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九下《愚公移山》word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引出了人们的崇山峻岭心态,更演绎出了勤奋、毅力、团结等美好品质的故事。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里面,也收录了这篇中国民间故事,作为学生们的生命教育来源之一。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设计一份优质的《愚公移山》学案,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这篇故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愚公移山》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
2. 探究《愚公移山》中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学习方法1. 课前思考:询问学生对于《愚公移山》的了解程度,搜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启发学生思考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2. 阅读活动:让学生读一遍《愚公移山》,发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以及主旨。
则在阅读后也要进行答疑解惑。
3. 探究分析:利用阅读之后对于疑惑问题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愚公移山》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理念。
让学生明确故事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
三、学习内容与活动设计1. 探究历史背景通过幻灯片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汉代地理环境。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移山目标、思想背景。
然后分组或者分组答题的形式检验学生掌握。
2. 阅读理解:在阅读《愚公移山》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思考,为什么愚公要移山?取名的原因是为什么?是否有人觉得这个名字很奇怪?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先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分享。
接着,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检查他们的疑惑,并要求全班同学交流他们的想法。
3. 思想内涵的分析:通过爱德华·莫斯顿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们对愚公及其家人的坚毅不屈、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评价方法1. 课堂创意评价:收集和展示学生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资料;查看和评估学生们在阅读果物后的思考;测量学生通过《愚公移山》学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发掘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对于团队协作、竞争意识、主动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22.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学习重点】1、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学习难点】1、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学法指导】朗读—理解—感悟【知识链接】作者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学习过程】第1—2课时一、整体感知课文。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彖,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I'可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一一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 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一一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一一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毗()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 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 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 )河阳之北( )年且九十()廻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进()負担者()巴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亀( )汝之不蛊( )无穷匮( )而山不如增()亡以应()帝感其遞()(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Teaching plan of Yugong moving mountains lesson 2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2、篇章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4、篇章4:愚公移山模板(规范版)5、篇章5:愚公移山文档(通用版)篇章1:愚公移山范本(最新版)教学目标: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一、习旧引新: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
(学生齐读一遍)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最大最好。
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愚公移山》,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努力、坚持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道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该节课适用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与研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分析判断和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鼓励学生树立正义、勤奋、坚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认识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意义2.理解《愚公移山》的情节及蕴含的道理3.掌握表达个人观点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引导学生探析《愚公移山》中深层次的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智慧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观看视频,教师向学生简介寓言故事。
学生能否找到其中的道理。
视频结束后,引导学生自由探讨。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启迪学生思考。
并呈现本周话题:“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的两侧为什么会有神仙帮助愚公”。
2.学习环节1.利用课本、PPT等多种方式,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师简单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理解。
3.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道理。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归纳出故事中的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分辨故事中显然之理与深层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5.引导学生总结各组的思考成果,进一步提炼出故事的中心问题和所蕴含的道理。
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协调各组间讨论的差异,防止讨论结果偏离主题。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阅读浅易文言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教材分析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
《愚公移山》虽不是中考必考文言文,但里面的字词还是要积累掌握的。
4.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重点词语,对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文言字词知识还要多积累,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理解文本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有待提高。
二、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识记课下注释,能说出重点词语的词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说出对此则寓言寓意的理解,并归纳出理解寓意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开展小组合作,说出重点文言词语的词义;出示重点句子,翻译句子。
2.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独立完成几个问题,能把握寓言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三个问题,能说出对寓言寓意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七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读过《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我们知道寓言以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为显著特征,其实先秦时代,古代先贤们已经创作了很多寓言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道家的经典作品《列子》中的选段《愚公移山》,看看这则古老的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课题、出处)(三)预习检测1.请一位同学试着介绍《列子》及列子其人。
(1)《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2)列子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主备人高山使用时间学案23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熟读能译,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4学习时间:4课时课型:新授课资料链接:简介《列子》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一、读1、听范读后,自由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读后强调:2、对子组互读,纠错。
3、朗读展示。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词句。
自主翻译课文,注意特殊现象归纳。
(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1、通假字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重点虚词的用法“之”的用法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的用法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其”的用法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3、特殊句式⑴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⑵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⑶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二、对子组互译,巩固记忆并注意纠错。
《愚公移山》学案
设计
者:吴建华
学习目标:
1. 掌握故事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 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发扬愚公精神,不畏艰险。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接受古文化熏陶,积累文言词语。
2. 难点: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学习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引入课文。
二、初步感受愚公
1.读愚公,掌握文中词语。
万仞()惩()塞()迂
()
箕畚()孀()龀()叟()
穷匮()亡()厝()汝()
2.齐读课文,掌握句子的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译愚公”(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
4.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5.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 愚公为什么移山?
2. 愚公移山遇到什么困难?
3. 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4. 愚公移山的成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积累文言词语。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____通________ ,________
汝之不惠 _____通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亡以应 ______通______,_______
一厝朔东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无陇断焉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词
①方七百里②曾③何
苦
④阳⑤阴⑥诸
⑦毛⑧河
3. 一词多义
①方②
且③
曾
④固⑤
亡⑥之
⑦以⑧焉
三.课后巩固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其如土石何。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愚公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愚公移山的艰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愚公移山的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愚公移山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