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改良下鼻道开窗术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29例
- 格式:pdf
- 大小:176.41 KB
- 文档页数:2
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36例临床体会作者:历茂刚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经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36例上颌窦囊肿患者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口开放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消失,无残留病变及复发。
结论在治疗过程中对径路留置适宜大小的窦口,避免窦口周围重要结构发生损伤。
【关键词】上颌窦囊肿;鼻内镜;临床体会上颌窦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采用柯陆式传统手术治疗方法。
随着鼻内镜在鼻窦外科手术的广泛应用,可采取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窦囊肿,该方法创伤小,恢复期短,术后反应小,具有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诊治单纯上颌窦囊肿36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患者年龄在13-72岁之间,平均年龄34.2岁,单侧发病29例,占80.5%,双侧发病5例,占13.9%。
有头痛、面颊部闷胀感、鼻腔流黄水样液21例,无症状15例。
1.2方法术前均行常规手术前进行耳鼻喉常规检查,同时对鼻窦进行CT详细检查,利于对病变准确位置进行确定以排除鼻部其他合并疾病。
实施全身查体及血生化、血常规、心电等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平卧,进行心电常规监护,采用氟芬合剂进行静脉注射强化麻醉,应用鼻窦窥镜监视系统进行监控,采用丁卡因盐酸肾上腺素棉片对下鼻甲及鼻道黏膜实施表面麻醉,每次5分钟,共进行3次,再将1%利多卡因注射于下鼻道外侧壁起到局部浸润麻醉作用。
将上颌窦套管针在距下甲前端1.5厘米处下鼻道外侧壁斜向外、上方向穿刺,将骨壁穿透进入上颌窦腔,针芯抽出后,观察伸进的鼻窥镜自套管,确定囊肿位置,再将套管取出,用咬骨钳在窥镜下将开窗口扩大到1.0*1.5厘米左右,根据囊肿位置,选取适宜角度的鼻窦窥镜及相应手术器械,从开窗口进入,将囊肿病变全部钳除,注意不要造成窦腔黏膜损伤。
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观察作者:李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进行治疗。
结果全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经手术治疗,1例未定期复查复发后鼻内镜下清理并上颌窦冲洗后痊愈,余37例均Ⅰ期治愈。
结论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曲霉菌感染。
其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上颌窦腔内,黏膜和骨壁内无真菌侵犯。
2007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下行上颌窦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式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0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男22例,女16例;年龄30-74岁,平均56岁。
临床表现:常单侧上颌窦发病,表现为单侧鼻塞、流脓涕,或有恶臭,涕中偶可带血,头痛,面部压迫感等。
诊断标准[1]:临床上有下述情况,应疑及本病:①经抗生素和一般治疗无任何好转的慢性鼻窦炎;②不明原因的鼻涕中带血;③涕中混杂有污秽的痂皮碎屑或干酪样物,或鼻涕有霉臭者;④上颌窦腔内有灰白色、褐色、黑色等形状不规则的干酪状团块或“结石”时。
有上述症状者结合真菌培养结果或影像学检查可做出诊断。
经鼻内镜上颌窦黏膜下囊肿摘除术25例
郭伟萍;李跃进;张艳慧;沈军
【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年(卷),期】2009(009)003
【摘要】本科对25例上颌窦囊肿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和上颌窦前壁联合进路行囊肿摘除术,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77)
【作者】郭伟萍;李跃进;张艳慧;沈军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金华,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金华,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金华,321000;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金华,3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经鼻内镜下鼻道、中鼻道联合径路行上颌窦囊肿摘除术的配合 [J], 朱婷婷;施海明
2.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前壁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J], 王茂鑫;甄泽年
3.经鼻内窥镜下改良上颌窦囊肿摘除术39例疗效观察 [J], 施晓琼;韩小江;朱元奉;许益飞
4.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前壁上颌窦囊肿摘除术 [J], 李亚波;顾兴华;苏跃
5.经鼻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扩大术良性肿物摘除术疗效观察 [J], 关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4-21T15:06:03.7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作者:苏娅[导读] 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上颌骨囊肿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上颌骨疾病,由于该疾病的发病部位较为隐蔽。
苏娅云南省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 657000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颌骨囊肿患者共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内镜下经下鼻道开窗治疗,且不刮除其余囊壁。
随访半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上述治疗后,均未出现反复感染,且颌骨形态恢复良好。
随访半年后,19例患者未见复发,1例患者因开窗口较小再次开窗,治疗后上颌骨囊肿未见复发。
结论:经鼻内镜下鼻道治疗上颌骨囊肿,能够保障囊腔内有充足的通气与引流,降低了囊肿复发的机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鼻内镜;下鼻道开窗;上颌骨囊肿;临床治疗上颌骨囊肿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上颌骨疾病,由于该疾病的发病部位较为隐蔽,平时不会产生显著的症状,易被患者忽视。
若患者就诊时发现上颌骨囊肿,此时骨破坏程度已经发展得非常严重。
目前,临床上治疗上颌骨囊肿,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经唇龈切口行上颌窦根治术,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给患者留下的手术创伤较大。
本次研究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20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上颌骨囊肿患者共20例。
所有患者均存在鼻面部隆起畸形,经鼻内镜检查后患者存在下鼻道隆起、中鼻道无狭窄等现象。
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6.54±3.28)岁,患者病程1个月到10年,平均病程(5.2±1.5)年,病变直径2.6-3.8cm,平均直径(3.0±0.21)cm。
电子喉镜辅助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近年来因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内窥镜下上颌窦手术的患者逐渐增多。
有研究表明上颌窦真菌病占上颌窦感染性疾病的比例已超过15%[1]。
上颌窦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它是真菌病最常累积部位,也是复发的常见部位。
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及复发原理虽不完全清楚,但术中需彻底的病灶清理却不存争议。
本院2007年12月~2011年12月间使用电子喉镜辅助行功能性内鼻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上颌窦炎21例,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患者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23 ~62岁,平均35.6岁,病程1年~8年。
均单侧发病,左侧9例,右侧12例。
症状分别为:涕中带血8例,流脓涕并伴/不伴鼻臭18例,单侧鼻塞11例,头痛、面颊部胀感5例。
本组病例均无糖尿病及恶性肿瘤。
鼻内窥镜检查:伴有鼻息肉或中鼻息肉样变1 1例,中鼻道积脓15例;中鼻道见霉菌团块4例;鼻中隔偏曲8例。
:术前鼻窦CT检查病变局限于上颌窦11例,其他鼻窦同时受累10例。
所有病例均经病检证实为真菌感染。
1.2手术方法本组21例均于局麻下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采用Mess erklinger术式,术中首先对部分患者行鼻中隔矫正、下鼻甲骨折外移及鼻息肉或息肉样变中鼻甲切除,扩大患侧鼻腔空间。
然后切除钩突,伴筛窦病变者先行筛窦切除,在鼻内镜下探查并扩大上颌窦口至1cm×1.5c m左右。
用45°鼻内镜观察窦腔内情况,取霉菌团块送病检,用50毫升空针装生理盐水接弯吸引管伸入上颌窦内反复冲洗。
将消毒的潘太克斯电子喉镜从扩大的上颌窦口置入上颌窦窦腔内,通过上下弯曲及左右旋转,完全的窥清上颌窦各壁,通过经内镜的冲洗和吸引取出残留的霉菌团块,并检查上颌窦黏膜,排除新生物,对于水肿黏膜不予去除。
1.3术后处理术后定期换药3~6次,术后一月用电子喉镜复查一次。
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很难彻底清除鼻窦病症。
近年开展的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使鼻外科的临床治疗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我科自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10月末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炎共计50例完整病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所有50例患者均为门诊手术24岁~62岁,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令43岁,术前认真询问病史,包括鼻窦炎症状,变态反应及免疫病史,进行前鼻镜及鼻窦内窥镜检查,克瓦氏位X光拍片后确诊,对疑有上颌窦囊肿及后组筛窦,蝶窦有病变的患者,均行鼻窦CT冠状和轴位扫描。
1.2检查及手术设备手术用0°、30°、70°硬性鼻内窥镜,及手术器械。
患者术前鼻腔粘膜用1%地卡因加肾上腺素纱条进行表面收缩麻醉后行鼻窦内窥镜检查。
1.3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或头部垫一薄枕但尽量不要超过10°角,手术主要在0°或30°鼻窦内窥境下进行。
首先取出鼻腔填塞的麻醉纱条,如果双侧上颔窦有病变,术者应本着先左后右的原则,1%利多卡因加少许付肾5ml以6号长针头折弯45°左右,于中甲前下缘,中甲附着处,钩突附近浸润麻醉1~2ml左右。
取钩突前缘纵行切口,分离中鼻道粘膜,暴露筛泡骨壁并切除钩突,用30°~90°角度咬骨钳扩大上颌窦自然孔,清理中鼻道区域及上颌窦腔内的病变,根据病情开放清理筛房。
有上颌窦囊肿者采用双径路方法摘除,将带鞘的穿刺针由患侧下鼻道刺入上颔窦,内窥镜由管鞘进入窦内观察再用息肉钳沿此径路摘除囊肿,术中出血较少双侧达到60ml左右。
术后窦腔用碘仿油纱条填塞,术后三天撤出纱条。
2 治疗结果术前最常见的流脓涕、头痛、鼻塞三大症状,术后完全消失者占95%,术后随访至今,均自觉症状好转,无一例术后复发。
3 讨论3.1鼻内窥镜手术问世以前,对本病的治疗以反复的上颌窦冲洗,柯陆进路的上颌窦根治术,鼻侧切开术治疗,复发率为32%~100%不等。
鼻内镜下单纯鼻底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鼻内镜下单纯鼻底开窗术在上颌骨囊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鼻内镜下行单纯鼻底开窗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穿刺细胞学检查或CT检查,确诊为上颌骨囊肿疾病,随机将患者平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病例,观察组于鼻内镜下,实施单纯鼻底开窗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手术刮除治疗,经半年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与并发症情况。
结果①经随访得知,观察组中无患者疾病复发,对照组中有6例疾病复发病例,复发率为17.6%,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中有1例并发症病例,并发症率为2.9%;对照组中有6例并发症病例,并发症率为17.6%。
观察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下对患者行鼻底开窗术治疗,可以使手术操作更加简单,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ndoscopic nasal base on simple fenestration of maxillary cyst of the valu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2013 January to 2014 January admitted 68 cases of nasal endoscopy clinical data only nasal floor fenestration were,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aspiration cytology or CT examination,diagnosed with maxillary cystic disease,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34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nasal endoscope next,the implementation of simple nasal floor fenestration in th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ventional surgical operation scraping therapy,after half year follow-up,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isease recurrence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After the follow-up that,in patients without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6 cases of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recurrence rate was 17.6%,the observation group ofdisease recurrence rat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trast. There were 1 cases of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group,complication rate was 2.9%;6 cases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7.6%.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contrast. Conclusion Endoscopic for patients with nasal floor fenestration operation,can make the operation more simple,obtain better curative effect,improve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the disease,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Nasal endoscopy;Nasal floor fenestration;Maxillary cyst上頜骨囊肿属于颌面外科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难以及时发觉,入院诊断时,囊腔通常已经变得较大,颌骨部位受到了严重损害。
86生国塞旦医型!!!Q生!旦筮!!鲞筮!翅竺塾!坠!盟』壁坠!坚!!!!壁!!堕望!丛盟塑堡垒E!:!!!!:!!!:!!z型!:!双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疗效观察李海霞曹华【摘要】目的探讨治疗上颌窦囊肿简单有效的方法。
方法下鼻道开窗鼻内窥镜指引联合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进路切除上颌窦囊肿。
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康复,随访无复发。
结论下鼻道开窗鼻内窥镜指引联合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双径路切除上颌窦囊肿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好。
【关键词】上颌窦囊肿;双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当其引起症状时需要手术治疗。
当前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达到彻底摘除囊肿,又能减少组织损伤的手术方法。
现将我科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上颌窦囊肿28例采用下鼻道开窗鼻内窥镜指引联合上颌窦前壁尖牙窝穿刺双径路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24—65岁,平均42.3岁。
术前常规行鼻窦cT检查:囊肿主要位于上颌窦的底、外侧及内侧壁。
其中多发性囊肿10例,双侧上颌窦黏膜下囊肿12例。
临床症状:本组大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嗅觉减退,头痛及局部胀痛等慢性上颌窦炎的症状。
有15例间歇性鼻内排出黄水,症状时轻时重,前额钝痛5例,面颊胀感8例,牙痛牙酸2例,有时鼻塞10例,有脓涕5例,无任何症状头部做c T发现2例。
前鼻镜检查:所有患者中鼻道、鼻腔均无息肉样新生物生成,其中沟突水肿肥大5例,中鼻甲水肿肥大4例。
1.2手术方法:手术取仰卧位,下鼻道上1%的利多卡因及少许肾上腺素棉片2次。
1%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做尖牙窝、下鼻道局部浸润麻醉。
用上颌窦开窗器经前壁尖牙窝穿刺进入窦腔,穿刺后拔出穿刺器,置入鼻窦内窥镜黏膜钳,再用上颌窦开窗器做下鼻道穿刺,穿刺后置人70。
鼻内镜,在内窥镜的指引下,用不同角度的内窥镜黏膜钳摘除上颌窦囊肿。
对于较小的黏膜下囊肿,只需用咬切钳将囊壁咬破,对于脓囊肿,吸净脓液后再刮除窦腔内的坏死囊壁,对于多发囊肿,反复钳夹取除,若有出血和残余囊壁可用负压吸引器贴窦壁反复吸除。
上颌窦囊肿手术进路的选择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3种摘除上颌窦囊肿进路的选择。
方法本组上颌窦囊肿共40例,术前均经鼻窦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明确鼻腔情况、囊肿的大小及位置。
其中12例伴鼻窦炎鼻息肉者,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行Messerkling 术;21例单纯上颌窦囊肿患者,鼻内镜下经改良柯-陆进路行囊肿摘除术,另7例采用下鼻道开窗进路行囊肿摘除术。
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鼻窦CT冠状位扫描或鼻内镜检查,21例经改良柯-陆进路者术后无复发;12例经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者,2例复发,1例术后窦口闭锁,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7例经下鼻道开窗进路者,1例复发,2例失访。
结论 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酌情选用。
【关键词】上颌窦囊肿内窥镜检查鼻窦囊肿为鼻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生于上颌窦者较多为黏膜囊肿,常位于上颌窦的底部和内壁,一般较小,如出现头痛、上牙痛和面颊部胀痛等症状时,需手术治疗。
由于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微创性以及尽最大程度保留生理功能已成为临床医师治疗疾病的首要原则。
近几年我科分别经鼻内镜下采取下鼻道开窗进路、改良柯-陆进路以及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术进路3种术式摘除上颌窦囊肿,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间收治的上颌窦囊肿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5~58岁;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者12例,单纯上颌窦囊肿28例;主诉同侧面颊部肿痛或上牙痛10例,头痛3例,反复鼻内流淡黄色液体14例,无症状者13例。
术前均经鼻窦CT冠状位扫描诊断为上颌窦囊肿并确定囊肿的位置,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
1.2 手术方法仪器设备采用美国STORZ0°、30°、70°鼻内镜及摄像、显像系统。
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术前用1%盐酸肾上腺素混合液制成的棉片行黏膜表面麻醉,反复两次,共10分钟后取出,充分收缩鼻腔黏膜。
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上颌窦黏膜囊肿是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疾病,治疗方法为手术摘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为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内镜下上颌窦自然窦口或下鼻道开窗术。
但这些术式治疗上颌窦囊肿损伤大,改变了鼻腔正常解剖结构。
我科从2012-4-2014-5采用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上颌窦囊肿患者42例(56侧),男24例(32侧),女18例(24侧);年龄18~60岁,平均(35±5)岁;病程3个月~2年。
术前均行鼻窦CT 检查,排除上颌窦前壁囊肿。
1.2 治疗方法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
患者取不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单,局部麻醉者鼻腔以2%丁卡因20ml加盐酸肾上腺素4ml棉片行术区下鼻道及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全身麻醉者直接以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骨折下鼻甲并将其向上反折后充分暴露下鼻道,在平下鼻甲前端水平于下鼻道至鼻底处做一“L”形切口,用剥离子将下鼻道黏膜拨起,在切口后方2cm处行上颌窦骨壁造孔,内镜下扩大造孔直径达10mm[1],如囊肿位于上颌窦内侧壁,尽量去除内侧壁骨质,防止囊肿残留。
应用0°、30°或70°内镜,通过造孔观察并确定囊肿的位置,根据囊肿的位置,使用不同角度的上颌窦钳夹取囊肿,如囊肿破裂,吸出囊液,用上述三种角度内镜检查上颌窦腔,彻底取出残余囊壁,将下鼻道黏膜复位,封闭骨性造孔,复位下鼻甲,用止血海绵填塞压迫,术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
1.3 疗效评定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判定疗效。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内镜下上颌窦口引流通畅,黏膜光滑,无明显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黏膜水肿,少许肉芽、囊泡形成,少量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下上颌窦口闭锁,分泌物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