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清初戏曲和苏州派共29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29
清代戏曲清代,无论通俗文学还是正统文学,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将课程分为通俗与正统两部份来讲)。
清代戏曲在清代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比重(略)。
清代是古代戏曲发展的新的繁荣时期,戏剧创作(杂剧、传奇)和戏剧理论都有较大的发展,而有许多优秀戏曲家和作品,亦涌现了不少戏曲理论家、批评家和剧论专著;另外,地方戏在随着古典戏曲的衰落中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称盛于剧坛的新品种。
有清一代,古典戏曲的繁荣期是在清初(顺、康)。
第一章清初戏曲和苏州派第一节清初剧坛清初剧坛,承晚明戏曲高度繁荣之余波,戏曲创作的高潮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清初戏曲繁荣的原因:1、艺术发展的原因。
它上承晚明戏曲高度繁荣的余波;地方戏的勃兴是在乾、嘉以降古典戏曲衰落时称盛于舞台的。
2、社会历史的原因。
明清改朝换代的沧桑世变,使得戏曲发展有深厚的表现内容与群众基础,加上这场变革的深刻及震撼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顾炎武痛陈“天下之亡”与国家兴亡之别。
史事之巨者有:满清崛起及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甲申之变、南明王朝兴亡、史可法抗清、“扬州十日”及“嘉定三屠”、复社与阉党之争、“三藩之乱”,等等),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均不能置身物外而超脱。
戏曲家多亲身经历这场历史变故,身世荣辱浮沉使之不能无动于衷,且多受民族气节的砥砺,礼义谦耻似骨绠喉,忠孝节义如芒刺在背,爰借舞台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
当然亦有未亲身经历明清改朝换代之变的,如洪升、孔尚任等,但是也深受当时遗民思想意识的影响,也能感受到民族矛盾的激荡。
作家由于自身素质不同而出现了以下区别:一、一类出身于社会中下层,传统文学修养不很高,以主要精力从事创作,可以称之为专业化的剧作家。
一方面,他们能重视舞台性,剧本故事性强,情节变幻,讲究穿插,另一方面又能联系社会实际,反映出时代的特征。
故政治题材大为增加,而爱情题材相对减少。
这一类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为代表。
二、来源于社会上层,传统文学修养比较高,大多是诗人、词人、散文家或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