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的综合治疗及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新生儿惊厥诊断与处理新生儿期是婴儿生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婴儿发生惊厥是极为严重的疾病。
惊厥是指由于脑功能异常导致的全身痉挛的症状,而新生儿惊厥则是指在新生儿期发生的惊厥症状,发生率非常高。
因此,对新生儿惊厥症状的早期诊断及及时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惊厥的定义新生儿惊厥一般是指在新生儿期产生发作性躁动或惊厥引起的全身性抽搐,抽搐通常出现在临床的前两周。
由于新生儿的脑部发育还不完全,对一些外界刺激反应过分敏感导致产生惊厥。
新生儿惊厥的发生原因新生儿期的惊厥发作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缺氧、缺钙、缺糖、感染及颅内出血等。
此外,新生儿神经系统自身的发育不足,对外界刺激反应过于敏感,也是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
新生儿惊厥的症状新生儿惊厥发作的症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全身痉挛抽搐、肢体强制性屈曲、面部抽搐、口唇发绀等等。
当然,这并不是所有新生儿惊厥的发作症状都是相同的,有些症状可能会出现,而有些则可能不会。
新生儿惊厥的诊断在诊断新生儿惊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询问产前、产后过程,包括分娩难产、麻醉过程等;2.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感染史、家族病史、服药史等;3.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如评估神经系统存在异常、感染等;4.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糖、电解质、血细胞比法等。
新生儿惊厥的处理新生儿惊厥发作后,我们需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以减轻症状,降低风险。
下面是几点处理原则:1.检查过程中,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
2.控制惊厥抽搐,采取药物措施如:地西泮、苯巴比妥、频哌酮等药物,降低惊厥后遗症。
3.对于有原因引起的惊厥,及时治疗干预,如低钙血症、感染等。
4.针对性治疗,如引起惊厥的脑血管病变,及时施行手术治疗等。
新生儿惊厥症状在新生期很常见,但是,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需要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生。
新生儿惊厥病因分析及治疗概述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紧急情况。
其发生率约为0.5-0.8,男性高于女性。
惊厥在新生儿期常发生于出生后第1个月内,特别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
虽然新生儿惊厥是短暂性的现象,但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定义为1个连续的癫痫样发作,通常持续不到30秒钟。
病因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复杂,常见原因包括: - 脑缺血 - 缺氧 - 静脉窦血栓 - 全身性感染 - 代谢性疾病 - 遗传疾病 - 中毒 - 药物反应等。
此外,新生儿惊厥也可以由内分泌失调、颅内出血、头外伤及其他一系列原因引起。
症状新生儿惊厥发作通常突然发生,有以下症状: - 身体肌肉抽搐 - 口唇青紫 - 意识丧失在惊厥发作结束后,新生儿可能出现短暂的意识模糊和脱力。
治疗惊厥发作时,首先需要及时进行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诊断出引起惊厥的基础疾病,例如,通过测定血糖、血钙、电解质、血及脑脊液培养等检查帮助确定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除此之外,尽可能保持患儿空气畅通、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心血管系统功能平稳,控制抽搐等是抢救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处理好急性反应后,还需要为患儿规划后续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
例如,对于代谢障碍所致的新生儿惊厥经常需要行脑脊液检查并实施代谢相关的治疗。
而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惊厥需要调整相关的内分泌水平。
预防新生儿惊厥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予以防止。
例如,在孕期通过定期产检,控制孕妇患病的风险,降低新生儿出生时出现惊厥的机率。
此外,新生儿在出生后需要接受规范的护理,包括正确喂养、避免碰撞等。
保持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是防止新生儿惊厥的重要措施之一。
结论新生儿惊厥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对于发现惊厥症状的患儿,应及时的进行急救及病因诊断,目的是为了尽早有效的控制病情。
防止新生儿惊厥不仅需要新生儿本身的保健,也需要孕期、产期等医疗服务者的全方位预防和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症状,任何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出现惊厥,其发生频率约占活产儿的5/1000[1]。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现惊厥,必须紧急寻找原因,并立即给予处理。
为降低新生儿惊厥病死率,改善预后,本研究对60例新生儿的惊厥临床观察和护理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新生儿惊厥60例,男41例,女19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23例,过期产儿5例;体重大于4000g8例,小于2000g11例,2000-2500g41例;有异常分娩史42例,其中剖宫产18例,产钳助产9 例,臀位产6例,胎头吸引助产9例,有窒息史21例。
1.2 临床表现.1.2.1 惊厥.15例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18例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17例阵挛性抽搐;10例突然发生双目凝视,两眼上翻或眼球固定,口吐白沫,肢体呈痉挛性抽搐伴呼吸暂停。
1.2.2 体温本组 4例体温不升,放入暖箱后12小时后体温升至正常过; 9例高热(>38.5);47例体温正常。
1.2.3 呼吸患儿惊厥发作时多伴呼吸减慢,偶有呼吸暂停,9例出现呼吸暂停。
1.2.4 心率高热患儿心率均增快,其中有4例心率高达170-180次/1.2.5 血氧饱和度患儿惊厥发作时多伴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5%左右,7例患儿急剧下降至70%左右。
2 护理2.1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心电监护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意识、眼神、瞳孔大小、前囟等情况。
维持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在正常范围。
并做详细记录抽搐持续与间隔时间、发作类型、频度、发作恢复后情况。
2.2氧气吸入无论有无发绀,有惊厥先兆就应立即给予吸氧,惊厥发作时可提高氧浓度(6~8l/min)。
2.3 建立静脉通道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病情严重时可建立两个静脉通道,所需液体量在24h内平均输入,应用输液泵,速度为以3~5滴/min为宜。
新生儿惊厥例临床治疗及分析
新生儿惊厥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发生的一种短暂抽搐症状,这种症状往往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据统计,全球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
有1~4个新生儿会出现惊厥症状。
新生儿惊厥症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代谢性疾病、缺氧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因此需要严密的聚焦于病因学和临床症状定位。
初期检查:检查新生儿的体格发育情况。
在应用抗癫痫药物之前,需要进行海量的尿常规、血常规和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性的血糖、生化检测等。
血常规、血电解质和代谢指标的检测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减轻或缩短新生儿惊厥症状的时间,降低可能存在的大意识障碍的风险。
在药物治疗方面,苯妥英钠是目前最常用的首选药物。
吲哚美辛、氯唑酮等也可选择。
监测与护理:除药物治疗外,维持新生儿惊厥患者的呼吸通畅和防止脑缺氧是非常重要的。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严密的呼吸监测和氧气疗法等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新生儿惊厥的预后,需要综合考虑症状的轻重和治疗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母亲优良孕期的历史和新生儿健康检查的情况等因素。
对于早期检测和有效的治疗都能够改善症状,并且有很好的预后效果。
总之,新生儿惊厥虽然比较常见,但其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基本的,需要对其症状做出科学的判断。
在新生儿惊厥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需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如代谢性疾病、缺氧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因素,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这样有助于降低新生儿发生严重意识障碍的风险,确保新生儿的健康发展。
新生儿惊厥临床观察及急救措施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急救措施。
方法以我院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98例惊厥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并进行急救处理。
结果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依次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32例、颅内出血42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4例,此3种病因占全部病例的66.44%,惊厥发作类型以轻微型为主,患儿经急救处理后有效控制惊厥。
结论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关键是做好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新生儿轻微型惊厥在临床上不易被发现,需密切观察,及时诊治;止痉药应首选苯巴比妥钠静脉推注。
标签:新生儿;惊厥;临床观察;急救措施新生儿惊厥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急症,新生儿症状常不典型,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严重反复惊厥发生常导致脑细胞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留下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运动功能障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
故早期明确病因,有效控制惊厥发作,对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极重要。
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莒南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共收治新生儿惊厥298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急救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98例中,男176例,女122例;早产儿49例,足月儿183例,过期产53例,体重≤2 500 g 25例、≥4 000 g 11例;惊厥首发日龄≤1天120例,1~3天68例,4~7天45例,8~28天65例。
1.2 围产期因素有异常分娩史38例,其中剖宫产30例,产钳助娩4例,臀位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2例;脐带异常13例,包括脐带绕颈9例,脐带脱垂2例,脐带绕身1例,脐带短小1例;羊水胎粪污染18例,其中Ⅲ度5例,Ⅱ度13例;有窒息史38例,其中重度窒息30例,轻度窒息8例;产妇妊高征15例;产前感染2例;不洁断脐史2例。
1.3 惊厥病因非感染性疾病262例,其中以缺氧缺血性脑病居多,感染性疾病37例。
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及治疗李腾方(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湖北 恩施)摘要:目的对于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将本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惊厥的患者共计6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有30例。
应用血液生化、脑电图、CT、磁共振、头颅CT对患儿进行临床的相关诊断。
对照组患者应用地西泮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应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止惊时间、神经行为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比对照组的高,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儿的止惊时间显著比对照组要短,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的1-7 d与10-12 d的神经行为评分显著比对照组患儿要高,经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新生儿惊厥患儿应用利卡多因进行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还可以显著的提升其的神经行为评分,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惊厥;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720.597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7.35.049本文引用格式:李腾方.新生儿惊厥临床分析及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5):89,91.0 引言在新生儿期间惊厥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是因为多种的原因所导致的暂时性脑功能受损而引起的症状,对新生儿的危害是极大的,甚至会导致死亡,还有些患儿会留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1]。
新生儿惊厥严重的影响着新生儿以后的生长发育,新生儿惊厥会严重的损伤其大脑[2]。
因此,这种情况要尽早的确诊并实施有效的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本文对于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现将有关的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本文的研究资料是本院在近年来收治的新生儿惊厥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其中患儿的年龄为:有30例患儿的年龄为<24 h,有12例患儿的年龄为1-3 d,有10例患儿的年龄为3-8 d,有8例患儿的年龄为>8d。
新生儿惊厥58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病因复杂,病死率高。
惊厥对新生儿脑发育有影响,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1]。
为了早期明确病因,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减少后遗症,现将本院2005年8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8例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住院新生儿206例,其中新生儿惊厥58例占28.1%,男38例,女20例。
生后1~3d惊厥发作39例,4~7d10例,8~14d7例,≥15d2例。
分娩情况:足月儿39例,早产儿13例,过期产儿6例;顺产39例,臀位产2例,胎头吸引产11例,剖腹产6例。
出生时有青紫窒息16例,苍白窒息5例。
1.2惊厥发作类型本组惊厥发作微小型32例,强直型10例,多灶阵挛型6例,限局阵挛型5例,全身性肌阵挛型5例;6例出现2种以上发作类型。
1.3惊厥发病病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0例,颅内出血13例,低钙血症4例,低血糖症2例,低钠血症2例,高钠血症1例,核黄疸3例,化脓性脑膜炎2例,败血症1例。
1.4EEG结果生后34d均行该项检查,异常者32例,占55.1%。
其中主要表现为轻度脑电活动降低和尖波24例(75.0%),中度脑电活动降低和多灶尖波、爆发抑制波5例(15.6%),病情重,反复肌阵挛3例(9.3%)。
1.5头颅CT结果正常11例,异常者47例,其中29例有轻、中、重度缺氧缺血脑病的改变,38例有脑水肿,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2例脑室出血。
2治疗与转归2.1一般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去除咽喉部分泌物,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窒息,并予以吸氧,抗惊厥。
2.2立即止惊药物止惊:首选苯巴比妥钠,负荷量20~30mg/kg,首次10~15mg/kg静脉注射。
如15min未控制惊厥,每次5mg/kg间隔5~10min 重复至惊厥控制后改维持量,如负荷量达30mg/kg仍未止惊,加用安定和苯妥英钠。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分析与护理新生儿惊厥是指0-28天内的婴儿出现间歇性、短暂的全身肌肉抽搐或抽搐强烈,并伴有意识障碍的症状。
本文将对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护理措施进行详细分析。
一、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最典型的症状是突然出现的肌肉强直性抽搐。
抽搐的部位可能是面部、颈部、四肢和躯干。
抽搐时可以伴随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变快等表现,并且在抽搐过程中婴儿的意识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1. 低血糖:新生儿血糖水平低于正常范围时,会导致脑细胞无法正常运作,从而引发抽搐。
2.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较重时,胆红素积聚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导致惊厥发作。
3. 脑缺氧:新生儿因窒息、窘迫、窒息性病变等原因导致脑缺氧时,也可能出现惊厥症状。
4. 高钙血症或低钙血症:血钙水平异常可能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引发抽搐。
5. 感染:新生儿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也是惊厥的常见原因之一。
三、新生儿惊厥的诊断新生儿惊厥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1. 血糖测定:用于排除低血糖引起的抽搐。
2. 血钙测定:判断是否存在高钙血症或低钙血症。
3. 血胆红素测定:评估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4. 脑电图(EEG):可以帮助评估脑电活动是否异常。
5. 脑成像检查(如脑CT或MRI):排除脑结构异常等器质性病变。
四、新生儿惊厥的护理措施针对新生儿惊厥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处理:在惊厥发作时,要确保患儿的安全,避免意外伤害。
将患儿放置在柔软、平坦的表面上,并保持通畅的呼吸道。
2. 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定期记录惊厥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特点,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3. 给予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有选择地使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钠等。
新生儿惊厥136例临床治疗及分析目的:讨探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特点,以有效控制惊厥的发作,早期干预,减少后遗症。
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1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新生儿惊厥常发生在出生3 d之内;以缺血缺氧性脑病(HIE)、颅内出血(ICH)、低钙血症为主;发作类型以轻微型及轻微为主的混合型多见。
结论:新生儿惊厥原因以圍生期损伤为主,也可单独由代谢异常引起。
减少惊厥发作的关键是做好孕妇围生期保健,新生儿期仔细观察病情,及时诊治。
标签:新生儿;惊厥;临床治疗惊厥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症状,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暂时性脑功能损害所造成,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1]。
在活产足月儿中,新生儿惊厥的患病率为2‰~3‰;在早产儿中约为10‰~15‰[2]。
新生儿期发病率为0.2%~0.4%,生后3天~2周为发病高峰,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又可致神经系统损伤。
因此, 对于新生儿惊厥,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我院2007年6月~2009年5月收治1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1]。
13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其中,男75例,女61例;生后惊厥发作1~3 d者67例,4~7 d者33例,8~14 d者21例,≥15 d者15例;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和低钙共82例,化脓性脑膜炎8例,病毒性脑炎10例,败血症5例;破伤风7例,先天性脑畸形6例,药物撤退综合征11例;疑先天性代谢病7例。
1.2临床表现惊厥的出现,出生3 d内主要见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或)颅内出血及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3天~1周大多为生后感染,1周以上为低钙、低镁及感染等。
惊厥发作形式以微小型抽搐为主,如眨眼、眼睑颤动、吸吮和呼吸暂停、四肢划动或踏车样运动等为主,亦有强直型、阵挛型及肌阵挛型,或混合出现。
新生儿惊厥的综合治疗及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5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新生儿惊厥的病因顺位依次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9例、颅内出血1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4例,此3种病因占全部病例的82.1%。
惊厥发作类型以微小型为主。
结论: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关键是做好围产期保健,积极预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新生儿微小型惊厥在临床上不易被发现,需密切观察,及时诊治;止痉首选苯巴比妥钠静脉推注。
关键词新生儿惊厥病因治疗资料与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新生儿惊厥患儿56例,男37例,女19例;男:女=1.9:1;入院日龄<1天32例,1~3天16例,>3天8例。
足月儿42例,早产儿9例,过期产儿5例;出生体重<2500g 13例,2500~4000g 38例,>4000g 5例。
围产期因素:有异常分娩史21例,其中剖宫产12例,产钳助娩4例,臀位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3例;脐带异常13例,包括脐带绕颈9例,脐带脱垂2例,脐带绕身1例,脐带短小1例;羊水胎粪污染11例,其中Ⅲ度8例,Ⅱ度3例;有窒息史28例,其中重度窒息20例,中度窒息8例;产妇妊高征8例,糖尿病3例,产前感染3例,不洁断脐史1例。
惊厥的病因及临床表现:56例中缺血缺氧性脑病29例,颅内出血15例,低钙血症2例,低血糖症1例,低镁血症1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败血症1例,破伤风1例,原因未明2例。
其中27例(48.2%)于生后1天内惊厥发作。
临床表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35例,面肌抽搐8例,面色青紫、口吐白沫9例,面部阵发性青紫2例,反复呼吸暂停1例,眨眼1例。
目前根据国内对新生儿惊厥发作的分类:①微小型;②强直型;③多灶性阵挛型;④局灶性阵挛型;⑤肌阵挛型。
在56例病例中,微小型26例(46.4%);多灶性阵挛型12例(21.4%);局灶性阵挛型9例(16.1%);强直型3例(5.36%);肌阵挛型未见;两种形式并存6例(10.7%);多为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
新生儿惊厥发作的诊断与治疗郭庆辉主治医师,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内科王纪文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医疗中心副主任惊厥发作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
在活产足月儿中, 新生儿发作的患病率估计为2‰~3‰, 在早产儿中约为10‰~15‰。
但是新生儿发作在世界范围内仍是个难题, 现就新生儿发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新生儿发作的病因惊厥发作主要病因是围生期缺血缺氧、颅内出血、脑梗死、脑膜炎、先天性脑发育不全,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和获得性代谢紊乱是少见的原因。
此外,母亲的药物滥用史及麻醉史也应注意。
磁共振成像(MRA)的应用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脑损害,提高了人们对新生儿发作病因的认识水平。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钾离子通道基因KCNQ2和KCNQ3突变引起的,常在生后2~3d出现强直性和阵挛性发作,1~6个月自行停止,预后较好。
二、新生儿惊厥发作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新生儿发作的临床表现不像大婴儿那样定型, 尤其是未成熟儿, 发作症状往往是片断性的, 且常与正常活动不易区分, 因此新生儿发作难以诊断和分类。
Volpe曾将新生儿发作区分为轻微性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局灶性和多灶性)发作和肌阵挛性发作。
(一)轻微性发作早产儿多见, 临床表现为蹬车运动、吸吮动作、眼球颤动和呼吸暂停, 也可表现为咀嚼、口-颊-舌动作、自动症及其它刻板运动。
足月儿和早产儿均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眼部表现, 足月儿为持续的(水平斜视), 早产儿为(无反应的持续睁眼伴眼球固定)。
临床发作类型与伴随的同期脑电图(EEG)活动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论。
如仅有临床发作而不伴有电发作, 目前仍然争论这种发作是否是皮层下发作或脑干释放现象,还是非癫痫性发作。
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研究中, 数字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发现轻微性发作有多种形式的皮层脑电变化, 可以出现节律性的脑电发作活动。
呼吸暂停作为一种发作形式需要特别注意。
新生儿惊厥的综合治疗及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惊厥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方法:对56例新生儿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新生儿惊厥的病因顺位依次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9例、颅内出血15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4例,此3种病因占全部病例的82.1%。
惊厥发作类型以微小型为主。
结论:减少新生儿惊厥的关键是做好围产期保健,积极预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新生儿微小型惊厥在临床上不易被发现,需密切观察,及时诊治;止痉首选苯巴比妥钠静脉推注。
关键词新生儿惊厥病因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32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新生儿惊厥患儿56例,男37例,女19例;男:女=1.9:1;入院日龄<1天32例,1~3天16例,>3天8例。
足月儿42例,早产儿9例,过期产儿5例;出生体重<2500g 13例,2500~4000g 38例,>4000g 5例。
围产期因素:有异常分娩史21例,其中剖宫产12例,产钳助娩4例,臀位产2例,胎头吸引助产3例;脐带异常13例,包括脐带绕颈9例,脐带脱垂2例,脐带绕身1例,脐带短小1例;羊水胎粪污染11例,其中ⅲ度8例,ⅱ度3例;有窒息史28例,其中重度窒息20例,中度窒息8例;产妇妊高征8例,糖尿病3例,产前感染3例,不洁断脐史1例。
惊厥的病因及临床表现:56例中缺血缺氧性脑病29例,颅内出血15例,低钙血症2例,低血糖症1例,低镁血症1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败血症1例,破伤风1例,原因未明2例。
其中27
例(48.2%)于生后1天内惊厥发作。
临床表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35例,面肌抽搐8例,面色青紫、口吐白沫9例,面部阵发性青紫2例,反复呼吸暂停1例,眨眼1例。
目前根据国内对新生儿惊厥发作的分类:①微小型;②强直型;
③多灶性阵挛型;④局灶性阵挛型;⑤肌阵挛型。
在56例病例中,微小型26例(46.4%);多灶性阵挛型12例(21.4%);局灶性阵挛型9例(16.1%);强直型3例(5.36%);肌阵挛型未见;两种形式并存6例(10.7%);多为强直型与微小型并存。
惊厥的急救处理:①止痉剂的应用:止痉剂首选苯巴比妥静脉推注,首剂10~20mg/kg,最大负荷量为30mg/kg,12小时后用
5mg/(kgo日)维持量,必要时用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
安定剂量0.3~0.5mg/kg,最大量0.75mg/kg。
②病因治疗:根据原发病进行治疗,hie患儿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糖正常,预防和控制脑水肿,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和高压氧治疗;有ich者加用止血药物。
低钙血症:静脉注入10%葡萄糖酸钙2ml/kg,以5%~10%的葡萄糖稀释1倍后缓慢静脉注入。
低镁者深部肌肉注射25%硫酸镁0.1~0.2ml/kg;低血糖者静脉注入25%葡萄糖液2~4ml/kg,速度为1ml/分,随后继续滴入10%葡萄糖液,速度为3~5ml/(kg小时),葡萄糖液注入速度为5~8mg/(kg
分),维持血糖水平。
对破伤风、化脓性脑膜炎等引起惊厥者应正确选用抗生素。
前囟饱满者及反复惊厥、对止痉剂反应差者,应酌情加用20%甘露醇0.25~0.5g/kg静注,对于颅内出血所致惊厥者甘露醇剂量应偏小,并采用atp、辅酶a、氧气吸入等以改善脑缺氧,营养脑细胞,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转归:本组56例惊厥患儿治愈46例,好转4例,治愈好转率89.3%,死亡4例(其中颅内感染2例,颅内出血1例,破伤风1例),自动出院2例。
讨论
新生儿惊厥可对不成熟的大脑造成损伤,也是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
新生儿惊厥原因较复杂,惊厥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及时发现并做出诊断是关键。
本组资料显示,惊厥的主要病因是hie,其次是ich,常于生后12~24小时发病,与文献报道相符。
患儿多有产前或产时窒息缺氧史,表明窒息后缺氧及产伤是新生儿惊厥的首要因素,因此防止围产期窒息是降低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的关键。
4~7天多由低钙惊厥,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由于新生儿存在生理性低钙血症,任何异常因素如:早产、窒息、感染、喂养不当等均可加重钙内流,导致低钙血症发生惊厥。
>7天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如败血症、破伤风、化脑等,多与脐部消毒不严、皮肤护理不当而导致脐部感染及皮肤损伤有关,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强调无菌分娩,严格无菌操作。
新生儿惊厥的发作类型以微小型最多(本组46.4%),表明微小型
是新生儿惊厥的主要表现形式。
微小型的临床表现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偏斜,眼睑反复抽动、眨眼、吸吮动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车样运动,以及呼吸暂停等,这些表现易被忽略,有时难以与足月儿正常活动相区别。
新生儿惊厥对小儿危害极大,预防其发病是必要的。
应加强围产期预防保健、产前检查,及时诊治孕期并发症,提高产科技术,掌握复苏方法,并预防患儿低血钙、低血镁、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合并症的发生。
一旦发生新生儿惊厥,应积极寻找病因,给予针对性的病因治疗,同时行止痉治疗,尽量减少惊厥发作次数和时间,降低死亡率。
苯巴比妥钠作为新生儿抗惊厥治疗的首选药物,疗效显著,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小,并有脑神经保护作用,对有窒息史的新生儿,生后6小时内静注苯巴比妥预防惊厥的发生;对小于34周的早产儿,于生后6小时内静注苯巴比妥预防脑室内出血的发生。
新生儿一旦发生惊厥,应及早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有效控制惊厥,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3.
2 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0:347-367.
3 尹光明,储松雯,吴圣楣.新生儿惊厥33例病因分析.临床儿科杂志,1996,14(1):12-13.
4 卜定方,张宗昊,左启华,等.新生儿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