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7.10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分析谭秀贞(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儿科佛山528248)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脑电图变化特点。
方法对2009年~2014年间的452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观察患儿热性惊厥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的相关因素。
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与性别无关,3岁以上首发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较3岁以内高,发作时体温多在38.5℃以上,但体温低于38.5℃的患儿脑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
反复发作者脑电图异常率较首次发作者高,发作持续时间大于15min者的脑电图异常率较发作持续15min内者高。
有明确高热惊厥及癫痫家族史、出生史异常的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也明显增高。
结论小儿热性惊厥的脑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体温、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家族遗传史等因素相关,脑电图对判断小儿热性惊厥的病情、预后和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小儿;热性惊厥;临床特征;脑电图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3765(2016)-07-02103-0088-03CIinicaIFeaturesandEIectroencephaIogramAnaIysisinChiIdrenwithFe-briIeConvuIsionTANXiu-Zhen(DepartmentofPediatrics,The6thPeopIe′sHospitaIofGuangdongFoshanNanhaiDis-trict,Foshan528248,China)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featuresandelectroencephalogram(EEG)changesofchil-drenwithfebrileconvulsion(FC).METHODSTheclinicaldataandEEGof452childrenwithFCbetween2009and2014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ndtherelatedfactorswereobserved.RESULTSTherewasnorelationshipbetweenabnormalEEGrateandgender,abnormalEEGrateofchildrenwithfirstFCattackolderthan3yearswashigherthanthoseyoungerthan3yearsold.ThetemperatureofthosewithFCwasusuallyabove38.5℃butitwasbelow38.5℃forthoseoffirstattackwhoseabnormalEEGratewashigher.Abnormalrateofthoserecurrentattackwashigherthanthoseoffirstattack.EEGabnormalratewhoseattackwasdurativetimeover15minuteswashigherthanthosein15minutes.EEGabnormalrateofthosewithfamilyepilepsyhistoryandabnormalbirthhistorywasalsosignificantlyhigher.CONCLUSIONTheabnormalchangesofEEGinchildrenwithFCarerelatedtoage,bodytemperature,frequencyofattack,durationofattack,familyhistory,etc.TheEEGhasacertainsignificanceinthejudgmentofthedisease,prognosisandclinicaluseofdrugsinchildrenwithFC.KEYWORDS:Children;Febrileconvulsion;Clinicalfeatures;Electroencephalogram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convulsion,FC)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定义为发生在婴幼儿期(经常为6个月至5岁之间)的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无热惊厥病史者。
新生儿惊厥折叠编辑本段症状体征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其特点是局限和隐晦,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
因此,熟悉其表现形式尤其是隐晦(微小)型的表现形式很重要,以免漏诊。
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不属于惊厥的某些异常运动如惊悸、颤抖和快速眼运动相睡眠状态下的动作误认为是惊厥。
惊悸和颤抖可由寒冷、声音、皮肤刺激或被动运动而诱发,无意识障碍和眼球的异常运动,抚慰可使其平息,而惊厥则相反。
近年来长程脑电图监测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临床现象:一是临床是有惊厥表现,脑电图监测却无异常放电;二是有些病例脑电图有异常放电,但临床上却未见惊厥。
1.发病时间生后不久出现的惊厥可见于HIE、颅内出血、先天性TORCH感染、维生素B6依赖症等。
(1)生后24h内:多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严重脑出血、低血糖、维生素B6依赖。
(2)生后24~72h:多见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低血钙、药物撤退综合征、低镁血症等。
(3)生后72h~1周: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脑炎(柯萨奇B 族病毒、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及弓形体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氨基酸代谢异常、核黄疸、新生儿甲旁亢、脑出血(实质)。
2.新生儿惊厥的表现形式和分类(1)局灶阵挛型:表现为一个肌肉群的阵发性的节律性的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有时可扩散到同侧的其他部位。
通常神志清醒。
大部分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主要脑电图表现为局灶性尖波,通常包括棘波,有时可扩散到整个半球。
常提示脑局部损伤如出血或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代谢异常。
(2)多灶阵挛型:表现为多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同时或先后交替地抽动。
也可在一次发作中,抽搐由一个肢体游走到另一个肢体,由一个部位游走到另一部位,由身体一侧游走到另一侧,而无一定的次序。
常伴意识障碍。
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由皮质的一个区游走到另一个区。
约75%的患儿具有棘波伴1~4周/s的慢波和(或)α样波。
新生儿视频脑电图报告的判读新生儿视频脑电图(VEEG)报告的判读新生儿视频脑电图在评估新生儿脑成熟度、脑功能状态尤其对新生儿缺血缺性脑病(HIE )及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与预后的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新生儿VEEG呈动态发展过程,随孕龄的增长出现睡眠状态分化、背景波变化、刺激反应增加、枕部优势改变等。
新生儿EEG与脑成熟度密切相关,不同孕龄表现不一。
主要为:1.判断脑成熟度:主要取决于受孕龄,CA等于实际的胎龄加上生后时间。
新生儿EEG有两个基本规律,一是由未成熟波形组成基本节律(背景活动),二是迅速不断地成熟性波形变化。
新生儿脑功能发育状态与EEG之间已建立了严密关系,VEEG 可评价脑发育的程度。
主要基本图形特征①交替型图形。
交替型图形(交替节律)是新生儿静态睡眠的基本波形,44周后基本消失。
②连续图形。
为受孕龄32周后的早产儿觉醒期及动态睡眠期基本图形。
③S刷形(手套刷)放电。
为未成熟儿脑电图的特征图形。
以受孕龄32一35周的早产儿最明显,受孕龄35周后迅速减少。
④一过性额区尖波。
典型波在受孕龄35周出现。
足月儿易见到此波。
⑤正常型尖、棘波。
见于各期新生儿,随EEG成熟而减少。
⑥一过性不对称或不同步。
在正常新生儿EEG中是常见的。
异常新生儿脑电图的特点新生儿VEEG异常可表现为非特异性异常,包括变异性缺失、成熟延迟及倒退、显著不同步、显著不对称、低电压、脑电波消失、爆发抑制和痛性发作波。
一般分为轻度和重度异常。
_1)轻度异常主要表现为不成熟EEG,EEG缺乏变异性、多灶尖波、中央区尖波,节律性全脑或局灶性a波等情况,频率不对称,短暂过多尖波以及睡眠周期改变。
2)重度异常①背景波明显抑制。
低电压,缺乏频率变化;②爆发抑制。
③痫样放电。
具有重复性、局灶性和节律性,节律性是痫样放电与正常的短阵尖波区别的特征;④单一节律波和重复单一棘波。
惊厥性呼吸暂停者为短时程单一节律放电。
新生儿主要疾病与脑电图特点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电图在小儿惊厥诊断中的参考价值目的:探讨小儿惊厥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与惊厥发作患儿的年龄、发作次数、频率、发作持续时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惊厥发作患儿的临床表现与脑电图异常的关系,探讨影响惊厥的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352例具有惊厥病史的患儿EEG正常范围161例(45.74%),异常191例(54.26%),EEG异常率与患儿年龄、发作类型、发作次数有密切关系,脑电图异常在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岁患儿随着年龄增大,脑电图异常率升高,而>9岁后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型惊厥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局灶型发作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38 ℃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0.05);≤9岁患儿随着年龄增大,脑电图异常率升高,而>9岁后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型惊厥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局灶型发作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38 ℃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0.05);≤9岁患儿随着年龄增大,脑电图异常率升高,而>9岁后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身型惊厥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局灶型发作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次数越多,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时间越长,脑电图异常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38 ℃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38 ℃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脑电图异常检查率与小儿年龄、发作次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与体温有密切关系且呈正比例。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密切相关。
方法:记录100例新生儿惊厥的脑电图的特点并收集其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100例新生儿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为28%。
异常者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波及单节律性放电,少数为低电位异常、平坦波异常。
结论:新生儿惊厥及癫痫、颅内出血等肯定的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高,其他则较低。
脑电图动态观察发现,其结果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神经系统,惊厥,后遗症,脑电图。
惊厥是新生儿期最多见的急性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为优生优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现将50例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100例新生儿惊厥系本院近几年收治的患儿,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其中颅内出血18例,癫痫12例,窒息7例,硬膜下积液3例,代谢性紊乱2粒,感染性疾病20例,其他病因4例(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脑穿通畸形各1例),原因不明15例。
对其中41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随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岁。
随访结果痊愈,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仍有抽搐发作或智能、语言、肢体活动障碍等),死亡三种情况。
1.2 方法脑电图检查:全部病例首次脑电图均在临床惊厥发作后1周内进行。
其中有29例患儿还进行脑电图复查及临床随访:颅内出血7例,低钙7例,癫痫5例,硬膜下积液1例,肺炎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不明原因4例,窒息2例,感染后中毒性脑病1例。
2.结果2.1脑电图异常率及异常表现:100例新生儿惊厥首次脑电图正常72例,异常28例(28%)。
脑电图异常表现中,痫性放电25例,常呈阵发性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及棘-慢综合波放电,两侧半球交替出现,局灶不显著者10例,低电位异常2例,平坦波1例。
2.2首次脑电图变化与病因的关系,癫痫脑电图异常率75%为最高,其次颅内出血38.9%,而感染性疾病5%,硬膜下积液、其他疾病所致惊厥脑电图异常率较低,代谢性疾病及病因不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介于两者之间。
论著·临床辅助检查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4期热性惊厥是3个月~5岁儿童发生惊厥事件最常见的原因,也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
我国儿童的发病率2%~5%,18~22个月为发病高发期。
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但6岁以前发病率高、复发率也高,首次发作后约1/3的儿童有再发风险,伴有高危因素的复发率更高,可达75%[1-2]。
如果不能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有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脑损伤,进而影响长期预后[3]。
脑电图是临床诊断脑细胞异常放电的有效方法,可用作热性惊厥疾病的监测手段,具有高度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小儿热性惊厥患者287例。
纳入标准:发热原因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患儿均行脑电图检测,且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
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
正常组男103例,女92例;年龄1~9岁,<3岁27例,≥3岁168例;体温37.5~42℃,<38.5℃20例,≥38.5℃175例;首次发作177例,有家族史30例;持续时间2~16min。
异常组男48例,女44例,年龄1~8岁,<3岁41例,≥3岁51例;体温37.5~41℃,<38.5℃32例,≥38.5℃60例;首次发作55例,有家族史28例;持续时间2~18min。
方法:采用动态脑电监测仪,电极安置参考国际10/20系统,固定电极后,套上医用网状头套,交代注意事项,并记录项目。
设定高频率波60Hz,时间常数0.3s ,纸速30mm/s,灵敏度1mm=10μV,监测时间18~24h,将脑电信号回收后,结合患儿的基础资料加以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脑电图概述新生儿脑电图主要用于诊断新生儿惊厥、评价新生儿大脑半球的基本功能状态、发育成熟水平以及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的预后方面,具有敏感、可靠、无创、可动态随访复查等优点。
新生儿脑电图特征•1.准确计算受孕龄:新生儿期指足月出生后日龄28天之内。
对于早产儿受孕龄44周之内为新生儿期。
•受孕龄(CA)为孕龄(GA)+出生后至脑电图检查的年龄。
•脑发育的特征与CA有关,和GA、出生后日龄、出生体征和其他生长发育指标没有绝对关系。
新生儿期脑电图特征•新生儿脑电图波形的判断•连续的α节律在新生儿期任何状态都是异常•棘波或尖波在早产儿为正常现象,多数和惊厥无关。
•新生儿期脑电图的评价主要包括睡眠周期、背景活动、不成熟波形和阵发节律性活动。
睡眠周期和结构•CA30周之前出生的早产儿没有明确的觉醒睡眠周期,早产儿自32周开始出现。
新生儿睡眠分为:AS:活动睡眠QS:安静睡眠IS:不确定睡眠新生儿睡眠周期的特点•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短•新生儿入睡时首先进入AS期,即相当于REM期;•新生儿期AS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50%以上。
随着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减少•新生儿期觉醒和AS期脑电图相似,需依靠行为观察并综合其他生理记录鉴别这两种状态;早产儿的AS期和QS期均为非连续性图形。
•早产儿睡眠周期与多导图记录的生理参数的一致性较差。
背景活动•连续性非连续性图形(trace discontinuous,TD).一般非连续型图形消失的时间顺序先后为清醒期、AS期和QS期。
CA34周仍表现为非连续性图形,特别是清醒状态出现非连续性图形是一种严重的背景活动异常。
•交替图形(TA):随着CA的增长,非连续性图形在CA34周左右逐渐转变为交替图形。
TA 图形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背景活动,分为高波幅和低波幅段。
•连续图形:在35周左右,清醒期和AS期为持续低-中波幅混合波,以α和θ频段为主。
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因素与脑电图分析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因素与脑电图特征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250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热性惊厥发病患儿脑电图异常变化与患儿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250例患儿发病10天后脑电图分析186例(74.40%)正常;64例(25.60%)出现异常。
其中患儿各因素分析与脑电图检查异常的相关性分析中,性别和疾病发作时间2因素结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患儿的年龄、发病次数、体温及遗传史等因素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热惊厥患儿临床脑电图异常率与患儿的年龄、发病次数、体温及家族遗传有相关性。
标签:高热惊厥;脑电图;临床分析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見疾病,其临床发病率占到小儿惊厥的30%以上[1],若反复发作可导致患儿癫痫、影响脑部正常发育以及导致患儿智力障碍等严重后果。
由于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过程会引发患儿脑电异常,临床可通过观察患儿脑电图检查情况来对疾病进行辅助诊断。
我院儿科将25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病例特征及脑电图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选择我院儿科于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250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婴131例,女婴119例,年龄5个月~6岁,其中0~3岁187例,3岁以上26例,体温37.8℃~40.6℃。
大部分患儿存在消化道或者呼吸道感染,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关于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且排除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疾病导致小儿发热的情况。
1.2 方法1.2.1 诊断依据热性惊厥诊断符合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关于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脑电图诊断依据临床脑电图学进行分析。
1.2.2 方法本次脑电图检测仪器采用BM-1118型脑电综合分析仪(北京安贝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电源为:交流220×(1±10%)V,(50±1)Hz,输入功率:260 V A,电击防护类型:Ⅰ类BF型。
视频脑电图对新生儿惊厥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在新生儿惊厥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评估意义。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临床诊断新生儿惊厥并行VEEG检查的患儿,记录VEEG检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纳入118例患儿,VEEG异常94例(79.6%),其中轻度异常59例,中度异常21例,重度异常14例;轻度异常以成熟延迟为主,中、重度异常以阵发性异常为主;VEEG重度异常患儿背景活动均为异常(100%),背景异常率高于轻度及中度异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背景异常患儿后期癫痫发作率、发育迟缓率均高于背景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EEG检查时共32例新生儿监测到发作性事件,17例为非癫痫性事件,多见于肌阵挛型发作、微小型发作及对称性强直型发作;15例为癫痫性电-临床、电发作,其中12例为局灶性发作。
不同VEEG异常程度患儿后期癫痫发作率及发育迟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成正相关。
结论新生儿惊厥VEEG异常率较高;非癫痫性事件多见于微小型发作和肌阵挛型发作患儿,癫痫性发作多数为局灶性发作;新生儿VEEG 背景对判断患儿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VEEG异常程度越重,后期癫痫发作率及发育迟缓率越高。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发病率1.8‰~3.5 ‰[1],病死率高,存活患儿可留有运动、认知和行为障碍,甚至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新生儿惊厥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对改善远期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能将临床发作与脑电图同步监测相结合的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检查,已公认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金标准[3]。
DOI :10.3969/j.issn.1673-6710.2016.03.019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通讯作者:姜毅,电子信箱:jiangyi122@·继续医学教育·连续长程脑电图是诊断新生儿惊厥的金标准胡洋姜毅监测脑损伤高危儿的脑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目前缺乏确凿的证据证明治疗新生儿惊厥可以改善预后,但大量数据表明,惊厥发作可加重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新生儿的脑损伤,且频繁发作可能导致预后更差。
惊厥发作的新生儿中,约15%死亡,存活者中至少50%存在神经精神发育异常,包括脑瘫、智力低下和癫疒间,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惊厥有可能避免这些不良后果。
一、新生儿脑电图监测视频脑电图不仅可以监测惊厥发作,还可以量化发作次数,评估治疗效果。
推荐使用改良的国际10 20电极系统,同时安放记录呼吸和心电的脑外电极。
使用录像监测有助于医生鉴别患儿的动作是否为惊厥,以及辨识惊厥发作的起源。
床旁观察人员也很重要,他们通过将可疑发作标记下来用以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到临床发作性事件。
虽然某些新生儿惊厥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但也有些惊厥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因此,可以通过脑电图的波形来诊断惊厥。
脑电图上振幅>2μV ,同时持续时间≥10s 的异常波形可认为是惊厥发作。
间隔时间超过10s 可认为是两次不同的发作。
持续数分钟的发作在新生儿很少见,因此,任意1h 内惊厥发作时间超过50%定义为新生儿惊厥持续状态。
例如,1h 内有60次30s 的发作就达到了惊厥持续状态的诊断标准,相当于一次发作持续30min 。
二、脑电图的监测时间常规60min 的脑电图用以评价新生儿的脑电背景、评估胎龄或指导预后已经足够。
但60min 的监测时间对筛查高危新生儿是否有惊厥发作往往不够,最好能监测24h 。
有研究表明,24h 脑电监测几乎可以捕捉所有的惊厥发作。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密切相关。
方法:记录100例新生
儿惊厥的脑电图的特点并收集其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100例新生
儿惊厥的脑电图异常率为28%。
异常者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波及单节律性放电,少数为低电位异常、平坦波异常。
结论:新生儿惊厥及癫痫、颅
内出血等肯定的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高,其他则较低。
脑电图动态观察发现,其
结果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新生儿神经系统,惊厥,后遗症,脑电图。
惊厥是新生儿期最多见的急性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及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为优生优育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现将50例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及其临床观察结果报告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00例新生儿惊厥系本院近几年收治的患儿,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其
中颅内出血18例,癫痫12例,窒息7例,硬膜下积液3例,代谢性紊乱2粒,感染性疾病20例,其他病因4例(新生儿黄疸,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脑穿通畸形各1例),原
因不明15例。
对其中41例患儿进行了临床随访,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岁。
随访结果痊愈,神经系统后遗症(如仍有抽搐发作或智能、语言、肢体活动障碍等),死亡三种情况。
1.2 方法
脑电图检查:全部病例首次脑电图均在临床惊厥发作后1周内进行。
其中有29例患儿还
进行脑电图复查及临床随访:颅内出血7例,低钙7例,癫痫5例,硬膜下积液1例,肺炎
1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不明原因4例,窒息2例,感染后中毒性脑病1例。
2.结果
2.1脑电图异常率及异常表现:100例新生儿惊厥首次脑电图正常72例,异常28例(28%)。
脑电图异常表现中,痫性放电25例,常呈阵发性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及棘-
慢综合波放电,两侧半球交替出现,局灶不显著者10例,低电位异常2例,平坦波1例。
2.2首次脑电图变化与病因的关系,癫痫脑电图异常率75%为最高,其次颅内出血38.9%,而感染性疾病5%,硬膜下积液、其他疾病所致惊厥脑电图异常率较低,代谢性疾病及病因不明患儿脑电图异常率介于两者之间。
2.3随访与预后:1.首次脑电图结果与预后:首次脑电图异常者21例中,治愈14例,后
遗症7例(33.3%);首次脑电图异常者,20例中,治愈12例,后遗症7例,死亡1例。
后
遗症及死亡者占66.7%。
2.脑电图动态变化与预后:首次脑电图正常者11例中,复查中8例
脑电图仍正常,临床随访5例痊愈,3例有后遗症(智能落后),其中颅内出血1例,窒息
1例,不明原因1例。
复查中3例脑电图较为异常者,其中1例右侧硬膜下积液。
脑电图出
现右额中央区痫性放电,临床也有相应左侧肢体惊厥发作,以后随访确诊为继发性癫痫。
1
例新生儿癫痫首次脑电图正常,以后患儿频繁痉挛发作,脑电图示高峰节律紊乱波形,临床
诊断为婴儿痉挛症;另1例低钙,脑电图为轻度慢波增多,但临床一般情况可,惊厥停止。
首次脑电图异常19例中,脑电图恢复正常13例,临床随访11例痊愈,2例有智能落后后遗症,此2例均为低钙合并有小头畸形患儿。
复查中脑电图持续异常者6例,其中5例(低钙
2例,癫痫2例,中毒性脑病1例)预后差,仍有抽搐发作,1例(颅内出血)发作减少,
病情在好转中。
3讨论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常见症状,其发作形式不完全,
不典型,有时难以辨认,易延误诊断,脑电图检查对新生儿惊厥诊断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具,尤其对一些临床上可疑的惊厥患儿作用更大。
本文常规脑电图首次记录异常率为28%,多数
表现为痫性放电(89.3%),但新生儿惊厥脑电图异常率仍低于一般癫痫患者阳性率,后者常规检查有50~70%的异常率。
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有密切关系,本文观察发现,以癫痫、颅内出血等肯定的
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最高,而对一些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其他疾病阳性率较低。
因此,在新生儿若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变化时,尤其当持续异常存在者,应首先考虑脑器质性损伤疾
病可能。
不明病因15例患儿中,有3例出痫性放电,其中2例经补钙治疗后好转,脑电图恢复正常,可能系低钙所致。
1例脑电图持续异常,并伴临床频繁发作,最后诊断为继发性癫痫。
因此,当脑电图持续出现痫性放电异常时,应警惕脑器质性损害可能。
随访发现,首次脑电图阴性者约有1/3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而首次脑电图阳性者
上升至2/3,尤其当出现平坦波、低电位异常及频发的灶性痫性波更应密切观察。
总而言之,脑电图检查对新生儿惊厥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价有其不可忽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自励.新生儿惊厥的现代诊疗.临床儿科杂志.1991.9(3):196
2.蔡云成等.新生儿及幼婴惊厥疾患脑电图及预后价值.脑电图学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