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相关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相关原因,分析其对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死亡患者的相关原因,与透析患者相关因素进行比较。
结果:死亡组患者舒张压和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另外,死亡组患者每周透析时间比对照组短,体重增长率比对照组大。
结论:评估血压、有效护理措施、早期透析等是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原因;护理策略;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它是目前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延长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水平也在逐渐完善和增强,透析技术在医学水平不断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改进[3]。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仍然非常高,还是没有能够发现一种十分稳定的治疗方法。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延长患者的生命,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还是血液透析治疗及护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相关原因及其护理策略,为今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发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9月收治血液透析患者117例,所有患者常规透析时间均大于3个月,其中死亡24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为30~78岁,平均年龄为62.3岁。
24例患者中,11例为慢性肾小球肾炎,5例为糖尿病肾病,6例为高血压肾病,2例为多囊肾。
同期患者中,选取28例与死亡组的24例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相似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为29~75岁,平均年龄为64.2岁。
对照组28例患者中,15例为慢性肾炎,5例为糖尿病,7例为高血压,1例为多囊肾。
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终末期肾衰竭,都经过3个月以上时间的常规血液透析,每日透析时间为4~4.5h,每周透析1~3次,透析液流量为每分钟500ml,血流量为每分钟200ml。
血液透析室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室不良事件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对策。
方法随机抽取该院血液透析室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31例护理不良事件作为探讨对象,对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不良事件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关系。
结果导致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血管通路、标本采集、护理人员知识技能欠缺及违反相关制度等,占比分别为35.5%(11/31)、22.6%(7/31)、22.6%(7/31)、19.3%(6/31)。
导致31例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中,共有23例次为0.05)。
导致31例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中,共有23例次为<3年护理经验,占比为74.2%,见表1。
3 讨论血液透析室是护理风险事件和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这与临床护理服务工作的性质和特征密切相关。
护理不良事件虽然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可以通过质量控制进行有效规避。
现阶段,我国各级医院均越来越重视血液透析室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为规范护理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
该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析该院血液透析室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不良风险事件,及导致其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通过分析31例患者临床资料,得出以下结论:导致31例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血管通路、标本采集、护理人员知识技能欠缺及违反相关制度等,占比分别为35.5%(11/31)、22.6%(7/31),22.6%(7/31),19.3%(6/31),与有关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符[3]。
与此同时,导致31例患者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护理人员中,共有23例次为<3年护理经验,占比为74.2%,这个比例略高于文献的报道结果[4],考虑原因可能是该研究纳入病例数有限。
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成为制约工作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护理人员工作年限越短,越容易发生不良风险事件。
针对上述原因,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不断强化血液透析室护理工作质量:①树立法律意识,强化人员业务技能:对血液透析室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使其从思想意识上明确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血液透析患者92例死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92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意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3位的死亡原因。
结论: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其死亡率。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原因分析终末期肾衰竭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
虽然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延长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仍然较高,因此,研究该类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以便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是临床重要课题。
2002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对死亡原因、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终末期肾衰竭患者92例,其中不包括各种原因退出治疗患者。
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18~82岁,透析龄3~120个月。
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37例,糖尿病肾病21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5例,慢性间质性肾炎5例,多囊肾5例,狼疮性肾炎8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1例。
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聚砜网膜透析器,面积1.4m2,重复使用不超过10次,透析液流量500ml/分,血流量220~250ml/分。
透析时间为每周8~12小时。
所有患者均常规按需使用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纠正钙磷代谢紊乱等治疗。
对所有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分析所有死亡患者92例死亡原因,其中心血管疾病44例(47.8%),其中心律失常16例,心力衰竭17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脑血管意外20例(21.7%),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感染23例(25%),其中肺部感染20例,败血症3例;消化道出血3例(3.3%);并发肿瘤2例(2.2%),其中膀胱癌1例,肺癌1例。
讨论本组死亡患者中,死因前3位的分别是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意外,这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情况类似。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探讨发表时间:2018-08-20T13:59:45.00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0期作者:李勇萍[导读] 结论经过证实表明血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期间前来本院进行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进行研究,对患者的年龄以及透析时间、血压、血肌酐(Scr)等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
结果有一部分患者发生CVD,未发病的患者血磷、TG水平明显低于发病的患者。
结论经过证实表明血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VD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引言引发肾衰竭的因素有很多,透析是维持肾衰竭患者肾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但在其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50%以上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而脑血管事件引起的死亡率仅次于感染以及心血管事件,占引起透析病人死因的第3位。
本研究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一年内的心脑血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降低各类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期间前来本院进行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的人数为20人,女性患者的人数为26人,年龄在45 - 70 岁,平均年龄为(61.1±6.5)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
两组患者均经过签订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次的研究[1]。
(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 Fresenius 4008S透析机(德国)和金宝透析机 AK200S 治疗,透析器均为一次性产品,膜材料物质为聚砜膜,面积为 1.2 - 1.5 m 2,反渗水作为透析用水,透析液为碳酸氢盐,流量设置为 500 ml/min,血流量设置为200 - 300 ml/min[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脑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在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位死因为心血管并发症,脑血管病作为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病,但是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有利于减少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迁安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34例,其中脑出血22例(脑出血组),脑出血组原发病包括: 慢性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病4例,多囊肾2例,平均年龄( 50±11)岁; 平均透析龄( 4.5±2.3) 年,未发生脑出血的1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原发病构成比例:慢性肾炎49例,糖尿病肾病3例,高血压肾病16例,多囊肾5例,梗阻性肾病3例,紫癜性肾炎3例,狼疮性肾炎2例;平均年龄(56±12)岁;平均透析龄(6.2±1.8)年。
1.2透析方式所有患者采用德国费森尤斯F4008B或F4008S型机器及反渗水系统,F6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血流量200~250ml/min,采用动静脉内瘘穿刺,6例为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透析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器及透析管路均为一次性使用平均透析时间8~12h/周,脑出血组平均(8±2.4)h/周,对照组平均(10.3±.2.2)h/周。
1.3观察项目观察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透析时间、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白蛋白。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较(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2组血生化指标比较脑出血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见表1;血压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见表2。
血透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建议摘要:目的:分析引起血透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提出管理建议。
方法:收集2016年2月到2022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透治疗中发生不良事件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通过原因分析,发现出现血透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有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患者医嘱执行力差等。
由主要因素中的护理人员重视度不够所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人数最多,占比50.00%,由于重视度所导致的药物未注射有占具较高比例;技术水平方面,占33.33%,此项因素最容易引起患者凝血事件;而患者自身因素所引起的不良事件之间无明显主次之分。
结论:血透护理中,很容易出现不良事件,工作中要针对主要原因开展护理管理,方可尽可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血液透析;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管理建议血透即血液透析,通常指应用血液透析机把病人血液中的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过滤出去以后,再回收进人体,从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方法。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首选进行透析治疗。
透析治疗比较常见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在深静脉插一根管或者做一个动静脉的内瘘,通过管或者内瘘,可以把血引入到透析机里面,透析机会把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滤过出去以后,然后再回输进人体[1]。
这样可以保持人体的内环境的稳定,对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对于延长病人的寿命都有好处,所以尿毒症的患者一定要坚持进行透析治疗[2]。
由于血液透析治疗中,有效的护理措施在血透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因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差异、重视度不足或是患者自身因素等原因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如渗血、血肿等,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同时还容易引发医患纠纷,介于此,本研究分析总结血透护理不良事件出现的原因,探讨管理建议,以期为血透护理提供理论参考。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2月到2022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透治疗中发生不良事件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危险因素分析MHD患者的CD表现为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和智力水平下降。
患者常常表现为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言语困难等。
研究发现,MHD患者的CD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慢性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本身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炎症反应、代谢紊乱、营养不良、脑血管病变等多个因素。
慢性肾脏疾病本身是引起MHD患者CD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显示,肾功能不全会导致血脑屏障的功能异常,使得脑细胞缺氧,从而损害认知功能。
血液透析本身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透析过程中,患者经历大量的血浆转流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这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从而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透析过程中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也可能对脑细胞产生损害。
心血管疾病是另一个与MHD患者CD相关的因素。
MHD患者常常伴随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就可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并损害认知功能。
炎症反应在MHD患者CD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炎症反应是MHD患者中常见的现象,常常表现为炎症介质的增加、免疫功能异常等。
炎症反应会导致脑组织的炎性损伤,从而损害认知功能。
代谢紊乱也是一个与MHD患者CD相关的危险因素。
由于肾脏损害,MHD患者常常伴随代谢紊乱,如高钾血症、高磷血症等。
这些代谢紊乱不仅会导致脑细胞损伤,还可能对神经递质和神经传导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脑血管病变也是MHD患者C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MHD患者伴随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脑血管疾病,这些病变会导致脑血管狭窄和脑缺血缺氧,从而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MHD患者CD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疾病,其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肾脏疾病、血液透析本身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炎症反应、代谢紊乱、脑血管病变等。
对这些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对预防和治疗MHD患者C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分析滕兰波;常明;刘书馨;张运刚;王雪娜【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年(卷),期】2010(011)011【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12月于我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8例,透析时间≥3月.根据不良心血管事件确认标准分为有心血管疾病组28例,无心血管事件组3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同时记录血生化指标:血尿酸、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25-(OH)D3、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水平.结果:有心血管事件组年龄、透析龄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1);有心血管事件组患者血尿酸、血钙水平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而血25-(OH)D3水平在有心血管事件组明显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透析龄、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25-(OH)D3、血尿酸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疾病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年龄、透析龄、低密度脂蛋白、钙磷乘积、25-(OH)D3、血尿酸是血透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总页数】3页(P988-990)【作者】滕兰波;常明;刘书馨;张运刚;王雪娜【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116033;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116033;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116033;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116033;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大连,116033【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分析 [J], 李迪2.CysC、IL-6及LVEF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J], 宋培3.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及血清核因子-κB、五聚素3水平变化分析 [J], 袁志娟;程志强4.成人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陈保花;AGYEKUM Godfred Amfo;何婷婷;王宇;王志荣;张卓琦5.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刘洪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