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嫁妆制度根源的剖析-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印度教的婚姻制度印度是个相对于世界来说,是个较为落后的国家,社会管理并不那么严谨,那么,对于印度的婚姻你是否了解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印度教的婚姻制度,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教的婚姻制度众所周知,印度社会历史发展迟缓,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的特点,婚姻生活是其典型的表现。
在印度婚姻制度中,宗教性一直比较明显。
由于其高度的属人性缘故,虽然在英殖民统治期间就已对此领域进行了改革,但变革的成果并不显著,主要是仍不能摆脱宗教化的色彩,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仍旧遵循原有的宗教规范。
所以现代印度政府一直在为消除传统的婚姻陋习在不懈地努力着。
他们将英国等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印度民主政治。
在这种政治背景之下,新的婚姻制度改革随之展开,使印度的婚姻制度走向现代化。
二战以后,一系列的主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国家的法律模式,建立了自己的法律体系。
在属人法领域,不仅着力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而且全面推行一夫一妻制,这在一直有着一夫多妻传统的环境里,影响非常广泛,也使得法律的世俗化进程明显加快。
就印度而言,总体看来,在现代婚姻制度中,宗教法的地位在不断下降,世俗成文法的地位在上升。
特别是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进一步消除属人法特别是印度教法的混乱状况,扫除法律制度现代化的障碍,1955年一1956年间,先后整理、编纂和颁布包括《印度教徒婚姻法》在内的《印度教法典》。
也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一系列婚姻成文法。
这里,独立后的印度继续沿用殖民地时期的法律体系,并且继续参照英国的相关法律构建本国的法律,即使是属人性较强的婚姻制度领域也一样,1955年印度教婚姻法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1950年英国婚姻法的规定。
而且,为了与1950年英国婚姻法的变革保持一致,在1976年对1955年印度教婚姻法进行了修订,使印度在婚姻法制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47年,独立后的印度,通过颁布国家大法的形式选择了英国式的政治体制——议会民主制,并始终坚持议会民主制,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宽松的政治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广大妇女纷纷要求政府提高自己的地位。
印度的婚姻印度的婚姻作者:空心香水前言即使生活21世纪,我们依然对当代印度的婚姻倍感神秘,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曾经出现在公元之前史上的的种姓制度、嫁妆规则、一夫多妻、童婚、殉葬,种种陋习居然一路传承到了现代,并且于愈演愈烈。
翻开印度报纸,嫁妆案触目惊心,特别是在北方邦,75%的婚姻问题与嫁妆直接相关。
几乎天天都有相关悲剧的报道,有些人命案甚至发生在高学历高职位人群当中。
据统计,每年约有9000名印度妇女因为嫁妆达不到婆家要求而丧命,2000年新德里平均每12小时就有一名女子因为嫁妆问题而被活活烧死。
女方家长倾家荡产筹集嫁妆,年轻男子明码标价:从20万到1000万卢比(120万卢比相当于2.5万美元)不等,实物包括手提电脑、手机、家庭影院、数码摄像机、微波炉、纯平数码电视、全套珠宝首饰、欧洲蜜月旅行、中型汽车和、一套房子等等,而且价格还呈不断上升趋势。
有印度学者甚至认为嫁妆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收入再分配调节手段,大量的金钱从女方家长那儿流到了男方的家庭和亲戚手中。
印度在1757年后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后来开始推行了英国的法律。
1831年废止了殉葬制。
到1947年独立后,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全国并不统一。
各教依据教规行使。
1954年颁布了特别婚姻条例,规定同宗教的人或不同宗教的人通婚,以民事登记婚形式或按照条例认可的宗教仪式举行婚礼。
1955年,颁布了印度教婚姻,废止种姓家庭制度;1961年颁布《反嫁妆法案》;1978年颁布了禁止童婚补充条例。
但现实生活中,法律是很难改变习俗的。
例如,有一媒体报道了在1983年5月17日,印度就有1万名儿童的举行了集体结婚;1993年的《印度斯坦时报》还刊登了比哈尔邦一个60多岁的部落酋长先后娶几十个妻子的故事,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妻子只有18岁;2006年5月的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了当月发生的印度寡妇殉葬事件。
这些情况似乎都说明了在婚姻方面,印度仍旧延续着古代的制度,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曾并轨。
在印度,婚姻和家庭观念与中国有何异同?
婚姻观念
1. 印度人崇尚婚姻缘分,传统上婚姻是由父母和长辈安排的。
而中国
延续了传统婚姻的同时,也在逐渐接受爱情婚姻的观念。
2. 印度的婚姻通常会涉及到大量的嫁妆和彩礼,这也是投资大的一个
原因。
相比之下,中国的婚姻欠缺了这种奢华的“嫁妆文化”。
家庭观念
1. 在印度的家庭中,家长的地位非常高,成年子女会继续和父母同住,直到结婚后才会离开家庭。
这和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有些相似,但是
中国的新一代越来越倾向于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
2. 在印度家庭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往往会在婚后移居到丈
夫的家庭中,并会在丈夫和家公公婆婆的家中扮演次要的角色。
反观
中国,由于女性地位的提升,已经开始流行丈夫和妻子一同住在自己
的家中。
结语
印度和中国都是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在婚姻和家
庭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自
的观念也在逐渐地与世界趋于一致,越来越趋向于平等和开放。
印度嫁妆制度根源的剖析2019-04-18前⾔⾃1961年尼赫鲁政府颁布《嫁妆禁⽌法》以来,⽆数的国际⼈道主义者和印度国内有识之⼠⼀直都在致⼒于改善妇⼥的社会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但是在国家⽴法与宗教私法的交互碰撞,传统习惯和⾃主意识的不停⽃争,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和保守蒙昧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屡屡受挫。
印度妇⼥,尤其印度教妇⼥的社会和家庭地位不但没有随着社会⽂明的进步⽽得到改善,反⽽在部分偏远地区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嫁妆制度这⼀套在印度⼥⽣脖颈上的枷锁不但未能消除,反⽽在部分⽃⽓愈演愈烈,成为改善妇⼥地位运动的绊脚⽯,也成为严重影响印度⽂明进步的桎梏。
但是没有⼀种现象会⽆端产⽣、⽆故发展,嫁妆制度屡禁不⽌、愈演愈烈的背后⼀定也是有着潜藏于⽂化深处的多⽅⾯、深层次的原因的。
⼀、嫁妆制度屡禁不⽌的根源(1)爱和虚荣嫁妆制度顽疾久治不愈的⾸要原因是⽗母想通过把⼥⼉嫁到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式来为⼥⼉将来的幸福提供⼀份保障,同时通过与富⼈家庭联姻的⽅式来提⾼⾃⼰的社会地位、增加些许优越感,为此他们愿意满⾜男⽅家长提出的所有嫁妆要求。
还有少数⼈即使负债累累也要超额赠送⼥婿嫁妆,以此来向街坊邻居和⼥婿⼀家的亲友显⽰⾃⼰家底殷实、社会地位也不低。
其实这⼀切都是虚荣⼼在作祟。
这种错误的虚荣⼼不但会使这部分通过借钱来超额付给⼥婿嫁妆的家庭⾯临着此后⼀⽣都被债务压得翻不了⾝的命运,⽽且还会引起多⽶诺⾻牌效应。
超额⽀付嫁妆的做法被多⼈仿效的后果只能是⽔涨船⾼,嫁妆数额越来越⼤。
(2)“内婚制”的限制《摩奴法典》这⼀集宗教教义性和法律约束性于⼀体的法典,对⼈们⽣活的指导作⽤和规范作⽤迄今犹存。
该法典由2694项法条构成,其中关于婚姻家庭⽣活的规定就占到300条,这300条规定强调最多的是同种姓通婚原则,也就是“内婚制”。
《摩奴法典》第3卷第12条规定:再⽣族初次结婚要娶同种姓的⼥⼦为妻。
只有同种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任何越过种姓界限与其他种姓结合的⾏为都是⾮法的,必将受到神灵和世俗社会的惩罚。
印度婚制度印度是一个拥有众多文化和宗教的多元化国家,因此婚姻制度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有所不同。
在印度,婚姻被视为家庭之间的联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婚姻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不可逆转的契约,旨在维持家庭的连续性、传承文化和宗教价值观。
在大多数印度家庭中,父母会承担起为子女找到合适伴侣的责任。
他们通常会根据社会地位、家族背景、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配偶。
相亲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父母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或专业婚姻介绍人的帮助来找到合适的候选人。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婚姻介绍提供了新的方式,比如在线婚姻介绍网站。
印度的婚姻通常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姻缘牵连,即父母在确认候选人合适后开始进行家庭背景调查。
如果两个家庭都对彼此满意,就会开始洽谈婚姻安排。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举办订婚仪式,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荣耀。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互赠礼物、交换戒指和向神明祈祷等环节。
订婚之后,新郎和新娘通常会有一段时间来相互了解。
他们可以在陪同的家人的陪伴下进行约会和交流。
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双方家庭的安排和情况。
一旦双方确定他们适合彼此,就会举行婚礼。
印度婚礼通常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持续数天,包括许多传统仪式和庆祝活动。
婚礼的规模和精确程度因各地的文化和宗教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婚礼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清净仪式、缠足仪式、喜玛拉雅仪式、七步仪式等。
在婚礼中,新郎和新娘穿着华丽的传统服装,他们的头上有特殊的发饰和珠宝。
庆祝活动中通常有丰盛的饭菜、音乐、舞蹈和其他文艺表演。
除了婚礼本身,印度的婚姻制度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社会和宗教仪式。
例如,新娘通常会被要求离开她的家庭,并搬到新郎的家中居住。
这个过程被称为"嫁妆",新娘会携带一大批礼物和物品,以展示她的地位和家族的尊荣。
新娘还需要接受婚姻之神的祝福,以确保婚姻的顺利和幸福。
总的来说,印度的婚姻制度是一个充满传统和宗教仪式的复杂过程。
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古印度是一个非常有着丰富文化的国度,而婚姻制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古印度,婚姻制度既有着神圣的色彩,也有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印度的婚姻制度。
一、古印度的婚姻制度概述在古印度,婚姻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事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高度重视,而且在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婚姻制度充分体现了古印度人对家庭的尊敬和承诺。
婚姻制度总体上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婚前准备、结婚仪式、婚姻关系、婚姻制约和离婚。
二、古印度的婚前准备在古印度,婚姻是需要经过双方全面了解和批准的。
未婚男女在确定结婚关系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有关婚姻关系的准备活动。
首先是配合度测试,即通过检测彼此的精神、道德和性格相似度来确定是否适合结婚。
接下来是家庭考察,即双方家庭背景的了解,以确定双方原则上是否大体相当。
还要澄清婚姻关系的各种方面的问题,如财务、工作和生育问题等。
三、结婚仪式在古印度,结婚仪式是非常盛大和隆重的,整个仪式需要持续好几天。
婚礼分为订婚前、订婚后、婚礼和婚礼后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仪式。
婚礼前两段是男女双方的责任,第三段是做父母的责任,最后一段则是证明了婚姻的身份和宣誓承诺的责任。
不同阶段的仪式根据地域、教派和阶层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仪式和仪式要求:1. 灯光仪式:婚礼前一晚,新娘和新郎用灯笼或蜡烛代表光明,阴阳相辅相成,表示两个人将毫无保留地组合成一个整体。
2. Sindoor仪式:这是宣告新妇已结婚的仪式,结婚时,新郎把vermilion放在新娘的头发中间,代表他的爱和敬意。
3. 粉末仪式:又称色节仪式,新郎和新娘在彩色粉末的限制下交换花环和祝福。
4. 手环仪式:双方将塑料或金属手环戴在手腕上,代表祝福和敬意。
5. 结婚戒指:双方向对方交换婚戒。
(这个仪式改自摩尼教,婚戒原为翡翠或珍珠)四、婚姻关系在古印度,有两个主要的婚姻关系类型:arranged marriage(包办婚姻)和love marriage(自由婚姻)。
印度女人地位为什么低印度女性地位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种姓制度和嫁妆制度的影响:印度有着严格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导致女性择偶面窄,种姓制度使得男子可以选择比自己种姓低的女子为妻,但女子则只能选择比自己种姓高或者相同的男子,这就和“剩女”是一回事。
在不同的种姓之间,女性的婚姻选择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种姓的妇女无法享受到平等的婚姻权益。
例如,婆罗门种姓不可离婚,寡妇不可再婚,而其他种姓的妇女则可能在第一次婚姻后仍有再婚的机会,尽管这种情况在社会上不太被认可。
2.宗教信仰的影响: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该宗教的理念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这已经成为了印度人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在这种宗教文化的熏陶下,女性的地位自然会被降低。
而且印度的嫁妆制度不同于中国人“抬头嫁女儿,低头娶媳妇”的风俗,印度正好相反,男人一辈子重大责任中有嫁女儿这项,是被写进宗教法典的,如果他不能把女儿嫁出去,他就失责,这也是印度父亲们经常倾家荡产也要给女儿做陪嫁的原因,也是一个很令人深思的恶性循环。
3.经济水平低下: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农业维持生计。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男性被认为更适合从事体力劳动,因此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较高。
同时,教育资源的匮乏也导致了许多人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一步巩固了性别间的不平等。
4.历史文化因素:印度的历史文化中存在着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仍然对女性的地位产生影响。
5.社会习俗和法律环境:印度的一些社会习俗,如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对女性权益的忽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地位的低下。
此外,尽管印度宪法保障了男女平等的权利,但在实践中,这些法律条款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综上所述,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种姓制度、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和法律执行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摩奴法典》看古代印度妇女地位《摩奴法典》是古印度最重要的法典,它以宗教的名义及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古代印度各种姓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更是确定了古代印度妇女屈从、低下的地位。
一、起源古代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度,印度教及其前身婆罗门教作为印度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泛的宗教,对印度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印度教所崇拜的三大主神,分别是梵天、湿婆和毗湿奴。
其中梵天掌管创造,湿婆主司毁灭,而毗湿奴负责守护。
如此宇宙则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印度教认为,“林伽”(男根,湿婆大神的形象之一)代表着生命,是宇宙只源和最高力量的象征,而在印度教神话中,女人则是湿婆采取“半女化”的方式产生的,即女人是通过男性自身的分化才出现的。
这是古印度妇女地位低下的根源之一。
二、《摩奴法典》中的表现《摩奴法典》是一部宗教化的法典,因而它理所当然地继承了印度教对于妇女态度。
首先,《摩奴法典》认为妇女在道德上低于男人,她们生来是邪恶的,她们是引诱者、不洁之人。
如:“摩奴把嗜睡、偷懒、爱打扮、好色、易怒、说谎、心狠毒和行为可恶赋予女子”,“在这个世界上,使男人变坏是女人的本性。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女人能把愚人甚至智者引出正道而成为爱欲和愤怒的仆人。
”并且,“她们不计较相貌,不考虑年龄,不管是俊还是丑,只要是个男的,她们就去亲近。
”“即使得到精心保护,她们还是会对夫主变心,因为她们贪恋男人,朝三暮四,天生无情。
”由此,法律和宗教规定了一系列排除妇女权益的规定。
比如说,只有受过适当训练的祭司才能举行祭祀,若由不熟练的人或不洁净的人如妇女和首陀罗来举行,就会引起危险,甚至会带来灾难。
《摩奴法典》中也规定,“女子无权接受伴诵祷告词的圣礼,这是固定的法;女子没有气力,不识吠陀,妄语成性,这是常情。
”而对男子接触妇女所设的禁忌也特别多,如“一个人不可单独跟母亲、姐妹、或女儿坐在一起,诸根甚至有力量把智者拖走。
”“他不得同妻子共食,也不得看她进食、打喷嚏、打哈欠或者随意歇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捆绑印度女人的“贞操枷锁”
导语:在印度,吸引人们的是印度女人红纱飘逸、环佩叮铛的穿着,可是在她们美丽的背后有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眼泪,有很多条件不错的女性、就算是明星
在印度,吸引人们的是印度女人红纱飘逸、环佩叮铛的穿着,可是在她们美丽的背后有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眼泪,有很多条件不错的女性、就算是明星,也逃不过封建婚姻的枷锁,那种地位的卑微是很多女性无法想象的。
下面就来一起揭秘捆绑印度女人的“贞操枷锁”。
印度的女性首饰种类繁多,有耳环、项链、戒指、手链、手镯、发饰、额饰、胸饰、脚链等。
印度人认为,首饰是“女性生活的一半”。
女子应当充分地利用首饰打扮自己。
即使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倾其所有,佩戴一些低廉的金属或塑料首饰。
印度女人最喜欢穿的服装就是纱丽,在穿纱丽的时候,首先要穿上紧身上衣,将双肩和胸紧紧包裹,而小臂和腰部完全裸露在外,下身要穿短裤或衬裙,然后将纱丽披在身上,一直到脚踝处。
男尊女卑,古今中外数不胜数,印度教却把它淋漓尽致的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印度的嫁妆和殉葬习俗,更让人不可思议。
印度流行嫁妆制度,姑娘出嫁必须陪送丰厚的嫁妆。
嫁妆纠纷时常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印度政府1961年制定了《反嫁妆法》。
根据《反嫁妆法》,给予和接收嫁妆均为违法行为,判处当事人6个月至2年监禁;妇女因丈夫或其亲属非法索取钱财和贵重物品而受到骚扰或虐待,丈夫或其亲属将被判处3年监禁并处罚金;妇女在婚后7年内因嫁妆问题被丈夫或其亲属骚扰甚至虐待致死,丈夫或其亲属将面临7年甚至终身监禁。
古代印度的婚姻与社会制度古代印度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多样性的国家,其婚姻与社会制度也同样丰富多彩。
在这个古老的文明中,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联结,被赋予了许多独特的传统和仪式。
同时,印度的社会制度也对婚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印度的婚姻与社会制度,以期带领读者一窥这个古老文明的独特之处。
在古代印度,婚姻是一种家族联姻的重要方式。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联结。
因此,婚姻的选择往往由家长或长辈来决定。
这种方式被称为“包办婚姻”。
在包办婚姻中,家长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适的伴侣,考虑到家族的地位、财富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然后,他们会安排相互认识,并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这些仪式包括相亲、婚前仪式和婚礼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传统和仪式感。
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嫁妆”制度。
在古代印度,女方在婚姻中需要带上一定的财产,这被称为“嫁妆”。
嫁妆的内容包括金银首饰、家具、衣物等,其价值通常相当可观。
这是为了保障女方在婚后的生活,并确保她在新家庭中得到尊重和地位。
这个制度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也是女方家族对女儿的一种保护。
其次,古代印度的婚姻制度中存在着“多妻制”。
在古代印度,男性可以拥有多个妻子,这是一种社会认可的现象。
这与印度教中的信仰有关,印度教认为男性可以通过拥有多个妻子来延续家族血统。
然而,这种制度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妻子之间的嫉妒和争斗等。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多妻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和实行的。
除了婚姻制度,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也对婚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的社会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被称为“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义务。
在婚姻中,种姓制度对配偶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与同一种姓的人结婚,以维护社会等级的稳定。
这种制度限制了婚姻的自由选择,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束缚。
古代印度的婚姻与社会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体系。
印度嫁妆制度的现状:首先,就是嫁妆的金额日益增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的印度裔经济学教授阿尼尔·迪欧拉里卡和世界银行学者维查雅瓦达·拉瓦的研究表明,进入21 世纪后,印度嫁妆的置办费用为6~13 万美元,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会因为一次婚姻就破产的事情屡见不鲜。
嫁妆的高低,通常还与女子的教育程度和年龄相关联,越是高教育水平的妇女(同时也可能年纪较长)男方会“勒索”的嫁妆就越来越多,这也是妇女教育水平发展迟缓和童婚依然常见的一个原因,因为低收入人群害怕女儿嫁不出去,便更不愿意让她接受教育,希望能尽早将她以低廉的价格“卖出去”。
其次,就是嫁妆导致的家庭暴力和妇女虐待问题愈演愈烈,而且还正好是在1983 年反嫁妆法重新修订之后。
1975 年的时候,印度因嫁妆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为679 人,而到了2012 年,有8233 名印度妇女因为与嫁妆相关的原因而丧命,平均每小时就有一名女性因嫁妆被虐杀!死亡人数绝大部分是年龄在18 ~30 岁之间年轻的女性。
男方如果不满意嫁妆的金额,就会用各种方式迫使新婚妻子自杀(本质上说也是他杀)但更多的还是为男方家庭谋杀,特别是通过煤气焚烧、毒药、殴打、虐待等方式,假借家务纠纷或者厨房意外事故的理由秘密地将女方杀害,印度报纸上通常称为“厨房事件”,其中直接推入火中是最常见的(这和印度的厨房形式也有关系,灶台设在地面上,妇女蹲在灶边做饭,很容易被推到火中去)男方在烧死一个新娘之后,由于立案率低、证据不足、亲族包庇等原因,即便有警方介入(实际上介入的大概只有35%的案例)也很难将犯罪者绳之以法,男方很快就会再娶一个新娘,再赚取一大笔的嫁妆。
最可恨的是,报案率低是因为很多女方的家长对此视若无睹——因为很可能女方父亲也刚刚撺掇着儿子杀死一个新娘,并且盼着再杀一个来弥补自己嫁女儿导致的财产损失。
受害者家庭同时也是迫害者的家庭,唯有那些年轻的女子,被自己的父亲抛弃,被自己的丈夫谋杀,被自己的女性同胞嘲笑和迫害,成了男权贪婪之火的牺牲品。
印度嫁妆制度一个好的制度可以造就一个国家,一个坏的制度可以毁掉一个国家。
在印度,女人不但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甚至连婚后的生活都必须由丈夫说了算。
由此,我想到了与“嫁妆”有关的社会问题。
嫁妆是印度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按照古老的规定,男方娶妻时必须向女方送上财礼,女方则必须将价值3~6万卢比(约合4000元人民币)的珠宝作为嫁妆陪送到男方家里。
如果这笔钱少于1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6000元),那么新娘只有自己花钱买婚戒;如果超过2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2.1万元),才能用10万卢比(约合人民币6000元)作为嫁妆。
因此,嫁妆对于印度男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他们头等的大事。
所以,印度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女儿的未来就是父亲的明天”。
由此可见,嫁妆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分量有多么重!最高法院裁决指出:“在婚姻的缔结和存续过程中,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双方或其任何一方均有权获得嫁妆,而无需遵循印度习俗中的‘嫁妆’规定。
”但是,为什么男方的家长在自己的女儿结婚时要求她的女婿送彩礼呢?原来,印度人认为结婚必须要有彩礼,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男方家长担心女儿婚后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于是只能从女儿身上要点彩礼钱,以保证让女儿过上优越的生活。
这种婚姻体系有着很大的弊端。
印度贫富差距太大,富人家的女儿收彩礼很容易,穷人家的女儿就算不收彩礼,也很难嫁给富人。
而且,彩礼本身就是高额的嫁妆,这就加剧了贫富的不平衡,让一些底层女孩子难以正常生活,更谈不上婚姻幸福。
而且,女方家庭不仅要负担给女儿准备嫁妆的费用,还要帮助男方购买婚房、筹备婚礼,甚至是陪同嫁妆到男方家庭,这就严重增加了男方家庭的经济负担,很有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如果印度能够推行“嫁妆”制度,由男方直接送给女方足额的彩礼,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述弊端的发生。
比如,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一个家庭年收入2万美元左右,这样的家庭生活应该可以称得上小康,女儿出嫁[gPARAGRAPH3]钱和嫁妆不仅能让女儿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还能解决男方家庭面临的经济困境,并且还可以让男方家庭没有后顾之忧。
印度的嫁妆及殉葬制度《法典》规定:‚妇女幼时处在父亲的监护下,青春期处在丈夫的监护下,老年时处在儿子的保护下‛,并强调‚妇女绝不应任意行动‛。
双方家长有意向性目标后,首先要由占星师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看两人是否相克,能否恩爱、白头偕老。
如果两人八字相符,就开始谈嫁妆,然后定婚姻。
关于离婚,《摩奴法典》规定:‚不妊之妻可在第八年休弃,只生女儿者可以在第十一年被代替。
‛在《法典》中,抢夺婚是合法的。
印度的抢夺婚曾见于雅利安民族,根据《摩奴法典》,缔结婚约可有八种合法方式,其中一种为‚罗刹式‛即‚杀伤其亲族,摧毁其房屋,将哭喊着的少女从其家强行抢走‛,这其实就是后来的一种抢夺婚。
根据规定,只有‚刹帝利‛即种姓武士,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另一方式‚阿修罗‛指的就是买卖婚姻。
摩奴曾承认‚吠舍‛和‚首陀罗‛这两个较低的种姓实行买卖婚姻,但他本人是禁止的。
他说:‚姑娘的父亲若有知识就不应该接受财物,即使很少;因贪而接受财礼的人就成为‘买奴隶的人’‛但是,‚仙人式‚的结婚方式中,新郎为娶妻向新娘的父亲赠送一头或两头牛的做法却被摩奴及其他法经作者视为合法。
他们明确否认这是财礼,但其实这是买卖婚姻的残存方式。
印度的四种结婚方式为梵式、天神式、仙人式、生主式,都是神圣幸福的结婚方式,通过这四种结婚方式所生的儿子,在有关吠陀的知识上出类拔萃、长命百岁,而由买卖、自主结合、强行绑架和偷盗所结成的另外四中婚姻,则被指责,其生出的儿子,定是凶残的、虚伪的、仇视吠陀和圣法的。
那罗陀认为:女子出嫁,应由下列人负责:一、父亲;二、兄长,但要有父亲的授权;三、祖父、四、舅父、五、有能力的母亲;七、如母亲无能力,由其远亲承担。
印度婚礼奢华、讲究。
出嫁妆、送彩礼、设宴会、接待来客和迎亲队伍等等如同盛大庙会一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他们认为花费越大,越光荣体面。
在古代印度的吠陀时期,寡妇是可以改嫁的,没有什么限制和规定。
往后,寡妇改嫁逐渐减少,尤其到了公元2世纪以后,寡妇改嫁就开始遭到反对了。
浓香的印度:纱丽女人的嫁妆与婚姻编者按: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使印度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去印度旅游将是一次神秘之旅。
印度北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倚天而立,佛教圣河恒河蜿蜒流转,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优雅妩媚,莫卧尔王朝的阿格拉古堡庄严壮观……美丽的风光数不完。
但有一样风情是众所周知也一定要说的,那就是美艳的印度女人,还记得小时候看印度电影,里面的印度女人眼睛大而明亮,身材婀娜丰腴,手脚上戴满了铃铛,一律的露着肚皮,手舞足蹈的唱着跳着,加上绚丽的纱龙,和印度迷香,真是风情万种十分迷人。
>>>绝色印度西施,一种丰满妩媚的美因为迷恋,也因此加深了对印度女人的了解,其实,香艳的印度美女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方面。
小编在这里主要为大家介绍印度女人的嫁妆与婚姻。
一、美女从小就是“赔钱货”、受尽歧视。
印度女子遭受的苦难是从胎里就开始的,许多母亲怀孕后都到医院进行胎儿性别测定。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她还有活下来的希望,第二胎的机会就小了,第三胎生存的希望就十分渺茫。
如果一个女子能够挣脱“层层设防”,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话,必定是有神灵的保佑。
如果这个女子能够撕破那张种姓制度的大网,堂堂正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必定是一个奇女子。
被枪杀的印度女议员普兰·戴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普兰·戴薇出身在不可接触的贱民家庭里,10岁当童养媳,11岁被人强奸,18岁那年又一次被强歼,普兰·戴薇一气之下,杀了强奸她的人。
20岁时坐牢,在监狱中过了11年,31岁出狱加入社会主义党,两度当上印度议员,堂堂正正出入印度议会大厦,同国家领导人一起讨论治国安邦计划。
好景不长,2001年7月25日,普兰·戴薇,在新德里的家门口遭遇三位身份不明的枪手袭击,4颗子弹结束了她的生命。
结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可笑的是,印度女人虽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是女性又是整个社会的欣赏对象,女性和女神形象在印度艺术和宗教殿堂中站有很高的位置,供人们膜拜。
印度嫁妆制度印度嫁妆制度是指新娘在婚礼之前,嫁给新郎家庭时要带给新家的财物、礼品和钱款。
在印度,嫁妆被视为一个家庭的重要传统和习俗,被认为是展示新娘嫁入家庭的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嫁妆制度在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印度的传统观念,新娘必须给予新家足够的财富和礼品,以确保她在新家得到尊重和保护。
这些财物可以包括黄金、银器、首饰、衣服、家具等。
此外,新娘还会携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厨房用具、家居用品和化妆品等。
嫁妆的价值取决于新娘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富裕家庭通常会给予丰厚的嫁妆,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而贫穷家庭可能因为经济不足无法提供较大数量的嫁妆。
嫁妆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其价值通常是由两个家庭在婚前的谈判中商定的。
然而,嫁妆制度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首先,嫁妆的压力经常对新娘的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一些家庭为了满足对嫁妆的高要求,可能不得不借债或举债,这给家庭带来了财务困难。
其次,嫁妆制度也被用来作为一个评判新娘家族的标准。
如果新娘的嫁妆被认为不够丰富或不符合对方家庭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婚姻破裂或家庭冲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政府于1961年颁布了“嫁妆禁托法”,该法律规定了新娘的嫁妆禁止以任何形式收取,并禁止将嫁妆作为对新娘的虐待、迫害或杀害的原则。
然而,尽管这项法律的存在和相关的社会宣传努力,嫁妆仍然是印度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习俗,并且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对新娘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虐待。
总的来说,印度的嫁妆制度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传统,代表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
然而,嫁妆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通过法律和社会的努力来解决。
印度嫁妆制度根源的剖析
前言
自1961年尼赫鲁政府颁布《嫁妆禁止法》以来,无数的国际人道主义者和印度国内有识之士一直都在致力于改善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婚姻家庭地位,但是在国家立法与宗教私法的交互碰撞,传统习惯和自主意识的不停斗争,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和保守蒙昧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屡屡受挫。
印度妇女,尤其印度教妇女的社会和家庭地位不但没有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得到改善,反而在部分偏远地区呈现出每况愈下的趋势,嫁妆制度这一套在印度女生脖颈上的枷锁不但未能消除,反而在部分斗气愈演愈烈,成为改善妇女地位运动的绊脚石,也成为严重影响印度文明进步的桎梏。
但是没有一种现象会无端产生、无故发展,嫁妆制度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背后一定也是有着潜藏于文化深处的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的。
一、嫁妆制度屡禁不止的根源
(1)爱和虚荣
嫁妆制度顽疾久治不愈的首要原因是父母想通过把女儿嫁到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方式来为女儿将来的幸福提供一份保障,同时通过与富人家庭联姻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些许优越感,为此他们愿意满足男方家长提出的所有嫁妆要求。
还有少数人即使负债累累也要超额赠送女婿嫁妆,以此来向街坊邻居和女婿一家的亲友显示自己家底殷实、社会地位也不低。
其实这一切都是虚荣心在作祟。
这种错误的虚荣心不但会使这部分通过借钱来超额付给女婿嫁妆的家庭面临着此后一生都被债务压得翻不了身的命运,而且还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超额支付嫁妆的做法被多人仿效的后果只能是水涨船高,嫁妆数额越来越大。
(2)“内婚制”的限制
《摩奴法典》这一集宗教教义性和法律约束性于一体的法典,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迄今犹存。
该法典由2694项法条构成,其中关于婚姻家庭生活的规定就占到300条,这300条规定强调最多的是同种姓通婚原则,也就是“内婚制”。
《摩奴法典》第3卷第12条规定:再生族初次结婚要娶同种姓的女子为妻。
只有同种姓的婚姻才是合法的,任何越过种姓界限与其他种姓结合的行为都是非法的,必将受到神灵和世俗社会的惩罚。
“内婚制”对印度教徒择偶
来说是最大的限制。
适龄男子只能在同种姓的同一次种姓中选择妻子,绝对不能高攀通过“逆婚”的方式娶高种姓女子为妻,而在印度男多女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男子在同种姓女子中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妻子的情况下,他是可以在低种姓女子中进行选择的,这就是“顺婚”。
正是“顺婚”的存在使得一些低种姓女子有机会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去掉自己低种姓的标签。
为此,他的父母也愿意倾其所有为其备上一份丰厚的嫁妆。
而高种姓男子往往受教育水平都比较高,愿意“屈尊”娶低种姓女子的也在少数,因此这部分受教育水平较高、有稳定的高薪工作,事业前景广阔的男青年就会变成婚姻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他们的父母往往会带着这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向低种姓女孩的父母索要高昂的嫁妆才肯接受出身卑微的女孩作成为他们的儿媳。
二、嫁妆制度的影响
(1)生女家庭经济拮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最初嫁妆的出现是符合财产平均分配规律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嫁妆逐渐失去了自愿的意味,逐渐演变成一种经济掠夺,一种社会威胁。
这对很多收入只够勉强维持生计的中产阶级家庭来说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剥削。
为了满足女婿家提出的高昂的嫁妆要求,女方父母不但要倾其所有,甚至有可能还要借大量外债才能将女儿嫁出去。
而靠双手只能勉强果腹的贫困家庭来说,想要在有生之年还清所有债务是不可能的。
于是这笔债务就会成为
历史遗留问题在这个家庭内一代代传递,旧债未清,新债又起,最终将这个家庭彻底拖垮。
(2)错配与童婚。
嫁妆困扰着许多家庭,但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适龄女性。
有些家庭在付不起高昂的嫁妆费用的情况下会把妙龄少女嫁给老年男子,只因为后者不要嫁妆。
也有些家庭会因为可以少付嫁妆或对方提出的嫁妆数额在自己家庭承受范围之内而把女儿嫁给无业男青年。
这种做法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通常的情况是新婚女孩在心理上根本无法接受这个和她丝毫没有共同语言而且年龄可能比她父亲还要大很多的丈夫,她可能会叛逆,也有可能建立婚外情,而种种的反抗都只能使她日后的家庭生活更加悲惨。
有些女孩因无法忍受年老体衰的丈夫而离家出走,却最终落得因受教育水平低、别无求生本领而不得不从事卖淫活动。
也有些老年丈夫会在生活拮据时逼自己年轻美貌的妻子去附近的妓女村或城里的红灯区卖淫来养活自己。
如今,由嫁妆导致的卖淫问题已经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3)对女性生命的威胁
1、婚前命运
嫁妆不仅影响到女孩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而且还会影响到家人之间的感情。
很多贫穷的父母会因为付不起女儿的嫁妆而将他们视为负担,兄弟会因为姐妹将来出嫁会带走家里大部分财产,影响自己实现梦想而对她们怀有敌意。
此外,联姻使得女孩婆家的地位在姻亲关系中自然被抬高,而女孩父母家则被降格到一定的劣势。
这就赋予婆家人在得不到满意的嫁妆时对女孩娘家人进行讽刺、挖苦甚至虐待的“特权”。
而女孩的父母兄弟往往会将从女孩婆家人那里受的气撒到女孩身上。
仇视甚至虐待女儿或姐妹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
有些家庭会将女儿的出生视为神对自己的诅咒。
这些印度教家庭往往会因担心女儿将来的嫁妆会拖垮自己而对女儿产生强烈的歧视和厌恶感。
据宋璐和姜全保20XX年对印度女性生存状况所作的一项研究显示。
印度女婴和女童死亡率自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偏高状况,自90年代前期以来随着嫁妆费用的增加而急剧攀升。
2、婚后命运
如果女孩足够幸运,躲过了堕胎,婴儿期谋杀、童年营养剥夺等等厄运,成功活到了结婚年龄,也不能说她的命运从此就一帆风顺了。
女孩出嫁,其父母不仅要负担所有的结婚费用,还要给女儿婆家人准备她们列出的所有嫁妆。
这是对女孩父母财产的变相转移,穷了娘家富了婆家的做法使得一些品德败坏的丈夫尝到了甜头,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贪欲、获得这种不义之财,有些人会在娶了第一任妻子拿到第一份嫁妆之后再去娶第二任、第三任妻子,拿第二份、第三份嫁妆。
丈夫本来应该把所有的爱与关心全都倾注到妻子身上,而他现在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这种爱与关心,给妻子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是对宗教私法的滥用,是对女性的歧视和其地位的忽视。
三、减轻嫁妆制度影响的方法
为有效打击嫁妆制度恶习,遏制嫁妆谋杀和其他因嫁妆而迫害妇女的行为,印度政府应该采取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治理措施。
1961年,印度尼赫鲁政府通过了《嫁妆禁止法》,这一法案规定任何形式的嫁妆,一旦金额超过20XX 卢布就是非法。
1986年在全印妇女联合会的推动下,该法得到修正,扩大了嫁妆认定范围,规定嫁妆金额不得超出女方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
且刑法对嫁妆谋杀等刑事犯罪的量刑和处罚也做出了一定的修改。
但这一法案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较轻,只判处6个月监禁或不超过5000卢布的罚款。
而且受害人或其委托的福利机构或其他组织如果在一年内不起诉,法院就无法在该法案框架下认定嫌疑人的犯罪事实。
四、结语
本文从嫁妆制度存在的原因和对女性家庭地位的影响两个方面对印
度教嫁妆制度做了深入的解析,最后试探性地提出减轻嫁妆制度影响的可能的方案。
从本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嫁妆制度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背后是隐藏着宗教原教旨主义,尤其是“内婚制”的限制、爱和虚荣心作祟、嫁女需要、传统习俗和保守蒙昧思想的束缚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导致选择性流产、溺婴、虐童、童婚现象只增不减;虐妻、抵债、贩卖、嫁妆谋杀事件屡见不鲜;无数生女家庭负债累累甚至倾家荡产,数代不得翻身。
无可否认,无论它出现的初衷是什么,嫁妆制度的存在是对女性人权
的抹杀,是对她们人性的蔑视和和人格的践踏,也是印度教社会把女性当做一种无价财产、夫家发财致富的手段和丈夫的附庸这一根深蒂固旧观念和蒙昧思想的反映。
印度的农业改革、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社会文明仍然停滞不前,原因就在于种姓制度,嫁妆制度等旧传统时至今日还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旨在通过对嫁妆制度根源的挖掘来增加人们对嫁妆陋习的了解,激起人们对印度女性命运的同情,唤醒印度女性的独立意识、抗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