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知录》 三则 原文

《日知录》 三则 原文

《日知录》 三则 原文
《日知录》 三则 原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著书之难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 喘)漏,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是古代汉族政治学术论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我们来看看。 日知录文言文三则翻译 《日知录》三则翻译(译文)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

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2010-03-19 10:17 《〈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提高班不作要求) 教学重点: 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齐声诵读)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正始》 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补充: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立即叫老士兵询问其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核对校正。有的直接走过平原大野,没有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仔细认真复习。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 P73) 师教学参考: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李塨、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九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Word版含答案

9《日知录》三则 把弱点当作根据地 周国平 我常用一句话勉励自己:把弱点当作根据地。我不擅交际?好吧,我就少去交际场合,正好把时间省下来多读点书。我太敏感?好吧,我就捕捉住心里的各种细微情绪,把它们记录下来,于是有了诗的创作。我从小为必有一死而痛苦?好吧,我就直面这个痛苦,一定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由此便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哲学的道路。弱点是限制,而限制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你的力量规定了使用的渠道,就像河岸给溪流规定了奔涌的渠道,而这本身就已经是在突破限制了。 所谓弱点,是用社会的眼光衡量的。许多这样的弱点,用文学的眼光衡量却是优点。敏感就是如此。不论哪一代青少年,必有一些格外敏感的心灵,情感世界的一阵小风会使之战栗,一场小雨会留下深深的印记。你说他们太经不住风雨?不是的,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心灵,情感世界的风雨才有了价值——没有浪费在无声无息之中,而是催放出了诗的花朵。 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每一个人的潜质而言,本无所谓长短。长短是运用的结果,用得好就是长处,用得不好就成了短处。 在人身上,弱点与尊严并非不相容,也许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会是真实的人。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才能幸福地生活。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名炎武,字 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 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 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 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继承明代学者的反 理学思潮,在理气、知行、天理人欲诸多问题上,与程朱理学迥异。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开清代朴学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他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观点意义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2.背景资料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在痛苦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他认为,舍弃经学而谈论理学,邪说遂起,流为禅学。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以孔子学琴的故事为例,说明“非器则道无所寓”,就是说,“道”要借助“实体”来表现。所以,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 3.文化常识

日知录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1、作者简介: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

《日知录三则》教案3-1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

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他漂泊北方25年,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算的上好学的人。)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课文分析

高中语文第九单元经世致用经典原文9《日知录》三则练习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经典原文9 《日知录》三则 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车轮。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细观河边的沙石,每颗沙石上都镌刻着责任的印痕,每一个印痕都闪耀着责任的光芒。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 美 字 体 文之有物可传世,器识为先方足观。 赏美文 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 古人画的标准像,看上去都差不多,远没有文字生动。说某个男人漂亮,文字描述可以一长串四字成语,玉树临风粉面含春,清新俊逸顾盼生神。说长得难看,也有不少现成,尖嘴猴腮面目可憎,形容猥琐其貌不扬。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的大家。 梁启超先生说起顾炎武一往情深,佩服得五体投地,称赞他“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学问方面,顾炎武达到前无古人的最高境界,头顶上可以有许多光环,他是地理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哲学家,是经济学家,更是地道的国学大师,在经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着非同寻常的成就。顾炎武被誉为大清王朝“开国儒师”,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乾嘉学派的祖师爷。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能够成为一代宗师,必然货真价实。顾炎武的学问后人十分推崇,首先是因为独创。所谓独创,就是我手写我心,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一直认为模

日知录

日知录三则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日知录》三则教案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选修 《日知录》三则 导入 引入课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学习目标 v 1、学习《日知录》三则,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述贵独创” 等思想。

《日知录》三则 精品教案

《日知录》三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经世致用”的内涵。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 1 / 6

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 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部著作?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 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 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 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 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 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清 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 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 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 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一)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讨论: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 / 6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9《日知录》三则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3.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检测 (一)字音 摭(zhí)我华奸佞(nìng)庶(shù)民舛(chuǎn)漏 菑(zī)畲(shē)剿(chāo)袭潢(huáng)潦(lǎo) (二)翻译 1.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也。 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2.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译: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

(三)顾炎武 1.顾炎武,明末清初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2.代表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日知录》等,被称作是清朝的“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三、出示学习目标 明确经世致用 四、研读课文 (一)齐读《文须有益于天下》,填空。 1.《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中心论点是文须有益于天下。 2.作者认为的有益之文是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作者认为属无益之文的有“怪力乱神”之说、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正反论证。 (教师点拨总结:文须有益于天下》一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挑读《著书之难》,填空。 1.著书之难,难在自成一家之言。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人之所不可无。 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目的是强调“著述贵独创”的观点,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的例子意在和“后人”形成对比。 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教师点拨总结《著书之难》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四)自由读《文人之多》,填空并回答问题。 1.《文人之多》中,作者认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识经术、通古今。 2.引用属于道理(引用)论证方法,作者引用几位名人的言语想要表达经世致用的思想。

《经世致用》学案(第三课时)《日知录》三则学生用

《经世致用》学案(第三课时)《日知录》三则___ 班____学习小组姓名______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吸收顾炎武、章学诚的治学方法和论辩艺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的学习经验,对学习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做一些深入探究。 重难点学习重点: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难点:顾炎武、章学诚的治学方法和论辩艺术。 【自主学习】阅读、思考、存疑备注 一、导入 二、课前热身 1.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之.所不可无宋刘挚之.训子孙 B.庶乎其.传也与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马牛而.襟裾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D.士当以.器识为先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释疑 三、整体感知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 《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 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 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 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 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 可以及物。 2.与例句“足”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B.兵甲已足.。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日知录》三则精编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教学参考 0903 1350 《日知录》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设计 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小结: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1)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2)对他所列作品的态度是否一致?你从何而知? (3)你认为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4)小结: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日知录》三则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设计 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1)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2)作者对他所列作品的态度是否一致?你从何而知? (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4)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2)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四)总结: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9《日知录》导学案讲解

《日知录》三则 学习目标: 1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文言翻译中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难点 作者顾炎武的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是学习的重点 预习案 1. 了解作者: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

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2. 自读全文解决生字词 舛()菑畲()潢潦()剿袭()谀佞() 3. 解释词语 纪政事—— 察民隐—— 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我的困惑: 探究案 探究点一: 根据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探究以下问题: (1)本则观点是什么?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5)从本则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经世致用思想?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设计 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1)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2)作者对他所列作品的态度是否一致?你从何而知? (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4)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2)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日知录》三则

9 《日知录》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无稽.(jī) 谀. 佞(yú) 舛.漏(chuǎn) 菑畲.. (zī shē) 潢潦.. (huáng lǎo) 襟裾.. (jīn jū) 摭. 拾(zhí)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通??????? 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动词,通晓)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动词,通行,通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形容词,普遍) 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量词,遍) (2)易?????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形容词,容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交换)世易. 时移,变法宜矣(《察今》)(动词,改变)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五蠹》) (动词,轻视)

(3)识??? 士当以器识.为先(名词,见识)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并序》)(动词,认识)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动词,识别)默而识. 之(《论语·述而》)(动词,“志”,记住) (4)故????? 故.华而不实(连词,所以)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名词,原因)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名词,老交情)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副词,本来)大人故. 嫌迟(《孔雀东南飞》)(副词,仍然) (5)间???????????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 者(名词,……其中)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名词,期间)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名词,一会儿)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指房屋的间数) 彼节者有间. (《庖丁解牛》)(名词,间隙,空隙)遂与外人间. 隔(《桃花源记》)(动词,隔绝)肉食者谋,又何间 .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间或,断断续续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副词,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朝.满夕. 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人. 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 (3)马牛而襟裾.. (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最新《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日知录三则》习题1

《日知录》习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其中小有舛漏舛:差错 B.多一篇之损矣损:损失 C.士当以器识为先器:器量 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奖:奖励 解析:B项,损:危害。 答案:B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解析:D项,“学者”在文中的意思是“学习的人”。 答案:D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 解析:A项,分类正确。①④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结构助词,的;⑤代词,指书。 答案:A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 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D 二、文本研探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 以下:以来,以后 B .士当以器识为先 器识:器量与见识 C .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 提奖:提拔奖励 D .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粉饰自己 解析:D 项,“润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 答案:D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固有不识经术②则必摄缄縢、固扃 B.????? ①士当以器识为先②倒戟以御公徒 C.????? ①摭我华而不实我实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①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解析:A 项,“固”,①副词,本来;②动词,加固。B 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

日知录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积累文言知识和文言词语。 3、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这话谁说的?(梁启超)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认为,朝代的更替是君与臣统治阶层的事,国对他们而言,代表着君臣权力与地位,以及对财富分配的规则。保天下,保的是一个民族生存的权力,以及民族文化伦理的延续,那是民族中每一个布衣匹夫的权力和责任。 《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和“经世致用”思想的介绍: 1、顾炎武和《日知录》 “清学”开山始祖——“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