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女性的家庭地位
- 格式:pdf
- 大小:420.02 KB
- 文档页数:5
从《摩奴法典》看古代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张琦*目次一、引言二、古印度妇女的政治地位三、古印度妇女的经济地位四、古印度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五、古印度妇女的宗教与文化地位六、古印度妇女的整体地位与个体地位的差异七、结论一、引言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总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各自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例如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古希腊的德拉古法典等。
因此,在这些法律中,不仅充分体现出其自身的意志,同时也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该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基本状貌。
于是,法典就成了人们研究社会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在研读古代印度《摩奴法典》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女性学者,我对法典中有关妇女地位的“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仔细阅读法典有关妇女地位的规定基础上,我撰写了本文,以期探讨古代印度妇女地位问题。
若有不当之处,望各位同仁不吝指正。
《摩奴法典》,又译《摩奴法论》,大约汇编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作者摩奴托名于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全书分十二章,共二千六百八十四颂。
①前半部分以婆罗门为主要对象,论述了印度教徒一生中四个阶段(梵行期、家居期、林局期和遁世期)的行为规范;后半部分以刹帝利为主要对象,论述了国王的法。
全书内容涉及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量论到了宗教仪节、道德法律、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外交等。
对于编篆的目的,该法典毫不隐晦地宣称:是“为了在应有的次序上确定婆罗门的义务与其它种姓的义务”,并且还要“永远一心遵守它。
”②由此可见,法典的核心内容是维护古代印度的种姓制。
两千多年来,《摩奴法典》曾是印度社会立法的基础,其中部分法律规范在现代印度仍然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一个阶级或阶层的社会地位如何,通常能从其在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宗教地位以及它在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上来寻找答案,所以,本文在研究古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时,主要从古印度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及宗教与文化地位等方面进行考察。
古印度深闺制度有多可怕古印度的深闺制度是指女性被禁锢在家中,不准出门,不准与外界交流的一种封建社会制度。
这种制度在古印度被广泛实行,对女性造成了极大的剥夺和压抑,从多个方面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可怕的。
首先,深闺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自由和权利。
按照深闺制度,女性被认为是柔弱、需要男性保护的存在,因此她们被限制在家中,不得与外界接触,不得参与社会生活。
她们不能上学接受教育,不能参与政治决策,不能工作赚钱,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伴侣。
她们的一生几乎完全取决于父亲或丈夫的意志。
其次,深闺制度强化了家族的封建统治和男权文化。
在古印度社会,男性被视为优越的存在,女性则被视为附属物。
深闺制度使得这种男权文化得以传承,女性被经常看作是家族的负担,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生育儿子继承家产,为家族延续血脉。
女性在这样的制度下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受到严重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第三,深闺制度加剧了女性的身心压力和健康问题。
被禁锢在家中,女性没有机会接触外界,没有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她们的社交圈非常狭窄。
这样的环境容易导致她们产生孤独、沮丧和无助的情绪,甚至可能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此外,婚姻制度的压力也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她们要忍受婆婆的命令和家族的期望,而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被忽视和压抑。
最后,深闺制度也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由于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无法发挥作用,古印度社会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很多才女和有能力的女性因为深闺制度的限制,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浪费。
这无疑是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阻碍。
总之,古印度的深闺制度给女性带来了严重的剥夺和压抑,限制了她们的自由和权利,加强了男权文化和封建统治,造成了女性身心健康的问题,妨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这种制度不仅可怕,也是对人权和平等的严重侵犯。
现在的印度社会虽然对此有所,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更多的努力来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女性解放。
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的历史考察印度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的古老国家,其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一直备受关注。
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和妇女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变迁和演化。
通过对印度古代文献和历史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印度古代婚姻制度与妇女地位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中,居首的是“婚姻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将社会分为四个主要的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陀和苏德拉。
这些种姓在婚姻中有着明确的规定,通常是只与同种姓人士结婚。
种姓制度的约束力非常强大,违反这一制度将会面临社会的强烈谴责。
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选择自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家族的纯洁性和传承财富的稳定性。
在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中,爱情婚姻并不被重视。
相反,婚姻主要是为了家族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进行的。
父母通常会为子女选择合适的伴侣,而儿女之间的意愿往往是被忽视的。
这导致了许多婚姻并不是基于真爱和相互理解,而是基于社会规范和家族压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对婚姻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爱情婚姻逐渐受到接受和认可。
婚姻制度对印度妇女的地位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印度,妇女被认为是家庭的财产,需要服从丈夫和家庭的意愿。
她们的权利受到限制,没有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的机会。
她们的地位和尊严往往是根据她们的丈夫、婆婆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来决定的。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妇女还可能被迫接受继室的安排,以确保家族的延续和财富的传承。
然而,虽然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地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女性一直被压迫和被束缚。
在古代印度,妇女仍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例如,在一些教派中,女性被允许参与宗教仪式和举行婚礼。
另外,印度著名的一些女性学者、作家和政治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的地位,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做出了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社会逐渐开始重视妇女的地位和权益,并在法律和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例如,在1956年颁布的《印度社会法典》中,明确规定了婚姻和家庭法律,保护了妇女的权益。
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种姓制度作为印度社会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组织形式,自古以来便深刻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
种姓制度的起源祭司(婆罗门):从事宗教仪式、教育和知识传播。
武士和统治者(刹帝利):负责保护社会和治理国家。
贸易者和农民(吠舍):从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
劳工(首陀罗):一般从事体力劳动和杂务。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简单的四分法逐渐演变成复杂的种姓系统,形成了数以千计的子种姓,每个种姓都有其特定的职业、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这种分级制度不仅限制了个人的职业选择,还加强了家族和群体之间的隔离,使得不同种姓之间的流动性几乎消失。
经典时期与种姓制度的发展在古代印度,随着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思想的发展,种姓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
尤其是在佛教兴起之后,很多关于平等和解放的思想给种姓制度带来了挑战。
然而,尽管有反对声浪,但当地的王朝与统治者往往还是会保护并强化这种制度,以确保统治秩序。
在《摩奴法典》中,种姓制度被进一步规范化。
该法典不仅规定了各类种姓的职责,还明确了违反种姓法则可能面临的惩罚。
在这一时期,妇女往往被排除在教育和公共生活之外,她们的地位相对较低。
中世纪时期与外来冲击进入中世纪后,随着穆斯林政权如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的建立,他们对印度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这个时期,有不少人试图通过宗教融合来减轻种姓壁垒。
例如,锡克教提倡人人平等,并试图打破种姓造成的人际隔阂。
然而,在整体上,看似外部冲击并没有较大程度地削弱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反而因地制宜,形成了一些新的融合模式,同时增加了社会复杂性。
新的统治者有时依然会利用种姓制度来确保其权力基础,比如通过封赐土地给属于高种姓的人,以此来赢得支持。
殖民黑暗与现代化进程19世纪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他们对传统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加以利用。
印度女性的苦难生活:男权社会的父权制,绝对服从男性的畸形洗脑多年前,一部由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主演的《摔跤吧!爸爸》一经播出,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当然,在这部电影成功的背后,也同时给很多的观众们带来了一个极具讨论性的话题——女权。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讲述了女性为了争取命运的自主权,而为此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作为一个全国冠军,阿米尔·汗饰演的父亲因为家人和经济的原因,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摔跤事业。
他希望通过培养自己的孩子,为国家夺得一枚世界级金牌。
当他看到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后,便执意剪掉了她们的长发,开始严格地训练她们去和男人摔跤。
按理说,传统意义上的印度女性从小就要学会操持家务,讨好家人。
并且,在她们还未成年的时候,可能就得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丈夫。
可是,这两姐妹的命运却和大多数印度女性截然不同,她们因为摔跤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也因此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那么,在印度那样的国家,女性的地位到底有多低呢?印度,是一个宗教遍布的国度。
其中,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就是融合了婆罗门教和佛教等教义为一体的印度教。
直到现在,其信徒人数依旧占据了印度总人口数的八成以上。
可以说,印度教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其宗教教义的竞相争夺是非常激烈的。
最终,婆罗门教在印度教中留下的印记和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和深远的。
事实上,古时候的印度女性和男性一样,她们都能接受教育,在婚姻中也能享有绝对的权力。
那时候,她们不仅可以随心选择自己的配偶,还能够享有继承家族遗产的权利。
然而,随着婆罗门教的逐渐深入与成熟后,印度女性的地位便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婆罗门的宗教理念中,女人天生就是属于男人的,而女性更被他们看作是一种不洁净的存在,会造成男性的堕落。
同时,也认为女性是罪恶邪淫的源头所在,是悲伤的源泉。
在宗教的加持下,“男优女劣”的观念就更加深入到了印度的社会和生活中。
因此,他们不再允许女性参加盛大的宗教活动,也不允许来月事的女性进入宗庙。
印度女人地位为什么低印度女性地位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种姓制度和嫁妆制度的影响:印度有着严格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导致女性择偶面窄,种姓制度使得男子可以选择比自己种姓低的女子为妻,但女子则只能选择比自己种姓高或者相同的男子,这就和“剩女”是一回事。
在不同的种姓之间,女性的婚姻选择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种姓的妇女无法享受到平等的婚姻权益。
例如,婆罗门种姓不可离婚,寡妇不可再婚,而其他种姓的妇女则可能在第一次婚姻后仍有再婚的机会,尽管这种情况在社会上不太被认可。
2.宗教信仰的影响: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该宗教的理念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这已经成为了印度人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在这种宗教文化的熏陶下,女性的地位自然会被降低。
而且印度的嫁妆制度不同于中国人“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的风俗,印度正好相反,男人一辈子重大责任中有嫁女儿这项,是被写进宗教法典的,如果他不能把女儿嫁出去,他就失责,这也是印度父亲们经常倾家荡产也要给女儿做陪嫁的原因,也是一个很令人深思的恶性循环。
3.经济水平低下: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农业维持生计。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男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体力劳动,因此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较高。
同时,教育资源的匮乏也导致了许多人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巩固了性别间的不平等。
4.历史文化因素:印度的历史文化中存在着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对女性的地位产生影响。
5.社会习俗和法律环境:印度的一些社会习俗,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对女性权益的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此外,尽管印度宪法保障了男女平等的权利,但在实践中,这些法律条款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综上所述,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种姓制度、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和法律执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印度女性地位的变化——兼论印度英语小说中的妇女问题作者:杨晓霞来源:《东方论坛》 2015年第4期杨晓霞(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摘要:吠陀时期印度妇女的地位较高,而后不断降低。
印度独立后,印度妇女开始从沉默到为权利而战,她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反对男权、反对霸权。
印度英语小说很好地反映了印度妇女地位的这一变化,尤其是女性作家的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她们内心的挣扎和迷茫,痛苦和反抗。
关键词:印度;英语小说;妇女地位;自我意识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15)04-0063-05收稿日期: 2015-04-1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族与文化认同——印度英语小说研究(1947-2010)”(批准号:13YJC752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晓霞(1977-),女,山东泰安人,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印度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印度妇女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妇女一样,在长期以来的人类各种活动中,她们并没有被平等对待,不停地遭到排斥、压迫和伤害。
在生活中她们被单方面要求需具有牺牲精神、绝对服从、过度的忍耐和必要的让步。
缺乏这些美德的妇女,会被指责为悍妇、妖女,或其他类似的贬义称呼。
印度妇女忍受着精神创伤,努力挣脱这种顺从地位,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一、顺从忍耐:早期印度妇女的处境根据史学家A.S. 阿勒塔卡尔、拉梅什·查特尔· 达特和S.R. 萨斯特利的说法,公元前2500 年到公元前1500 年的吠陀时期,印度妇女一度在宗教、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得到了尊重,她们被赋予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各项工作。
她们享有发展其才能的自由,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自主选择人生伴侣。
但是在这之后,印度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
到了阿闼婆吠陀时期,人们对于儿子极为偏爱,并声称儿子是让他的父亲摆脱地狱的救世主。
有哪些改变历史的女性?在过去1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男性当权,但是也有极少数女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她们是谁?又如何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留下印记?刻下名字的大祭司——恩西杜安娜恩西杜安娜(公元前2285-前2250)是一名女祭司、诗人、公主,也是第一个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作家。
恩西杜安娜是两河流域阿卡德帝国创立者萨尔贡大帝的女儿,除了身为公主外,她还有一个至为显赫的身份——最高大祭司。
尽管萨尔贡大帝统一了中部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南部的苏美尔文明,但两国人民需要融合成一个帝国。
恩西杜安娜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力,成为了帝国统治者任命的最高大祭司,用自己的宗教势力和影响团结着两国人民,使国家安定平和。
此外,她还协助自己的父亲——国王处理农业和渔业的事务。
但恩西杜安娜不仅在政治上显示出了不起的能力,她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被认为是第一个在自己写的作品上署名的人,而之前的著作一般都是匿名。
在那个时代,当然会存在宗教颂诗、哀歌、诗歌等文字作品,但这些主要是集体的努力汇集的作品,并非个人著作,而且大部分是通过口口相传延续下来的。
恩西杜安娜最先开始将宗教颂诗以个人标注和解释l245管线管在湿粘的土片上记录下来,并赋她的个人签名,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几千年来,女性是没有“我”这个概念的,在恩西杜安娜生活的历史时期更是如此。
然而,恩西杜安娜突破了这个禁忌,以“留名”这种方式宣称和标志自己的工作和作品。
她去世后的半个世纪,文士们仍然在抄写她的作品,可以显示出她在历史长河上的重要性。
扭转女性地位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公元624-705)是中国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且是公认的杰出政治家。
在欧洲历史上,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跌宕起伏的状态,而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则一直很低。
女性就像是弃婴一样的受害者,几乎所有的措施都在限制她们,比如她们被排除在古代中国的政治过程之外,不得参政议政,没有财产权,没有继承权等等。
所以在古代中国,女人要在政治社会中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
浅析印度妇女地位变化演变作者:高梦阳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9期[摘要]印度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后,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印度妇女的地位有了相对的提高,但由于印度教对印度社会根深蒂固的影响,几千年来对女性有着天然的宗教歧视,时至今日印度妇女仍然没有摆脱数千年来的束缚,各种摧残女性的社会陋习在印度仍旧屡见不鲜。
如今,像寡妇殉夫制、童婚制以及嫁妆制等泯灭人性的风俗仍然死而不僵。
在笔者看来,印度妇女地位低下等问题表面上看是宗教问题,其本质就是经济利益问题,并阻碍着印度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妇女解放陋习宗教歧视中图分类号:K35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9-0295-02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有大约十亿人信仰,其中的九亿五百万居住在印度,印度教作为印度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宗教,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对妇女地位的影响更是延续至今。
近代的印度沦为殖民地后经历了漫长的世俗化过程,而如今的印度妇女地位与数千年前相比究竟又有多少变化呢?一、传统印度教社会下的印度妇女近年来,各类媒体都相继报道了印度发生的多起针对女性的骇人听闻的性侵案,一时间这个自诩为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由于类似的事件现在常被称为“强奸之国”。
印度的性侵现象之严重,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根据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在印度日常英语中甚至有个专门的说法“戏弄夏娃”(Eve-teasing),就是特指各种性侵——从口头性骚扰到性袭击。
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的数据,印度记录在案的强奸案件由1971年的2487起增至2011年的24206起,增长率为873.3%。
比较而言,谋杀案件在从1953至2011年的近60年间里的增长率为250%,远不及强奸犯罪率的飙升。
平均下来,在印度每3分钟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强奸案。
印度宗教论文:宗教对妇女地位的作用探析(共7300字)本文雅利安人重视对女性的教育,婚前由父亲教导,婚后丈夫是妻子的老师,丈夫教妻子“吠陀”知识是一种责任。
在婚姻家庭中,女性有自己择偶的权利,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权。
女性的地位基本和男子持平。
但是这时也出现了对女性的负面认识。
比如说雪山神女,在神话中,雪山女神帕尔瓦蒂是大神湿婆的妻子,她具有温婉贤淑的一面,也是嗜血、残忍的复仇女神,于是在后来的印度教中雪山神女的化身出现了最凶猛最恐怖的黑女神伽梨。
还有前面提到的被很多诗歌赞美的黎明与朝霞女神乌莎斯,她是吠陀时代早期特别受欢迎的女神。
在故事中,乌莎斯的牛车被因陀罗摧毁狼狈逃跑,诗人就对她进行嘲讽,这说明,乌莎斯女神的地位降低,而且受到了挑战。
表现在世俗上,则是印度女性地位也逐渐降低。
说明在早期吠陀时代,妇女有一定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后来的父权制社会文化传统中,妇女落到了低男人一等的从属地位。
世俗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婆罗门教使印度女性在吠陀时代早期所拥有的权利和荣耀基本丧失,地位日益低下。
吠陀时代后期,婆罗门教认为女性是悲伤的源泉,是不洁净的,会引起危险,女性不准学习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也不许参加宗教方面的一切活动。
婆罗门以宗教的方式规定了男优女劣,导致女性受到歧视,在《阿达婆吠陀》中就记载着当时有男胎代替女胎的祈祷仪式。
早期吠陀时代以肤色为差异确定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
后期吠陀时代种姓差异进一步加剧,产生了诸多亚种姓与贱民的区别。
在种姓制度下产生了相应的“种姓婚姻制度”。
为了维护种姓的纯洁,只许在同种姓内部通婚,同种姓的各副种姓之间可以互相通婚,但是不能和副种姓以外的人通婚。
允许“顺婚”,即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禁止“逆婚”,即较低种姓的男子不能娶高种姓的女子,否则高级种姓的人会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所生的子女也会沦为最低种姓。
由于“顺婚”的存在,许多低种姓的女子和有女儿的家庭,都想通过婚姻和联姻的方式来改变低种姓状况,从而改变命运,于是女性一心想嫁个高种姓的男子,女儿的父母亲族一心想有个高种姓的家庭,结果在社会上出现了你争我夺、高价购买新郎的风气,高种姓的男子趁机索要高额嫁妆,为了达到改善命运或者通过联姻改变家族命运,女方不得不出高额嫁妆以满足男方的需求,一些贪婪的男方家庭,婚后还向女方索取嫁妆与钱财,有的人因得不到满足,竟将媳妇活活烧死。
浅谈印度妇女地位的变革【摘要】印度妇女的地位受历史上印度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地位的低下,妇女的屈从由来已久。
但是,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甘地领导的国大党推进的民族解放运动,印度妇女的地位发生变革,特别是近代的印度妇女,为争取改变社会地位的斗争更加激烈。
【关键词】印度妇女;历史时期;地位变革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有的印度文化,其中妇女的地位和遗俗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印度的种姓制度涵盖了印度社会的政治需要、宗教信仰、历史遗传、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子,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社会的妇女更是这种制度下的“囚徒”,在父权制社会体制下,印度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是必然的。
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印度妇女与印度社会有识之士,为改变印度妇女的地位,却做出了不懈的斗争。
一、历史上低下的印度妇女地位回顾印度的历史,残害女婴、一夫多妻制、身闺习俗、殉葬习俗等迫害妇女的方式在宗教和文化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身闺习俗就是为了保持妇女的纯洁,用布料把妇女包裹起来,以防止非本族男性看见,这个习俗在许多印度的穆斯林社区依然存在。
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习俗本身就是对妇女的歧视和迫害。
殉葬是印度教的另一个传统,根据这个传统,妇女要在丈夫去世后陪同丈夫一起火化。
印度的很多知识分子认为殉葬是妇女对丈夫表达忠诚的勇敢行为。
印度婆罗门祭司们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根据吠陀经典并融合传统习惯编成了《摩奴法典》,该法典对印度妇女一生各个时期的义务和责任、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等方面以法律的形式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它给古代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做了本质定位:屈从和低下。
二、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妇女地位的变化18世纪50年代末,印度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统治者谨慎地避免介入印度人的传统生活,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统治。
印度本地头领为了能够按照本地的传统方式生活,普遍地向英国统治者进贡。
但这种统治理念到了19世纪30年代开始发生急剧变化,当时本迪克勋爵上任,他采取更具干涉色彩的政策,开始废除殉葬制度、禁止残害女婴等。
印度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历史考察作者:刘黎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02期【摘要】自世界近代史开始后,欧洲资本强国率先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世界诸文明社会体系都受到了剧烈冲击,印度文明也未能例外。
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独特的宗教、种族制度对印度妇女社会地位的塑造极为深刻。
然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客观上有利于印度妇女社会地位的相对改观,这是一种“不自觉”的历史行为。
【关键词】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妇女社会地位变迁在世界近代史上,英国率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进行工业革命,踏入近代社会,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本性”需要,牵引着英国进行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运动,印度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前殖民时期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南亚次大陆的地理与文明状况。
南亚次大陆在地理学意义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其历史发展长河中,印度次大陆的征服者与统治者从西北鱼贯而入。
征服者不断地带着自身的“文明”进入印度,建立王朝或者帝国,随即又被另外的征服者所征服,印度成了文明的大汇聚之地,同时她对异民族及其文化的同化方式主要不是“融合”,而是将异民族要素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与核心民族与核心文化并立存在。
①它们各自都保持了相对独立性。
印度独特的地理结构及其文明传统交织作用,使诸多文明在这里能够相对独立地共存共生,在血缘、婚姻、等级、职业等方面都形成了空前的隔离。
南亚次大陆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印度多元和相对隔离的文明形态,催生出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涵盖了印度社会的政治需要、宗教信仰、历史遗传、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子。
印度社会的妇女便是这种制度下的“重要囚徒”,它脱胎于宗教,随后又融入了不同的文明因子,在父权制社会体制下,印度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是必然的。
殖民前印度妇女的社会地位。
与后来印度社会历史中的妇女相比,吠陀时代早期的妇女可以参与诸多的社会活动,还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有一定的地位。
但从吠陀时代后期的文献资料看,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而急剧的变化,“儿子对父亲来说是一条救生船,在他身上有着无暇的天堂世界,女儿是悲伤的源泉”②,这在婆罗门祭司们大约于公元前2至公元2世纪根据吠陀经典并融合传统习惯而编成的《摩奴法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印度女性的地位到底有多低?从多个方面来聊聊现今的印度虽然和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印度有一定区别,但遗留下来的古印度文化,仍让这个国度充满神秘色彩。
但是,走进现代文明的印度,还存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陋习,例如,女性在印度的低地位,以及引发的众多恶劣的事件,就极受世界关注。
英国教授罗思义就曾公开表示过:“若印度女性被允许移民到中国,我保证数亿人渴望来中国。
”英国教授罗思义01 种姓婚姻制度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的国度,宗教和印度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佛教便起源于印度。
佛教是提倡男女平等的,也就是众生皆平等,但现今的印度,继承的并不是佛教这种先进的观念。
在印度,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是印度教,信徒大约占印度人口总数的八成以上,这是融合婆罗门教、佛教等教义为一体的印度本土宗教,其中,婆罗门教对印度教的影响是最大的。
婆罗门教认为女性是罪恶的,是邪淫的源头,会造成男性的堕落,女性不允许参加盛大的宗教活动,来月事时的女性不允许进入宗庙。
古代的印度,女性和男性一样能够接受教育,但在婆罗门教日渐成熟之后,女性便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截止至2015年,印度女性文盲数量超过了一亿八千万,教育权的不平等,导致了女性全无经济地位,家暴、性侵、司法不公等问题便接踵而来,在文明尚未开化时,失去丈夫的寡妇甚至要被活活烧死殉葬。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当地土著之前,印度女性的地位还是同男性一样的,但在母系社会的痕迹被渐渐消除后,女性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女性受到的压迫日益严重。
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便把雅利安人和被征服者分为两个阶级,这便是种姓制度的雏形。
众所周知,后来的种姓制度便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种姓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首陀罗是印度地位最低的一部分人口,大多是奴隶。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绝大部分权利都掌握在高种姓者手上,低种姓者便世世代代只能从事底层的工作,而种姓制度也和宗教一样,成为加在印度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锁。
古代印度的性别与家庭关系研究在古代印度,性别与家庭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印度教教义中可以看出,性别是一种被重视和强调的社会区分。
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有着明确的角色分工,这种分工在印度传统社会中被视为自然和不可动摇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家庭结构与性别角色的分化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印度的性别观念。
在印度教的经典文献《吠陀经》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配偶和家庭的主要财产。
在婚姻中,女性被认为是丈夫的财产,并且应该依靠男性来生活。
此外,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也被强调为服从、忠诚和依赖。
这种性别观念的核心是女性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中被视为次要和弱势。
然而,事实上,古代印度的家庭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虽然男女角色的分工明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没有权力或地位。
在一些王宫和贵族家庭中,女性可以担任重要的政治角色,如王后或王太后。
她们在家庭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并且可以在政治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表明,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女性在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地位是可以变动的。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是婚姻制度。
在古代印度,婚姻制度被视为一种社会和家庭的组织形式,通常由父母或家族的长辈来安排。
男女双方的父母会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考虑的因素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和财富。
婚姻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和经济联姻,而个人的意愿和感情往往被较少考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印度的婚姻趋向于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感情。
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自由选择自己的伴侣,而不再受父母或家族的束缚。
虽然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仍然存在,但这种变化表明了个人意愿和爱情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性的增加。
除了婚姻制度,性别角色在古代印度的家庭中也在发生变化。
虽然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家长,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现代印度女性在教育和职业方面的机会更多,她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
许多女性在社会、政治和商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超过男性。
试析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女性的家庭地位
许静
【期刊名称】《钦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6)1
【摘要】印度莫卧儿王朝时期,不同阶层女性的家庭地位是不一样的:作为母亲,尤其是生了儿子的母亲,她们很受尊敬;作为女儿,她们从一出生就不受欢迎;作为妻子,皇室和贵族女性生活富裕,但受到很多约束和限制,中下层女性由于生活所迫,必须与丈夫一起劳动、养家糊口.莫卧儿王朝时期女性家庭地位是男权的体现.
【总页数】5页(P115-119)
【作者】许静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51.32
【相关文献】
1.AI Thani系列珠宝:从伟大的莫卧儿王朝到印度王公 [J], ;
2.建筑风格与组织文化——基于印度莫卧儿王朝与英国统治时期的比较 [J], 俞熔
3.蒙古风格的莫卧儿王朝印度细密画 [J], 狄波拉·丝瓦罗;毛铭
4.印度贾汉吉尔时期莫卧儿玉器艺术风格探究 [J], 张煜
5.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兴衰及其历史地位 [J], 李文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印度人会不会把莫卧儿王朝当成历史上的正统王朝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其实就是中国的元朝在印度的翻版。
莫卧儿王朝由入侵印度的蒙古人建立,比清朝早建立100多年,当然也比清朝早灭亡大约100年,而且据说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还被流放到了缅甸。
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是中亚的蒙古人,不知道印度人会不会像对待阿育王的孔雀王朝那样,把莫卧儿王朝看成是他们印度史上的正统王朝。
?莫卧儿王朝(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8年)是成吉思汗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卑尔,自乌兹别克南下入侵印度建立的印度封建王朝。
“莫卧儿”意即“蒙古”。
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
是一个伊斯兰教封建王朝。
巴卑尔逝世后,其子胡马雍在1540年为苏尔王朝的舍尔沙战败,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随即重整兵力,于1555年卷土重来,恢复了帝国。
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
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并彻底废除已经有名无实的帝国。
上层建筑是穆斯林的,而基础则是印度教的。
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分裂后,一个突厥化的军事贵族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囊括中亚与中东的大部分区域。
十五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分裂后,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被乌孜别克人逐出中亚,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后所建。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
1526年,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
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
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
古代北方民族妇女社会地位、作用的历史考察
王宏刚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1()4
【摘要】我国曾建立过国家政权的北方民族中,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母权遗迹和女神崇拜习俗。
随着社会的进程,在这些民族的妇女中,出现了很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他们在向文明门槛过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总页数】4页(P99-102)
【关键词】北方民族;母权遗迹;妇女作用
【作者】王宏刚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印度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历史考察 [J], 刘黎;
2.唐代北方游牧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从唐朝公主出嫁回纥的婚礼谈起 [J], 林欢
3.试析古代两河流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以大母神与世俗妇女为考察中心 [J], 李海峰;宋娇;;
4.印度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的历史考察 [J], 刘黎
5.论北方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作用 [J], 李丽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