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马说 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导学案课程名称: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马说》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学习目标:1.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进行诗歌性状的分析和理解。
2. 学生如何运用阅读理解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马说》。
2. 笔记本和笔。
3. 一份诗歌性状分析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马的形象。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马是如何被人类发现的?- 马是如何受到尊重和赞美的?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可以在课文上划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句子或词语。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细腻的描写。
然后请几位同学读课文,同时指导他们读出马真实和自由的感觉。
3. 解读诗歌性状(15分钟)教师提供一份诗歌性状分析表格给学生,并解释如何进行诗歌性状的分析。
学生根据表格的要求,分析诗歌《马说》的主题、情感和特色描写。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并在表格中填写相关内容。
4. 进行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组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同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5. 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准备下一次的课程。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进一步理解文本。
2. 思考并总结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理解技巧和诗歌性状分析方法。
3. 选择一部音乐作品或画作,结合所学诗歌《马说》,进行创作,并写一篇说明文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和创作过程。
大安区回龙中学2023学年八年级下期语文学科“学、议、讲、练、评”五合一教学文稿时间:主备人:廖小玲《马说》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1、“说”:是古代的一种。
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_______相似。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题目可理解为“”或“”。
我曾经学过那些说?、、。
2、韩愈,字退之,代文学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之首。
【初步感知课文】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称()一食()一石()粟()食马…食也(∕)食不包()见()邪()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 _ _ _ (2)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 _______(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 ___ 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 ____ 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__3、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_____通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通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___通____,__ __ (4)其真无马邪____通____,______ 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合作探究-理解课文】活动一:听读课文(听准字音、注意节奏)活动二: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边读边口头翻译课文,画出不会译的字词句。
马说学案及答案【篇一:马说导学案及答案】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马说【导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车抱住千里马,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自我研习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食.马者(sì) 粟.(sù)邪.(yé)外见.(xiàn)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美好的素质。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可:能够;得:等到。
(2)通假字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出来) (3)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喂养)食.不饱(吃) ③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④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⑤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4)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②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④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语文八年级下《马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2.文体常识“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XXX《马说》导学案课时:第一课时学案设计:XXX班别:姓名:研究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XXX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XXX,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XXX。
他与XXX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XXX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2、写作背景XXX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XXX和XXX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清楚明了,寄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申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寄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餍饫(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马说》导学案导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4、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1.老师X读。
(学生听,划出通假字并标注生字读音)2.生初读,正音: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邪.(yé)通耶.(yé)食.(sì)马者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课文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可两两结合,一人翻译一人听,然后指出错误)4.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本文主题为《马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旨在分析分析此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一、课文内容概述《马说》这篇文章是神秘主义诗人孟浩然创作的。
文章以马的角度向人类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表达了马对他的主人和人类的感情。
文章以一个马的视角,描绘了马奔跑、拉车、载人、吃草等情景,将动物的生命体验娓娓道来。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和深刻的感受,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一篇充满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的文章。
二、文本分析1. 马的角度本文从马的角度切入,描绘了马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它的思想和感受。
这种以动物视角代替人类视角的写作手法十分独特,让读者能够看到动物们的真实感受,思考人际之间的关系。
2. 描写生活细节《马说》这篇文章中,孟浩然生动地描写了马的出生、生活、劳动和死亡等方方面面的情景,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马的生命体验。
3. 深层思考和感性韵味孟浩然在文中强调了马对于主人的信任和忠诚,同样也表达了对人类社会不平等和残酷的感受。
同时,文章也注重抒发感情和思考,用深刻的诗意描绘出马的生命之路。
三、文章解读《马说》这篇文章呈现了一个动物的真实感受,借此让读者去感受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命体验。
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保护动物权益,尊重它们的生命价值。
孟浩然在此篇文章中还提出,马不在乎我们对它的评价,而只关心对它的待遇。
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马并不为名利所动,而运动纯粹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生存。
同理,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评价时,也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不为外部评价所影响。
四、教学建议1. 培养学生动物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习性、生存环境、生命体验等方面内容,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尊重。
2. 引导学生关注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分析文章中反映的不平等和残酷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
《马说》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5、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三、知识准备: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
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
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
2、自己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组内自设)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尤其停顿。
(组内提前准备)三、根据课文完成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再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写在下面。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策()邪()2、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初一时我们学过他的诗歌。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也可以________但都是为了____ 。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通_____含义: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③其真无马邪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四、理解文章,解释加点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