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近几年的政策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这些年(1997-2011)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

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从2004年逐步调整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向和力度,适当调整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和优化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结构,向社会传递出政府合理控制投资的政策信号,并在2005年宣布财政政策再次转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与之相配合,从2003年起,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最终确定“稳中适度从紧”的政策思路。之后5年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这些都是紧缩银根的措施,旨在控制货币供应量。

早在去年11月初,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就曾明确表示,货币政策是短期的政策工具,经常会因使命的不同,侧重目标的不同有所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时候是扩张的,有时候是紧缩的,有时候是真正稳健的。要对应不同时期的经济背景,有不同的做法。而这正是对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解读。

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撰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是指货币政策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它意味着货币政策既要改变宽松的基调,又不能急刹车。”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10年12月24日央行首度详细披露了明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具体任务:控制货币总量、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优化信贷结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落实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会议上指出: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

胡晓炼明确表示,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既能在经济偏热时适当紧缩,也能在

经济偏冷时适当放松,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

系”。

同时,她也提出明年“稳健”政策的四大任务:其一,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

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主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

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是明年货币政策最主要的任务,只有回归常态,

才能实现“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其二,保持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银行信贷增长要

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从反危

机特殊时期的常态应对,转向合理适度的增长。其三,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

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其

四,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

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

历次存款利率调整一览表

1990年4月以来历次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单位:百分点)

定期存款调整时间活期存款

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2011.04.06 0.50 2.85 3.05 3.25 4.15

2011.02.09 0.40 2.60 2.80 3.00 3.90

2010.12.26 0.36 2.25 2.50 2.75 3.55

2010.10.20 0.36 1.91 2.20 2.50 3.25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2008.11.27 0.36 1.98 2.25 2.52 3.06

2008.10.30 0.72 2.88 3.24 3.60 4.14

2008.10.09 0.72 3.15 3.51 3.87 4.41

2007.12.21 0.72 3.33 3.78 4.14 4.68 2007.09.15 0.81 2.88 3.42 3.87 4.50 2007.08.22 0.81 2.61 3.15 3.60 4.23 2007.07.21 0.81 2.34 2.88 3.33 3.96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2006.08.19 0.72 1.80 2.25 2.52 3.06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0 2002.02.21 0.72 1.71 1.89 1.98 2.25 1999.06.10 0.99 1.98 2.16 2.25 2.43 1998.12.07 1.44 2.79 3.33 3.78 3.96 1998.07.01 1.44 2.79 3.96 4.77 4.86 1998.03.25 1.71 2.88 4.14 5.22 5.58 1997.10.23 1.71 2.88 4.14 5.67 5.94 1996.08.23 1.98 3.33 5.40 7.47 7.92 1996.05.01 2.97 4.86 7.20 9.18 9.90 1993.07.11 3.15 6.66 9.00 10.98 11.70 1993.05.15 2.16 4.86 7.20 9.18 9.90 1991.04.21 1.80 3.24 5.40 7.56 7.92 1990.08.21 2.16 4.32 6.48 8.64 9.36 1990.04.15 2.88 6.30 7.74 10.08 10.98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一览表次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

(大型金融机构)20.00% 20.50%

40 2011年4月17日

(中小金融机构)16.50% 17.00%

(大型金融机构)19.50% 20.00%

39 2011年3月18日

(中小金融机构)16.00% 16.50%

2001中国在经历了自96年以来银行存贷款利率连续7次下降后,已经进入低利率国家的行列。在通货紧缩背景下,实行低利率政策对促成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复苏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低利率对证券市场而言显然也是一个利好消息。

分析认为,影响今后利率走势的最主要因素有下列3个:1、宏观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程度;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3、国际间利率的联动关系。

首先,从中国宏观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因素分析,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通货紧缩尚未彻底消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仅基本摆脱困境,2001年创业板的推出,国有股的继续减持,继续扩大投资和消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等需要低利率政策的支持。

其次,从利率市场化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回升,对资金需求就会进一步增加,一旦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利率就可能有上升的内在需求。

再次,人民币利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利率,尤其是美元利率水平的制约。从中长期看,人民币面临升息的外在压力。如果再降息,将会导致资金外流,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但利率的中长期走势,将可能上扬。(

历年储蓄存款利率表

单位:年息%

1997年12月31日采集

项目1996.8.23 1997.10.23

一.个人人民币储蓄存款

(一)活期 1.98 1.71

(二)定期

1.整存整取

3个月 3.33 2.88

6个月 5.40 4.14

1年7.47 5.67

2年7.92 5.94

3年8.28 6.21

5年9.00 6.66

2.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1年 5.40 4.14

3年7.47 5.67

5年8.28 6.21

二.单位(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个体工商户存款

(一)活期 1.98 1.71

(二)定期

3个月 3.33 2.88

6个月 5. 4.14

1年7.47 5.67

2年7.92 5.94

3年8.28 6.21

5年9.00 6.66

三.对个人发行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①①

其中:1个月 2.70 2.25

9个月 6.66 4.86

四.住房存款

(1)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②②

(2)其它住房存款③③

注:单位:年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存款利率变动

1997-10-23 1.71 2.88 4.14 5.67 5.94 6.21 6.66

调整日期活期(%)3月6月11月1年 2 年 3年 5年8年1998-03-25 1.71 2.88 4.14 5.22 5. 58 6.21 6.66

1998-07-01 1.44 2.79 3.96 4.77 4.86 4.95 5.22

1998-12-07 1.44 2.79 3.33 3.78 3.96 4.14 4.5

1999-06-10 0.99 1.98 2.16 2.25 2.43 2.7 2.88

2002-02-21 0.72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 3.24 3.6

2006-08-19 0.72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调整日期活期(%)3月6月11月1年 2 年3年 5年8年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 0.8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08-22 0.81 2.61 3.15 3.60 4.23 4.95 5.49

2007-09-15 0.81 2.88 3.42 3.87 4.50 5.22 5.76

调整日期活期(%)3月 6月11月1年 2 年3年 5年 8年2007-12-21 0.72 3.33 3.78 4.14 4.68 5.40 5.85

2008-10-09 0.72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30 0.72 2.88 3.24 3.60 4.14 4.77 5.13

2008-11-27 0.36 1.98 2.25 2.52 3.06 3.60 3.87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0

2009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0

2010-12-26 0.36 2.25 2.5 2.75 3.55 4.15 4.55

2011-2-9 0.40 2.60 2.80 3.00 3.90 4.50 5.00

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

1、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1)货币政策走向: 2005年—2016年间我国基本上采取了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2005年—2016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措施: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以上是国家常用的基本货币政策操作措施,同时也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2005—2006年,我国采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 2008年—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为适应形势变化,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2014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2016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实施效果评价: A、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率仍有待提高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存款准备金工具失效,2007年-2008年央行下调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并不明显。2010年10月、12月上调基金率,但抑制不了物价的上涨。但我国不断坚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运用,在现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应提高其利用率。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 利率机制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我国利率市场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也影响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C、货币政策灵活性不够 当前,全球经济很大程度受到美国经济变化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应保持货币政策松紧的灵活性,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考虑美元这个强势货币的政策取向,而不是由于美联储加息或降息而使得自身陷入被动。 因此,应对各种政策工具进行互补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以使其更加适应经济的多变性。

中国房地产政策演变10年

中国房地产政策演变10年 引言:中国房地产业自诞生开始,由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法律、行政等硬性强制手段,另一类则是税收、信贷等软性引导手段。 由于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规模大、资金周转周期长。其发展对信贷资金的依赖度非常高。因此,国家在信贷政策方面的引导,往往是极为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当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复杂性,国家在对房地产市场采取或扶持或限制的宏观政策时,往往采取“组合拳”的形式,即同时采取行政、法律、信贷、税收等多项调控政策以期达到调控目的。 到目前为止,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其对房地产业或鼓励或限制的不同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1986年住房改革开始,到1998年之前,是房地产市场的萌芽和起步阶段,国家尚未开始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 第二阶段:1998年到2002年,吸取了第一轮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国家开始谨慎展开宏观调控,政策导向还是以规范市场为主,兼有部分鼓励政策。 第三阶段:2003年到2005年,随着各大城市房价开始进入上涨通道,国家对房地产业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宏观调控政策开始第一次转向,以稳定房价为目标。 第四阶段:2006年到2008年6月,全国各地房价飞涨,开始影响民生,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政策目的为防止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 第五阶段:2008年9月至今,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为确保经济发展,抵御金融危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再次转向为扶持,目前宏观调控仍处在这一时期。 本文以梳理2005年后的房地产市场、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重要的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政策,以期理清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脉络。 05年年初,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国务院正式做出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决策。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业内将其称之为“国八条”。其将稳定房价提高到了政治高度,并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2005年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着重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的八点措施”,即“新八条”。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 院 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调 研 报 告 系别: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关于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调查的实践报告 一、实践主题: 《当代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调查》 二、实践目的: 通过实践来了解我国目前的城乡家庭变化情况,变化形式,所呈现的状况等。 三、实践形式: asd 1. 上网查询资料。 2. 去单位下乡地调查。 3. 在实习单位查询整理资料。 四、实践时间: 2012年8月15日到2012年8月30日 五、实践地址: 甘泉县计生局 六、实践人: 熊世洲 八、实践体会与结论: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使我对中国家庭结构变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当代家庭的结构简化和规模缩小使家庭功能及家庭成员关系方式发生改变规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家庭结构的变化将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九、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呈现出三种状态:1.相对稳定的家庭类型。三代直系家庭是其代表;城镇三代直系家庭的维系得益于家庭内部管理的松弛,在农村则与独子比例增大有关。2.明显上升的家庭类型。夫妇核心家庭提高幅度显著,实行20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是这一家庭类型的主要推动力量;隔代直系家庭增长率最高,它既是中国社会转型阶段的重要现象,又是社会发展具有缺陷的反映;单人家庭也有增长,青年人晚婚和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丧偶比重提高是主要影响因素。3.以下降为表现

形式的家庭类型。缺损核心家庭明显减少,标准核心家庭有所下降。后者的降低主要是夫妇核心家庭上升所致,或谓核心家庭内部不同类型调整的结果。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家庭结构总体上将持续这种状态,一些家庭类型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动。 一、简单说明 家庭结构分析为不少学者所关注,但其研究尚存在一定困难,主要是相关数据获取不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家庭结构总体状况的了解。以往一些学者有的通过具体调查一个或几个村落、社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区域等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把握「费孝通:《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乔健主编《中国家庭及其变迁》,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暨香港亚太研究所,1991年;王跃生:《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立足于冀南地区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有的则以个案汇总分析来间接认识历史时期的家庭结构「王跃生:《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这些研究提供了观察中国家庭结构变动的重要视角,但整体性分析仍受到限制。 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数据并可借此较为直接地认识全国性家庭结构的状况?就目前而言,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将是最主要的资料途径。曾毅等学者曾对1982年第三次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抽样数据库做过调查,其数据足以使我们掌握绝大多数家庭的类型或结构。他们的分析主要着眼于家庭代际,但其研究对了解当时的家庭结构状态亦有很大帮助。 与前几次普查相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对户主之 下家庭成员的分类相对全面,计有户主配偶、子女、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等八类。这些关系类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基本关系。它为识别和分析当代家庭结构状态创造了条件。 二、我们将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解读

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尺度的环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把气候变暖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界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政府都高度关注和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涉及到气候、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科技等众多领域,时间跨度又很长,因此,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的制定应从国家长远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并把气候变化问题放到国家对外政治、经济与外交政策的大框架下统一考虑,以期气候变化问题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是_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中国发展带来的挑战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消除贫困是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还将增长,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形象将更加突出,无疑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1.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温室气体限控的压力增大。京都会议后,一些发达国家试图以《京都议定书》已规定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为由,集中全力向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的”发展中国家施压。有的发达国家甚至明确提出将发展中国家“有意义的参与”作为其批准议定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并与公约的资金机制挂钩。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减排的理由包括:环境原因、竞争力原因、政治原因等。虽然这些理由严重背离了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公约特别强调的:“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义务,将取决于发达国家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减轻这种压力的艰巨性。 2.对中国现有发展和消费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起点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为乡村入口,面临着继续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长期发展任务,人均资源短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制约因素。传统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一种资源耗竭型、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发展模式的选择看,虽然各国有权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遵循某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很少有国家发生例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费和经济发达水

中国当代家庭功能的变迁

精品文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社会的制度规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环境和制度发生改变,20 世纪末期中国的家庭功能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家庭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家庭生产功能有复归的趋势;家庭的经济功能减弱,家庭的抚育功能也越来越弱。 今天我们就家庭的功能中的生育功能,性与情感功能的改变进行简略的分析和总结。 家庭是人类生育和繁衍的基本场所,生育仍然是中国现有家庭的最基本的功能! 但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生育功能正在逐渐的减弱。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少生孩子多种树”“少生优生幸福一生”,政府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所以中国家庭的生育子女数量普遍减少,生育率降低!我们来一组数据,1995年全国出生人口为2065万人,与1900相比减少了328万人,到1999年,出生人口为1909万人,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15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实施计划生育以来,我们人口的总出生率从1970年的5.8降至目前的1.8左右,降低了4个百分点,接近4亿人。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计划生育的实施对家庭生育功能变化有很大的影响。 2.避孕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得家庭单纯的性行为与生育活动产生了分离,也使的性与情感功能增强。据统计,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以婚龄人口的避孕使用率在1990年就已经达到了89%的水平,而且除了1994年以外为93%以外,一直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基本上达到了避孕使用率的最高水平。可以说,避孕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生育功能。 3.人们观念的变化。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流行趋势相似,中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自愿不育的夫妻组成丁克家庭意为“双收入,无子女”家庭。据上海人口情报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9-1989年上海市区的丁克家庭约占全市家庭夫妇总数的2%--3%,人数估计超过5万人。到1999年底,广州市结了婚而不生育的人由3万人增加到10万人。丁克家庭所表明的是一种不育文化与传统的家庭生育职能相背离。 4.中国转型期带来的经济和各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人们的生育观发生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多子女收到计划生育的制约,要罚款,很多家庭不能负担这笔钱,同时,多子女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如今中国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如此重的情况下,很多家庭都选择晚生和少生,甚至不生。 5.社会福利的提高和养老保险基金的开展和制度的改变,也使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观念发生了改变,人们不再把生育防老看的很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家庭的生育功能。以上就是我对中国当下家庭功能中生育功能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功能加强原因的一些分析。 .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沈崇麟 父系夫权制家庭是单系偏向(丈夫)的家庭,家庭的建立、延续、家庭事务和亲属往来都以男性家庭成员为轴心。根据笔者以往和最近的调查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单系偏向的家庭制度正在逐渐被双系并重的新型家庭制度所替代。本文将用笔者最近一次调查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本次调查的三个初级抽样单位是北京市、河北省易县和江苏省太仓市,三个调查地的选择是非随机的。在三个调查地中,北京市的样本是所谓城八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年龄在60岁以下的城市已婚人口,而河北易县和江苏太仓,则是60岁以下的已婚农村人口。北京、易县和太仓三地样本容量分别为800(人/户)、400(人/户)和400(人/户)。 本次研究发现了当代中国家庭变迁的两大趋势。 婚后居处变迁:从夫居转向从愿居 所谓婚后居处是指婚姻当事人在成婚之初的居住形式。在夫方父系的家庭制度下,只要条件具备,一般来说都从夫居,即在结婚之初,夫妻一般都随男方的父母居住,尽管有时也会有从妻居(招女婿),但这通常被看做是例外。这种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城乡社会似乎正在发生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在三个调查地,无论是希望的婚后居处还是实际的婚后居处,住男家已不是婚姻当事人对婚后居处的唯一选择。调查对象在婚后希望居处的选择中,选择住男家、住女家、自立门户的百分比分别为46.98%、5.66%、46.73%;在婚后实际居处上,选择住男家、住女家、自立门户的百分比分别为59.34%、8.8%、30.72%。由此可看出,无论希望的婚后居处还是实际的婚后居处,选择独立门户的婚姻当事人的比例都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与此同时,无论是希望的居处还是实际居处,住女家也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其中比例最高的太仓,希望的居处和实际居处的住女家百分比,分别为13.1%和14.39%。总的来说,在各调查地,婚姻当事人在婚后居处的选择上,呈自立门户、住男家和住女家三花齐放的态势。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调查对象中,希望的婚后居处中自立门户的比例明显高于实际居处,而希望居处中的从夫居和从妻居,则低于实际居处。这反映了希望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从调查的实际情况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是住房条件,即婚姻当事人希望自立门户(主要指城市),但是没有住房,其次是双方父母的意愿。尽管如此,调查数据至少表明,当今的中国社会,婚后的实际居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婚姻当事人的一种主动选择。 在三个调查地,地区间和城乡间在婚后居处选择模式上存在着差异,之所以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的“从夫居”影响,但主要取决于婚姻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本人和双方家庭的实际情况(婚姻当事人和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双方父母的身体情况等)和当地的婚俗或亚文化。地区间和城乡间虽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新房主要由男方准备,即使婚后选择独立门户,新房大多亦由男方准备,在这里,男方是指未来的丈夫和他的家庭。正因为如此,

中国30年气候周期变化

赵振国:被遗忘了的30年左右气温变化周期(2012-01-28 02:42:15) 赵振国研究员2004年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他认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 按照这一规律,2010年我国气温将进入30年左右的冷周期。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这些是进入冷周期的信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赵振国及其30年气温周期理论在2004年以后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人走茶凉显示了人间冷暖,30年气温周期理论被遗忘显示了中国气象界跟风世界气象主流到盲目的程度,本土的正确理论后继无人。 中国不仅仅需要获取自己的原始数据。更进一步而言,正如罗勇所指出,中国需要在气候变化上展开自己独立的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 “科学家要有诚实、正直的品格,不能为了拿到科研经费而跟着主流走。”丁仲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这番表示,似乎意味深长。 5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发布赵振国研究员的周期理论报道,希望气象界能深刻反省自己对老一辈气象理论的背叛! 附件:2004年前的赵振国气候理论报道 为何天气变冷了暖冬却未结束 https://www.doczj.com/doc/8512607261.html, 2000年1月24日10:24 光明日报 前几年,我国冬季气温一直偏高,但今年却显得较冷。1999年12月20日晚,首都部分群众在零下12摄氏度的气温下迎接澳门回归的,他们的精神很令我感动。我家住在浙江省温州市,这里冬季气温一直适宜,但今年冬天也比较冷。我想请教专家,今年气温为何低于往年,这是否标志着暖冬即将结束?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读者周韦禾 今年入冬以来人们普遍感到比前几年冷了:一是尽管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仍比常年高一些,并未出现冷冬,但由于最低气温比前几年明显降低,使享受多年暖冬特别是去年异常暖冬的人们感觉特别冷;二是冷暖变化幅度很大,人们正在享受温暖的时候,一次强寒潮突然袭来,大风降温又伴随下雪,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 我国气候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20-40年代为暖周期,50-7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 摘要:本文分析和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政策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实际上是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即通过调整利益格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局面。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社会发展”的理念,并把社会发展的内容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在90年代形成以增进效率为取向的社会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人口生育、教育医疗、社会流动、城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政策。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开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等一系列新挑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以社会和谐为取向的促进公平和效率均衡的社会政策新体系。 社会政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配置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社会政策并非从来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为解决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只有经济统计而很少社会统计,也几乎没有社会政策的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没有社会政策,而是说在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的社会政策都被看作政治问题。实际上,直到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社会政策”这个概念,才第一次被写入中共中央全会的决定,尽管在此之前,人们已经广泛使用这个概念。 与社会政策的概念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干预的政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概念。社会政策可以说是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交叉的概念,但也有的时候,人们把这两个概念视为大同小异,相互替代使用。 社会政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社会政策,主要是指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政策,而广义的社会政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领域的政策。本文所阐述的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政策变化,是从广义上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反贫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当然,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像收入分配这样的问题,很难说仅仅是社会问题,也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政策的两个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伊始,首先要实现的是工作重点的转移,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要实现这一重大转变,就要调整利益格局,以便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因而在阶级阶层政策和分配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1.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带来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人们一般是把中国的改革定义为市场化改革,把改革的起点设定为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开始实行。通常的说法是,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事件成为农村改革发端的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包干到户”在一些地方的试行是在1980年代初的事情。1979年9月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还只是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拥有经营自主权,以便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到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中国家庭生活的变迁 摘要: 近代中国有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社会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的变化是可以说是各类变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家庭婚姻生活是社会生活构成的基本单位,家庭婚姻的变化可以深刻的折射出社会在经济,文化,价值观和政治方面的变化。在近代,中国的家庭的生活由集体化走向私人化,由大家族走向小家庭。因为独生子女问题而造成的核心家庭的合并与减少已经社会养老问题。因为城市化和外出务工而形成的家庭搬迁和人口移动问题。因为夫妻离婚率的升高而形成的家庭重组问题。家庭收入变化带来的家庭物资生活的改变,已及未婚同居,同性婚姻,丁克一族,未婚生育等现象的产生。关键词:家庭合并与重组家庭多次元化丁克一族择偶标准两性权力的变化亲缘单一化家庭复杂化 正文: 什么是家庭(family),学者有多种解释。日本社会学者森冈清美认为:“家庭是以夫妇,亲子,兄弟姐妹等少数近亲的主要成员,因成员互相的深厚感情而结合的谋求福利的首属群体。这样解释较为具有代表性,丛亲缘方面解释了何为家庭。同时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包含相应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的职能也包括:生育,生产,抚养等职能。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变化和扩展。这张扩展和变化是横向和纵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 中国的历史悠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在家庭伦理上面也是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准则;恪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也是“孝父母,重生产”这些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职能。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宗法制”来约束血缘姻亲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维系这大家族的权威。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过分强调宗族、宗法观念,人为划分远近亲疏,又束缚了人的自主发展。这中在“宗法制”可以说是封建统治时期的重要社会基础。在“宗法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994~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 1998~2003 积极稳健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 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

气候变化与中国

驻英国大使傅莹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演讲 2009年12月2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应邀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立场及所采取的措施,并现场回答听众提问。演讲由LSE发展中心主任科布雷奇(MR. CORBRIDGE)教授主持,该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共400多人出席。以下是演讲全文: 气候变化与中国 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 伦敦经济学院 2009年12月2日 Climate Change and China Fu Ying,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K.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December 2nd, 2009 尊敬的CORBRIDGE教授, 女士们,先生们, Professor Corbridge, Ladies and Gentlemen, 很荣幸来到伦敦经济学院,就气候变化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交流。我感觉特别荣幸,这是因为伦敦经济学院以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著称,你们的研究为全球讨论做出了突出贡献。 I am honoured to talk to you on such an important subject as climate change. It’s a special honour, because the LSE is well-known for its scholarship on climate change and its crucial contribution to this global debate. 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气候类型多样,环境脆弱。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China is a huge country with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It has divers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a fragile environment.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is a very real threat which we face everyday. 根据中国科学家的观察,过去50年里中国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1摄氏度,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极端气候现象更为频繁。例如,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给400多万人的带来生计困难。 According to Chinese scientist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 China has risen by 1.1 degrees centigrade in the last 5 decades. It is higher than the reported global average. We are seeing more frequent bouts of extreme weather in many parts of the country. Last spring, for example, the most severe drought in 50 years hit northern China affecting the livelihood of 4 million people. 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我们来说已是现实。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一半,7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cl imate change is a reality for us. Out of the world’s most polluted 20 cities, half are in China. 70% of Chinese rivers are polluted to some degree.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carbon emitter of the world. 这些问题是如何造成的?中国近年在减贫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与你们不同的是,我们是用30年的浓缩时间,走西方国家两个世纪的工业化进程。How have we got here? China has reached this stage when it is making great endeavours to lift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经济功能的变化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经济功能的变化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农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家庭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其经济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本文就农村家庭经济经济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农村家庭经济功能变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农村家庭经济功能变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经济功能;变化 农村家庭作为人类社会这个复杂有机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备其相应的功能。由于每个家庭都要进行生产和消费,所以,经济功能成为农村家庭最基本的功能。结合我国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家庭经济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经济功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家庭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家庭的生产和消费属于自给自足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家庭在部分或全部的意义上还是一个生产的组织单位,而农村家庭消费的自给率在不断降低。所以,对农村家庭经济功能变化的研究必须从生产与消费两个角度加以考察。 (一)农村家庭生产的变化 1.农民兼业越来越普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力发展,很多农民除了搞好自家农业生产以外,还从事一些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补贴家用。一些离城市较近的农村居民通过早出晚归方式进城务工,既从事农业生产也从事工业生产或商业活动;还有些农民在农闲时进城务工,农忙时又回家务农,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两栖人”。由此,农村家庭在组织农业生产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农业生产在家庭经济中所占地位越来越低。 2.传统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趋于萎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部分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这部分地区的家庭生产功能出现了减弱和萎缩的趋势,家庭作为一个生产组织单位的作用也正在减弱甚至消失。 3.农村家庭生产功能日益社会化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农业生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作用已弱化,取而代之是农村家庭生产功能日益社会化,主要体现在:由于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年至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那时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新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2007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按照今年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在坚持稳健的前提下,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已释放出了适当控制货币投放的信号。 2007年12月0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明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已实施了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的“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2008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年来,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经历了迅速而大幅度的调整: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扩内需”。

200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发展中小城镇和转变发展方式等调整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明年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2010年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连续六个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

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

学号:20110241029 姓名:李欣班级:2011级金融10班200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2008年中国的货币政策是结合国际和内经济背景,央行的货币政策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上半年CPI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而且在6月分才达到最高值,所以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加上但是国际形势还没有特别恶化,次贷危机还没有波及实体经济,中国经济运行还较平稳,所以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对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的公开操作手段来回笼资金,抑制流动性过剩问题。二、下本年随着金融危机演变一场罕见的经济危机开始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由于世界经济出现衰退以及

中国气候未来变化的趋势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第四季地质学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气候未来变化的趋势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姓名:刘俊源 学号: 10130506

摘要 地球上的一个大的地区或小的地点长期的时间段形成大气的普遍状态被称作气候,是在该时间段形成不同天气现象的过程的综合性的表达。气候是一种构成地球大环境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良好的气候环境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通常来讲,我国气候的变化是指我国气候普遍的情况在某时段,年代中,产生的改变,即气候的通常属性和离差(距平)两个中的一个或两个一起出现了统计数据的意义上的明显差异。气候和环境变化是气候系统和人为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最终结果。目前,全球的气候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性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对中国气候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主要联系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分析中国气候变化的因素,并对未来气候进行一个科普性的大致预测。 关键字:气候,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中国,未来趋势

摘要 (1) 第一章述论 (3) 1.1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3) 1.1.1 研究意义 (3) 1.1.2 研究内容 (3) 第二章中国气候变化的因素 (4) 2.1气候变化的相关国情 (4) 2.1.1气候条件 (4) 2.1.2生态环境 (4) 2.2人为造成的因素 (5) 2.2.1能源结构 (5) 2.2.2人口因素 (5) 2.2.3经济发展 (5) 2.3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 (6) 2.3.1 气温变化 (6) 2.3.2降水变化 (7) 2.3.3极端气候事件 (7) 第三章中国气候未来发展的趋势 (8) 参考文献 (9)

近三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变化及个人分析

近三年中国宏观 政策的变化及个人分析

目录 近三年中国宏观 (1) 政策的变化及个人分析 (1) 一、政策提出背景 (2) 1、2015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2) 2、2014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2) 3、2013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3) 二、近三年预期目标的制定 (3) 1、2015年度目标制定 (3) 2、2014年度目标制定 (3) 3、2013年度目标制定 (4) 三、近三年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及政策分析 (4) 1、对下行因素的分析 (5) 2、对企稳或上行因素的分析 (5) 3、对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分析 (5) 四、近三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测 (6) 1、2015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测 (6) 五.经济预测与政策应对 (6) 1、2015年经济预测与政策应对 (6) 2、中长期视角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速 (7) 3、改革、发展和治理应取的方向 (7) 4.走向好的治理的三要素:法治、执行力和问责 (8) 六、个人分析 (8) 一、政策提出背景 1、2015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决策部门再次打开稳增长的政策工具箱。自3月份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和措施,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发表主题讲话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体量大,韧性好,政策工具多。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表示,将围绕“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6大领域消费工程”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充实项目库,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机制。 2、2014年度经济政策背景 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政府坚持去年以来的探索,继续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在加强区间管理的基础上,推出定向调控措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在经济增速稳中缓降的同时,结构优化效应增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继续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和就业仍在下限之上。下行与上行因素并存,结构优化效应增强。最近两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特点是,上有压力、下有支撑,向新常态转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