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_赵敬鹏
- 格式:pdf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5
探究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作者:李彦来源:《下一代》2018年第06期摘要:电影是通过光与影为媒介,以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银幕放映为人们带来视听上观赏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发展只有短短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发展十分迅速。
现代的电影已经结合了多种元素,如2D、3D,不同的表现手法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客观反映,当前的影视作品常常与文学作品融合在一起,利用文学作品自身的独特魅力,为影视产品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
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有相应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是影视作品的内容,影视作品通过光影将文学作品的灵魂生动的展现出来,本文以高中学生的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影视剧;影视改编;文学作品;放映;创新与发展文学作品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而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丰富了影视剧的内容,促进了影视剧的发展。
当前的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越来越频繁,很多文学作品经常被反复的改编并搬上银幕。
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十分流行,近年来我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也得到了快速的创新与发展,《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的文学作品经过影视剧的改编又重新焕发了青春,受到了观众们的关注。
作为高中生,本文从影视剧改编的形式、发展趋势出发,重点阐述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创新与发展。
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是当代影视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影视剧与文学作品都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精神食粮,文学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是影视行业发展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一、文学作品是影视剧的灵魂,电影从其诞生开始就与文学作品密不可分,电影必须有剧本、有内容,而文学作品恰恰是电影的最好题材,电影利用光与影的形式,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将文学作品的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
二、二者相互依存,许多文学作品在未搬上荧幕前一直不温不火,而通过影视剧的改编,其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不但电影热播,小说也跟着继续畅销,例如影视剧《狄仁杰》,该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后,其影片持续热播,不但电影先后拍了3部,同名电视剧也已经拍摄了百集以上,可以说是我国侦探题材影片中最火最惹人关注的作品,而其同名小说也受到人们的追捧。
影视史中的文学与影视改编研究在影视史中,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当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时,如何保持原著的精神内核,又能符合大众的口味,这成为了制片人和导演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影视史中的几个经典案例进行研究,探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如何在影视改编中展现其独特魅力。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的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形象使其成为了改编的热门选择。
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但大多能够较好地还原原著的风格和情感。
这得益于原著小说的文字描写给予了改编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同时也要感谢导演和演员们对于角色把握的准确度。
通过这些影视改编,观众能够在电视剧中领略到原著中的美妙氛围,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艺术创作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影视改编。
这个以魔法世界为背景的系列小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其影视改编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由于小说中充满了奇幻和魔法元素,对于导演来说,如何在影视中还原这些特效场景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事实上,导演们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成功地将原著小说中的奇幻世界呈现给观众,使得观众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惊奇与魅力。
而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以上两个例子,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了不起的盖茨比》、《1984》等。
这些改编作品能够成功,不仅是因为原著小说本身就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美学价值,更是因为导演和演员们对于原著的理解和创造力。
他们能够将原著小说中的情节和精神内核娓娓道来,使得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的同时,也得到了对原著小说的一种体验。
当然,影视改编并非没有困难和挑战。
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和编剧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原著的风格和故事性,又要适应新的媒介语言和观众口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出现热现象,各影视媒体纷纷热衷文学名著改编。
在此背景下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实例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详细分析了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研究提供有效参考。
标签: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特征;价值1936年英国建成第一个电视发射台后世界正式进入影视时代,随之中国也开始了影视改编事业的发展。
我国先后经历了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禁锢阶段和繁荣阶段,改编从最初的忠于原著到颠覆性改编原著,影视改编与名著关系从跟随名著到狂热的改造名著,这些现象体现出现当代大众对文学名著解构的强力。
本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的原因为切入点,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自身价值的策略,进而促进我国影视改编和文学名著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代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生命力。
1、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热现象原因分析1.1视觉文化盛行。
现当代我国的社会文化语境以视觉文化为主,视觉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将本身非视觉性的文化视像化,但是视觉文化并非一味强调视觉而排出其它所有方式的文化。
视觉文化起初流行于西方国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并逐渐兴盛。
事物存在即合理,兴盛即有其可行性和必然性,视觉文化也不例外。
视觉文化在我国兴盛的主要原因是消费时代需求的产物,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兴盛为视觉文化的诞生提供了机会,为视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消费时代的核心是享乐主义,在享乐主义的推动下人们不断寻找新刺激,作为以画面、影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开始被人们关注和青睐。
二是消费文化的消费动机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在消费文化的推动下我国电视、电脑等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为视觉文化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视听是人类追求的先天本能,它能给人类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因此人类青睐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必然结果。
/2011.2上半月dang dai zuo jia ping lun当代作家评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影视改编管窥王学松摘要:新世纪以来,在市场机制的钳制和作家主动“触电”情境中,为了使作品能够突进生活,吸引更多的受众的眼球,小说的影视改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即更具娱乐性、人文情怀及对原著的游离与颠覆等。
关键词:小说改编;娱乐性;人文化;游离小说自古以来都是影视最为重要的文学母体,在全球影视作品的总量中,有三分之一的改编来自于小说。
随着技术化媒介时代的不断开掘,小说和影视的结合更是秀出前所未有的“默契”。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影视改编色彩纷呈,升起了一股热闹非凡的、新的审美旋风。
一、对娱乐性的推崇与拥抱随着市场经济消费语境的深入发展,新世纪影视改编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影视从过于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渐向满足大众感官的愉悦与情绪的狂欢滑移。
即使是历史革命之类的题材,也多被纠结的情感或诙谐的生活故事笼罩。
有段时间,编导乐于选择像王朔“玩的就是心跳”般的作品作为影视改编的对象,如《过把瘾就死》、《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等作品,解构和颠覆着现实生活中处处压抑着人们的信念、法则、知识等现实标杆与价值规范,为大众制造了快乐至上的“狂欢盛宴”。
影视名正言顺地成为另外一种的游戏文本,当然这也是新世纪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所乐于接受的。
冯小刚近几年来自于对小说改编的贺岁片,也是典型的平民化消遣品。
他采用影视喜剧策略,定位在娱乐性突出的类型片的框架之内。
2000年以后由他执导的《没完没了》、《大腕》、《手机》等,娱乐性都占有很大的份额。
《手机》被冯小刚包装成贺岁片后,小说的主题也被导演有意地“媚俗”了。
这部表现着“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返乡”的影片是自革命文学消失之后突然降临的艺术景观成为一次可笑的神话。
总之,在影视剧的改编过程中,编剧比作家更把观众放在了剧本的中心位置,为了获得观众赢得收视率,必然就得在电视剧的趣味上主动地迎合电视剧的受众。
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在中外影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丰富影视作品的内容和题材,更能够传达和传承文学作品的精神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进行探讨。
一、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1.1 中国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中国影视历史中,文学作品的改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就开始改编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的改编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和形式,同时也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1.2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改编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如《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等。
这些改编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同时也在影视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创新,使得这些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传承2.1中国影视中的文学作品传承中国影视在传承文学作品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一方面,中国影视通过改编经典文学作品,将这些作品引入影视领域,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经典文学;另一方面,中国影视也通过原创作品将文学精神融入影视作品中,如《活着》、《让子弹飞》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也在影视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展现出了中国影视的独特魅力。
2.2西方影视中的文学作品传承西方影视同样在文学作品传承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后,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使得这些作品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同时,西方影视也不断通过原创作品探索文学主题,如《哈利·波特》系列、《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这些作品既传承了原著的精神,又在影视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了文学作品成功的传承和延续。
三、结语中外影视史中的文学作品改编与传承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和喜爱经典文学作品。
无论是改编作品还是原创作品,中外影视都在不断探索如何将文学作品的精神和主题传达给观众,并通过影视表现形式传承和延续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观。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影视改编现象随着影像传媒技术的发展,影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表。
与此同时,名著改编日渐成为影视文化创作的重要分支。
本文从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入手,指出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然后就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发展之路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对新时期的影视创作有所启示。
影视与文学有着先天的亲缘关系,如果说文学是影视的母体,那么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则是连接影视与文学的一个桥梁和纽带。
如今,文学名著改编已成为现当代影视创作中的一个热门现象。
这个现象的出现有其特定的背景,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只有在理性分析、认真对待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规律,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背景文学经典影视改编是多文本出现后一种常见的跨媒介传播行为。
电影刚刚诞生时,文学名著改编问题并不存在,因为电影虽然可以作为图解文学的工具,但它并不是专为弥补文学叙事不足而出现的。
直到有声电影出现后,在故事、人物、情节等文学和电影共有的叙事单元作用下,文学和电影的关联才变得越来越密切。
电视出现后,影视与文学内在元素的相互转换和意蕴相通都成为可能。
借助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许多文学作品都以影视的形式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也因为文学名著的滋润而变得更具内涵和光彩。
我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改编起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是时,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屏幕,与近些年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相比,那时候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主题严肃,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和政治风格,许多影视作品如《祥林嫂》《白毛女》等,都是对旧社会黑暗事实和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其余的则是对新社会制度的歌颂和赞扬。
改革开放后,文学名著影视改编迎来了新的高潮,《家》《骆驼祥子》《芙蓉镇》《红高粱》和《活着》等陆续被搬上屏幕。
影视创作也因为文学名著改编而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一时期的文学名著影视改编主要是利用经典文化来缩小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距离,同时进一步繁荣影视市场。
30神州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现象探析黄顺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
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
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
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
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
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学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
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夏衍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
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问题剖析作者:李缅伊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7期摘要: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由来已久,无论东西方,在将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艺术的过程中都不乏杰作。
本文围绕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展开分析,就影视艺术与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电视作品与文学作品间的联系与异同等进行剖析,指出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在存在关联的同时各有特点,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文学作品电视电影剧改编文学是由来已久的艺术形式,它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而影视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已经在人们生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这两者的联系与未来的发展不容小觑。
当前,文学作品,不论古今中外,改编成影视作品已成了热潮,在不乏好作品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根据两者不同的艺术形式与特点作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艺术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其中综合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以及二十世纪新兴的电影与电视艺术。
那么文学当然是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
它是通过文字来塑造一系列的形象,传达给读者审美享受的,故而带有更多的想象性。
文学是很奇妙的艺术,读者通过阅读,借助貌似枯燥的文字,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享受。
在这个世界里,思维是可以任意遨游的,换言之,这是一个乌托邦,审美的乌托邦。
文学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因为相比较,其他的艺术,都是由艺术家完成创作后呈现在观众面前,具有自身的存在性,观众只能根据这一艺术现象来进行审美享受及审美评价。
但是文学则不然,首先,作家在创造作品后,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属于一度创作,因为他的作品仅仅是一个个文字,并非具体的形象,然后读者在阅读中理解文字及作家所传达的信息,这些书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才慢慢在脑海中出现,因此文学是需要读者的二度创作的。
读者虽由人组成,但是文学的读者并非一般的人就能担任,是需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人群组成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分析【摘要】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广泛普及,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浪潮开始涌现,其中不乏优质的经典作品。
本文以《活着》这部作品为例,从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学作品为现成的“影视剧本”、商业效益可观、影视制作人的偏爱四个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因;从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以及影视改编难以展现小说的特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文学视觉化现象的利弊及未来的发展走向,并试图探讨影视制作人应如何利用好文学作品,从而创造出优秀的影视作品。
【关键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活着》;互文性;小说的特性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现象日益普遍,被搬上银屏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
《西游记》、《红楼梦》、《还珠格格》等经典作品甚至被翻拍成多个版本,受大众所喜爱和追捧。
由于经典作品受众群体广泛,收视率高,各级电视台一般会在每年的固定月份重播经典电视剧剧目。
影视改编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也致使人们更加期待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搬上银屏。
本文以余华的小说作品《活着》及其电影为例,对文学和影视之间的互动整合以及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其利弊,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一、文学作品频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因(一)新兴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字传播媒介曾经占据着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传媒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纸张转移到了电子设备上。
相较于传统纸质媒介,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影像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这就使得电影、电视剧的市场日益扩大。
(二)文学作品就是现成的“影视剧本”改编电影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是吃着文学作品的奶长大的。
1922年的《红粉骷髅》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文学改编电影,由管海峰执导,原著为法国的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该片于上海上映之时,虽然票价很高,但观众络绎不绝,盛况空前。
该电影的成功让早期的一些电影人找到了方向,他们将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小说拿来稍作调整,便是一部完美的剧本。
浅析电影史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现状和发展作者:韩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3期摘要: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一大热潮。
名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整个民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文学名著被搬上银幕,呈现在我们眼前,本文就我国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现状和发展进行叙述,对我国影视行业以及名著改编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概括了名著影视的发展现状,并对我国名著改编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梳理,以期待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性的思考。
关键词:名著;改编;影视;银幕作者简介:韩帅(1991.5-),男,汉,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电影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1名著改编剧的创作时至今日没有停歇。
纵观影视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上个世纪的改编作品尽管很少,但较高的质量是普遍呈现出的水平。
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名著改编剧的数量众多,然而在某些方面却达不到当年的艺术高度。
(一)名著影视存在的问题“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在我国影视发展史中,有着坚实而深厚的文学内涵以及独特的魅力,使广大观众在影视改编剧中重新体味名著,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中的释放。
”不过,在名著的改编过程中,还存在着脱离原著、重娱轻教、审美低俗等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解决。
1.脱离原著脱离原著是影视改编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有些时候,由于文学名著自身的原因,作为书籍出版、阅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影视作品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在改编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原著进行反复修改,以求拍摄出高质量的作品。
如何在对原著的修改中把握好一个度,是改编时最应该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为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对原著稍作改动,删减情节,甚至增减人物,只要不改变原著的基本精神,原则上都是可以的。
·聊斋戏曲影视评论·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4⁃0110⁃12新世纪聊斋题材电影改编新生征候考辨赵庆超(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摘要:在新世纪更为开放多元的时代大环境下,聊斋题材改编电影的狐鬼花妖谱系审美塑形更具多样化,介入情节建构的“蒲松龄”形象更显立体活跃,二次元文化元素移借融入更富成效。
聊斋小说在改编中不断被缝合填充进新的审美元素,通过影像转换接纳融汇新时代的现实观照,显示出古今中外文化碰撞中聊斋文化经典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但改编实绩背后也显露出大众消费拉动下的粗鄙化、生硬化、制造噱头等急功近利的艺术短板,聊斋原著小说充盈饱满的人文热情与含蓄蕴藉的审美风味随之冲淡变异。
新的电影改编需要做到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才能更好地开拓聊斋文化蓬勃生长的新气象。
关键词:新世纪;聊斋小说;电影改编;征候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艺术瑰宝,《聊斋志异》成书三百年多年来影响深远。
蒲松龄凭借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的创作魅力,使得这部名著深受上至缙绅之士下到村妇野老的各色人等的充分喜爱,转化为他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神奇谈资。
从对《聊斋志异》的改编和模仿作品的形态类型来考察,如果说十九世纪之前主要以仿书(如王韬同治年间的《遁窟谰言》、光绪收稿日期:2019⁃08⁃10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电影改编研究”(项目编号:2019049WX02C)作者简介:赵庆超(1976-),男,山东曹县人。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学与影视艺术理论研究。
①这是郭沫若1962年为蒲松龄故居题写的对联。
110初年的《淞隐漫录》、光绪十三年作序的《淞滨琐话》等)为主,那么20世纪以来除文字作品(如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瑞云》《黄英》《双灯》《画壁》《陆判》等)外,则出现了新的载体形式,影像改编作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形态类型板块。
浅析新世纪历史剧的影视改编作者:刘璐李峣岑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1期摘要:历史影视剧的改编应该以历史的真实性为创作标杆,合理融入戏剧的艺术成分,才能准确传播历史思想,塑造正面历史人物,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升审美品味。
本文试图对新世纪历史剧存在的艺术缺陷进行分析,找出历史剧存在艺术缺陷的原因,探索出解决新世纪历史剧影视改编存在问题的影响和意义,呼吁对历史的正确传承,并提出历史影视作品改编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世纪;历史影视剧;改编问题;价值观历史影视剧改编不尊重历史。
新世纪的许多历史影视剧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但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不少抗日历史剧将手撕鬼子,裤裆里放炸弹,等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拿到台面上。
人物的着装更为搞笑,军统的女特务时而戴着贝雷帽,时而穿着性感旗袍。
还有一直遭到网友吐槽的经典台词“同志们,八年抗战开始了!”以及血溅满屏等血腥场面。
著名艺术家李默然谈起历史剧的影响是这样说的:“目前40%~70%的孩子,说他们的历史知识是从电视连续剧中学习来的,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历史是一个民族最不可或缺的灵魂,历史影视剧应该尊重历史史实,将中国历史中表现的时代精神发扬传承。
粗制滥造的历史剧影响大众审美品位。
不仅是抗日神剧雷人,许多古装历史剧打着历史的招牌大肆渲染奢侈的宫中生活。
制作精良的历史正剧会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而粗制滥造的历史剧只会使观众的审美品味降低。
有的历史影视剧为了减少制作成本经常使用各种廉价的道具和特效,使历史影视剧呈现低俗化娱乐化。
商业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当前历史影视剧存在艺术缺陷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迎合当前娱乐形式,迎合观众心理。
相对于枯燥的历史,观众更喜欢具有传奇色彩的情节。
历史剧创作者不断想尽各种方法去吸引观众。
尽管历史剧常用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来撇清关系,但时间长了,人们连到底是不是真实历史都懒得去搞清楚了。
最可恶的行为是打着历史的旗号进行娱乐,结果让观众完全混淆。
量触动人心。
当今诗坛,有些诗人把自己看成先知,越写越玄,其诗如鬼画符。
有些诗人自以为能为天地立法,越写越自我,其诗如大癫咒,都是装神弄鬼。
修辞立诚,大道至简,一跃而起,轻轻落下,是诗之达道。
我们不应关心另一个诗人是否会买我们的诗集,我们应当关心外卖小哥是否会买一本,因为他很可能是下一个诗词大会的冠军。
新性灵派以性灵为宗,自不会强求一律。
从心而出,各展个性,又始终以智性的自觉节制情绪的夸大(穆旦在这方面树立了典范),即冷抒情,才是新性灵主义。
举目诗坛,凡呆傻的,嘶吼的,油腻的,无灵气的,机械反应的,格律主义的,线性思维的,死抠建筑美的,大唱高调的,浪漫过头的,没有哲理深度的,都不是新性灵主义诗歌。
当然,不能说凡是好诗都是新性灵诗。
有些新格律诗虽受音乐美、建筑美约束,如《再别康桥》;有些诗纯以情动人,如冰心的母爱诗;有些诗纯智性,如玄理诗,都可能是好诗,但都不是新性灵诗。
性情抒发融入哲性反思,又以气韵胜,方是新性灵诗,如北外学者诗人汪剑钊的《怪柳》就是范例。
新性灵主义诗学传承了明清性灵派的核心主张并给予扬弃,并吸取中外诗学(尤其是穆旦诗论)的有益成分,积极参与现代生活,融入现代审美观,已经逐步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创作实践上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成为当今诗坛种种非诗化倾向的有力反衬,也是对现代派、后现代派所谓反抒情的纠偏和对各种伪抒情的拒斥。
注释:[1]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24—26页。
[2]诗性智慧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概念,语出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新科学》。
诗性智慧作为原始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其本质特征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性隐喻的以己度物;二是诗性逻辑的想象性类概念;三是诗性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详见《新科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3]沈天鸿:《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