:我应该把他的长吻儿砍掉,绑在桨把上的话,那该是多好的武器呀。
D.我拿什么去买运气呢?他自己问自己。
我买运气,能够用一把丢掉的渔叉,一把折断的刀子,一双受了伤的手吗?!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市各单位首批赴北京参观的代表均是先进工作者。
B.从历史和现实的斗争中,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舆论工作的重要性。
C.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D.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6.下列各句修辞手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往返于幸福和快乐之间,哪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反问)B.指导员讲课真来劲儿,张嘎子竖起耳朵听。
(夸张)C.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借代)D.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 不屈的英雄。
(比喻)7.下列句子横线处应填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等到我心松开了,血在耳朵里__________的时候,就想起我的伊琳娜。
②她那颗女人的心当时就__________到,我跟她再也不能在这个世界上见面了。
③一道电流__________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
④只是我的心__________的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
A. 冲击 预感 刺透 震荡B. 撞击 预感 穿透 震荡C. 冲击 预料 刺透 震动D. 撞击 预料 刺透 震荡 8下列课题、作者、国别、体裁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A.《废墟的召唤》—宗璞—中国—散文B.《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苏联—散文C.《祝福》—鲁迅—中国—小说D.《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 9下列关于小说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情节和人物的活动环境反映社会生活。
B.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C.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第一要素。
D.小说的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张良出,要项伯 C.距关,毋内诸侯 D.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文言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 专业 班级 姓名 考 考号语文试卷答题卡共 3 页 第 页 2 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每空1分,共4分)间:___________________ 桮杓:__________________再拜:____________________ 督过:____________________12.以上文段选自《鸿门宴》,作者为__________, 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家、文学家,他所写的《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赞誉为“ __________,无韵之《离骚》”。
(每空1分,共6分)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6分) (1)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甲)了全市镇。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乙)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丙)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丁)得干干净净。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我静听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4.下列词语分别指代哪类人:(每小题1分,共4分)(1)玩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得有趣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聊生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厌见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开头和结尾都提到“瑟瑟的雪花”,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为了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B .表现屋内的静,衬托“我”的无聊,引出联想。
C .以有声衬托无声,表现冷寂凄凉的气氛,衬托“我”心境的孤寂沉重。
D .突出雪下得很大。
16.对文中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祥林嫂活着无依无靠,受穷受苦,死了倒是一种解脱,表现了“我”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无可奈何的内疚之情。
B .这是反语,表达了“我”对鲁镇麻木的人们的愤恨和对祥林嫂的同情。
C .这是“我”的愤激而沉痛的反语,表现了“我”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D .“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的意思是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
17.文段中甲、乙、丙、丁处动词空缺,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笼罩 洒 露 打扫B.笼罩 落 露 打扫C.掩盖 落 露 清理D.掩盖 洒 露 清除18.这段文字采用的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
(2分)19.请用四个“所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20.“想”字后所涉及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前三句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哪些作用?(4分)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4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经有人看到蝴蝶破茧而出的过程,同情蝴蝶的痛苦,不想让它们经历艰难和苦苦挣脱,便拿起剪刀帮蝶出茧,结果这只被人工破茧而出的蝶却不会飞翔。
殊不知蝴蝶正是在挣扎破茧的时候,使翅膀充血、强大、有力,从而获得了自由飞翔的本领。
要求: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卷上)(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二、文言文阅读(16分)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每空1分,共4分)间:抄小路桮杓:盛酒器皿,代指酒再拜: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督过:责备12. 司马迁西汉史学《史记》纪传(体)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每空1分,共6分)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3分,共6分)(1)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到达军营了。
(2)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我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
三、现代文阅读(24分)14.(每小题1分,共4分)(1)玩物:代指祥林嫂这类人(2)活得有趣的人:代指鲁四老爷这类人(3)无聊生者:代指祥林嫂这类人(4)厌见者:代指鲁四老爷这类人15.D(3分)16.A(2分)17.B(2分)18.描写、议论(2分)19.所见、所闻、所思、所感(4分)20.对祥林嫂的同情,对旧社会的憎恶。
(3分)21.(4分)(1)以静衬动,为“我”的浮想提供契机。
(2)以自然景物的寂寥,衬托社会环境的冷酷。
四.作文(40分)(略)一类卷:题目具体鲜明;扣紧话题,内容充实;事例典型,论述深刻;语句流畅;结构严谨。
(36—40分)二类卷:题目较鲜明;内容具体,能扣住话题;语句通顺;结构完整。
(31—35分)三类卷:题目较切合话题;内容不太充实,但不跑题;语句不够通顺;结构基本完整。
(26—30分)四类卷:题目不合要求,内容没扣住材料的实质;语句不通顺。
(21—25分)五类卷:题目不合要求;内容完全脱离话题,语句不通,错别字较多。
(20分以下)语文试卷答题卡共3页第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