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文言虚词
- 格式:pptx
- 大小:187.19 KB
- 文档页数:10
夫虚词者,言辞之骨,无其则文不成。
夫虚词之翻译,须辨其义,明其用,方能准确传达古人之意。
以下试举数例,以明虚词翻译之法。
一、之之者,代词也,可代名词、代动词、代形容词。
其翻译如下:1. 代名词:彼之贤,我之愚,译为“他的贤能,我的愚笨”。
2. 代动词:吾将去矣,译为“我将离开”。
3. 代形容词:此之美,彼之恶,译为“这个美好,那个丑恶”。
二、者者,助词也,用于名词之后,表示所指事物。
其翻译如下:1. 归者,父母也,译为“回家的人,指的是父母”。
2. 贤者,君子也,译为“贤能的人,指的是君子”。
三、其其者,代词也,可代名词、代动词、代形容词。
其翻译如下:1. 彼之贤,吾欲从之,译为“他的贤能,我想跟随他”。
2. 其言甚善,译为“他的话很好”。
四、乎乎者,助词也,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祈使等语气。
其翻译如下:1. 谁乎?译为“谁呢?”2. 哉乎!译为“哎呀!”3. 吾欲往矣,乎!译为“我想去了,吧!”五、以以者,介词也,表示原因、目的、手段等。
其翻译如下:1. 以其贤,故举之,译为“因为他的贤能,所以举荐他”。
2. 以此为戒,译为“以此为教训”。
六、于于者,介词也,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其翻译如下:1. 于吾乡,译为“在我家乡”。
2. 于斯时也,译为“在这个时候”。
七、而而者,连词也,用于连接句子、词组、短语等。
其翻译如下:1. 吾欲往而不得,译为“我想去却不能去”。
2. 而今之人,译为“现在的人”。
八、则则者,连词也,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其翻译如下:1. 吾欲往,则必去,译为“我想去,就一定要去”。
2. 非是也,则非吾所知也,译为“不是这样的,那么就不是我所知道的”。
九、也也者,助词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疑问等语气。
其翻译如下:1. 此也,译为“是这样的”。
2. 哉哉!译为“哎呀!”3. 吾不知也,译为“我不知道”。
夫文言文虚词翻译,虽繁杂难懂,然得其法,则可迎刃而解。
后学之士,宜熟读深思,方能精通虚词之用法,以通晓文言文之妙。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它们的用法常常让人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虚词,我为大家编写了一套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字用法多又多,作助词时最灵活。
“之”字作代词也常见,代人代物或代事。
主谓之间取消句独立性,宾语前置标志要记清。
定语后置也用“之”,动词“之”去、往含义明。
“其”字也不简单,作代词有多种般。
第三人称它他她,还有指示那这咱。
“其”字作语气副词时,表推测反问祈使兼。
反问语气最强硬,推测语气较委婉。
“而”字用作连词时,表并列承接与转折。
表修饰关系也常见,递进因果要分别。
顺接逆接要分清,理解句意是关键。
“以”字用法要记牢,作介词把拿用靠瞧。
因为凭借按照来,连词用法也不少。
表目的或表结果,承接关系别忘掉。
“于”字介词用处大,在到从向对给呀。
对于关于表对象,跟同与比不落下。
“乃”字作副词时多,于是就这含义说。
竟然却才也常见,判断动词要掌握。
“因”字作介词因为凭,趁着顺着也可行。
连词“因”表于是就,原因缘故要分明。
“为”字读音要注意,读 wéi 时多作词。
作为成为是动词,表判断句也能依。
读 wèi 时作介词,替给为了表目的。
“所”字结构要重视,所字加动词成名词。
“所以”一词表原因,凭借方式要明晰。
“者”字附在动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有。
用在句末表停顿,判断句中也常留。
“何”字疑问代词用,什么怎么何处求。
“何”字作副词时,多么为何在句首。
“乎”字用作语气词,表疑问感叹和揣度。
用在句中作介词,相当于“于”别疏忽。
“也”字用在句末时,判断陈述感叹齐。
“矣”字表陈述感叹意,“焉”字兼词疑问语气。
这些虚词顺口溜,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学习文言文时更加轻松,更加高效。
当然,要真正掌握虚词的用法,还需要多读多练,结合具体的文言文篇章进行理解和运用。
只有不断积累和实践,我们才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无阻,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文采。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在文言文的世界里,虚词就像是那默默奉献的幕后工作者,虽不似实词那般具体实在,却在表达文意、语气、语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虚词,咱今儿就来整一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之”字用法多又多,作助词时要记着。
主谓之间取独用,定语标志不翻译。
动词“到往”很明确,代词指代看文意。
“其”字也是常出现,代人代物或代事。
指示代词那那个,选择问中表“是”“非”。
句中语气表揣测,大概恐怕或也许。
“而”字用作连词时,承接转折与并列。
修饰假设或因果,关系不同细辨析。
承接动作先后连,转折却把意思逆。
并列平等无主次,修饰偏正关系密。
“以”字用法也不少,凭借用把拿依靠。
因为由于表原因,认为当作也能瞧。
来用连词连动词,目的结果都来到。
“于”字常见表处所,在到向从别忘掉。
对对于和跟同,表被动时要知道。
“乃”字意思也挺多,于是就这是常说。
竟然却才和你的,判断动词莫记错。
“因”字因为凭借由,顺着沿袭也能有。
“为”字读音要注意,表动作读二声起。
表被动读四声哟,替给为了要明晰。
“所”字结构别混淆,所字加动有名号。
与“为”字配合妙,被动表示跑不掉。
“者”字结构常出现,代词助词分两边。
……的人或事物呀,句中停顿语气添。
这些虚词的用法,通过这个顺口溜,希望能让您记得更牢。
学习文言文虚词,需要多读多练多思考。
只有不断积累和运用,才能真正掌握它们的妙处,在文言文的海洋里畅游无阻。
要想文言文学得好,虚词功夫不能少。
平日里多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查阅资料或者请教老师。
相信只要您用心去学,文言文虚词不再是难题。
它们会成为您理解古代文化、领略古人智慧的桥梁和钥匙。
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世界里探索前行,感受那独特的魅力!。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文言文虚词口诀
文言文常见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
记忆口诀如下:
于: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与: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焉: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何: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其: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若: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因: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为: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以: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则: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而: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且: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乃: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之: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乎: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者: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也:感判肯停疑。
第1页共1页。
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2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