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6
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苏联的建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不仅颠覆了沙皇统治的旧秩序,而且为布尔什维克党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从历史背景、领导层的影响、社会动荡和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沙俄农民和工人阶级面临着剥削和压迫的严重问题,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使得革命思潮逐渐形成。
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使得包括工人、农民和士兵在内的各阶层都渴望一场彻底的变革。
二、领导层的影响布尔什维克党是由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的,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土地革命和和平退出战争等口号。
列宁以其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能力,成功地组织了布尔什维克力量,领导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
三、社会动荡十月革命爆发后,社会动荡迅速蔓延。
工农委员会代表工人和士兵的权益,完成了对沙皇政府的取代。
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将私有财产转归国家,实施土地改革,确立了苏维埃政权。
四、外部因素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党在苏联建立的成功,也受到了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布尔什维克党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和撤销使命,使得列宁等党员能够返回俄罗斯,参与革命事业。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沙皇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也削弱了沙皇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五、苏联的建立在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布尔什维克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经过一系列权力斗争和内战,布尔什维克党最终确立了对全国的控制,在1922年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苏联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例,对全球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苏联的建立也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时期,包括内战、经济困难、政治迫害和集体化等问题。
最终,在苏联解体的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终结。
总结起来,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影响深远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发展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主义建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尼古拉·列宾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成功地推翻了沙皇制度,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这场革命对于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文将以时间轴的方式,详细探讨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主义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临时政府,标志着俄国的政权从临时政府向苏维埃政权过渡。
这场革命让俄国成为了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灵感源泉。
1917年12月布尔什维克党获得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授权,此后,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俄国的政治权力。
列宾成为了苏维埃政权的首领。
1918年苏维埃政权正式宣布成立,改组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全俄苏维埃政府。
同时,布尔什维克党更名为俄罗斯共产党。
列宾成为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18年3月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结束了俄国在一战中的参战状态。
然而,由于签订条约时的不利条件,俄国失去了大量领土。
1918年7月列宾在一次暗杀企图中受伤,但幸存下来。
这次暗杀企图使列宾更加坚定了实施革命事业的决心。
1918年7月至1922年1月俄国内战爆发,红军与白军进行了长达三年半的激烈战斗。
最终,红军获得胜利,使苏维埃政权稳固下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统治。
1919年至1920年列宾发表了《控制从命令到公共服务》和《国家与革命》等著作,进一步指导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2年俄国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成立,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高加索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中亚五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
列宾成为联邦政府主席。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归纳总结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3、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4、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5.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专题讲解】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知识归纳】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通过武装起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成熟。
【特别提醒】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要与巴黎公社革命作比较,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知识归纳】可从对俄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后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表现在俄国成为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专题十四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试大纲]●俄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梳理】●俄国十月革命一、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尖锐;3、俄国革命力量强大;4、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5、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主要经过1、《四月提纲》——指明了革命的方向2、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了人民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1917年11月6日—7日)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衩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开辟了一条寻求解放的道路。
启示:资本主义可以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物质极度匮乏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期幻想真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劳动,实行配给制。
4、评价:①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济形势严峻,急需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②政治危机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为迅速恢复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一、革命发生和取得成功的原因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客观原因2.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根本原因3.“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直接原因4.《四月提纲》——-理论指导二、经过1、二月革命(1917)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十月革命经过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七月流血事件: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十月决议: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十一月起义:攻打东宫。
3、十月革命的胜利时间:1917、11 彼得格勒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建立政权:苏维埃政权。
标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政府:人民委员会4、巩固政权措施政治上:《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经济上:对内发布《土地法令》,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外交上:对外发布《和平法令》,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三、十月革命的特点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先例。
②走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权的革命道路。
③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
四、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③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④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五、苏联的成立与解体成立:1922年,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组成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1991年标志:独联体的成立(《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建立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革命导致了苏联的建立,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本文将探讨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过程以及对苏联建立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19世纪末,俄国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阶级和农民遭受剥削和压迫,而沙皇政府则对民众的诉求漠不关心。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俄国面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革命的爆发。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统治。
临时政府取而代之,但其执政能力不强,未能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此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逐渐崛起,成为了反对临时政府的主要力量。
十月革命于1917年10月25日爆发。
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推翻临时政府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宣言》,号召全体工人、农民和士兵加入革命行列。
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
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鼓舞了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和革命者,激发了他们对改变社会秩序的渴望。
许多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得到了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其次,十月革命的成功也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
他们担心社会主义思潮会蔓延到自己的国家,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这导致了20世纪后半叶的冷战时期,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紧张对峙。
在苏联建立后,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他们实行了土地国有化、国有化工业和农业、推行计划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旨在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然而,苏联的建设过程并不顺利。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经济上,苏联在实行计划经济时遇到了许多问题,生产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均衡。
政治上,苏联实行的集权制度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民主。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建立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俄国十月革命无疑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俄国的命运,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最终促成了苏联的建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处于极度腐朽和落后的沙皇专制统治之下。
经济上,虽然俄国在 1861 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广大农民遭受着沉重的剥削,农业发展缓慢。
工业方面,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对滞后,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腐败黑暗,民众毫无政治权利可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让俄国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战争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1917 年 3 月(俄历 2 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但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帝国主义战争政策,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迫切需求。
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爆发。
起义者迅速占领了火车站、银行、电话局等重要设施,并攻打冬宫。
最终,起义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其次,十月革命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证明了无产阶级能够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再者,十月革命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的束缚,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政治上,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逐字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这个问题非常广泛,因此我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是俄国革命,即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阶段,苏联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经济的崩溃、内战、外部干涉等。
为了重建国家并实现社会主义,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其中包括国有化,即将生产资料转移到国家所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此外,苏联还实行了集体农庄化,即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经营农田和生产资料。
这些措施旨在消除私有制,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
在经济方面,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通过中央计划来指导和控制经济活动。
这种体制下,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集中管理,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计划经济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制定详细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在政治方面,苏联实行了单一政党制,即由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拥有绝对权力。
苏联政府通过集体领导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并通过宣传和教育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社会方面,苏联推动了普及教育和医疗保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们还实行了全面的就业政策,为人民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
此外,苏联还强调了妇女解放和平等,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够灵活,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供需不平衡。
政府的权力集中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问题。
此外,苏联在军事和冷战竞争中的巨大开支也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压力。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尽量从多个角度给出了回答,希望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引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这个时期的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充满了曲折、挑战和胜利。
本文将介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概况,重点关注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成就。
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它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和建设过程。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等手段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经济改革。
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的建设阶段,苏联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它以工业化为重点,快速发展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苏联也在科学技术、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苏联在经济上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例如农业问题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和革命实践。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中国实施了农村集体化和工业化政策,使农业和工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和外国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然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外,中国也面临着人口过多、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成就除了苏联和中国,其他一些国家也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例如,古巴、朝鲜、越南等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社会主义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课地位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组织的,它推翻了沙星专制制度,其革命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即苏维埃俄国,指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22年苏联成立之前的俄国;苏联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1922年12月成立,到1991年解体。
苏联的建立是社会主义的胜利,但苏联的建设中的一些弊端有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前撤。
教学重点: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的成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它的经验和教训有时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珍贵财富,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学难点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前国内外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初中学
生基于知识和认知能力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对于为什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一点要从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分析,而初中学生对人类历史的整体认识存在困难,所以也是一个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通过提问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结合视频播放《四月提纲》、俄国二月革命、彼得格勒起义和图片到达突破重点知识。
难点突破方案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原因,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利用教材49页中的小字进行通俗解释即可。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这个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突破
提问: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通过将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照得出结论。
关于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性质的区别
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和组织的,它推翻了沙星专制制度,其革命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与以往一切革命的区别在于从根本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剥削阶级。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发生在俄国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尽管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相对落后的,日俄战争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在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残存着大量封建残余,制约了俄国的发展。
俄国社会中保留的封建残余表现为: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势力很强;政治上沙皇实行专制统治。
这两种历史局限性在一战中给俄国造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国内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加深。
以上俄国的特殊国情使起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革命在俄国的发生在所难免。
从当时革命的任务和对象来看,俄国革命应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
但是,从国内阶级力量的比照来看,俄同无产阶级的力量是强大的,无产阶级在组织性上是成熟的。
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有能力领导一场社会主义茧命。
况且,农村半无产的广阔贫苦农民与沙皇政府的矛盾也非常尖锐,他们在革命过程中可以成为俄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成功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战争引起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作为协约国集团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国内经济无力承受巨大的战争压力,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发生动摇。
1917年,俄国工人阶级与社会民主党人发动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月革命”后,俄
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面对反动的、战争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用武装斗争完成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917年11月7日,布尔什维克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革命制止战争”。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农利益的法令,还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
从1918年至1920年,苏俄政府通过三年国内战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打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稳固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对世界最大的影响是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苏德签署《布列斯特和约》始末
《布列斯特和约》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是苏维埃俄国同德国及其同盟国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的条约。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稳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抵抗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预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沙皇俄国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一方协约国的成员,但是,1917年11月7日发生了列宁领导的十月
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次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
这个苏维埃国家第一个对外政策的纲领性文件强烈谴责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建议一切交战国人民和政府立即举行停战谈判,签订正义民主的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普遍和平。
但是,这一建议遭到协约国列强的拒绝。
当时前线的旧俄军队溃逃,国内经济困难,尚未组织起工农红军,最迫切的任务是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赢得和平的环境。
12月3日,苏俄迫不得以决定单独同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举行谈判,并于12月15日签订了为期28天的停战协定。
22日和平谈判开始。
苏俄根据《和平法令》建议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5日,德方表示赞同,但提出要以协约国同意参加为条件。
谈判休会10天后,德方于1918年1月9日借口协约国拒绝参加,表示不接受苏俄的谈判原则,谈判被迫中断。
1918年1月18日,德国又提出要苏俄割让大片土地的苛刻要求。
在敌强我弱、国内百废待举、民众厌战的情况下,列宁毅然同意签约,而布哈林等坚决反对签约,主张进行“圣战”。
苏俄首席谈判代表、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主张不战不和。
30日,谈判恢复举行。
列宁与托洛茨基谈好要尽量拖延谈判,等德方发出最后通牒后,再签订和约。
2月9日,德方以强硬态度提出苛刻条件,10日,托洛茨基违抗列宁的指示,拒不在割地条约上签字,并宣布苏俄停止战争,拒绝
签订和约,随即离开了布列斯特。
德国借机大肆破坏和谈,派兵向苏俄发起全面进攻,逼近彼得堡。
在苏维埃国家处于危急关头之际,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一方面发动红军阳全国一切力量进行抗战,另一方面在党的最高领导层中就同德国签约问题进行紧张艰苦的说服工作,终于,党中央以绝大多数通过了接受德国不平等条件并迅速签约的决议。
19日,列宁电告柏林同意签约。
23日,苏俄政府收到德国的限时48小时答复,条件更加苛刻的最后通牒。
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为使刚刚建立的苏维埃国家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国家的安全与独立,派契切林取代托洛茨基前往布列斯特,于3月3日签署了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和此后签订的补充协定,苏俄与同盟国之间停战,苏俄赔款60亿马克,割地总共达100万平方公里之多。
1918年11月3日德国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君主政权,11月11日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
次日,苏俄宣布废除它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当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