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建坝决策案例剖析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358.00 KB
- 文档页数:11
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怒江上应建坝吗?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目前,中国计划在刚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基本还保持着完整、原始的生态系统的怒江上修建13级阶梯水坝。
国家水坝大会呼吁并恳请中国云南的建坝决策者停止计划。
特别是怒江下游国家——缅甸和泰国的专家学者和当地原著民,更希望和中国学者及同饮一江水的各民族人民一起,保护“萨尔温江”这条原始河流。
不开发“保留最后一条生态河”有关专家反对怒江建坝的理由主要有:一、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已于今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信守对世界遗产的承诺。
二、怒江天然大峡谷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环境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本底数据,从而对照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
三、怒江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类区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怒江中下游所处的横断山区,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
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
五、怒江大峡谷干流电站将产生大量生态移民。
六、怒江州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依靠修建大型水电站脱贫。
开发“给怒江人民一条出路”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该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少数民族比重达%,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4个特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和纹面部落等原始社会痕迹;由于怒江%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范围,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5元,50%的农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
从怒江水电站开发看中国公共政策模式变化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的模式,一直都是学界热议的问题。
国外学者总结了中国公共政策的三种经典模式:精英决策模型、派系决策模型和官僚组织决策模式,其中又以官僚组织模式影响最大。
官僚组织决策模式认为高层精英与官僚部门通过频繁互动共同决定了政策的出台。
高层精英由副总理以上的权威人物组成,包括核心领导、革命前辈、全局领导(总理)和部门领导(主管某方面工作的副总理)四个层次25-35人,其决策机构有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等。
此外,高层领导有能力组建专门机构以满足特定政策的需求,例如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办公室”,从而强化高层领导的政策影响和偏好。
由于高层精英没有充足的时间、兴趣和知识来管理和负责所有具体政策,所以多数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关键环节是在国家层次上的各官僚部门做出的。
这些部委负责对政策进行可行性研究、协调共识、进行资金分配和资源调控、解释和澄清政策内容并负责进一步的实施。
从中国政治运作的实际来看,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核心圈主要包括中共、人大和政府,这三者构成了中国制度内的“决策核心圈”,其中又以党和政府最为重要。
因而,各级政府及其官僚成为主要的决策者,他们的政策目标、政策偏好和决策能力往往决定了政策方案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到政策过程中,中国公共政策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怒江水电站开发决策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案例。
一、怒江水电站开发之争:政策缘起与进展发源于唐古拉山的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流经西藏、云南后进入缅甸,最后汇入印度洋,它在中国境内全长2018公里。
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历经3年规划,2003年8月14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通过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同意怒江中下游松塔、丙中洛、马吉、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两库十三级”的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029.6亿千瓦时,比三峡大坝的装机容量还要多300万千瓦。
一方面,支持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一是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低,而且大量使用煤炭发电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二是,我国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怒江的原始生态流域相对保存完好,也已规划开发;三是可以带来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
实施这一方案,将使电力行业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四是怒江地区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不能开发,没有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五是怒江地区已经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保持原生态不可能;六是怒江水电开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七是只有开发才能有资金解决移民问题;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八是怒江水电开发符合我国国情;九是全州唯一支撑地方经济的森工产业也在环保工程实施后推出了历史舞台;十是能解决老百姓生活问题,地理条件好,较小的投资产生较大的回报、少数民族应该优先发展、具有国际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反对怒江开发的理由:一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地理奇观和自然景观;二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三是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怒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怒江水电开发会产生移民问题、水污染问题;五是怒江水电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贸然开发欠考虑;六是怒江地区是我国仅存的原生态河流之一,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考虑到生态破坏,已经停止建坝七是怒江开发会产生泥沙问题;双方争议的焦点是怒江水电开发能否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一方面,支持的理由:一是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大量使用火电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二是当地缺乏支柱产业,怒江开发可使电力行业成为支柱产业、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如带动地方建材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为移民问题提供资金、它符合循环经济要求、较小的投资取得较大的汇报。
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超过电力行业本身怒江水电开发是迄今为止一条可实现的对怒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途径;三是,怒江水电开发可为当地带来就业岗位;四是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不可能;五是符合少数民族优先发展的原则;六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反对开发的理由是:一是怒江水电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地理奇观、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没有考虑当地居民奇特的生活方式,贸然开发不合理;二是旅游业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成为怒江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怒江水电开发会产生移民问题和水污染问题;四是怒江是原生态河流,开发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西方发发国家已停止建坝;五是水电开发会产生泥沙问题。
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论文标题:地方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以怒江大坝建设为例Decision-Making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Taking Nujiang Dam as an example ZHU Qian-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论文作者竺乾威论文关键词地方政府决策/公众参与/利益表达/潜规则Decision-Making of Local Government/Public Participation/Expression of Interest/Unspoken rule,论文来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论文单位南京,点击次数394,论文页数86~92页2007年2007月论文免费下载_/Due to the polarization of interest resulted from market economy, the local government makes decisions more and mor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relevant to interest are involved in the decision-making. Taking the decision of Nujiang Dam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general character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analyzes interest conflicts, self-interest fondness which expresses and restrains policy-makers,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nd unspoken rules, etc.中图分类号:D03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4-0086-07一、怒江大坝决策案例简述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怒江干流中下游河段-色邑达至中缅边界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132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资源之一。
观新闻调查《怒江的选择》有感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
如今,建坝与否已经成为关于怒江开发必然面对的问题,而由此展开的争论也愈发激烈。
新闻调查《怒江的选择》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争论,即面对百姓脱贫,地震、泥石流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及能源战略相关问题,怒江该何去何从。
1999年,国家发改委拨出资金对怒江中下游的水电进行规划开发。
2003年8月《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中计划要建两座13级的水电站。
但在审查会上,国家环保部门要求怒江的开发要专题审查“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怒江中下游流域是云南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怒江附近村寨,四口之家一年收入不到1400,这样的家庭在怒江两岸占70%。
三十万人的温饱问题有待解决。
而大坝建成后财政收入成倍增加,有助于百姓脱贫。
但是,搬迁群众约有一万两千多人,水坝规划的研究员说水坝与扶贫没有必然关系,二扶贫和移民方案还没有确定。
移民可能搬了以后的七八年内会更加贫困。
由此新闻调查可以看出,争论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出。
从生态保护角度来说,当地有关部门否认水电站建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而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强烈质疑。
水电站建成后,怒江三江并流的自然文化遗产可能遭到破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说野生稻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缩小。
但野生稻中的基因对高产稻米的培育意义重大。
如葛洲坝对中华鲟的毁灭性,此次建坝也将对附近物种造成伤害。
建坝的最乐观估计大坝可用两百年。
但对生态,物种的破坏难以恢复。
从地域文化角度来看,大坝建成后。
遛索等两岸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可能会消失,被淹没。
黄光成研究员感叹地域改变,文化难留。
从地质地形来说,怒江两岸地质不稳定,易发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杨中华局长说大坝避开了地质断层,这些问题可以解决。
从民意上来说,当地民众多数期待建坝,虽然移民安置方案还没有。
可也有人不愿,如泸水县小沙坝村民大多不愿搬家。
行政决策案例透视怒江水电工程决策过程中三方利益博弈民主怒江大坝以脱贫致富之名而筹建。
所谓脱贫,当地人民的利益理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整个决策过程是否科学民主,论证报告是否中立公正,一直以来遭人质疑。
当我们在讨论怒江大坝中环保和致富哪个为先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另一个民主决策问题。
只有决策过程充分民主,我们在上马建设工程的时候,才能在各种利益之间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怒江大坝工程决策中的三方利益博弈民主作为电力企业和政府,都希望从怒江大坝的建设当中获取利益,这无可厚非,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众的利益同样需要在这一浩大工程中被摆在突出的位置。
如何取舍,怎样博弈,谁来做主,这都在决策过程中成为了重要话题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时捷报道讲“兽道”也要讲“人道”。
这是云南大学生态与植物研究所所长党承林教授关于怒江大坝必须建设的著名表述。
他觉得,在重视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怒江大坝的建设正是基于此而行的。
去年以来,怒江大坝成为当地政府振兴经济的一把即将启用的“尚方宝剑”。
但是,有关于人民是否能得利也成为主建派和反对派交锋的重点。
清华大学教授李楯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就表示了他的不同看法。
“在水坝建设中,获利的首先是电力部门;其次是地方政府;在现行体制下,老百姓很难参与到这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去。
”电力要盈利2003年6月14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云南电力集团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云南怒江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在昆明签订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全面启动怒江流域水电资源开发。
华电云南总经理郭世明承认:“建水电站,受益最大的确实是在企业,但华电是国资委领导下的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代表的是国家。
”对此李楯担心:“没有一个工程大家会按成本价报,报批的数字本身含有相当大一部分利润。
所以只要某个工程国家批了,财政拨款了,他们就可以赚钱,根本不用考虑建好之后能不能有效运转、能不能盈利。
”事实上,在怒江这样水能丰富的地区,电站盈利似乎并不困难。
浅谈怒江水电开发(范文模版)第一篇:浅谈怒江水电开发(范文模版)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怒江是一个以丰富自然资源和极具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著称的自然宝藏,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自然景观,而在这里实施的“两库十三级”怒江水电开发方案刚出台便引起了巨大争议,一方面支持开发以促进经济发展,一方面反对破坏生态环境。
因此,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用科学发展观的恩想统领环境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势在必行。
我国是个资源大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中,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由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远远超过开发项目本身,但同时,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因此,为了实现工程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水电建设必须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从以下措施着手,实现生态文明。
第一、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确保工程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有序进行。
针对各项目开发方案要反复论证地质情况,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要严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介法》做为依据,制定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第二、加大对生态移民的补偿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百姓生活正常有序进行。
从开发项目的生产效益中按比例补济给老百姓,大力吸引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及服务性工作机会。
第三、明确责任,设立专用机构,对开发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受到威胁基至损害。
第四、完善责任追究制,制定完善要关责任追究制,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领导,对于违反规定要严肃处理,必须防止政府和领导的不作为。
并建立以保护生态工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
“即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清山”,有关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议,讨论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因此只有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怒江规划建大坝引争议我们是否需要建更多水坝孙丹平■中国是世界上水坝最多的国家,共有86000座水坝,占世界的50%。
■今年以来,专家学者围绕在都江堰前建杨柳湖大坝和在怒江中下游进行13级梯级开发这两个项目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2003年10月25日,在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62位科学、文化艺术、新闻、民间环保界人士联名呼吁:请保留最后的生态河———怒江。
这个呼吁缘于副会长郁钧剑的一段发言。
郁钧剑说:目前世界上保持原始生态的江河几乎没有了,在中国也只剩两条:雅鲁藏布江和怒江。
可是最近怒江流域也要进行大规模水电开发,为此我们心里很不塌实。
在“呼吁”上签名的人有唐孝炎、王金南、牛文元、李皓、苏叔阳、张飚、张抗抗、徐刚、郁钧剑、关牧村、卢奇、李琦、甲丁、刘全和、刘全力、赵忠祥、宋英杰、田山川、邓佳、梁从诫、王灿发、郝冰、廖晓义、汪永晨等。
今年下半年以来,怒江的13级梯级水电开发规划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论,从环境文化促进会的“呼吁”就可见一斑。
■怒江规划建坝激起学术界激烈争论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西藏和云南,入缅甸后叫萨而温江,最后流入阿达曼海。
怒江流域处于三江并流地区,地貌十分复杂,地理比较封闭,生态系统保持得相对完整,在全世界都很有代表性。
今年7月,“三江并流”地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名录。
怒江中下游的水电开发规划曾有过几个方案,最后推荐的是13级梯级开发方案,装机容量2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一亿多。
8月13日有关部门曾牵头召集几大电力公司和相关部委,讨论怒江流域水能资源进行投资开发与建设的规划。
在这次会上,赞成开发的意见占主流,专家们列举了怒江开发可能带来的诸多有利影响。
9月3日,在北京举办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活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与会的大多数专家对怒江水电开发持反对意见,并从河流生态、地质地理、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动植物种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怒江的开发将弊大于利。
10月20日-21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怒江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专家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社会学、生物、动物、经济、环保、景观等学科的12位专家和云南省各部门的官员,两种意见在会上再次交锋,而且甚为激烈。
公共管理学案例(2)案例3 谁对决策产生影响?——怒江梯级水电站规划中的利益集团分析1:案例2003年,对怒江建设梯级水电站的争论高调出现在中国各大媒体上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有人将其称为“怒江电站事件”。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题是“怒江建水电站的争议”,可见“怒江电站事件”的巨大影响。
◆怒江流域的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怒江流域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和丰富的水利资源,是在怒江上建设梯级电站的主要出发点。
2003年,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生活全面进入小康的时候,云南省怒江州全州4县(泸水、兰坪、福贡、贡山)还戴着“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
按照国家2003年贫困线标准,当时怒江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882元的贫困人口有27.53万人,低于637元的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13.38万人,分别占全州农业人口的60%和33%。
全州有12.7万人需要易地安置,有4.5万特困户居住在茅草房内,占全州农户总数的47%。
来自自然和政策的两方面因素,是造成怒江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怒江两岸山势陡峭,土地稀少,当地百姓不得不在悬崖绝壁上生产和生活,全州粮食平均亩产才101公斤。
陡坡耕作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200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怒江全州1500米海拔以下的森林已荡然无存,l500米到2000米之间的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6.75%。
为了环境不再被破坏,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禁止政策,。
并圈定了怒江生态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近60%。
设定保护区政策的确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但当地百姓生活却陷入了“有树不能砍、有山不能动、有水不能用”的窘境,环境保护与贫困的改善形成了矛盾。
与贫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怒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
怒江流域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矿业资源。
就水利资源而言,怒江的水资源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47%,水能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达4200万千瓦,仅在怒江中下游水电开发装机容量就可达成2132千瓦。
关于怒江“争”坝的问题讨论:1、本案例体现了环境法的那些基本原则?答: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环境法之中,所有环境保护法律规范都必须遵循和贯彻的调整并决定一切环境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所有行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协调发展原则,也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原则,是指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事先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而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③环境责任原则,是指指环境法律关系主体在生产或其他活动中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应当承担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责任;④环境民主原则,是指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程序或者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有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
对于本案例首先就体现了环境法的协调发展原则,在怒江建坝工程的批复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在考虑给当地人脱贫致富的问题时也对该工程的环境影响也作了考虑,符合协调发展原则,另外在此过程中,一些民间环保组织采取了寻求签名、组织研讨方式反对怒江工程,后来该省民盟一位负责人又在政协会议上质询怒江工程,正是由于这些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质疑和反对从而导致了怒江工程搁置延后,这体现了环境法的民主原则,即公民有权参与一切与环境有关的决策活动。
2、如果怒江开发规划最终通过审批并实施,你觉得是否违背了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答:我认为有所违背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怒江建坝工程,它能给当地人们带来经济效益,但根据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得出它对环境影响很小,这说明对于环境和经济的发展还不是协调的很好,即有所违背协调发展原则。
还有就是在该案例中未提到过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做出的相应的预防措施,即未考虑到环境法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浅谈怒江建坝的不可行性李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04、05年间,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是否可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
支持和反对双方各执一词,最终,中央驳回了怒江水利工程的规划,该工程被迫搁浅。
对于这个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我认为,不在怒江上修建大坝,是相对更合理的。
我个人反对在怒江上修建大坝。
首先,水坝的修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当然是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因素。
虽然怒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是生态“处女江”,但怒江身居横断山腹地,是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植物区系过渡交汇地带, 同时又是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的通道,由于相对高差大, 从低到高具有从热带到高山寒带的各种气候及其相应的垂直带谱,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其生态学价值巨大。
在这样海拔落差巨大、地势、气候多变的区域,每一个物种对河流的变化都非常敏感,生物链中的任何改变(大坝的改变是巨大的)都直接影响到众多物种的生存。
13级(或修改后的11级)梯级电站对于这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且难以逆转的。
多级大坝将把河流人为切断,阻断多种珍稀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活走廊(例如阻止了某些鱼类的洄游),很可能导致多个物种的灭绝。
同时,修建大坝将使原本湍急的河流的流速显著变缓,水体发生这样显著的变化将不可避免的影响沿岸的局部气候,进而影响河流沿岸的陆生生态系统。
这样的例子我们即使是在刚建成不久的三峡工程中也已经看到很多,例如中华鲟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同时还有很多种不及中华鲟知名的鱼类也已灭绝或濒危),以及近几年长江中游及中上游流域气候的莫名反常,这些都是大型水利工程的恶果,我们不能让它在怒江再重演一遍。
其次,怒江所在的横断山脉,由于其山地地形以及断层地貌,是一个地质活动活跃的区域,山地灾害频繁,常有滑坡、泥石流发生,甚至偶有地震。
水利工程的施工会改变地形地貌埋下隐患,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
不仅工程的实际寿命达不到设计寿命,甚至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对于如此大型的工程,我们不得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