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23愚公移山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rèn惩héng山北之塞sè迂ū魁父fǔ荷hè担箕畚īběn孀shuāng妻始龀hèn智叟sǒu穷匮uì厝uò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年且九十且:将近。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杂然相许许:赞同。
且焉置土石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寒暑易节易:交换。
其如土石何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何苦而不平苦:愁。
帝感其诚感:被……感动。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反通返解释为返回汝之不惠惠通慧解释为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解释为没有一厝朔东厝通措解释为放置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甚安,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23课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即战国年间,享年75岁),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创作背景: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
二、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愚公移山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实现自己移山的愿望而坚持不懈努力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1.故事梗概:愚公和他的家人住在两座大山的中间,因为山的阻挡无法通行,所以愚公决心移山。
尽管有人嘲笑他的愚蠢和不可能的目标,但愚公却深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移山。
他每天和家人一起挖土、运石,坚持了几十年之久。
最后大地神仙感动,派天神二姚将山挪走。
2.主题与寓意:a.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即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功。
b.乐观态度:愚公身上还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他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和嘲笑,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c.集体行动:故事中愚公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和家人一起共同努力。
这种集体行动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价值。
3.历史背景:愚公移山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它承载了中国人对于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和思考。
4.学习内容与启示:a.目标的重要性:愚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是要移山。
这个目标给了他坚持努力的动力,并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和行动去追求并实现它们。
b.努力与勤奋:愚公每天都很用心地挖土搬石头,从不怠慢。
这种勤奋与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就能够逐渐接近成功。
c.乐观和希望:愚公面对困难时并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希望的态度。
这种乐观和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向前,追求更好的未来。
d.团队合作:愚公与家人一起努力,他们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攻克难关,取得成功。
5.现实意义与运用:a.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学习愚公的坚持和勇气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愚公移山》的知识点归纳,详细阐述了其内涵、寓意以及与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内涵与寓意1. 故事背景描述: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愚公家门外有两座庞大的山,深感山体的阻碍,他决定将之移走。
2. 愚公的坚持:愚公采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态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 山神的考验与奖励:愚公的坚持引起了山神的注意,山神想要考验他,然而面对愚公的坚持不懈,山神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愚公实现愿望。
4. 内外因素对比:愚公代表了积极向上的人类,而山则象征了才华的那座桥梁,山体大小与问题的严重性成正比。
5. 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寓意着要有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外界压力,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二、现实意义1. 创新精神:《愚公移山》唤起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探讨,激发了对突破困难的动力。
2. 积极进取:《愚公移山》故事象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启发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追求目标。
3. 共同奋斗:愚公的故事也告诉人们集体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通过合作、齐心协力取得胜利。
4. 人类环境改善意识:故事也让人们意识到,人类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条件。
5. 传承优秀品质:愚公故事中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激励着人们追求梦想和迎接挑战。
三、故事对社会的启示1. 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愚公由个体到集体,最终实现移山的目标,体现了个人努力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
2. 团队合作与协作:愚公不能独自完成移山的任务,需要集体合作与协作,体现了团队的力量。
3. 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愚公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有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不轻易放弃。
4. 环境保护与改善:故事的背景表明,人类应该重视环境问题,积极改善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5. 面对困难,保持积极态度:愚公故事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意深远的中国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为了达成自己的志向,毅然决定移山。
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努力实现了目标。
愚公移山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毅力与信念、自我超越、合作与团队精神等。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阐述。
正文内容:一、毅力与信念1.目标设定与追求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愚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实现移山的目标。
对于个人或团队来说,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它能够激励和指导努力,使人们保持积极的动力和决心。
2.持之以恒愚公移山耗时耗力,但愚公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继续努力,最终目标就能实现。
对于个人来说,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3.信念的力量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信念的力量。
愚公的坚定信念支撑他面对重重困难时不动摇。
信念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可以克服疲惫和困难,给人带来无限的勇气和动力,帮助个人或团队实现目标。
二、自我超越1.个人成长与发展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个人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个人成长是一个人不断进步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潜力。
2.克服内在困难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困难不仅有外在的山体,还有个人内心的疲惫和动摇。
愚公通过克服自身的内在困难,最终成功地移走了两座山。
个人要想实现自我超越,除了对外在困难的克服,还要面对和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比如缺乏自信、焦虑等。
3.持续学习与成长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体现了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
愚公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才能有能力以及智慧去应对山体的种种困难。
个人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技能,能够拓宽个人的视野并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 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改善子孙后代生活而决心移山的故事。
这个寓言传递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包括地理知识、心理学、土木工程等方面,旨在深入探讨这个古老故事背后的意义,并结合现实生活和职场实践进行解读。
正文内容:一、地理知识1. 地貌与山地: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山地的特征,如悬崖峭壁和陡坡等。
这部分的知识点涉及到地质构造、水体侵蚀、气候变化等因素,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可以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山水相互作用的关系。
2. 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愚公为了移山,不仅仅是为了当时的需要,更是为了改善后代子孙的生活。
这引发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探讨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资源。
二、心理学1. 动机与目标设定: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持了20年,这背后蕴含着他强大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设定。
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并学会设定有效的目标,从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 抗逆心理与困境处理: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面对被人嘲笑和困境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做出了持久的努力。
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到心理韧性、抗逆性以及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心理调适方法等,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困难。
三、土木工程1. 勘测与设计: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规划、勘测和设计的环节。
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土木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现实情况的勘测和分析。
2. 施工与工程管理: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亲自参与到了山体的移动中。
这提醒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原则和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土木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工程施工的流程,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四、谋略与决策1. 协作与合作: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一家通过协作和合作,最终实现了目标。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体裁。
-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用简短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 “始一反焉”中的“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中的“厝”通“措”,放置。
2. 古今异义。
- 阳。
-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例句:“河阳之北”(黄河的北面)。
- 今义:太阳。
- 阴。
-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例句:“达于汉阴”(到达汉水的南面)。
- 今义:阴天。
- 指。
- 古义:直,一直。
例句:“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 今义:手指。
- 曾。
- 古义:连……都。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 今义:曾经。
- 诸。
- 古义:之于。
例句:“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 今义:各个、许多。
3. 一词多义。
- 方。
- “方七百里”(面积),这里表示纵横,方圆。
- 且。
- “年且九十”(将近)。
- “且焉置土石”(况且)。
- 焉。
-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 之。
- “惩山北之塞”(结构助词,的)。
- “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
- 其。
- “其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
-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三、句子翻译。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3.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4.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一、故事梗概《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大致如下:一位老人名叫愚公,他家住在山的北面,对面是两座巨大的山,因此行路十分不便。
愚公决心要将这两座山移到别的地方去,以方便行路。
有人告诉他这是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完成的,愚公却很坚定地说:“不论是神还是鬼,只要是妨碍我家门的东西,我便要他不得好死!”他凭着一家老小的力气,毅然开始了移山的工程。
当时有两个人看见了这个愚公,觉得他很可笑,于是就取笑他。
他们对愚公说:“你怎么这样愚蠢?你一个人,怎么可能移走两座大山呢?这是不可能的。
”愚公却无所畏惧,坚定地说:“只要你们用力,你们也一定可以移山。
”这两个人觉得他有点神经病,于是只好走了。
这个消息传到山下去了,人们都觉得他疯了。
可有一对夫妇对愚公很是佩服,他们说:“老兄,似乎你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
我很佩服你的勇气。
”愚公听了他们的话,很感慨,他给他们说:“我要移两座大山,是为了让后人前人不再受到这么大的困难,不再受到山体的压迫。
这是一个为了后人的伟大事业。
”他们感慨万分,他们说:“你这勇气是要为后人造福呀!”愚公听了这话,很感慨,他说:“正是啊!我要为孩子孙子们造福,我一定要将这两座大山搬走!”他们都觉得愚公志非常这么远,是非常有志气的人,他们便帮愚公去做。
一个小孩对愚公非常佩服,他说:“爷爷,你这么做,人们会公认你为英雄!”愚公听后很感激,他说:“孩儿,我原来为什么要移山,我现在明白了,我为了后世啊!”愚公听到他们的鼓励,很高兴,他说:“我这次的志气是要为全体人的安宁而将两山搬走,我一定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力,让它们永远消失。
”他听到小孩的这番话,感动地想了想,他才说:“唉!孩子们,这些大山是实实在在的大山,你们可知这不是儿戏,唉!实是难上加难,所以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办到。
”小孩这才明白了,他对愚公说:“爷爷,你这么做,我有了你做我的榜样,我也要做一些没人做的大事!”二、故事背景《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
《愚公移山》重点内容一、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面山面居,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从侧面突出愚公移山的艰难的句子: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受到广泛支持句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决心的句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二、重点句子翻译:(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凭你现在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得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三、课文理解: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两座山非常大、高;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妻子的怀疑、外人的讥讽。
3、对于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一方面说明“遗男”是得到了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
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把孩子的神态写出来了。
另一方面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5、“笑而止之”,你是怎样理解河曲智叟的这一举动的?传神地写出了智叟对愚公的讥笑嘲讽和自作聪明之态。
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呢?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7、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补充注释1、吾与汝毕力平险2、毕:竭尽险:形-名,险峻大山3、以君之力以:凭杂曰纷纷说道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于是夫:成年男子5、叩石垦壤叩:凿垦:挖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7、而山不加增加:副词,更加增:增高二、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4、一厝朔东厝: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垄三、“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四、“而”的用法1、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2、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3、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五、“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六、“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七、“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八、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九、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一厝(于)雍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10、惧其不已也11、无陇断焉12、何苦而不平三、词性活用: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昆仑山脚下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分别是太行山和王母娘娘修松山,这两座山给愚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愚公希望能够将这两座山给移开,于是,他带领全家动员起来,决心从事这项艰巨的任务。
尽管一开始大家都感到困难重重,被其他人嘲笑质疑,但愚公一家却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
他们利用一家人挖山、扔石的方法,每天干一天夜一夜,一年四季不间断地努力着。
终于,在一位神仙的帮助下,愚公一家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问题,顺利地移走了两座大山。
故事寓意:《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传递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理念,具有非常深刻的寓意。
1.坚持不懈: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坚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移山的目标。
他们将目光放得很长远,劳动不辍,最终在反复努力之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2.团结合作:愚公一家人面对的任务非常艰巨,但他们通过团结互助,共同努力,才能够使工作进展顺利。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相互帮助,才能够达到共同的目标。
3.乐观向上: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反对,但愚公一家人始终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即使失败了,他们也没有气馁,依然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进。
这个寓意告诉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相信梦想能够实现。
1.追求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有多么艰巨、困难,只要我们努力去实现,就一定会成功。
故事中的愚公一家人就是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告诉人们只要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2.毅力和耐心:愚公一家人移山的过程非常漫长,虽然遭到了很多的质疑和嘲笑,但他们通过毅力和耐心,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3.合作与团结:愚公一家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匮(kuì) 亡(wú)以应厝(cuò) 雍(yōng) 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八、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愚公移山是一则深受人们喜爱的寓言故事,它传递了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精神。
以下是对愚公移山故事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整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自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愚公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决心移山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愚公和他的家人。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愚公家住在山的北面,他的家人不堪忍受山峰的阻挡,决定把两座大山移走。
尽管遇到了其他人的嘲笑和质疑,愚公仍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一家人开始每天辛勤地运输山石,希望能够移走大山。
天上的神仙被愚公的毅力所感动,命令他们的弟子将大山化为平原,从而帮助愚公实现了目标。
故事主要教导的道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1. 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尽管愚公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反对声音,他从未放弃。
这告诉我们在实现目标时,我们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2. 合作是成功的基础。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这显示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3.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相信自己的能力。
愚公从不在意其他人的嘲笑和质疑,而是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
4. 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愚公不畏困难,勇敢地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提示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了解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克服困难。
愚公移山的寓意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寓意,它向我们传达了一系列重要的价值观:1. 坚守信念。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并为之奋斗,就能获得成功。
2.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强调了合作和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中,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3. 不断进取和改变。
愚公移山使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我们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结愚公移山故事以其积极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深受人们喜爱,它让我们明白了为了实现目标必须要有毅力和决心,同时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
愚公移山一、重点句翻译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大山居住。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区北边的阻塞,进出都要绕远路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6、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8、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9、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1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1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山不会增高加大,哪愁挖不平呢?”1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二、重要字词(1)年且九十(将近)(2)惩山北之塞,(苦于)(3)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 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们)(险峻的大山)(6)杂然相许(纷纷)(赞同)。
(7)其妻献疑曰:(提出疑问)(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9)且焉置土石?(况且)(安放)(10)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扛)(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寡妇)(12)始龀(换牙)(1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交换)(季节)(通“返”,返回)(14)河曲智叟(老头)(15)“甚矣,汝之不惠(太,非常)(通“慧”,聪明)(16)北山愚公长息曰(长叹)(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通,变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19)何苦而不平(愁)(20)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21)操蛇之神闻之(持),(22)惧其不已也(停止)(2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2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措”,放置)(25)无陇断焉(通“垄”,高地)(隔绝)三、重要简答题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年龄大,山高且大,路途遥远,工具简陋,人少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首先,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古代,讲述了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影响到了家人的生活和发展,于是愚公决定移山,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主要人物:愚公,他是本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智慧和勇敢的人,决定移山的事情;愚公的家人,包括妻子、儿子和孙子,他们也参与了移山的行动。
再次,故事情节:愚公决定把两座大山移走,为了给后代留下好的环境,于是开始了移山的行动。
然而,愚公的邻居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傻瓜,不可能移山成功。
愚公被邻居们的嘲笑所激励,毅然决定坚持下去。
也有一些人对愚公表示同情和支持,愿意帮助他。
最终,愚公的坚持和努力打动了上天,得到了神仙的帮助,将两座大山给移走了。
最后,故事的寓意和启示:《愚公移山》寓意着人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要轻言放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愚公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还告诉人们,要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要被他人的否定和嘲笑所影响。
最重要的是,故事中的愚公家人的积极参与也传递了家庭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愚公移山》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故事,告诉人们面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只要拥有正确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同时,故事还反映了家庭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只有全家人的努力和支持,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愚公移山》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被他人的否定和嘲笑所动摇。
同时,我们要珍视家庭的团结和互助,相互支持,在共同努力下实现个人和家庭的梦想。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ren) 惩(cheng)山北之塞(se) 荷(he)担箕畚
(jī běn)
孀(shuāng)妻始龀(chen) 智叟(sǒu) 穷匮(kui) 厝(cuo)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年且九十且:将近。
(2)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3) 杂然相许许:赞同。
(4) 且焉置土石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5) 寒暑易节易:交换。
(6) 其如土石何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7) 何苦而不平苦:愁。
(8) 帝感其诚感:被,感动。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始一反焉反通返,解释为返回。
(2) 汝之不惠惠通慧,解释为聪明。
(3)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解释为没有。
(4) 一厝朔东厝通措,解释为放置。
4.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用原文填空。
(1)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2)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交换季节的时候,才往返一次。
(4)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愁挖不平吗?
(6)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7)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以上就是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