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生产过程的主要产品是气体、汽油和柴油,其中气体产品包括干气和液化石油气,干气作为本装置燃料气烧掉,液化石油气是宝贵的石油化工原料和民用燃料。所谓吸收稳定,目的在于将来自分馏部分的催化富气中C2以下组分与C3以上组分分离以便分别利用,同时将混入汽油中的少量气体烃分出,以降低汽油的蒸气压,保证符合商品规格。

吸收-稳定系统包括吸收塔、解吸塔、再吸收塔、稳定塔以及相应的冷换设备。

由分馏系统油气分离器出来的富气经气体压缩机升压后,冷却并分出凝缩油,压缩富气进入吸收塔底部,粗汽油和稳定汽油作为吸收剂由塔顶进入,吸收了C3、C4(及部分C2)的富吸收油由塔底抽出送至解吸塔顶部。吸收塔设有一个中段回流以维持塔内较低的温度,吸收塔顶出来的贫气中尚夹带少量汽油,经再吸收塔用轻柴油回收其中的汽油组分后成为干气送燃料气管网。吸收了汽油的轻柴油由再吸收塔底抽出返回分馏塔。解吸塔的作用是通过加热将富吸收油中C2组分解吸出来,由塔顶引出进入中间平衡罐,塔底为脱乙烷汽油被送至稳定塔。稳定塔的目的是将汽油中C4以下的轻烃脱除,在塔顶得到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塔底得到合格的汽油——稳定汽油。

吸收解吸系统有两种流程,上面介绍的是吸收塔和解吸塔分开的所谓双塔

流程;还有一种单塔流程,即一个塔同时完成吸收和解吸的任务。双塔流程优于单塔流程,它能同时满足高吸收率和高解吸率的要求。

催化裂化反应装置基本原理

一、催化裂化工艺过程的特点

催化裂化过程是使原料在有催化剂存在下,在470~530度和0.1~0.3兆帕的压力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气体,汽油、柴油等轻质产品和焦炭的过程。

催化裂化的原料一般是重质馏分油,例如减压馏分油(减压蜻油)和焦化馏分油等,随着催化裂化技术和催化剂工艺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催化裂化

原料范围,部分或全部渣油也可作催化原料。

催化裂化过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335920680

(1)轻质油收率高,可达70~80%,而原油初馏的轻质油收率仅为10~40%。这里所说轻质油是指汽油、煤油和柴油的总和。

(2)催化汽油的辛烷值较高,研究法辛烷值可达85以上。汽油的安定性也较好。

(3)催化柴油的十六烷值低,常与直馏柴油词台使用或经加氢精制提高十六烷值,以满足规格要求。

(4)催化裂化气体产品约占10~20%左右,其中90%左右是C3、C4。(称为液化石油气)。C3、C4;组分中含大量烯烃。因此这部分产品是优良的石油化工和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的原料。

根据所用原料、催化剂和操作条件的不同,催化裂化各产品的产率和组成略有不同,大体上,气体产率为10~20%,汽油产率为30~50%和,柴油产率不超过40和,焦炭产率在5~7%左右。

由以上产品产率和产品质量情况可以看出,催化裂化过程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汽油。根据我国国情,交通运输和农业的发展,对柴油的需求量很大,调整操作条件,可在生产汽油的同时,提高柴油的产率,这是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特点。二、催化裂化的化学原理

(一)催化裂化条件下可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1.烷烃裂化为较小分子的烯烃和烷烃

2. 烯烃裂化为较小分子的烯烃

3.烷基芳烃脱烷基反应

4.烷基芳烃侧链断裂

5.环烷烃裂化为烯烃

假如环烷烃中仅有单环,则环不打开:

6.氢转移反应如:环烷烃+烯烃→芳香烃+烷烃

7.异构化反应:烷烃→异构烷烃烯烃→异构烯烃

8.芳构化反应烯烃环化脱氢生成芳香烃,如:

9.缩合反应

单环芳烃可缩台成稠环芳烃,最后可缩合成焦炭,并放出氢气,使烯烃饱和。如:

上述化学反应中,裂化反应、氢转移反应以及缩合反应是催化裂化的特征反应

再生器主要作用是烧去结焦剂上的焦炭以恢复其活性,同时也提供裂化反应所需的热量。

一、裂化催化剂的失活

在反应—再生过程中,裂化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不断下降,此现象称为催化剂的失活

1.水热失活

表面结构发生变化,比表面积减小、孔容减小、分子筛的晶体结构破坏

2.结焦失活

催化裂化反应生成的焦炭沉积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覆盖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使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下降结焦失活的程度与催化裂化反应的生焦速率密切相关

3.毒物引起的失活

裂化催化剂的毒物主要是某些金属(铁、镍、铜、钒等重金属及钠)和碱性氮化物重金属在裂化催化剂上的沉积会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4.催化剂的平衡活性(equilibrium catalyst activity)

影响催化剂平衡活性的因素主要有:

①催化剂的水热失活速度

再生器的操作条件对催化剂的水热失活速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②催化剂的置换速率

③催化剂的重金属污染

平衡剂上沉积的镍只有约1/3的具有与新鲜镍相同的毒性4.催化剂的平衡活性(equilibrium catalyst activity)

影响催化剂平衡活性的因素主要有:

①催化剂的水热失活速度

再生器的操作条件对催化剂的水热失活速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②催化剂的置换速率

③催化剂的重金属污染

平衡剂上沉积的镍只有约1/3的具有与新鲜镍相同的毒性

二、裂化催化剂的再生

催化剂上沉积的焦炭是一种缩合产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其经验分子式可写成(CHn)m,n=0.5~1.0

通常离开反应器时的催化剂(待生剂)上含炭约1%,对分子筛催化剂一般要求再生剂上的碳含量降到0.1%甚至0.05%以下

通过再生只能恢复催化剂由于结焦而丧失的活性,但不能恢复由于结构变化及金属污染而引起的失活

催化剂的再生过程决定着整个装置的热平衡和生产能力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现场整定试验方案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现场整定试验方案 1.试验目的: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快速励磁系统的采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将系统中有关发电机的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投入可以明显改善系统的阻尼情况。 2.试验条件: 2.1 试验机组和励磁系统处于完好状态,调节器除PSS外所有附加限制和保护功能投入运行。 2.2 与试验2与试验有关的继电保护投入运行。 2.3调节器厂家技术人员确认设备符合试验要求。 2.4试验人员熟悉相关试验方法和仪器,检查试验仪器工作正常。 2.5试验时,发电机保持有功0.8pu以上,无功在0---0.2pu以下。 2.6同厂同母线其他机组PSS退出运行,机组AGC退出运行。 3.试验接线: 3.1 将发电机PI三相电压信号,A、C两相1将发电机PI三相电压信号,A、C两相电流信号以及发电机转子电压信号接入WFLC录波仪,试验时记录发电机的电压,有功功率和转子电压信号,对于交流励磁系统,还应将励磁机电压信号接入WFLC录波仪。 3.2 将动态信号分析仪的白噪声信号接入调节器的TEST输2将动态信号分析仪的白噪声信号接入调节器的TEST输入端子。 4.试验目的: 4.1 系统滞后特性测量 PSS退出运行,在PSS输出信号迭加点(TEST端子)输入白噪声信号,从零逐步增加白噪声信号的电平至发电机无功功率及发电机机端电压有明显变化,用动态信号分析仪测量发电机电压对于PSS输出信号迭加点的相频特性既励磁系统滞后特性。 注意:试验端子开路有可能造成发电机强励或失磁,要保证在迭加的信号被屏蔽的情况下进行接线或拆线。 4.2 PSS超前滞后参数整定 根据励磁系统滞后特性和PSS的传递函数计算PSS相位补偿特性和PSS 的参数。 4.3 有补偿特性试验 在PSS投入运行的情况下,在PSS的信号输入端输入白噪声信号,用动态信号分析仪测量发电机电压对于PSS信号输入点的相频特性,校验PSS补偿特性的正确性。 4.4 PSS临界增益测量 逐步增加PSS的增益,观察发电机转子电压和无功功率的波动情况,确定PSS的临界增益。 4.5 PSS增益整定 PSS的实际增益取临界增益的20%——30%。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 一、引言: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系统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中,人们把能加工、变换数字信号的实体称作系统。由于处理数字信号的系统是在指定的时刻或时序对信号进行加工运算,所以这种系统被看作是离散时间的,也可以用基于时间的语言、表格、公式、波形等四种方法来描述。从抽象的意义来说,系统和信号都可以看作是序列。但是,系统是加工信号的机构,这点与信号是不同的。人们研究系统还要设计系统,利用系统加工信号、服务人类,系统还需要其它方法进一步描述。描述系统的方法还有符号、单位脉冲响应、差分方程和图形。 电路系统的稳定性是电路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稳定是控制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保证电路工作的基本条件;不稳定系统不具备调节能力,也不能正常工作,稳定性是系统自身性之一,系统是否稳定与激励信号的情况无关。对于线性系统来说可以用几点分布来判断,也可以用劳斯稳定性判据分析。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则比较复杂,劳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稳定性定义: 1、是指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偏离平衡状态后,当扰动消失,系统经过自身调节能否以一定的准确度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若当扰动消失后,系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称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称系统为不稳定。 稳定性又分为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绝对稳定性。如果控制系统没有受到任何扰动,同时也没有输入信号的作用,系统的输出量保持在某一状态上,则控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1)如果线性系统在初始条件的作用下,其输出量最终返回它的平衡状态,那么这种系统是稳定的。 (2)如果线性系统的输出量呈现持续不断的等幅振荡过程,则称其为临界稳定。(临界稳定状态按李雅普洛夫的定义属于稳定的状态,但由于系统参数变化等原因,实际上等幅振荡不能维持,系统总会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不稳定。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临界稳定属于不稳定系统,或称工程意义上的不稳定。) (3)如果系统在初始条件作用下,其输出量无限制地偏离其平衡状态,这称系统是不稳定的。 实际上,物理系统的输出量只能增大到一定范围,此后或者受到机械制动装置的限制,或者系统遭到破坏,也可以当输出量超过一定数值后,系统变成非线性的,从而使线性微分方程不再适用。因此,绝对稳定性是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

电力系统稳定器装置说明

PSS-1型 数字式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使用说明书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04年4月

前言 研究表明,在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中,引入除发电机机端电压以外的附加控制信号,如同步发电机的电功率,轴速度和频率等信号或上述信号的组合,经过一定的相位处理后,再通过励磁调节器去控制发电机的励磁,可以增加机组的阻尼力矩,有效平息系统的低频振荡,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稳定器(PSS-PowerSystemStabilizer)就是提供增加系统阻尼力矩的附加励磁控制部件. PSS-1型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适用于无电力系统稳定器的模拟式励磁调节器中,以增加励磁控制对系统低频振荡的阻尼作用.对于新型的数字式励磁调节器,在设计中都已经装备有稳定控制软件或硬件,一般不需要外加的PSS部件.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无整定计算资料,调试方法等,也可以使用本装置. 国内一些厂家仿进口装置开发了模拟式电力系统稳定器,但普遍存在着零漂影响大,元件易老化,参数不易确定等缺点,目前正在试图以数字式电力系统稳定器替代模拟式电力系统稳定器. 接入PSS-1型数字式电力系统稳定器,需要220V或110V直流电源,励磁调节器(AVR)中要有相加点,输入信号为发电机端PT三相线电压(额定为100V)和发电机CT两相(A,C)电流.对于水轮发电机励磁控制,还需要操作有功的闭锁接点,以便在人工增减发电机有功功率时闭锁PSS输出,防止反调. PSS-1电力系统稳定器应用精确简单的算法原理,软、硬件采用模块化体系结构和高抗干扰设计,操作简单、实用,运行可靠。 PSS-1装置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高性能的高速DSP(TMS320F243)单片数字信号处理控制器作为主控单元。 2.采用高速14位AD,极大提高测量精度。保护通道误差小于0.5%,量测通道误差小 于0.2%。 3.用大容量串行EEPROM存放参数定值,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4.采用全交流采样,软件数字滤波,彻底消除了硬件电路零漂的影响。 5.全中文液晶显示,操作界面直观简便。 6.装置具有完善的自检功能;三级Watchdog及电源监视功能,保证装置可靠运行。 7.所有定值和参数均可在面板上直接操作。 8.直接安装在励磁调节器柜上。 9.拔插式结构,CT回路采用自短路端子,便于检修。 10.电磁兼容设计,抗干扰能力强。 欢迎广大用户垂询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竭诚为用户服务。可按照用户要求特殊设计和生产。 一、用途及特点 PSS-1数字式电力系统稳定装置是新开发的自动装置。通过励磁控制系统,用来抑制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知识点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同步发电机的自动并列 1】同步发电机并列操作应满足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同步发电机并列操作应满足的要求:(1)并列断路器合闸时,冲击电流应尽可能小, 其瞬时最大值一般不超过1~2倍的额定电流。(2)发电机并网后,应能迅速进入同步运行状态,其暂态过程要短,以减少对电力系统的扰动。因为:(1)并列瞬间,如果发电机的冲击 电流大,甚至超过允许值,所产生的电动力可能损坏发电机,并且,冲击电流通过其他电气 设备,还合使其他电气设备受损;(2)并列后,当发电机在非同步的暂态过程时,发电机处 于振荡状态,遭受振荡冲击,如果发电机长时间不能进入同步运行,可能导致失步,并列不成功。 2】什么是同步发电机自动准同期并列?有什么特点?适用什么场合?为什么? 答:调节发电机的电压Ug,使Ug与母线电压Ux相等,满足条件后进行合闸的过程。特点:并列时冲击电流小,不会引起系统电压降低;但并列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发电机电压、频率进行调整,并列时间较长且操作复杂。 适用场合:由于准同步并列冲击电流小,不会引起系统电压降低,所以适用于正常情况下发电机的并列,是发电机的主要并列方式,但因为并列时间较长且操作复杂,故不适用紧急情况的发电机并列。 3】什么是同步发电机自同期并列?有什么特点?适用什么场合?为什么? 答:是将一台未加励磁电流的发电机组升速到接近电网频率,滑差角频率不超过允许值, 且在机组的加速度小于某一给定值的条件下,首先合上断路器QF,接着合上励磁开关开关SE给转子加励磁电流,在发电机电动势逐渐增长的过程中,又电力系统将并列的发电机组拉入同步运行。 特点:并列过程中不存在调整发电机电压、频率问题,并列时间短且操作简单,在系统频率和电压降低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发电机的并列;容易实现自动化;但并列发电机未 经励磁,并列时会从系统吸收无功,造成系统电压下降,同时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 适用场合:由于自同步并列的并列时间短且操作简单,在系统频率和电压降低的情况下, 仍有可能实现发电机的并列,并容易实现自动化,所以适用于在电力系统故障情况下,有些 发电机的紧急并列。 4】同步发电机自动准同期并列的理想条件是什么?实际条件是什么? 答:理想条件:频率相等,电压幅值相等,相角差为零。 实际条件:①电压差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5%?10 %;笑频率差不应超过额定频率的 0.2 %?0.5 %;③在断路器合闸瞬间,待并发电机电压与系统电压的相位差应接近零,误差不应大于5°。 5】在自动并列装置中,三个条件的检测? 答:频率差的检测:(1)数字并列装置:直接测得机端电压和电网频率求出.计、二兰 ct 进行判断。(2)模拟并列装置:比较恒定越前时间电平检测器和恒定越前相角电平检测器动 作次序来实现检测;恒定相角先于恒定时间动作时滑差小于允许值,符合并列条件。 电压差的检测:直接读入Ub和LR值,然后作计算比较:采用传感器把交流电压方均根值转换成低电平直流电压,然后计算两电压间的差值,判断其是否超过该定限值,并获得待 并发电机组电压高于或低于电网电压的信息; 直接比较U G和I X的幅值大小,然后读入比较结果。待并发电机电压U G和电网电压U X分别 经变压器和整流桥后,在两电阻上得到与U b U X幅值成比例的电压值U‘G和U X,取U AE=U X-U‘ G,用整流桥得检测电压差的绝对值U AB I ,电压差测量输出端的电位为U D= I △ U A E I -U set , 其中U Set为允许电压差的整定电压值,当U b为正时,表明电压差超过并列条件的允许值。 相角差的检测:把电压互感器二次侧U X、U G的交流电压信号转换成同频、同相的两个方波, 把这两个方波信号接到异或门,当两个方波输入电平不同时,异或门的输出为高电平,用于 控制可编程定时计数器的计数时间,其计数值N即与两波形间的相角差二相对应。CPU可 读取矩形波的宽度N值,求得两电压间相角差的变化轨迹。 学习-----好资料 8】同步发电机自动准同期并列时,不满足并列条件会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

电力系统稳定器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模型学习资料 (徐伟华、陈小明)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是一种自动控制装置,是为改善同步电机稳定性而设计的,其控制功能是与励磁绕组的励磁系统相配合而起作用的。 静态励磁系统具有高的增益和快速响应时间,这大大地帮助了瞬态稳定(同步力矩)。但与此同时,却趋向于降低对小信号的稳定(阻尼力矩)。PSS控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正阻尼系数,以阻尼发电机转子角度的摇摆。在电力系统中,其摇摆的频率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PSS是用于提供一个正的阻尼力矩分量以弥补A VR所产生负阻尼,从而形成一个有补偿的系统,它增加了阻尼,并增强了小信号(静态)稳定。这是由于生成一个与转子转速同相的信号,并与A VR得出的参考值相加而得到的。再者,由于发电机励磁电流与A VR的功能之间有一种固有的相位滞后,为补偿这种效应,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相位提前。 PSS的早期开发,曾广泛地以转速或频率输入信号作为设计和应用的基础。 另外一种选择是电气功率,它已经在某些市场中广泛地采用,如PSS1A。 最新一代的PSS是基于加速功率的原理,如PSS2A、PSS2B。 1、PSS1A型电力系统稳定器(简称PSS1A模型) 图15表示的单输入的电力系统稳定器的一般形式,通常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输入信号(Vsi)有:转速、频率、功率。 T6用于表示传感器时间常数,Ks表示电力系统稳定器的增益,信号的隔直由时间常数T5设置。在下一模块中,A1、A2是使高频扭转滤波器的一些低频效果起作用,如果不是为此目的,若有必要,该模块用于稳定器幅频、相频特性的整形。接下来的两个模块是两级超前、滞后补偿环节,由常数T1至T4设置。 稳定器的输出可以有多种方法限幅,它们并没有在图15中全部表示出来。该模型仅仅表示了简单的稳定器输出限制,V STMAX 和V STMIN。在有些系统中,如果机端电压偏离了一定的范围,稳定器的输出被闭锁,如图19所示的附加非连续励磁控制模块DEC3A。在其它的一些系统中,稳定器输出的限制是以机端电压函数的形式给出,如图17的DEC1A所示。稳定器的输出Vst,是附加非连续控制模块的输入,这里没有使用附加非连续控制模块,所以Vs=Vst。 2、PSS2A型电力系统稳定器(简称PSS2A模型) 图16所示的稳定器模型,用于代表多种双输入的稳定器,它综合了功率和转速或频率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精品 实验题目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观察系统的不稳定现象。 2.研究系统开环增益和时间常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EL-AT-II型自动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计算机一台 三、系统模拟电路图 系统模拟电路图如图3-1 图3-1 系统模拟电路图R3=0~500K; C=1μf或C=0.1μf两种情况。 四、实验报告 1.根据所示模拟电路图,求出系统的传递函数表达式。 G(S)= K=R3/100K,T=CuF/10 2.绘制EWB图和Simulink仿真图。

精品 3.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响应曲线。 4.计算系统的临界放大系数,确定此时R3的值,并记录响应曲线。 系统响应曲线 实验曲线Matlab (或EWB)仿真 R3=100K = C=1UF 临界 稳定 (理论值 R3= 200K) C=1UF

精品 临界 稳定 (实测值 R3= 220K) C=1UF R3 =100K C= 0.1UF

精品 临界 稳定 (理论 值R3= 1100 K) C=0.1UF 临界稳定 (实测值 R3= 1110K ) C= 0.1UF

精品 实验和仿真结果 1.根据表格中所给数据分别进行实验箱、EWB或Simulink实验,并进行实验曲线对比,分析实验箱的实验曲线与仿真曲线差异的原因。 对比: 实验曲线中R3取实验值时更接近等幅振荡,而MATLAB仿真时R3取理论值更接近等幅振荡。 原因: MATLAB仿真没有误差,而实验时存在误差。 2.通过实验箱测定系统临界稳定增益,并与理论值及其仿真结果进行比较(1)当C=1uf,R3=200K(理论值)时,临界稳态增益K=2, 当C=1uf,R3=220K(实验值)时,临界稳态增益K=2.2,与理论值相近(2)当C=0.1uf,R3=1100K(理论值)时,临界稳态增益K=11 当C=0.1uf,R3=1110K(实验值)时,临界稳态增益K=11.1,与理论值相近 四、实验总结与思考 1.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系统传递函数曲线出现截止失真。 解决方法:调节R3。 2.本次实验的不足与改进 遇到问题时,没有冷静分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只想到是实验箱线路的问题,而只是分模块连接电路。 改进: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是R3的取值出现了问题,并及时解决,后续问题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3.本次实验的体会 遇到问题时应该冷静下来,全面地分析问题。遇到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流程说明

催化裂化吸收稳定流程说明 一、工艺流程叙述 催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流程模拟流程图如图1 所示。 由分馏塔顶油气分离器来的富气经富气压缩机压缩到 1.6MPa(绝)。压缩富气与解吸塔顶解吸气混合经气压机出口冷却器冷至55℃,再与吸收塔底油混合,经气压机出口后冷器冷至40℃,进入平衡罐(D-301)分离出气相(富气)及液相(凝缩油)。 吸收塔(C-301)位于脱吸塔(C-302)上部,压力1.4MPa(绝)。由平衡罐来的富气进入吸收塔的下部,自稳定塔返回的补充吸收剂和分馏塔来的粗汽油均进入吸收塔的顶部,与气体逆流接触。吸收塔设有两个中段回流,用以取走吸收过程所释放的热量,避免塔内温度上升过高。中段回流自第14 层及第21 层用泵P3 及P4 抽出,分别经水冷器(E-306,E-307)冷至40℃,返塔第15 层及第22 层上方,吸收塔底釜液饱和吸收油返回到上游与压缩富气混合。 吸收塔顶采出的贫气,进入再吸收塔(C-304)底部,与轻柴油吸收剂逆流接触,吸收贫气中的汽油组分。塔顶压力为1.3~1.4MPa(绝),塔顶干气为装置的副产品。塔底富吸收油返回分馏塔。 D-301 底凝缩油经泵P1 加压,与稳定汽油换热(E-304)至70℃进入解吸塔C-302 上部,塔顶压力1.6MPa(绝)。解吸塔底重沸器E-301 由分馏塔一中回流供热。解吸塔顶气返回至E-305 前与压缩富气混合。 C-302 塔底脱乙烷汽油经稳定塔进料泵与稳定汽油换热(E-302)至165℃入稳定塔(C-303)。C-303 塔顶压力1.17MPa(绝),塔底重沸器E-303由分馏二中回流供热。液化气组分由C-303 顶馏出,经水冷器(E-308)冷却至40℃,入回流罐(D-302)。液化气经回流泵加压(P-304)后,一部分作为顶回流,另一部分出装置。 稳定塔釜液稳定汽油先与脱乙烷汽油换热(E-302)至161.4℃,再与凝缩油换热(E-304)至130℃,再经除盐水冷却器(E-309)冷至40℃,一部分出装置,一部分用泵P6 打入塔C-301 顶作补充吸收剂。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条件是系统要稳定。分析系统稳定性是经典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控制理论对于判定一个线性定常系统是否稳定提供了多种方法。 一、系统稳定性的初步了解 了解不稳定现象发生的原因,对于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稳定性概念是很有帮助的。线性系统的不稳定现象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线性系统不稳定现象发生与否,取决于系统内部条件,而与输入无关。其次,系统发生不稳定现象必有适当的反馈作用。再次,控制理论中所讨论的稳定性其实都是指自由振荡下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是讨论输入为零,系统仅存在与有初始状态不为零时的稳定性,即讨论自由振荡是收敛的还是发散的,也可以说是讨论系统初始状态为零时,系统脉冲响应是收敛还是发散的。 二、稳定的定义和条件 若系统在初始状态下(不论是无输入时的初态,还是输入引起的初态,还是这两者之和)的影响下,由它所引起的系统的时间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并趋向于零(回到平衡位置),则称该系统为稳定的;反之,若在初始状态影响下,由它所引起的系统的时间随时间的推移而发散(即偏离平衡位置越来越远),则称系统为不稳定的。 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系统的全部特性根都具有负实部;反正若特征根中只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正实部,则系统必不稳定。

三、关于稳定性的一些提法 1、李亚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 指对系统平衡状态为稳定或不稳定所规定的标准。主要涉及稳定、渐近稳定、大范围渐近稳定和不稳定。 ① 稳定 用 S(ε)表示状态空间中以原点为球心以ε为半径的一个球域,S(δ)表示另一个半径为δ的球域。如果对于任意选定的每一个域S(ε),必然存在相应的一个域S(δ),其中δ<ε,使得在所考虑的整个时间区间内,从域 S(δ)内任一点 x0出发的受扰运动φ(t;x0,t0)的轨线都不越出域S(ε),那么称原点平衡状态 xe=0是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稳定的。 ② 渐近稳定 如果原点平衡状态是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稳定的,而且在时间t趋于无穷大时受扰运动φ(t;x0,t0)收敛到平衡状态xe=0,且此过程中,都不脱离S(ε),则称系统平衡状态是渐近稳定的。从实用观点看,渐近稳定比稳定重要。在应用中,确定渐近稳定性的最大范围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决定受扰运动为渐近稳定前提下初始扰动x0的最大允许范围。 ③ 大范围渐近稳定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8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3.8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它表示了控制系统承受各种扰动,保持其预定工作状态的能力。不稳定的系统是无用的系统,只有稳定的系统才有可能获得实际应用。我们前几节讨论的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稳态特性分析计算方法,都是以系统稳定为前提的。 3.8.1 稳定性的定义 图3.26(a)是一个单摆的例子。在静止状态下,小球处于A位置。若用外力使小球偏离A而到达A’,就产生了位置偏差。考察外力去除后小球的运动,我们会发现,小球从初始偏差位置A',经过若干次摆动后,最终回到A点,恢复到静止状态。图3.26(b)是处于山顶的一个足球。足球在静止状态下处于B位置。如果我们用外力使足球偏离B位置,根据常识我们都知道,足球不可能再自动回到B位置。对于单摆,我们说A位置是小球的稳定位置,而对于足球来说,B则是不稳定的位置。 图 3.26 稳定位置和不稳定位置 (a)稳定位置;(b)不稳定位置 处于某平衡工作点的控制系统在扰动作用下会偏离其平衡状态,产生初始偏差。稳定性是指扰动消失后,控制系统由初始偏差回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若能恢复到原平衡状态,我们说系统是稳定的。若偏离平衡状态的偏差越来越大,系统就是不稳定的。 在控制理论中,普遍采用了李雅普诺夫(Liapunov)提出的稳定性定义,内容如下: 设描述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3.131)

式中x(t)为n维状态向量,f(x(t),t)是n维向量,它是各状态变量和时间t的函数。如果系统的某一状态,对所有时间t,都满足 (3.132) 则称为系统的平衡状态。是n维向量。当扰动使系统的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系统就会偏离平衡状态,在时,产生初始状态=x。在时,如果对于任一实数,都存在另一实数,使得下列不等式成立 (3.133) (3.134) 则称系统的平衡状态为稳定的。 式中称为欧几里德范数,定义为: (3.135) 矢量的范数是n维空间长度概念的一般表示方法。 这个定义说明,在系统状态偏离平衡状态,产生初始状态以后,即以后,系统的状态将会随时间变化。对于给定的无论多么小的的球域S(),总存在另一个的球域,只要初始状态不超出球域,则系统的状态 的运动轨迹在后始终在球域S()内,系统称为稳定系统。 当t无限增长,如果满足: (3.136) 即系统状态最终回到了原来的平衡状态,我们称这样的系统是渐近稳定的。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如果不存在另一个正数,即在球域内的初始状态,在后,的轨迹最终超越了球域S(),我们称这种系统是不稳定的。 图3.27是二阶系统关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义的几何说明。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催化裂化生产过程的主要产品是气体、汽油和柴油,其中气体产品包括干气和液化石油气,干气作为本装置燃料气烧掉,液化石油气是宝贵的石油化工原料和民用燃料。所谓吸收稳定,目的在于将来自分馏部分的催化富气中C2以下组分与C3以上组分分离以便分别利用,同时将混入汽油中的少量气体烃分出,以降低汽油的蒸气压,保证符合商品规格。 吸收-稳定系统包括吸收塔、解吸塔、再吸收塔、稳定塔以及相应的冷换设备。 由分馏系统油气分离器出来的富气经气体压缩机升压后,冷却并分出凝缩油,压缩富气进入吸收塔底部,粗汽油和稳定汽油作为吸收剂由塔顶进入,吸收了C3、C4(及部分C2)的富吸收油由塔底抽出送至解吸塔顶部。吸收塔设有一个中段回流以维持塔内较低的温度,吸收塔顶出来的贫气中尚夹带少量汽油,经再吸收塔用轻柴油回收其中的汽油组分后成为干气送燃料气管网。吸收了汽油的轻柴油由再吸收塔底抽出返回分馏塔。解吸塔的作用是通过加热将富吸收油中C2组分解吸出来,由塔顶引出进入中间平衡罐,塔底为脱乙烷汽油被送至稳定塔。稳定塔的目的是将汽油中C4以下的轻烃脱除,在塔顶得到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塔底得到合格的汽油——稳定汽油。 吸收解吸系统有两种流程,上面介绍的是吸收塔和解吸塔分开的所谓双塔 流程;还有一种单塔流程,即一个塔同时完成吸收和解吸的任务。双塔流程优于单塔流程,它能同时满足高吸收率和高解吸率的要求。 催化裂化反应装置基本原理 一、催化裂化工艺过程的特点 催化裂化过程是使原料在有催化剂存在下,在470~530度和0.1~0.3兆帕的压力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气体,汽油、柴油等轻质产品和焦炭的过程。 催化裂化的原料一般是重质馏分油,例如减压馏分油(减压蜻油)和焦化馏分油等,随着催化裂化技术和催化剂工艺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催化裂化

电力系统智能稳定器PSS的毕业设计

电力系统智能稳定器PSS的毕业设计 目录 1 引言 (1) 1.1 电力系统稳定器 (1) 1.2 电力系统稳定器国外研究现状 (1) 1.3 电力系统稳定器发展趋势 (2)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2) 2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机理 (3) 2.1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 (3) 2.2 电力系统数学模型分析方法 (4) 2.3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分析模型 (5) 2.4 影响阻尼的因素及解决措施 (6) 3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工作原理 (8) 3.1 电力系统稳定器抑制低频振荡的原理 (8) 3.2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输入信号 (9) 3.3 PSS的传递函数 (9) 4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结构 (10) 4.1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结构图 (10) 4.1.1TMS320F2812芯片介绍 (11) 4.1.2TMS320F2812 引脚介绍 (11) 4.2 模拟量输入通道 (13)

4.2.1 交流信号采集调理电路 (13) 4.2.2 直流信号采集调理电路 (14) 4.2.3 ADC采样模块 (14) 4.3 开关量输入输出单元 (15) 4.3.1 开关量输入通道 (16) 4.3.2 开关量输出通道 (17) 4.4 同步检测及移相触发单元 (17) 4.4.1 同步信号的检测 (18) 4.4.2 移相脉冲的形.. (19) 4.4.3 脉冲功率放大电路 (19) 4.4.4脉冲故障检测单元 (20) 4.5 其它硬件模块 (22) 5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软件设计 (23) 5.1电力系统稳定器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23) 5.2 主程序设计 (23) 5.2.1 系统初始化模快 (23) 5.2.2 电量计算模块 (24) 5.2.3 控制调节模块 (27) 5.2.4限制保护模块 (29) 5.3 中断程序设计 (31) 5.3.1 同步信号捕获中断 (31) 5.3.2 移相脉冲中断 (33)

定性和稳定性理论简介

第5章定性和稳定性理论简介 在十九世纪中叶,通过Liouville等人的工作,人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微分方程不能用初等积分法求解.这个结果对微分方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微分方程的研究发生了一个转折.既然初等积分法有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那么是否可以不求微分方程的解,而从微分方程本身来推断其性质呢?定性理论和稳定性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前者由法国数学家Poincare(1854-1912)在19世纪80年代所创立,后者由俄国数学家Liapunov(1857-1918)在同年代所创立.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不求出方程解的情况下,直接根据微分方程本身的结构与特点,来研究其解的性质.由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近一百多年以来它们已经成为常微分方程发展的主流.本章对定性理论和稳定性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第一讲§5.1 稳定性(Stability)概念(5课时) 一、教学目的:理解稳定、渐近稳定和不稳定的概念;掌握零解的稳 定、渐近稳定的概念;学会判定一些简单微分方程零 解的稳定和渐近稳定性。 二、教学要求:理解稳定、渐近稳定和不稳定的概念;掌握简单微分 方程零解的稳定和渐近稳定性的判定。 三、教学重点:简单微分方程零解的稳定和渐近稳定性的判定。 四、教学难点:如何把一般解的稳定性转化为零解的稳定性。 五、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法、提问式与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 六、教学手段: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1.稳定性的定义 考虑微分方程组 (,)dx f t x dt = (5.1) 其中函数(,)f t x 对n x D R ∈?和(,)t ∈-∞+∞连续,对x 满足局部Lipschitz 条件。 设方程(5.1)对初值01(,)t x 存在唯一解01(,,)x t t x ?=,而其它解记作00(,,)x x t t x =。现在的问题是:当01x x -很小是,差0001(,,)(,,) x t t x t t x ?-的变化是否也很小?本章向量12(,,,)T n x x x x =L 的范数取12 21 n i i x x =??= ??? ∑。 如果所考虑的解的存在区间是有限区间,那么这是解对初值的连续依赖性,在第二章的定理2.7已有结论。现在要考虑的是解的存在区间是无穷区间,那么解对初值不一定有连续依赖性,这就产生了Liapunov 意义下的稳定性概念。 定义 5.1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0ε>和00t ≥都存在0(,)0t δδε=>,使得只要01x x δ-<,就有0001(,,)(,,)x t t x t t x ?ε-< 对一切0t t ≥成立,则称(5.1)的解01(,,)x t t x ?=是稳定的。否则是不稳定的。 定义5.2 假定01(,,)x t t x ?=是稳定的,而且存在11(0)δδδ<≤,使得只要011x x δ-< ,就有 0001lim((,,)(,,))0t x t t x t t x ?→∞-= ,则称(5.1)的解01(,,)x t t x ?=是渐近稳定的。 为了简化讨论,通常把解01(,,)x t t x ?=的稳定性化成零解的稳定性问题.下面记00()(,,)x t x t t x =01()(,,)t t t x ??=作如下变量代换. 作如下变量代换.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现场整定试验方案

电力系统稳定器P S S 现场整定试验方案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现场整定试验方案 1.试验目的: 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快速励磁系统的采用,电力系统低频振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将系统中有关发电机的电力系统稳定器(PSS)投入可以明显改善系统的阻尼情况。 2.试验条件: 2.1 试验机组和励磁系统处于完好状态,调节器除PSS外所有附加限制和保护功能投入运行。 2.2 与试验2与试验有关的继电保护投入运行。 2.3调节器厂家技术人员确认设备符合试验要求。 2.4试验人员熟悉相关试验方法和仪器,检查试验仪器工作正常。 2.5试验时,发电机保持有功以上,无功在以下。 2.6同厂同母线其他机组PSS退出运行,机组AGC退出运行。 3.试验接线: 3.1 将发电机PI三相电压信号,A、C两相1将发电机PI三相电压信号,A、C两相电流信号以及发电机转子电压信号接入WFLC录波仪,试验时记录发电机的电压,有功功率和转子电压信号,对于交流励磁系统,还应将励磁机电压信号接入WFLC录波仪。 将动态信号分析仪的白噪声信号接入调节器的TEST输入端子。 4.试验目的: 4.1 系统滞后特性测量 PSS退出运行,在PSS输出信号迭加点(TEST端子)输入白噪声信号,从零逐步增加白噪声信号的电平至发电机无功功率及发电机机端电压有明显变化,用动态信号分析仪测量发电机电压对于PSS输出信号迭加点的相频特性既励磁系统滞后特性。 注意:试验端子开路有可能造成发电机强励或失磁,要保证在迭加的信号被屏蔽的情况下进行接线或拆线。 4.2 PSS超前滞后参数整定 根据励磁系统滞后特性和PSS的传递函数计算PSS相位补偿特性和PSS 的参数。 4.3 有补偿特性试验 在PSS投入运行的情况下,在PSS的信号输入端输入白噪声信号,用动态信号分析仪测量发电机电压对于PSS信号输入点的相频特性,校验PSS补偿特性的正确性。 4.4 PSS临界增益测量 逐步增加PSS的增益,观察发电机转子电压和无功功率的波动情况,确定PSS的临界增益。 4.5 PSS增益整定 PSS的实际增益取临界增益的20%——30%。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及控制策略仿真

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及控制策略仿真 Power system stabilizer design and control strategy simulation 党剑飞,李明明,高小芳,周淑辉 DANG Jian-fei, LI Ming-ming, GAO Xiao-fang, ZHOU Shu-hui (河南省电力公司驻马店供电公司,驻马店 463000) 摘 要:本论文首先建立了发电机、原动机、调速器及励磁系统的基本模型。然后针对电力系统的特点,对励磁控制影响进行了数学分析并介绍PSS的设计原理,最后通过动态仿真对几种PSS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 关键词:电力系统;pps; 控制仿真 中图分类号:TH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34(2010)10(下)-0189-03 Doi: 10.3969/j.issn.1009-0134.2010.10(下).61 0 引言 电力系统稳定器(pps)是一种附加励磁控制技术,其作用是抑制低频振荡。pps在励磁电压调节器中,引入领先于轴的附加信号,产生一个正阻尼转矩,去克服原励磁电压调节器中产生的负阻尼转矩作用。它抽取与振荡有关的信号,如发电机有功功率、转速或频率,加以处理,产生的附加信号加到励磁调节器中,使发电机产生阻尼低频振荡的附加转矩。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电力系统稳定器的设计能够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容量和输电距离不断增长,大容量机组更多的采用,电力系统稳定问题不断出现。PSS技术的发展对于改善电压调节的动态品质,提高静态电压调节精度和电网运行的暂态稳定显示明显的优点。21世纪以来各种不同输入信号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已在我国几个大型发电厂运行,并经受各种运行的考验。 1 电力系统电气元件的数学模型 电力系统的每一个主要元件的特性都对电力系统稳定产生影响。有关这些特性的知识对于理解和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是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稳定及其控制技术与电力系统各电气元件的暂态特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分析电力系统静态稳定,并且进行有效地控制,必须首先研究电力系统电气元件的数学模型。它们包括:同步发电机、水轮发电机、汽轮机、调速器以及励磁系统等模型。1.1 同步发电机基本模型 影响电力系统动态特性的最主要元件是同步电机。同步发电机在dq0坐标系下的标么瞬时功率和电磁转矩方程分别为: 不考虑轴系分段时,同步发电机组的转子运 动方程为: 其中,H—转子惯性常数;T m —原动机力矩; T e —电磁力矩;T D —阻尼力矩;D一阻尼系数。1.2 原动机及调速系统基本模型 1.2.1 汽轮机的数学模型 在汽轮机中,调节汽门和第一级喷嘴之间存在管道和空间,当汽门开启和关闭时,进入汽机的蒸汽量虽有改变,但有一定惯性,这就形成原动机出力机械功率的变化要滞后于汽门开度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汽容效应。对于大容量中间再过热机组,由于再热器的存在,汽容效应更加显著。当以阀门开度为输入量,汽轮机总机械功率为输出量时候,中间再过热机组的传递函数可表 收稿日期:2010-07-14 作者简介:党剑飞(1978 -),男,河南驻马店人,工程师,硕士。

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必考题

1、何谓“并列操作”? 答:电力系统中的负荷随机变化,为保证电能质量,并满足安全和经济运行的要求,需经常将发电机投入和退出运行,把一台待投入系统的空载发电机经过必要的调节,在满足并列运行的条件下经开关操作与系统并列,这样的操作过程称为并列操作。 2、同步发电机组并列时遵循什么原则? 答:⑴ 并列断路器合闸时,冲击电流应尽可能小,其瞬时最大值一般不超过1~2倍的额定电流;⑵ 发电机组并入电网后,应能迅速进入同步运行状态,其暂态过程要短,以减小对电力系统的扰动。 3、同步发电机自动准同期并列的理想条件是什么?实际条件是什么? 答:理想条件:频率相等,电压幅值相等,相角差为零。 实际条件:① 频率差不应超过额定频率的±0.2%~±0.5%;② 电压差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5%~±10%;③ 在断路器合闸瞬间,待并发电机电压与系统电压的相位差应接近零,误差不应大于10°。 4、什么是准同期并列?什么是自同期并列? 答:准同期并列:发电机在并列合闸前已加励磁,当发电机电压的幅值、频率、相位分别与并列点系统侧电压的幅值、频率、相位接近相等时,将发电机断路器合闸,完成并列操作。 自同期并列:将未加励磁、接近同步转速的发电机投入系统,随后给发电机加上励磁,在原动转矩、同步力矩作用下将发电机拉入同步,完成并列操作。 5、什么是滑差、滑差频率、滑差周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滑差:并列断路器两侧发电机电压角频率与系统电压角频率之差,用s ω表示;滑差频率:并列断路器两侧发电机电压频率与系统电压频率之差,用s f 表示; 滑差周期:并列断路器两侧发电机电压与系统电压之间相角差变化360°所用的时间,用s T 表示。关系:s s f ?=πω2 s s s f T π21== 6、在自动准同期并列过程中,⑴ 滑差角频率为常数,⑵ 滑差角频率等速变化,⑶ 滑差角频率的一阶导数等加速变化,分别代表并列过程中的什么现象? 答:⑴ 滑差角频率为常数,表示电网和待并机组的频率稳定;⑵ 滑差角频率等速变化,表示待并机组按恒定加速度升速,发电机频率与电网频率逐渐接近;⑶ 滑差角频率的一阶导数等加速变化,说明待并机组的转速尚未稳定,还在升速(或减速)之中。 7、什么是同步发电机自动准同期并列?有什么特点?适用什么场合? 答:同步发电机自动准同期并列是频率差、电压差和相角差都在允许的范围内时进行合闸的过程。其特点是并列时冲击电流小,不会引起系统电压降低;但并列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发电机电压、频率进行调整,并列时间较长且操作复杂。 适用场合:由于准同步并列冲击电流小,不会引起系统电压降低,所以适用于正常情况下发电机的并列,是发电机的主要并列方式。但因为并列时间较长且操作复杂,故不适用紧急情况的发电机并列。 8、同步发电机自动准同期并列时,不满足并列条件会产生什么后果?为什么? 答:发电机准同期并列时,如果不满足并列条件,将产生冲击电流,并引起发电机振荡,严重时,冲击电流产生的电动力会损坏发电机,振荡使发电机失步,甚

判断系统稳定性

摘要 现今数字信号处理理论与应用已成为一门很重要的高新科学技术学科,通过功能强大的MATLAB软件与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既使我们对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知识能够有更加深厚的解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实践并初步掌握了MATLAB 的使用。 根据本次课题要求,通过使用MATLAB,方便了对系统函数的繁琐的计算,并且直观形象的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通过观察图,由图像的特征从而进一步的对系统进行形象的分析。 本课题中给出了系统函数,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通过MATLAB画零极图观察极点的分布,另外还可以通过MATLAB分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脉冲响应、幅频相频特性的图形更加具体的对系统进行分析。 关键字:离散系统函数、MATLAB、零极点分布、系统稳定性。

一、设计原理 1.设计要求 (1):根据系统函数求出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图并且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求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3):求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4):求出各系统频率响应,画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图(zp2tf,zplane,impz等) 2、系统稳定性、特性分析 进行系统分析时我主要利用MATLAB软件绘制出系统零极点的分布图、单位脉冲响应图、单位阶跃响应图等。采用MATLAB

软件进行设计时我调用了软件本身的一些函数来对课题进行绘图和分析。诸如zplane、impz、stepz、freqz等。 对系统函数的零极图而言:极点在单位圆,则该系统稳定,极点在单位圆外,则该系统为非稳定系统。当极点处于单位圆,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随着频率的增大而收敛;当极点处于单位圆上,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为等幅振荡;当极点处于单位圆外,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发散。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若为有界的则系统为稳定系统。由以上的判据配合图形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达到我们的课程要求。 系统函数H(z)的零极点分布完全决定了系统的特性,若某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已知,则系统函数便可确定下来。 因此,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对离散系统特性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通过对系统函数零极点的分析,可以分析离散系统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1)系统单位样值响应h(n)的时域特性; (2)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3)离散系统的频率特性; 二、MATLAB绘图分析 MATLAB功能丰富,可扩展性强。MATLAB软件包括基本部分和专业扩展两大部分的功能。基本部分包括:矩阵的运算和各种变换;代数和超越方程的求解;数据处理和傅立叶变换;数值部分等等,可以充分满足大学理工科本科的计算需要。扩展部分称为工具箱。它实际上是用MATLAB的基本语句辩称的各种子程序

虚拟组分法在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流程模拟中的应用

虚拟组分法在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流程模拟中的应用 摘要:石油炼化工厂催化裂化装置的吸收稳定系统是利用吸收和精馏的方法加工粗汽油和富气,分离得到干气(c2及c2以下)、液化气(c3和c4)和稳定汽油。在模拟过程中,由于物料组分复杂而无法使用真实组成。本文根据恩氏蒸馏系数采用虚拟组分法确定物料组成,确定采用srk热力学方法,过程模拟结果与生产标定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虚拟组分法在催化裂化吸收稳定系统在流程模拟分析过程中有良好的适用性。 abstract: in petroleum refining plant, the absorption stabilization system of catalytic cracking unit uses absorption and distillation method to separate rich gas and crude gasoline, to get dry gas (c2 and the following),liquefied petroleum gas (c3 and c4) and stable gasoline. in the process of simulation, we can’t use real data due to the material complex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engler distillation data, we had used pseudo-componen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applied the thermodynamic method of srk. process simulation results was basically identical with the production calibration results. the pseudo-component method had good applic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simulation. 关键词:吸收稳定系统;恩氏蒸馏系数;虚拟组分法;流程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