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病篇(精)
- 格式:ppt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医基础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A11、乌头汤的主治病证是A、脚气冲心B、湿家身烦疼C、脚气疼痛,不可屈伸D、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E、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2、下列各方中,论述了历节病寒湿偏胜证治的是A、乌头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3、《金匮要略》乌头汤中可用于解乌头毒性的药物是A、甘草B、白蜜C、芍药D、麻黄E、黄芪4、乌头汤证的治则是A、祛风除湿,通络止痛B、祛风除湿,温经散寒C、温经散寒,滋阴清热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E、健脾益气,祛风除湿5、下列可用于治疗脚气疼痛,不可屈伸的方剂为A、乌头汤B、防己黄芪汤C、桂枝茯苓丸D、桂枝芍药知母汤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原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者”,治疗宜选用的方剂是A、乌头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7、《金匮要略》中治疗寒湿历节证的代表方剂是A、乌头汤B、防己黄芪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8、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辨证特点为A、身体消瘦B、关节疼痛C、关节肿大D、关节变形E、以上都是9、《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历节证的代表方剂是A、防己黄芪汤B、甘草干姜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中芍药配伍甘草的意义是A、养阴清热B、辛温发散,祛风除湿C、酸甘化阴,缓急止痛D、散寒除湿,通经止痛E、调和营卫,宣肺平喘11、下列各方中,治则为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的是A、防己黄芪汤B、甘草干姜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2、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治宜A、乌头汤B、桂枝芍药知母汤C、黄芪桂枝五物汤D、桂枝加龙骨牡蛎汤E、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13、下列不属于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证候表现的是A、身体尫羸B、脚肿如脱C、少腹拘急D、头眩短气E、温温欲吐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二)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原文】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抟,名曰断泄。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使为历节也。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吃东西喜欢吃酸的,吃酸的也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吃得太多了,就会伤筋。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试试,在睡觉前喝很多的柠檬汁,到三更半夜,你的脚就会抽筋。
这就是因为酸太盛。
现在有两种酸,一种就是我们吃的东西本来就是酸的,例如象柠檬,还有一种酸是假甜真酸,为什么叫假甜真酸?吃到嘴里是甜的,到了胃里是酸的。
现在好多的面包,都是人工糖做的,吃到嘴里很甜,这个人工糖骗到你的嘴巴,到了胃里面去就变成酸的了。
人工糖制造出来的时候,体积非常小,我们身上很多的病毒,细菌在嘴巴里面吃到人工糖以后,就会喂食这些细菌病毒,吃到人工糖以后,排出来的糞便代谢物就是酸性的。
晚上睡觉会脚抽筋。
中医认为肝苦急。
假如一个病人告诉你他的脚经常抽筋,他喜欢吃甜的,这就是假甜真酸,什么叫抽筋,就是肝苦急。
急时甘以缓之,这就是要告诉抽筋的病人要多吃甜的,抽筋就会解缓。
但是,他告诉你就是经常吃甜的,其实他吃的就是假甜真酸。
你要告诉他此甜非彼甜,让他买蔗糖,饴糖来吃,抽筋就会好。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如果长期都吃太咸的食物会伤骨,反过来,当你在帮病人治疗骨病的时候,就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所以,真理就是正反两面看,你不能只从一方面去看,吃咸吃多了会伤骨,同样的帮病人治骨病的时候,要少吃咸的。
所以,我们看到膝盖肿,风湿关节炎,就要告诉病人咸的少吃,尽量不要吃。
当骨伤到以后,病人就会出现小儿麻痹,肌肉萎缩,病人的关节越变越大,脚上肌肉越来越小,中医把这种取名为鹤膝,鹤膝风,中间膝盖肿得很大,腿部很小,这就叫萎。
骨伤了,肌肉萎缩,反过来,我们看到肌肉萎缩,就知道骨伤了,我们就要去治骨。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七零)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中风风邪致病【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因为中风也有单纯手臂不能动的呀,怎么可能只是中风和痹证的区别呢?后面的总结就是中风使然,也就是说半身不遂或单纯性的手臂不能动都是中风。
此为痹,痹就是不通。
什么不通呢,当然是血脉不通了。
一般来说,我们的血脉稍微跳快一点,数的时候,都是有风在里面。
所谓痹的定义就是感觉是麻木不仁。
中医有风痹,有血痹。
血痹与虚劳的病脉放在一起。
风痹,就是肌表麻木不仁没有感觉,皮肤会变得很粗糙,有的人半身不遂,有的人只是手臂不遂,中医把这个所有中风归类为气血两虚。
如果我们气血很足,中风了,就是桂枝汤证或是麻黄汤证或是葛根汤证。
当病人本身气血两虚时得到中风时,就会有中风的症状了,所以中医在治疗中风时,我们都是把病人血补足,或是把气补足,一般都是在这个角度上面着手。
遇到中风病人我们下针的手法,第一个原则,是先补健侧,第二个动作是泻患侧,就是好的那边,我们用补的方法下针,用补的手法作捻转或是插提。
坏的那边,用泻的手法进针,用泻的手法作捻转,第三个原则是选穴,我们选的穴位是肩髃、曲池、外关这是手上三个中风大穴,脚上三个中风大穴是环跳、风市、阳陵泉。
再加上背针,就是针风府穴。
如果病人舌强不语,嘴巴不会讲话,就需要针百会穴,这是针灸治疗中风时我们时常在扎的穴道,这些都是治疗中风的基本穴道。
其他穴道的选用,可以临症根据病情和症状来做取舍。
比如说加足三里,可以加强病家的胃气,灸足三里可以预防第二次的中风。
因为中风本来就是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就是因为肠胃吸收不好才会有的症状,这个时候我们针下足三里胃经的本穴,让病人的肠胃吸收变好,因此灸此穴就可以预防病人第二次的再中风。
临床在急救中风时,如果病人已经昏迷过去,我们的针法又不一样。
刚才讲的是用在治疗中风以后的穴位选取,急救的时候我们下针下百会、人中、十宣放血然后再扎涌泉,把病人当成脑溢血来治。
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展开全文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第十四部分第2章 14.1.2中风历节病篇附方讲解及条文3.29至3.32那我们就把这些从各种书挖回来的这个杂七杂八的方念过一下。
第1节侯氏黑散《金匮要略》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藭三分桂枝三分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那我们先看这个侯氏黑散哦。
那这个侯氏黑散他说“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而《外台秘要》里头写说他治疯癫。
我想啊,这种不一定是仲景方的方子呢,就是这一点讨厌,就是他的辨证点写得非常之不好用。
你说这个人他中了风,“四肢烦重”,当然一个人他的邪气是风邪的话,应该会有四肢烦的可能了哦,可是“心中恶寒不足者”到底是怎么回事哦?说起来是这样子哦,我刚刚讲到张仲景的条文的时候不是讲到说,这个风进来呢,比较浅表的一层是让你发疹子对不对?比较再进来就是胸闷气喘。
那那种感觉你有没有发现,如果你真的熬夜熬得很凶的时候,你的感觉一定就是开始觉得胸闷气喘,对不对?那这个“心中恶寒不足者”哦,它是这一类的状况的一个亚种,怎么讲呢?就是标准的这种患者呢,他是会觉得他的心窝这个地方发冷的,可是这么标准的患者你到哪里去找呢?所以我们一般就是说啊,如果不说治中风的话,以他这个地方归纳出来的状况哦,大约是人比较怕冷啦,然后觉得手脚没力啦,这样子的状况比较有可能。
那如果我们不讲到中风的话,一般就是一个人他肌肉发冷发痛,那手指脚趾麻木疼痛之类的问题哦用这个方子。
而《外台秘要》讲的这个疯癫哦,疯癫是指一个人受风而癫,就是如果标准的疯癫的话就是,一个人感冒之后发神经了,那这个标准的病人也很难找对不对?感冒之后发神经的人还算是不多的哦,所以也只是姑且读过了。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仅供参考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鉴〕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因热而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者也.〔沈〕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即侵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尤〕风彻于上下.故半身不遂.痹闭于一处.故但臂不遂.以此见风重而痹轻.风动而痹着也.风从虚入.故脉微.风发而成热.故脉数.曰中风使然者.谓痹病亦是风病.但以在阳者则为风.而在阴者则为痹耳.案字汇.遂.从志也.不遂.即不从志之谓.案脉微而数可疑.今验风病.多脉浮大而滑.而或数或不数.医通云.此即内经风论.所谓各入其门户.所中者之一证也.千金补金匮之不逮.立附子散.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僻.专以开痹舒筋为务也.(方附于下.)千金附子散附子(炮)桂心(各五两)细辛防风人参干姜(各六两)上六味.捣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脉经.作淤涎.案以上四字句.此似是.)〔尤〕寒虚相搏者.正不足而邪乘之.为风寒初感之诊也.浮为血虚者.气行脉外而血行脉中.脉浮者沉不足.为血虚也.血虚则无以充灌皮肤.而络脉空虚.并无以捍御外气.而贼邪不泻.由是或左或右.随其空处而留着矣.邪气反缓.正气即急者.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缓者为急者所引.则口目为僻.而肢体不遂.是以左者.邪反在右.右者.邪反在左.然或左或右.则有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经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小者为孙.是则络浅而经深.络小而经大.故络邪病于肌肤.而经邪病连筋骨.甚而入腑.又甚而入脏.则邪递深矣.盖神藏于脏.而通于腑.腑病则神窒于内.故不识人.诸阴皆连舌本.脏气厥不至舌下.则机息于上.故舌难言.而涎自出也.〔沈〕僻者.邪犯阳明少阳经络.口眼歪斜是也.不遂者.半身手足不用也.周身之络.皆在肌肉皮肤之间.风邪痹于络脉.气血不行则为不仁.羁持经气.不能周行通畅.则重不胜.邪入于腑.堵塞胸间.神机不能出入鉴照.则不识人.入于五脏.并凑于心.脏真不能溉灌于舌.舌即难言.〔魏〕僻不遂.口眼僻.心有所使.而能给.则心遂.今举手.手不应.举足.足不应.故谓之不遂也.〔程〕不识人者.经所谓昧暴喑.此邪入腑.则昧不识人.入脏.则舌难言.而为喑矣.舌难言.则唇吻不收.而涎下也.案僻不遂.内经.所谓偏风偏枯.巢源.有风口候.又有风偏枯.风身体手足不随.风半身不随等候.即外台以降所谓瘫痪风也.肌肤不仁.巢源.有风不仁候云.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重不胜.巢源.有风腿候云.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又有风曳候云.筋肉懈惰.肢体弛缓不收摄.盖此之类也.不识人.内经.所谓击仆.巢源.有风候云.其状奄忽不知人.喉里噫噫然有声.即卒中急风是也.(详见于医说刘子仪论.)舌难言.内经.所谓喑痱.巢源.有风舌强不得语候云.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由以上数义观之.正知此条.乃是中风诸证之一大纲领也.张璐则以侯氏黑散主之.误甚.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原注〕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曰能助药力.(六十日止即药积七字.赵本作自能助药力五字.非.食下.曰字.赵本作自.是.)〔徐〕大风.概指涎卒倒之后也.〔沈〕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同干姜温中补气.以菊花防风.能驱表里之风.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导引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黄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酒引群药.至周身经络为使也.案此方主疗文法.与前后诸条异.先揭方名.而后治云云者.全似后世经方之例.故程氏尤氏金鉴并云.宋人所附.然巢源.寒食散发候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外台风癫门.载本方.引古今录验.无桔梗.有钟乳矾石.方后云.张仲景此方.更有桔梗八分.无钟乳矾石.乃知此方隋唐之人.以为仲景方.则非宋人所附较然矣.又案根据外台.方中有矾石钟乳.而后方云.冷食自能助药力.后人因谓仲景始制五石散.信乎.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中经.沈本作入经.)〔尤〕迟者行之不及.缓者至而无力.不及为寒.而无力为虚也.沉而缓者为营不足.浮而缓者为卫中风.卫在表而营在里也.经不足而风入之.血为风动.则身痒而瘾疹.心不足而风中之.阳用不布.则胸满而短气.经行肌中.而心处胸间也.〔沈〕营卫未致大虚.邪气不能内入.持于经络.风血相搏.风邪主病.则发身痒瘾疹.邪机外出之征.若心气不足.正不御邪.进而扰乱于胸.大气不转.津液化为痰涎.则胸满短气.盖贼风内入.最怕入心乘胃.而成死证.案迟者数之反.缓者急之反.金鉴改迟作浮云.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必是传写之讹.此却非也.医方集成云.有中之轻者.在皮肤之间.言语微蹇.眉角牵引.遍身疮癣.状如虫行.目旋耳鸣.亦谓邪气中经也.风引汤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三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原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脚经宜风引汤.○案巢源.脚经候云.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尤〕此下热清热之剂.孙奇以中风多从热起.故特附于此欤.中有姜桂石脂龙蛎者.盖以涩驭泄.以热监寒也.然亦猛剂.用者审之.案此方.亦非宋人所附.外台风痫门引崔氏甚详.云.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螈.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与本方同.)上十二味.捣筛.盛以韦囊.置于高凉处.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两沸.便纳药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滤去滓.顿服之.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每以意消息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古今录验.范汪同.(千金风癫门.紫石散.即本方.主疗服法并同.)由此观之.风引.即风痫掣引之谓.而为仲景之方甚明.程氏尤氏辈亦何不考也.但除热瘫痫四字.义未允.刘氏幼幼新书.作除热去瘫痫.楼氏纲目.作除热癫痫.(王氏准绳同.)其改瘫作癫.于理为得矣.汪氏医方集解云.侯氏黑散风引汤.喻氏虽深赞之.亦未知其果当.以此治风而获实验乎.抑亦门外之揣摩云尔也.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赵本.分并作钱.非.)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尤〕赵氏云.狂走谵语.身热脉大者.属阳明也.此无寒热.其脉浮者.乃血虚生热.邪并于阳而然.桂枝防风防己甘草.酒浸取汁.用是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用生地黄之甘寒.熟蒸使归于阴.以养血除热.盖药生则散表.熟则补衰.此煎煮法.亦表里法也.兰台轨范云.此方他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也.此等法最宜细玩.案此方程氏金鉴.并不载.盖以为宋人所附也.未知果然否.千金风眩门所收.却似古之制.今录于下以备考.防己地黄汤治言语狂错.眼目霍霍.或言见鬼.精神昏乱.防己甘草(各二两)桂心防风(各三两)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上五味咀.以水一升.渍一宿.绞汁着一面.取滓着竹箦上.以地黄.着药滓上.于五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头风摩散方(千金.作头风散方.)大附子(一枚炮○千金云中形者炮裂)盐(等分○千金作如附子大)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上.令药力行.(已.徐沈作以.尤本无..赵本作疾.千金无已字.作顶.)案本草藏器云.盐去皮肤风.此方外台.引千金.程氏金鉴.并为宋人附方.是.三因附子摩头散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首风.(即本方.)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程〕圣济总录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搏.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或昼静夜发.痛彻骨髓.谓之历节风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十二筋.皆结于骨节之间.筋骨为肝肾所主.今肝肾并虚.则脉沉弱.风邪乘虚.淫于骨节之间.致腠理疏.而汗易出.汗者心之液.汗出而入水浴.则水气伤心.又从流于关节交会之处.风与湿相搏.故令历节黄汗.而疼痛也.〔鉴〕赵良曰.肾主水.骨与之合.故脉沉者病在骨也.肝藏血.筋与之合.血虚则脉弱.故病在筋也.心主汗.汗出入水.其汗为水所阻.水汗相搏.聚以成湿.久变为热.湿热相蒸.是以历节发出黄汗也.〔尤〕案后水气篇中云.黄汗之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合观二条.知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其瘀郁上焦者.则为黄汗.其并伤筋骨者.则为历节也.案寸口脉沉以下.止即为肝二十二字.脉经.移于下文味酸则伤筋之首.文脉贯通.旨趣明显.盖古本当如是矣.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沈〕此诊趺阳.则知胃家内湿招风为病也.趺阳脉浮.浮为风邪入胃.滑为水谷为病.此显脉浮而滑者.乃素积酒谷湿热招风.为谷气实.然内湿外风相蒸.风热外越.津液随之.故汗自出也.〔程〕亦历节之脉.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程〕少阴肾脉也.胗在太溪.若脉浮而弱.弱则血虚.虚则邪从之.故令浮弱.风血相搏.则邪正交争于筋骨之间.则疼痛如掣.〔尤〕趺阳少阴二条合看.知阳明谷气盛者.风入必与汗偕出.少阴血不足者.风入遂着而成病也.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自.原本作血.今根据诸本改之.)〔魏〕盛人者.肥盛而丰浓之人也.外盛者中必虚.所以肥人多气虚也.气虚必短气.气虚必多汗.汗出而风入筋骨之间.遂历节疼痛之证见矣.〔尤〕缘酒客湿本内积.而汗出当风.则湿复外郁.内外相召.流入关节.故历节痛不可屈伸也.合三条观之.汗出入水者.热为湿郁也.风血相搏者.血为风动也.饮酒汗出当风者.风湿相合也.历节病因.有是三者不同.其为从虚所得.则一也.诸肢节疼痛.身体HT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HT .赵本.作.沈尤金鉴同.魏作HT .案此当作.脉经.作瘰.非.)〔魏〕湿热在体.风邪乘之.而历节成矣.于是掣痛之势如脱.甚不可奈.湿上甚而为热.热上甚而引风.风上甚而耗气冲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皆风邪热邪湿邪.合为患者也.主之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防风麻黄生姜之辛燥.治风治湿.白术甘草之甘平.补中.芍药知母之酸寒苦寒.生血清热.是风湿热三邪.并除之法也.其间加附子.走湿邪于经队中.助麻桂为驱逐.非以温经也.况此方.乃通治风湿热三邪之法.非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日.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其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者.难于轻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盛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矣.案历节.即痹论所谓行痹痛痹之类.后世呼为痛风.(丹溪有痛风论.见于格致余论.知是元以降之称.)三因直指.称白虎历节风是也.(白虎病.见于外台.引近效云.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疾如虎之啮.故曰白虎病.此即历节风也.而别为一证恐非.)盖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所发.痛久则邪盛正弱.身体即羸也.痹气下注.脚肿如脱.上行则头眩短气.扰胃则温温欲吐.表里上下皆痹.故其治亦杂揉.桂麻防风.发表行痹.甘草生姜.和胃调中.芍药知母和阴清热.而附子用知母之半.行阳除寒.白术合于桂麻.则能祛表里之湿.而生姜多用.以其辛温.又能使诸药宣行也.与越婢加术附汤.其意略同.沈氏则谓脾胃肝肾俱虚非也.温温.金鉴.改作.不必然.(详见于伤寒论证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二两赵作一枚)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案千金外台.防风汤七升.作一斗.二升.作三升.)外台古今录验.防风汤.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案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即本方.去麻黄.千金防风汤主疗与外台同.于本方.无麻黄附子.有半夏杏仁芎.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四属.程作四肢.此条程魏接下乌头溥为一条.非.)〔徐〕此论饮食伤阴.致营卫俱痹.足肿胫冷.有类历节.但当以发热别之也.谓饮食既伤阴.然味各归其所喜.政酸为肝之味.过酸则伤筋.筋所以束骨.而利机关.伤则缓漫不收.肝气不敛.故名曰泄.咸为肾之味.过咸则伤肾.肾所以华发而充骨.伤则髓竭精虚.肾气痿惫.故名曰枯.肝肾者人之本也.肾不荣.而肝不敛.根销源断.故曰断泄.饮食伤阴.营先受之.乃营气不通.营卫本相根据.营伤卫不独治.因循既久.营卫俱微.三焦所以统领内气.而充贯四肢者也.失营卫之养.而无所恃以为御.御者摄也.四属之气.不相统摄而断绝.四属者.四肢也.元气既惫.身体羸瘦.足尤在下阳气不及.肿大胫冷.荣中气郁.则热而黄汗.然此皆阴分病.非历节.历节挟外之湿邪.而重且痛也.唯外邪必发热.故曰假令发热.是表分亦有邪.从肌肉而历关节.使为历节.〔尤〕虚病不能发热.历节则未有不热者.故曰假令发热.便为历节.后水气篇中又云.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盖即黄汗历节.而又致其辨也.〔鉴〕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必是传写之讹.案平脉法.林亿注.四属者.谓皮肉脂髓.成注亦同.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脉经作疼.痛不可屈伸.是.)〔沈〕此寒湿历节之方也.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此风少寒湿居多.痹于筋脉关节肌肉之间.以故不可屈伸疼痛.即寒气胜者.为痛痹是也.所以麻黄通阳出汗散邪.而开痹着.乌头驱寒而燥风湿.芍药收阴之正.以蜜润燥.兼制乌头之毒.黄甘草.固表培中.使痹着开而病自愈.谓治脚气疼痛者.亦风寒湿邪所致也.乌头汤方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节.(尤本治上有亦字.程金鉴删治以下九字.案此后人所添.今从之.)麻黄芍药黄(各三两)甘草(炙)川乌(五枚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案甘草原本及赵程魏金鉴并欠两数俞徐沈尤并云三两未知何据)上五味.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张氏医通云.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千金大枣汤.治历节疼痛.于本方.去芍药附子.加乌头大枣生姜.矾石汤治香港脚冲心.(赵作冲.程本金鉴.不载此方.至篇末五方并删.)矾石(二两○杂疗方作半斤)上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此方杂疗救卒死篇.无浆字.千金翼浸下.有洗字.)〔尤〕香港脚之病.湿伤于下.而气冲于上.矾石味酸涩性燥.能却水收湿解毒.毒解湿收.上冲自止.案千金论香港脚云.魏周之代.盖无此疾.所以姚公集验殊不殷勤.徐王撰录.未以为意.外台苏长史云.晋宋以前.名为缓风.古来无香港脚名.由此观之.此方亦是宋以前人所附.非仲景原方明矣.程云凡仲景方经.证在前而方在后.未有方在前而证在后者.固然.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原注〕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案外台风痱门.载古今录验.西州续命汤.即是.冒昧下.有不识人三字.千金名大续命汤.而西州续命汤.主疗与此同.无人参有黄芩.分两亦异.主疗与姚同.)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杏仁(四十枚千金用芎三两.外台麻黄三两.芎一两.余各二两.杏仁与本方同.俞本芎一两五钱.非)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浮.外台作洪.)〔沈〕灵枢云.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甚则不能言.不可治.故后人仿此而出方也.〔尤〕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干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行之法也.案汉贾谊传云.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病.师古注.辟足病.痱风病也.圣济总录云.痱.字书病痱而发.肉非其肉者以身体无痛.四肢不收.而无所用也.楼氏纲目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半身无气营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知是痱.即中风之谓.脉解篇.喑俳.即喑痱也.徐则谓痱者痹之别名.此说本喻氏法律.尤误矣.外台本方煎法后云.范汪方.主病及用水升数.煮取多少.并同.汪云.是仲景方.本欠两味.汪为东晋人.而其言如此.正知此亦仲景旧方.原本失载.宋臣因而附之也.虞氏医学正传云.金匮要略本方.有石膏当归.无附子防风防己.愚案本方.石膏当归.固不可无.而附子防风防己.尤不可缺.此恐传写者之脱简耳.简案续命汤.千金外台所载.凡数十方.唯外台.风身体手足不随门.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方中.附子石膏并用.虞氏之言.不可从.王氏古方选注云.古今录验者.其方录于竹简.从古至汉.始刊于金匮附方中.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案十六国春秋.有卢循.遗刘裕益智粽.裕乃答以续命汤.又欧阳修有细为续命丝之句.可征二字之谓延年矣.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千金贼风门云.仲景三黄汤.拘急.作拘挛.○三因云.兼治贼风.偏风.猥退风.半身不遂.失喑不言.)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二分)黄芩(三分)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心热.千金作心中热.千金翼.一枚下.有此仲景方.神秘不传.八字.)〔魏〕亦为中风正治.而少为变通者也.以独活代桂枝.为风入之深者设也.以细辛代干姜.为邪入于经者设也.以黄补虚.以熄风也.以黄芩代石膏.清热.为湿郁于下.热甚于上者设也.心热加大黄.以泄热也.腹满加枳实.以开郁行气也.气逆加人参.以补中益胃也.悸加牡蛎.防水邪也.渴加栝蒌根.以肃肺生津除热也.大约为虚而有热者言治也.先有寒.即素有寒也.素有寒则无热可知.纵有热.亦内真寒外假热而已.云加附子.则方中之黄芩.亦应斟酌矣.此又为虚而有寒者言治也.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外台.此下.载甘草附子汤.主疗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云云.三十余字.)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徐〕肾气空虚.风邪乘之.漫无出路.风挟肾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致头中眩苦至极.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此非轻扬风剂可愈.故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一暖.犹之冬月井中.水土既暖.阳和之气.可以立复.而浊阴之气.不驱自下矣.案外台风头眩门.所载近效白术附子汤.有桂枝而无生姜大枣.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初服得微汗.即解.能食复烦者.将服五合以上愈.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即是甘草附子汤也.而此所载.去桂加术附子汤.且煎法及分两.宋人所改.不知何以差谬如此.盖孙奇等失之不检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精讲二  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下面,我要讲的是历节病,历节病的概念,刚才已经谈到了,是指遍历关节,或者说递历关节,以关节的疼痛为主症,随着病热的发展,它可能出现关节的肿大变形,不可屈伸,全身症状其以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叫做历节病。
这讲的就是,在张仲景当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类的疾病,他的认识水平。
关于病因、病机的问题,是四条原文,从第4条开始,4条、5条、6条、7条,来论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首先,我们来看第4条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三类)第4条,他用脉象来论述,用沉弱的脉来提示正虚,是肝肾不足、肝肾先虚。
所以,这个提示、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看类风湿的病人,特别是从青少年患病,和体质因素,先天的禀赋,后天失养有直接关系。
所以,他这个脉象论述,“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说明病在里,为什么涉及到肝、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虚弱,他讲到“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就讲的是肝血的不足和肾精的不足,涉及到筋骨的脆弱,筋骨的不足,所以,肝肾气血不足,是历节病致病的内在因素,在2002年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还都是本着这样的一个认识水平,一定得是内在的致病因素,为肝肾先虚。
外因,他讲的是“汗出入水中”,因为汗出的本身,腠理开泄,容易招邪,就是寒湿之邪容易外浸,外侵之后,郁而化热,包括湿邪和热邪的搏结,伤及血脉,浸淫筋骨,还有我们说“湿流关节”“湿伤于下”的机理。
所以,它的病位也是在,筋、骨、关节之间,那么,搏结在关节之间,它也影响关节周围的气血周流,所以它这是遍历关节的疼痛。
后面要讲到“诸肢节疼痛”,“诸”,也是范围副词,来解释为什么叫遍历和递历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是从小关节开始,侵犯的是小关节,所以,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侵袭是为标,是为外因,故内外合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