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讲 行政诉讼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380.00 KB
- 文档页数:71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行政诉讼法讲义主要法律及相关规定第一章总则一、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起诉,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诉讼法》第2条)行政诉讼的主要特征:1、是因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行政争议。
2、诉讼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
3、是由人民法院主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司法活动。
4、当事人具有恒定性。
5、在行政诉讼中,原告与被告的地位是平等的。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法是指调整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诉讼法是程序法,与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构成完整的诉讼法律体系。
行政诉讼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行政诉讼法是指有关行政诉讼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行政诉讼法是专指行政诉讼法典本身,在我国则专指1989年4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三、行政诉讼法的作用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2、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通过受案范围、诉讼中的权利、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等规定予以保障。
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四、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是由《行政诉讼法》确认和体现的,指导行政诉讼活动的其本准则。
可分为共有原则和特有原则。
(一)行政诉讼的共有原则这些原则与其他诉讼活动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原则相同的,是诉讼活动的一般准则,又称为一般原则。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3、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4、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5、辩论原则6、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合议制原则、回避原则公开审判原则、两审终审制原则(二)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这些原则是行政诉讼自身所特有的,与其他诉讼活动的原则是完全不同的。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又称有限管辖原则,是指对于行政纠纷,人民法院只管辖并解决其中的一部分。
行政诉讼法讲座讲稿篇一:民事诉讼法普法讲座讲稿定稿民事诉讼法普法讲座讲稿壹民事诉讼法概述一、民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1、民事纠纷,又称民事争议,通常指平等主体(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或者民事权益为主要内容的冲突或者对抗行为。
具有如下特点:(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是平等的。
(2)民事纠纷以民事权利义务或者民事权益为主要内容;(3)民事纠纷原则上具有可处分性。
2、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实行的,用以缓解、消除民事纠纷的一整套制度和方法。
(1)自力救济,又称私力救济,俗称“私了”,是指纠纷主体在没有纠纷以外的第三人的介入和帮助下,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纠纷。
(2)社会救济,是指依靠社会力量(第三者)来解决纠纷的机制。
(3)公力救济,是指利用国家公权力来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
就民事纠纷而言,民事诉讼是最主要的公力救济机制。
二、民事诉讼及民事诉讼法所谓诉讼,就是平时所讲的“打官司”,诉讼法就是关于如何打官司方面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即民事纠纷方面的官司),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案件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诉讼活动包括法院的审判活动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
诉讼关系是在诉讼过程中所有参与者之间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审判关系和争讼关系)。
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主要是指1991年4月9日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经过XX年、XX年两次修正),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民事诉讼的规范。
三、民事诉讼法的性质和特点1.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
任何国家的法律,依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均分为许多独自存在的法律部门。
民事诉讼法就是专门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2.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
在诸多法律中,根据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基本法和一般法。
(行政管理)行政诉讼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行政诉讼法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原则。
2. 掌握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诉讼参加人、诉讼时效等基本制度。
3. 熟悉行政诉讼的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
4. 能够运用行政诉讼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特点2.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3.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4. 行政诉讼的诉讼参加人5. 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行政诉讼法的概念、特点、基本原则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行政诉讼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练习法: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行政诉讼法》相关章节。
2.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
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行政诉讼案例,用于分析。
4. 习题:准备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五、教学进程1. 导入:简要介绍行政诉讼法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行政诉讼法的基本情况。
3. 讲解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让学生明白行政诉讼的基本遵循。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诉讼参加人、诉讼时效等基本制度。
5. 讲解行政诉讼的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等环节。
6. 组织学生就行政诉讼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7.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总结行政诉讼法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通过检查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行政诉讼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行政诉讼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案例分析的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了解学生对行政诉讼法实际应用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行政诉讼法的最新发展:介绍自教学材料出版以来,行政诉讼法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变化。
第二十五讲律师的行政诉讼代理业务Ⅰ、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行政诉讼代理业务的概念和种类;(2)熟悉行政诉讼代理业务的收案范围;(3)掌握律师代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重点。
Ⅱ、教学内容一、律师行政诉讼代理概述二、律师行政诉讼代理的收案范围三、律师行政诉讼代理的工作程序四、律师行政诉讼代理的工作重点Ⅲ、教学重点和难点(1)律师行政诉讼代理的收案范围;(2)律师行政诉讼代理的工作程序和重点。
Ⅳ、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行政诉讼代理业务?它有哪些种类?2、如何认识行政诉讼代理业务的收案范围?3、如何理解律师行政诉讼代理业务的工作重点?第二十五讲律师的行政诉讼代理业务教学内容:一、律师行政诉讼代理概述1、律师行政诉讼代理的概念。
律师接受行政诉讼当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委托,担任诉讼代理人参与行政诉讼活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一项业务活动。
(参《行政诉讼法》条29)行政诉讼中的代理分为: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委托代理。
2、律师在行政诉讼中代理的种类。
(1)根据审限不同分为:一审代理、二审代理;(2)根据委托人身份不同分为:原告代理、被告代理、第三人代理。
3、处理行政纠纷案件的主要法律法规。
(1)程序法。
第一,1989年4月4日《行政诉讼法》;第二,2000年3月8日最高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2002-7-24最高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2)实体法。
第一,按照行政部门划分,诸如公安、民政、工商、税务等等;第二,按照规范对象划分,有:行政主体(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责任法、行政救济法等。
二、律师行政诉讼代理的收案范围同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1、可以收案的范围。
见《行政诉讼法》条2、11。
如不服行政处罚的;不服行政强制措施的;认为侵害经营自主权的;拒绝颁发许可证照或不予答复;拒绝保护人身、财产权益或者不予答复;没有发给抚恤金;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等等。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学时,共10学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行政法的基本概念、特征和调整对象。
2. 掌握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制度。
3. 理解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原则和程序。
4. 学会运用行政法律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行政法导论1. 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2.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与范围3.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1. 行政主体概述2. 行政相对方3. 行政授权与委托第三章:行政行为1. 行政行为的概念与分类2. 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3. 行政强制与行政征收第四章:行政复议1. 行政复议的概念与特征2. 行政复议的范围与程序3. 行政复议的决定与执行第五章:行政诉讼概述1. 行政诉讼法的立法宗旨与原则2.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与排除事项3. 行政诉讼的程序与诉讼参加人五、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原则、制度和程序。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4. 考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六、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 法律法规:整理我国现行的行政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学时2. 第二章:2学时3. 第三章:2学时4. 第四章:2学时5. 第五章:2学时九、作业与课后辅导: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课后辅导:解答学生疑问,提供学习指导。
十、课程总结与反馈:1. 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分享学习心得。
第13章行政诉讼的管辖第一节行政诉讼管辖概述一、管辖的概念和意义管辖是指关于不同级别和地方的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是涉及行政审判的组织体制、公民诉权保护、宪政分权体制等基本问题的重要诉讼法律制度。
在理解行政诉讼管辖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1、管辖是普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分工。
专门法院,如海事法院、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等,不受理和执行行政案件。
对此,《行诉法解释》第6条第2款规定:专门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审理行政案件,也不审查和执行行政机关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
2、管辖是上下级法院、同级法院之间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也就是说,管辖要解决不同审级和同级不同区域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问题。
3、管辖是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管辖不包括第二审及再审案件的分工。
我们实行四级两审制,第二审是第一审的继续,确定了第一审案件的管辖,第二审案件的管辖也就相应确定。
另外,执行也是按第一审案件的管辖标准而定。
4、管辖权与审判权、主管权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行政审判权是法律赋予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权力,包括主管权、管辖权、裁判权、诉讼指挥权、强制执行权等。
管辖权是审判权的实现形式之一,审判权是管辖权的基础与前提。
主管权是管辖权的前提。
主管是指法院有权审理行政案件的范围,针对的是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关于处理行政争议的权限划分问题。
管辖针对的是法院系统内审理案件的权限。
二、管辖的种类一般认为,行政诉讼管辖可以做如下划分:1、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
级别管辖解决不同审级法院之间管辖权的划分,行政诉讼法在规定方式上采用了"列举式"与"概括式"两种。
例如,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海关案件、发明专利权案件等属于列举性规定,"重大复杂"标准属于概括式规定。
地域管辖解决行政案件由哪个地区的法院受理的问题。
对此,行政诉讼法采取了"概括式"规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