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空气ppt]空气化学
- 格式:docx
- 大小:29.12 KB
- 文档页数:22
[化学空气ppt]空气化学空气化学篇一:初中化学《空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空气的成分,说出各成分的大致含量2、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3、知道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途二、重点、难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分数,混合物与纯净物2、空气的主要成分确定三、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言]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2.1、空气的成分[提问]1.空气实实在在的存在,你能否举出空气存在的例子呢?2.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3、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装置,了解实验原理原理:利用化学变化特点,用一种物质同空气反应,若空气无剩余,则空气的成分单一,反之,成分不唯一。
具体装置:连通器原理,利用气体消耗后的气压缩小,水面上升,测定空气的成分。
注意事项:生成物应该为固体、液体,不能为气体(为什么),测量水面高度时,应等到恢复倒室温时。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26图2-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中的问题:1、空集气瓶中装得是什么?2、瓶内出现了什么现象?3、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什么物质?4、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观察现象产生的问题1.水面为什么会升高?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空气中含有什么样的气体?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解答]1、瓶中装的是空气2、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一段时间后熄灭。
3、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氧气消耗完毕,红磷停止燃烧。
4、松开止水夹后,水倒流至集气瓶中,大约占集气瓶的1/5。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
[阅读、讨论](课本28页)1、空气中各种成分的体积分数是多少?2、空气的组成是怎样发现的?3、氮气和稀有气体有什么特征和用途?4、空气的各组分的比例是否固定不变?[小结]1、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2、利用实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细节。
科学探究的精神。
(拉瓦锡、瑞利)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
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焊接保护气,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用途:霓虹灯,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很小,用途:探空气球(为什么不用氢气)六、板书设计:空气的成分1、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2、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氮气: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发生化学变化。
用途:冲氮包装,灯泡中冲氮气(为什么?);但是,在高温下,可以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用途:制取氮肥,合成染料、制造炸药。
4、稀有气体:一般不同其他物质反应,曾称之为‘惰性气体’。
用途:七、教后反思:上面对空气课时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参加考试工作哦。
空气化学篇二:九上空气化学课件:本节内容位于科学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对于空气,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初中生物课中有一定的认识。
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实验的基本操作不熟悉,本节课采取先探究再演示实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领悟化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方面的价值。
:空气的组成。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
: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与交流,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仪器: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
药品:红磷、火柴。
:1课时: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设计实验让我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回答问题,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空气的组成: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课本P30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化学史实。
思考: 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 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回答:1、空气。
2、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因为红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4)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1)用来吸收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氮气。
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时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1、装置漏气。
2、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未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就读数。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用途用PPT展示猜想、讨论记录:体积分数氮气 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记忆、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过渡: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么空气、氧气、氮气在组成上有什么不同呢二、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板书。
2、教师举例说明:用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是否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并指出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而氮气、氧气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1、学生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2、学生判断。
3、学生记、听。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展示自我。
将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还给学生,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1、空气的组成2、物质的分类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方法等。
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巩固新知将课堂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一:空气的成分:演示实验2-1现象:集气瓶中的红磷继续燃烧,并产生浓厚白烟,过一会儿熄灭,瓶壁发烫。
等冷却到室温,白烟逐渐消失,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氮气 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二:物质的分类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
:1、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B、1:4C、1:5D、4:52、小浩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试猜想一下: (1)他将观察到哪些现象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到氧气占空气体积的的结论外。
还可以得出有关氮气性质的哪些结论空气化学篇三:初三化学空气的成分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4: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药品选择及量化测定。
首先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④初步了解拉瓦锡的实验原理,启发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