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效果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观察作者:李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进行治疗。
结果全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经手术治疗,1例未定期复查复发后鼻内镜下清理并上颌窦冲洗后痊愈,余37例均Ⅰ期治愈。
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曲霉菌感染。
其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上颌窦腔内,黏膜和骨壁内无真菌侵犯。
2007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龄30-74岁,平均56岁。
临床表现:常单侧上颌窦发病,表现为单侧鼻塞、流脓涕,或有恶臭,涕中偶可带血,头痛,面部压迫感等。
诊断标准[1]:临床上有下述情况,应疑及本病:①经抗生素和一般治疗无任何好转的慢性鼻窦炎;②不明原因的鼻涕中带血;③涕中混杂有污秽的痂皮碎屑或干酪样物,或鼻涕有霉臭者;④上颌窦腔内有灰白色、褐色、黑色等形状不规则的干酪状团块或“结石”时。
有上述症状者结合真菌培养结果或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
鼻内镜下经中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体会朱鑫;刘海【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21)006【总页数】2页(P507-508)【关键词】上颌窦炎,真菌感染;鼻内镜手术;疗效【作者】朱鑫;刘海【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南充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一种常见病种,其较高的患病率可能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环境污染有关,也可能由于体检工作普遍开展、影像学的进步使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现率提高。
传统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法是上颌窦根治术[1](Cald-well-Luc 手术),随着功能性鼻内镜的问世,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我院耳鼻喉科自2011 ~2014 年对32 例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和经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的不同手术方式,比较两种术式的方法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科2011 年~2014 年32 例非侵袭性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患者,均单侧发病。
32 例患者其中男性15 例,女性17 例;病程1 ~8 年,平均3.5 年;年龄28 ~64 岁,均无手术史。
临床表现:长期流脓涕,涕中带血,头痛,单侧鼻塞,鼻腔恶臭味,面颊部疼痛等。
CT 影像学检查示单侧上颌窦不均匀密度增高,可见高密度钙化斑或点。
随机将32 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14 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者为对照组,18 例经中下鼻道联合开窗者为试验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1.2 手术方法32 例患者均局麻下手术治疗。
如果术中发现病侧鼻腔狭窄影响手术视野,可行相对应的鼻中隔矫正、鼻甲部分切除等扩大视野的手术方法。
鼻内窥镜下双径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25例袁丽(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贵州都匀558000)关键词鼻内窥镜;手术;真菌性上颌窦炎中图分类号R7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83(2011)01-0021-02近年来,真菌性鼻窦炎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
本人自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了2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行鼻窦内镜配合尖牙窝穿刺双径路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共2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21~65岁,病程05~12年,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6例伴鼻出血,3例伴面部麻木。
鼻内镜检查:鼻腔粘膜充血水肿,伴脓性分泌物,钩突肥大,中鼻甲呈不同程度水肿,中鼻道狭窄,10例可见鼻中隔偏曲,11例中鼻道可见灰白色及暗红色新物。
CT 检查:所有病例上颌窦内可见密度增高影,其中18例显示有不规则及点状钙化影,CT 值为50~150H u ,4例伴上颌窦内侧壁膨胀性骨质改变,6例伴前后筛窦内密度增高影。
病理检查均为霉菌感染。
12治疗方法在鼻内镜直视下行M esser k -li nger 术。
根据病情,术中预先处理鼻中隔偏曲及切除鼻腔内肿物。
完整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约15c m 15c m,清除窦腔内干酪样内容物,同时在尖牙窝处用直径约1c m 穿刺针开窗,0鼻内镜清理上颌窦底壁及前壁死角的病变组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
术后于尖牙窝处留置无菌冲洗管,用针线缝扎固定,每日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及上颌窦腔,观察上颌窦腔冲洗液清洁后,拔除尖牙窝留置管,穿刺孔予自然愈合。
患者出院后,均每周复查一次,清理鼻腔,保持上颌窦腔自然开口通畅。
术后1年复查未见复发。
13评定标准痊愈:术腔粘膜光滑,无异常分泌物,组织无粘连,窦口引流通畅,尖牙窝处伤口愈合好,无鼻塞流涕,无鼻出血及头昏头痛。
显效:鼻腔粘膜光滑,组织无粘连,上颌窦自然开口轻度狭窄,有少许分泌物,无鼻塞头痛,无鼻出血。
慢性上颌窦炎鼻内镜下开窗方式的选择与疗效观察杨国健;冯青杰;滕博;信鑫;赵婕【期刊名称】《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卷),期】2011(18)11【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不同开窗方式的选择与疗效分析。
方法 56例单侧慢性筛、上颌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Lund-Mackay CT评分,CT评分=2者纳入研究对象,术中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8例,分别行中鼻道开窗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以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量表中文版、Lund-Kennedy评分及糖精试验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ucociliary transport time,MTT)对比术后疗效,另外,用亚甲蓝染色观察黏液纤毛传输途径。
结果术后6个月时,A、B两组SNOT评分、Lund-Kennedy评分及MT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下缘流出,5例亚甲蓝从上颌窦口前缘流出。
结论①对于慢性上颌窦炎Lund-Mackay CT评分=2的病例,行中、下鼻道联合开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②上颌窦口下缘黏膜是黏液纤毛传输的重要途径,对上颌窦的引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2页(P593-594)【关键词】上颌窦炎;内窥镜检查;黏膜纤毛清除【作者】杨国健;冯青杰;滕博;信鑫;赵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5.42【相关文献】1.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观察 [J], 李毅;2.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临床效果及开窗方式的选择分析 [J], 朱小燕;温达雄3.鼻内镜下不同开窗方式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 [J], 唐国恩4.鼻内镜下单纯下鼻道开窗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 [J], 刘丹; 廖慨慨5.鼻内镜手术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慢性上颌窦炎的选择与疗效 [J], 董明;徐帅;何晓霞;曾奇;刘运春;孙小龙;刘贤立;李玉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观察黄晓阳【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5(000)020【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noninvasive fungal maxilary sinusiti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3 in 59 cases of non-invasive fungal maxilary sinusitis were treated by nasal endoscopic maxilary sinus operation,necessary for the treatment of nasal passages open the window,under the joint postoperative folow-up on a regular basis.Results After 6 months to 2 years folow-up,40 patients with cure,improvement in 17 cases,2 cases of recurrence. ConclusionThe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for noninvasive fungal maxilary sinusitis,with less trauma,the patient pain is light,fast recovery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distinct.%目的:观察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开放术,必要时联合下鼻道开窗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
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上颌窦黏膜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疾病,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内镜下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术。
但这些术式治疗上颌窦囊肿损伤大,改变了鼻腔正常解剖结构。
我科从2012-4-2014-5采用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上颌窦囊肿患者42例(56侧),男24例(32侧),女18例(24侧);年龄18~60岁,平均(35±5)岁;病程3个月~2年。
术前均行鼻窦CT 检查,排除上颌窦前壁囊肿。
1.2 治疗方法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患者取不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单,局部麻醉者鼻腔以2%丁卡因20ml加盐酸肾上腺素4ml棉片行术区下鼻道及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全身麻醉者直接以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骨折下鼻甲并将其向上反折后充分暴露下鼻道,在平下鼻甲前端水平于下鼻道至鼻底处做一“L”形切口,用剥离子将下鼻道黏膜拨起,在切口后方2cm处行上颌窦骨壁造孔,内镜下扩大造孔直径达10mm[1],如囊肿位于上颌窦内侧壁,尽量去除内侧壁骨质,防止囊肿残留。
应用0°、30°或70°内镜,通过造孔观察并确定囊肿的位置,根据囊肿的位置,使用不同角度的上颌窦钳夹取囊肿,如囊肿破裂,吸出囊液,用上述三种角度内镜检查上颌窦腔,彻底取出残余囊壁,将下鼻道黏膜复位,封闭骨性造孔,复位下鼻甲,用止血海绵填塞压迫,术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
1.3 疗效评定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判定疗效。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内镜下上颌窦口引流通畅,黏膜光滑,无明显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黏膜水肿,少许肉芽、囊泡形成,少量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下上颌窦口闭锁,分泌物较多。
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分析对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取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治疗的27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治愈18例,占66.7%;好转5例,占18.5%,有效3例,占11.1%,无效1例,占3.7%,总治疗有效率为96.3%。
对患者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的术腔恢复较为良好,无出现1例霉菌复发现象。
结论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给予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能够有效清除病变,减少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霉菌性上颌窦炎;鼻内窥镜;鼻道开窗术;疗效
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汉族要给予上颌窦根治术治疗,但其具有损伤大的缺点,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
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其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具有较高的治愈率[1]。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7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采取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治疗的27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
2.5±
3.1)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1.2±0.3)年;7例患者伴有鼻涕带血症状,12例伴有单侧头面部胀感,4例中鼻道内有干酪样物,7例中鼻道内有脓性分泌物。
本组研究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为单侧上颌窦发病。
1.2方法对患者给予常规消毒和局部麻醉,在鼻内镜下对患者给予肥大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以及鼻中隔矫正,将中鼻道息肉样变摘除后,将钩突和筛泡切除,然后扩大上颌窦自然口,约扩大2cm×2cm;将窦内灰褐色或者灰白色的干酪样物质、脓性分泌物以及不规则性霉菌团块彻底清除后,将上颌窦前下角的霉菌团块放置于70°内窥镜下,使用120°电动吸切头和自制的160°弯头吸引管进行清理;如在70°内窥镜下不能看到霉菌团块,则要向前扩大窦口,注意避免给鼻泪管带来损伤;如团块坚硬,则使用120°弯头吸引管清理或者120°咬钳夹碎;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对窦腔进行冲洗。
窦腔冲洗干净后,加入碘伏。
术后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在鼻内镜下,对患者的上颌窦窦口和鼻腔进行清理,并使用高渗生理盐水对上颌窦腔和鼻腔进行冲洗。
1.3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不会产生脓性分泌物;好转: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经内窥镜检查,窦腔粘膜区域无出现水肿、肉芽组织形成以及肥厚情况,产生少量分泌物;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经内窥镜检查,存在术腔粘连现象,窦口闭锁或者狭窄,形成息肉,产生脓性分泌物。
2结果
治疗后,治愈18例,占66.7%;好转5例,占18.5%,有效3例,占11.1%,无效1例,占3.7%,总治疗有效率为96.3%。
对患者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的术腔恢复较为良好,无出现1例霉菌复发现象。
3讨论
霉菌性鼻窦炎中曲霉菌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致病真菌,屬于一种条件致病菌。
霉菌性感染可在任何一个副鼻窦中发生,主要以上颌窦、筛窦为主,多累及到单侧。
鼻窦霉菌病主要包括侵袭型与非侵袭型两种类型,临床中对其进行诊断易和鼻腔肿瘤、慢性鼻窦炎以及鼻窦囊肿相混合。
因此,进行诊断时,要对患者病史进行详细了解,了解其是否伴有脓血性鼻涕病史,进而提高诊断正确率。
目前,临床中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主要给予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扩大上颌窦口,清除窦内内容物,有效恢复患者窦引流,保持通气,并有效保留黏膜。
术后对患者进行复诊,能够有效恢复鼻腔窦腔粘膜,开放窦口,保持窦内干净,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重要途径[3]。
在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给予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治愈18例,占66.7%;好转5例,占18.5%,有效3例,占11.1%,无效1例,占3.7%,总治疗有效率为96.3%。
对患者进行6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的术腔恢复较为良好,无出现1例霉菌复发现象。
综上所述,对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给予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能够有效清除病变,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振强.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霉菌性上颌窦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08):139-140
[2]黄继章,叶发校,葛平江.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与中鼻道开窗术治疗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167-168.
[3]施清圆,董守豪,吴丽萍,等.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07):8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