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编的四要素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性
- 格式:pdf
- 大小:163.86 KB
- 文档页数:5
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在当前的发展历程中,大量的影视作品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文学作品影视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比较而言,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被大众接受并得到追捧,从文学作品向影视作品转变,无论是对当代文学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影视化,均产生了较大影响,既促进了文学的创新发展,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因网络具备开放性与自由性等特点,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创作,标志着中国网络文学因此诞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标签: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媒体文化一、文学作品影视化的主要原因(一)网络文学引起共鸣文学创作是网络创作的精神领导者,更是一项神圣的工作。
但是受网络文学与商业化的冲击,文学创作成为一项大众化工作,作家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甚至是被质疑。
现阶段人们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少之又少,更加愿意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物质性内容的“畅销书”上。
因网络文学深受大众的追捧,甚至得到了出版商的肯定。
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对网络文学赋予了全新的概念,人们可不受时间与地点等因素的限制,搜索自己喜欢的作品并阅读,因网络文学传播范围广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无形中加大了知名度。
社会基础階层是创作网络文学的主力军,其思想与三观与社会大众较为贴切,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娱乐,还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接受艺术方式改变文化主体的改变,由传统的欣赏型向着现阶段的消费型过渡,其主要的艺术方式就是消费心态,在整个文学生产流程当中,人们的观点被渗透其中,并向着行业化方向发展。
人们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非文字传播途径得知,受众群体在影视作品的影响,观看原著的比例较低。
因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对文学秩序造成了一定冲击。
相比较与大量的文字,色彩缤纷的动态图像更受人们的喜爱。
影视作品既能够为人们带来视觉冲击,也能够带来听觉享受。
随着影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在当代文化中,形式文化逐渐逐渐成为主流,受这一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均得到重大改变。
2009年第6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6 2009总第242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242 [收稿日期]2009-06-16 [基金项目]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马晓虹(196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张树武(1963-),男,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副编审。
论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当代性马晓虹1,张树武2(11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1东北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从四大名著价值属性、改编作品的文化属性、媒介属性及受众接受的审美属性看,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无一不体现着当代性特征,正确理解这种当代性的内涵,合理审视当代性在影视改编中的价值,并创造性重塑经典和再造审美,是对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科学态度,也是对四大名著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改编。
[关键词]四大名著;影视改编;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G2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9)06-0161-0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被陆续搬上银幕和屏幕,在受众的心理期待中,四大名著完成了从文本传播逐渐走向影视传播的过程。
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传播,既是历史语境的重现,也是当代视野的解读,实现母本价值的同时,多元地展现了这种改编和传播的当代特质。
四大名著是经过了历史淘洗而积淀下来的文学精华,它在纸质媒介传播时代具有历史经典性。
当代视阈下,传承至今的文学母本具有了契合不同时代需求的当代价值属性,而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丰富,影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载体从介入人们生活的那天起,就具有无可替代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的当代特质。
四大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它又反映了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层面,具有当代文化属性,影视受众对于改编自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的接受也是在当代心理、思维下的整合性审美接受,所以,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过程当中无一不体现出当代性。
以四大名著为例谈中国古典名著的影视改编——读陈咏芹《名著改编: 在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之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荧幕,四大名著更是备受改编者青睐。
然而,跟被许多人视为美好童年回忆的央视版四大名著翻拍电视剧相比,新的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却招致了许多非议,新版《西游记》对猪八戒的形象过于写实的处理使很多人难以接受,新版《红楼梦》更被戏称为“红雷梦”。
而这种种非议的背后,就是改编者对于古典名著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视界的结合处理得不够妥当。
古典名著改编,是带着镣铐进行的舞蹈,是对名著文本本身进行的一种有限制的再创作。
它需要以原著文本为基础和核心,以影视为包装和重组的技术手段,而不能颠倒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古典小说名著的改编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在保持与原著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来进一步追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
需要对原著进行有效的诠释, 又需要对原著的艺术意蕴进行当代性反思;需要对原著被遮蔽部分进行祛蔽与还原, 又需要切实处理好历史还原与历史诠释之间因其内在张力关系而形成的矛盾冲突。
由此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将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改编时,有什么是可以大胆创新,有什么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首先要谨慎对待的,就是主题的还原和美学风格的还原。
古典名著之所以流传至今,经过了去芜存菁,其主旨必然有值得思考与流传之处。
87 版《红楼梦》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以宝玉、黛玉的爱情、宁荣二府的兴衰演变两条主线同时展开,各为互补,基本遵循了原著的主题意蕴,而新版《红楼梦》则主要以宝玉、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线索,导演李少红曾直接表示:《红楼梦》是一个关于青春成长的故事,里面的爱情也正是人生最灿烂,最青春澎湃,荷尔蒙萌发的年龄段,最值得纪录和流连忘返的年华。
因此新版红楼梦公开称是给80 后、90 后看的一部作品,宣扬的是一种如梦似幻的爱情悲剧观。
然而,如若过度注重以俊男美女的互动来吸引观众, 以大众更能轻易理解的爱情故事吸引观众,而抽去原作的社会历史悲剧与人类命运悲剧的深刻意蕴, 将严肃艺术质变为市民阶层闲暇之余欣赏的通俗艺术,这就造成了当代视界与历史语境的相脱节。
对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思考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成为了电影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从《哈利波特》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从《魔戒》到《红楼梦》,改编成电影的文学名著无疑在当代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电影在传达和诠释文学之美上的作用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现象背后,蕴含着对文学作品的尊重和珍视。
文学名著作为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通过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不仅可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方式再次呈现和宣扬文学的精髓,还可以让更多的观众通过电影作品接触并了解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文学巨匠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通过电影这一载体,更多的观众开始认识并感受到了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精髓,也进一步激发了对这部作品的热爱和探索。
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可以帮助文学作品更好地传播和流传,也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受益于文学的魅力。
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的趋势。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不仅有大银幕上的长篇电影作品,还有网络平台上的短篇影视作品,甚至还有一些基于文学名著题材的影视剧和动画片。
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让改编文学名著的主题和故事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传递和延展。
《魔戒》系列电影作为改编自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同名小说,通过巨大的投入和创新的制作手法,成功将这部小说的奇幻世界呈现在观众眼前,成为了世界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激发了更多的作品基于此题材的改编和延伸。
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电影改编作品未能完美还原原著的精神内涵。
由于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在表现手法和传达方式上的差异,很多改编作品难以完美地还原原著的情节、人物和意境。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被指责在表现原著中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时没有完全还原原著的丰富内涵,导致了一些观众对这部改编电影的质疑和批评。
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一、引言文学名著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教案将从改编的必要性、改编的价值以及改编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名著的改编与影视之间的关系。
二、改编的必要性1. 传承经典文学名著作为经典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许多经典作品对于现代学生来说难以理解。
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通过视觉和声音的表现形式,使经典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经典。
2. 拓展阅读渠道对于一些学生来说,阅读纸质书籍可能存在困难或者兴趣不高的问题。
而通过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渠道。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来接触和了解文学名著,进而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三、改编的价值1. 传递核心思想文学名著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改编成影视作品可以更好地传递这些核心思想。
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从而加深对文学名著的理解和思考。
2. 激发想象力影视作品在改编文学名著时,常常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发挥。
这种创新不仅可以提供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将自己的想象与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四、改编对学生的影响1.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改编成影视作品,文学名著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学生对改编的影视作品产生兴趣后,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去阅读原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影视作品的改编常常会融入当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元素,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观看改编的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浅析古典四大名著影视改编的当代传播意义【摘要】改革的中国其文化产业迅猛地发展,尤其近以各式电影、电视强势推出热播剧提高观众的收视率,而以翻拍古典名著更为大行其道,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传播中国文化在观众心中位置,二是商业利益。
因此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犀利的目光,审视了热拍四大名著带来的效应,从而正确的剖析了翻拍名著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商业价值。
客观的总结了翻拍名著对古文化的价值所在,也体现了其意义,超越时空,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思维、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古典名著;影视改编;网络电视;传播意义翻拍经典名著在时下影视圈热得发烫,《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已成为导演们争相翻拍的重点剧集。
其实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已经被陆续搬上银屏,在受众的心理期待中完成了从文本传播逐渐走向影视传播的过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经典名著的阅读量大大减少,对文学的需求则是更多的追求一种视觉化、影像化的文学欣赏。
同时中国电视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也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载体,特别是以电视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消遣的主要内容。
1.提高四大名著文化的影响力1.1电视对名著改编剧的普及式传播相信大部分70后出生的人自懂事时候起,就是伴随着《西游记》那曲折离奇、出神入化的剧情长大;品味着《三国演义》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寓意而成熟;从《水浒传》里一百零八将的英雄事迹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被《红楼梦》中宝黛坚贞不渝的爱情深深打动,领悟爱情的真谛。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从电视荧屏中了解的,并不是从厚厚的书卷中得来。
究其原因所在就是源于电视对文化的传播与普及。
在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时、电影走进低谷时、严肃音乐面临困境时,电视却在“风风火火闯九州”。
现如今,什么叫流行,什么叫普及,什么叫家喻户晓,电视就是最好的注解。
对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思考【摘要】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可以让文学名著重新焕发活力,也可以吸引更多观众关注。
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可以让经典故事被更多人熟知,同时也能够为原著注入新的生命力。
观众对改编作品的接受度也日益增加,成功案例屡见不鲜。
这种改编形式不仅可以让观众重新认识经典文学作品,还可以提升整部电影的审美价值。
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成功案例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启示,也预示着未来当代电影改编的发展趋势。
通过电影改编文学名著,可以让经典文学作品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也为电影产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流行原因,影响,观众接受度,成功案例,审美价值,启示,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现象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现象在近年来愈发普遍。
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大银幕,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文学传统的重视与尊重。
电影改编文学名著,既能为原著带来新的呈现形式和观赏体验,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享受。
改编文学名著的电影作品也成为了影响当代文化和娱乐产业的重要力量,许多改编作品都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一现象的兴起,不仅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再创作和再审视,也促进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文化现象,它既显示了人们对传统文学的珍视和热爱,也呈现出当代文化多元化和跨界融合的特征。
1.2 改编文学名著的意义改编文学名著的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读。
改编电影可以让原著作品更加普及和传播,吸引更多的观众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从而促进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改编文学名著的电影作品可以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欣赏方式,将文字描绘的世界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增加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享受。
改编电影也可以将原著中的精华内容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为观众带来不同于阅读的体验。
对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思考当代电影界的改编文学名著,早已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不但可以吸引到原著读者的青睐,还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观影层面,探究出更多的作品内涵。
然而,这种改编却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因此,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问题。
首先,改编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传承经典。
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傲慢与偏见》、《百年孤独》等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已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气息。
将这些名著带入电影,就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现代文学体验。
电影改编,不仅扩大了原著的读者群,同时也传承了那些经典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电影,观众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原著中的思想内涵和各种意境。
此外,电影改编文学名著还可以为原著注入新的艺术理念。
不同于文字的限制,电影语言更加自由和多样。
电影改编时,导演可以通过画面和音乐等手段将原著中表现深刻思想和情感的部分优美呈现,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艺术审美体验。
例如,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导演利用独特的色彩和音乐来强化小说中的视觉与感官意境,令人印象深刻。
这种新的艺术理念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也更能展现出导演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
然而,与此同时,改编也会带来许多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关于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电影改编通常需要缩短原著中的内容,同时很难还原原著中的细节和思想内涵。
观众可能会对电影无法呈现原著的部分感到不满。
如电影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因电影时长有限,无法概括小说中所有细节和情感层次,使人觉得画面有些拘束,无法表达原著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
其次,改编还需要遵守原著中的流程和重点。
文学作品的传记适合诉说,而电影则更适合表现,这就要求导演在改编中要线索充足、重点突出,以满足观众的视觉体验和情感需求。
如果改编只是简单重述过程,也就失去了改编的意义和必要性。
最后,改编文学名著还可能破坏原著的独特氛围。
原著是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而电影则需要按照观众的口味和喜好来改编,对原著的表现形式也可能带来一些变化。
对当代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思考当代电影改编名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既引发了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重温和再思考,也引发了关于电影改编的讨论和争议。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电影改编文学名著的现象反映了当代社会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和尊重。
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深入剖析人性、揭示社会问题等方式,展现了作家的智慧和思考。
当代电影制作方和观众的选择将名著作为改编对象,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认可,也是对其深刻意义的肯定。
通过电影的方式,这些名著可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和引起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可以给予新的灵感和解读,使这些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
电影改编文学名著也是一种商业策略。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和知名度,是一种商业上的市场保障。
制作一部电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选择已有的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可以减少市场风险和宣传成本,同时也可以借助名著的名气来吸引观众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下的商业电影市场,经典名著的改编具有一定的票房保证。
电影改编文学名著也面临一些困惑和挑战。
首先是忠于原著和创新的平衡问题。
由于电影和文学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电影改编必然需要对原著进行适度的改动和调整。
这就需要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过程中保持对原著精神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创新和表达。
只有在保持忠于原著的电影才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
其次是观众对改编作品的期待问题。
作为经典名著的拥有者和读者,观众对改编作品的期待往往是非常高的。
他们期待电影能够真实地再现原著的精神和情感,同时也希望电影能够给予新的触动和启发。
由于观众对原著有着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他们对改编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主观和个体化的。
电影的改编往往需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独特方式和观点,以满足观众的期待。
电影改编文学名著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式。
文学名著在时间长河中被不断解读和传承,通过电影的方式,这些作品可以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观众对这些经典作品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Contemporaneity in Film and TV. Adaptations of Literary Masterpieces in Line with Four Major
Adapting Factors
作者: 秦俊香
作者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100024
出版物刊名: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页码: 31-34页
主题词: 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时代精神;审美情趣;价值属性
摘要: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①.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实质上也是改编者用当代眼光对已成'历史'的文学名著进行的一次新的阐释,改编后的影视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打上改编时代的烙印,体现出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影视改编的这种当代性,无论从文学名著本身的价值属性和影视艺术作品的大众文化属性来看,还是从作品的改编者和广大的影视观众来看,都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新趋势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新趋势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屡见不鲜,这不仅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新趋势。
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的转化,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挖掘原作潜力、拓宽作品影响力、推动文学创作与市场的互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分析这些影视改编作品,可以发现中国当代文学正朝着全新的方向发展。
首先,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题材和创作风格。
传统的文学作品常常是以历史事件、人物生活经历等为题材,而现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则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与生活现象。
从《活着》、《让子弹飞》到《芳华》,这些影视改编作品跳出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展示了不同时代的中国社会。
同时,随着对影视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人们旺盛的观影需求,影视作品也在形式和制作水平上不断提升,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作品强调个人情感和人性体验。
近年来的文学作品常常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这种特点在影视改编中得到了更加直观的表达。
例如,影视改编作品《草房子》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演绎,将原著中表现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转化为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情感体验。
这种将文学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观赏度,也使观众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并加深对原著作品的理解和阅读。
再次,中国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作品倾向于关注社会问题和思想内涵。
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思想内涵的探索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独特性。
影视改编作品《无问西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通过讲述几个人物命运的交错和时间跨度的扩展,展现了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变迁,并通过人物的求索和矛盾冲突,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智慧的获得。
这样的作品使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也在思考,既享受了视觉和情感的满足,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启迪。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
近年来,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原著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不但给影视爱好者带来极大乐趣,也把古代文学故事引入现代。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已经占据了影视市场的一大片天地,纷纷以其独特的美学
趣味和情节细腻性受到观众的喜爱,还有源源不断的前沿技术的运用,使得名著改编的影
视作品再现古典文学的精妙和秀美。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的出现,也拉开了影视现代化的序幕,张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学名著也带到了国内外的影视市场,彰显着中国古典文学雅俗情调。
中国文学名著改编影视创作还不断拓展文学新空间,如把古典文学中的故事改编成现
代剧;如宋词、元曲深入融入影视现代语境之中,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实现了与现代的有
机融合;如将古典故事改编成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也为观众提供了更美好的观赏节目。
中国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如今在影视方面已完成了一次深度丰满的蜕变,这一蜕变
也再次证明了中国文学文化的丰富性与其成熟性,更是把中国文学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上迎
来了崭新的一站。
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新趋势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看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新趋势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媒体方面的改编呈现出了一股新的发展趋势。
众多优秀文学作品被搬上了荧屏,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和关注。
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活力与强劲,也反映出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之间相互促进、互补共生的关系。
本文将从影视改编的角度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揭示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首先,影视改编为当代文学作品延伸了更广阔的观众群体。
毋庸置疑,电影以及电视剧在传播方面拥有重要的辐射力。
借助影视媒体的庞大影响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且能够引发更多人的读书兴趣。
一部好的电影能够激发读者去读原著,而原著的电影改编则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循环,成功地将优秀文学作品推广给了更广泛的受众。
其次,影视改编也为当代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在影视改编的过程中,编剧、导演和演员等都会给作品加入一些自己的特色,从而赋予了原著新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一方面,他们会通过拍摄手法、表演方式等手段将小说中的情节更加直观地呈现给观众;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对原著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创新,使得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张力。
这样一来,原本沉淀在书中的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领略文学情怀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影艺的享受。
第三,影视改编还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众所周知,当代文学承担着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通过影视改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得以从纸上走向银屏,从而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这些重要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不仅为作家本人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可,也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舞台。
另一方面,通过影视改编,那些以前默默无闻的优秀文学作品得以被更多人知晓、传诵和传承,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蓬勃发展。
虽然影视改编给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
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
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
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
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学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
现当代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现象的案例分析——以张爱玲《倾城之恋》为例目录浅谈现当代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现象 (1)一、改编影视的深层原因 (1)(一)作品本身因素 (1)(二)读者因素 (2)二、作品改编影视的意义 (2)(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二)更加突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参考文献 (3)一、改编影视的深层原因(一)作品本身因素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受追捧,本身就已经是经过了大众检验的结果,已经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经过了市场筛选淘汰后所留下的文学作品进行再次改编,使其影视作品又有了一定保障,降低了风险。
L·西格尔认为:“在任何一年里,最受注意的电影都是改编的”1。
所以越来越多的影视出品会选择将经典文学著作进行改编,搬上荧屏。
而《倾城之恋》正是这其中的优秀作品,在文学史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作为蜚声世界文坛的女性作家,张爱玲是一位行走于“平凡”、乱世中雕刻玲珑生命的上海之“传奇才女”,在她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女性文学的光芒,通过作者的笔下女性角色来表达他们的自由和独立,也希望觉醒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小说是用文字说话,具有间接“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2。
作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倾城之恋》描绘了婚姻失败的白流苏与情场浪荡的范柳原之间缠绕复杂的爱情故事。
本文论述了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男性的双重依恋;对旧时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给予积极肯定;它反映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悲惨命运的无助。
张爱玲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旧时代女性的同情和悲哀,张爱玲认为,“冲突,就是磨难,就是麻烦”3。
1 [美]L·西格尔著,苏汉译:《影视艺术改编教程》,《世界电影》1996年01期,第199页。
②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页。
③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4》,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60页。
30神州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黄顺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
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
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
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
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学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