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股骨骨折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72.91 KB
- 文档页数:1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是指在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假体周围骨折的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的骨质较为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而在年轻人中,这种情况则较为罕见。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 九区分型法:将髋关节周围分为九个区域,根据骨折的位置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直观,但是不够精细。
2. Vancouver分型法:将髋关节周围分为四个区域,根据骨折的位置和程度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精细,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3. AO/OTA分型法:将髋关节周围骨折分为A、B、C三类,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比较全面,可以更好地指导治疗。
不同的分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
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一般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和再置换两种方法。
内固定是指通过钢板、螺钉等器械将骨折部位固定,使其愈合。
再置换是指将原来的假体取出,重新进行置换手术。
手术治疗的选择需要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休息是指减少活动量,避免进一步损伤。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
药物治疗包括止痛药、抗炎药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和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遵守医生的建议,加快康复进程。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至2012年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12例,其中vancouverb1型3例运用锁定钢板或结合钢丝、钢缆内固定,vancouverb2型8例、b3型1例行翻修加长柄翻修加锁定钢板钢缆内固定,骨缺损予植骨处理。
结果:随访12个月,12例骨折全部愈合,无畸形愈合及骨不连,无假体松动,术后harri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有较大提高。
结论:运用锁定钢板联合钢缆固定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119-02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日益上升。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成为治疗上述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然而,随着tha数量的增多,术后严重并发症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也日益增多。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共12例,采用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处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我科在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间共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病例共12例患者。
所有患者中,行翻修手术9例,单纯股骨钢板复位固定3例。
所有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7例。
患者平均年龄68岁。
患者术前分型采用vancouver分型:a型:大转子或小转子骨折;b型:假体范围内的骨折;b1型:假体未松动;b2型:有假体松动无骨量丢失;b3型:假体松动并骨量丢失明显;c型:假体以远骨折。
本研究中所有病例,b1型3例,b2型8例,b3型1例。
所有患者中,9例有外伤史,3例为自发性骨折,病因不明,所有患者均采用生物型固定假体。
所有患者分别于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复查随访,每次复查均拍患侧髋关节正侧位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内固定物位置,并对患者进行harris评分以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