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旧老照片
- 格式:ppt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47
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胡同,北京人最熟悉的景观,它们的嬗变犹如这座城市一样,底蕴绵长昨日,在首都博物馆,460余件首次公开展出的档案资料,配合130 件文物和100 余张照片,向世人再现了曾经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老照片中的胡同:“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从展厅门口往里看,一堵磨砖对缝的灰墙仿佛四合院的影壁一样,挡住视线。
观众参观展览,要拐个弯,先走上一段10 米长的“胡同”。
在胡同里漫步,两侧挂着十余张老照片,一片儿一景一趣。
比如一张照片上,天空飘着牛毛细雨,一人顶风撑伞走在胡同里,路面一片泥泞。
这反映的是老北京的一句胡同俗语——“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另一张照片上,狭窄的胡同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幌子,有一些西式的广告牌也偶尔掺杂其间。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粮食胡同,其热闹的商业气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王府井步行街。
“乍一看,北京胡同都是灰色调的,其实细品每一条都有故事。
”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北京市档案馆专家王兰顺介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北京城就像是一座放大的四合院,顺着中轴线左右对称,正阳门就好比是垂花门,紫禁城相当于正宅。
在1300 平方米的展厅里,如何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还原“有名胡同3600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城市?策展人员耗时1 年多,从55 卷档案资料里精选了160 件实体档案、300 余件数字化档案、100 余张图片,加上130 件文物,在展厅里浓缩千余条胡同情韵。
老地图上的胡同:内城胡同曾多达3000 余条穿过“胡同”,展厅里,4 张硕大的地图挺显眼。
从左往右,分别是1750 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民国七年绘制的京都市内外城地图、1949 年版的北平地图和1982 年版的北京城区街道胡同图。
对比发现,胡同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朝代更替,胡同布局、数量都有改变。
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看图讲史:“长安街往北到德胜门的区域,胡同最规矩,横平竖直。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阜成门老照片缩略图(缩略图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之南,元朝为平则门,与朝阳门(齐化门)东西遥遥相对。
“平则门”之名沿用到明正统年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门”。
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後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运入。
忽必烈得燕,大都辅成。
十一门雄峙,西之南门名“平则”,“平”乃平天下之意,“则”即为规范,即昭民守矩。
平则门与齐化门东西遥相呼应,分别为大都西垣和东垣的南门。
明初内缩北垣五里,废大都东西垣之北门,东西垣之中门和南门保留。
明北平城改建后,唯此四门仍为元大都城门位置没变,北垣、南垣均有南移,故其它五门的位置,都是向南平移了。
平则之名入明因之,正统年间重修九门,遂改名“阜成”,典出《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取使富厚安定之意。
阜成门至朝阳门在进入民国後,曾是贯穿内城东西的主干道。
明清两朝内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穿过的,所以清朝以前,进阜成门往东走,过西四牌楼就抵西皇城根了。
流传下来的一段童谣就是说这段路:“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这北京朝天宫位於阜成门大街路北,是明宣德年间所建,仿南京朝天宫样式建成,明代为道箓司所在地,规模宏大,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
明天启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
後来再没有重建,现在总算还留下了“西廊下”、“东廊下”的地名。
这“马市桥”就在现白塔寺路口的中央,明清时这里南北是条河称为“河槽”,後来盖上板儿就叫“北沟沿儿”了,抗战光復後,北段改名赵登禹路,南段叫太平桥大街至今。
阜成门城楼形制与朝阳门同,城楼座落在石台基上,台基微高于城身,长33米,宽18.8米,楼身宽27米,深13米。
□于沁博物馆临时陈列布展的实践探讨摘要:基于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太原市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太原市博物馆办展,举办了“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
本文以其中展览之一的“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为例对展览进行总结和探究,包括设计到布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博物馆老照片陈列设计形式设计太原市博物馆是太原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长风文化商务区。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6440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52740平方米,平台建筑面积11660平方米。
本次展览以“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为主题。
共设七大展区:《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凝华焕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笔走龙蛇———傅山及明末清初名家行草书特展》《日丽紫禁———明清官式建筑展》《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御瓷撷英———明代御窑瓷器展》《数字故宫———万象紫禁》。
此次展览综合运用实物、文字、图片、雕塑和现代信息技术,生动、立体、多方位地展示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太原市博物馆于2018年10月1日开放运行,自开馆以来,以其独特的陈列方式,简洁大气的陈展空间,舒适宜人的参观环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成为了太原市又一处旅游热点(图一)。
为了追求展览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展览设计与制作的艺术性,太原市博物馆实行展项责任制。
我有幸成为了“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的展项负责人,通过全程参与,更加全面了解一个展览从开始筹备到完美的展出所要做的准备工作和付出的努力。
一、布展内容设计19世纪40年代,随着摄影术的传入,使昔日的皇家禁地第一次以影像方式进入人们视线。
摄于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了皇家建筑的恢宏与高敞,也承载着一个历史时代的记忆与沧桑。
20世纪初,人物影像作为老照片中最为重要的一类,上至达官显要,下至普罗众生,不仅体现出百年前社会各阶层的人物百态,而且透过他们的衣着、神态、人物关系及拍摄场景,亦可再现晚清至近代社会的生活原貌、政治活动及历史事件等。
”1950年,辽宁省,新中国第一位火车女司机。
1950年6月1日,北京,儿童节庆祝大会上上台讲话的执行主席。
1951年,北京,新中国第一代电台播音员。
1952年,北京,来自军队的大学调干生。
1952年,黑龙江嫩江县,森林守护员。
1952年,湖北省大冶县,地质勘探队员。
1953年,北京,农民诗人。
1953年,北京,自行车运动员。
1953年,甘肃,隧道镐工。
1954年,安徽省怀远县,治淮劳动模范。
1954年,黑龙江省鹤岗市,工人出身的煤矿副矿长。
1955年,北京,军队作家。
1955年,上海,客轮船长。
1956年,吉林省榆树县,某乡村图书室管理员。
1957年,北京,红十字青年。
1958年,辽宁省大连市,某造船厂车间副主任。
1958年,陕西省醴泉县,被省农科所聘为特约研究员的农民。
1958年,上海,电信局发报员。
1958年,四川南充市,石油勘探工。
1958年,四川仁寿县,做扫盲工作的乡村教师。
1959年,北京,少年汽艇'水手'。
1959年,北京密云,水库工地的突击队员。
1959年,辽宁省鞍山市,钢铁工人。
1959年,新疆喀什,居委会保健员。
1959年,上海,车间起重工。
1960年,北京,外科专家。
1960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工厂理论学习红旗手。
1961年,江西省上饶市,垦殖场党委书记。
1962年,北京,中国空军第一批女飞行员。
1962年,上海,歌剧演员。
1964年,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民兵。
1969年,黑龙江省宝清县,边防战士。
1974年,四川省,成昆铁路列车员。
1975省,广西省合浦县,盐工。
1976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拖拉机手。
春节,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
无论时间怎么变,对我们的意义依旧重大。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味开始变得越来越淡了。
传统民俗被渐渐的遗忘,那些欢乐时光也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旧时春节老照片,一起回味一下那时简单而幸福的年味儿,捡起纯真年代过年的美好记忆……五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还没有现在这么富足,人们是这样欢度春节的。
▼ 1950年,北京过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年毛主席年画非常受欢迎。
▼有点文化的人,就帮大家写春联,虽然不是什么书法家,但一笔一画地也毫不含糊!这样的春联,极受大家的热捧。
▼除夕之夜,家人团圆,守岁围炉,温情四溢。
下面是1953年春节,天津一家人吃团圆饭的场景。
▼四代同堂过春节,好不热闹。
▼ 过年了,除了有好吃的,大人们还会给孩子们做做玩具,家里有点余钱的干脆直接给孩子们买点。
简简单单的“大刀”、面具、小风车,不算很精致的娃娃,就足以让一群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春节穿新衣,红旗商场到后来的百货大楼是最时尚的存在。
以前,普通人家过年才会添新衣,所以每到新年,有新衣服穿,自然是开心极了!▼ 当然,过去的新衣服不止商场能买到,妈妈的巧手也会变出一件来。
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就是能穿上新衣服,很多母亲为此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
▼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这一刻别提多幸福了!▼ 对于男孩来说,没有比放鞭炮更值得期待的事了。
▼捡鞭炮也是男孩儿们的“冒险行动”。
▼三个穿着新衣服的儿童在放鞭炮,其中两个小女孩正害怕地捂着耳朵。
▼1956年的春节,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
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在1958年,所以,在那之前收音机才是人们最爱的娱乐消遣之一。
▼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电脑,没有央视春晚,更没有网上直播,人们要看春节晚会只能去现场。
以前,各市、郊、县文化宫每年都会举办春节联欢晚会,时间一到,人潮纷纷涌入会场,好不热闹!▼ 1956年春节,侯宝林、郭启儒,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说相声。
这些都是东四地区珍贵的胡同影像,画面里的老北京你还认识吗“我是胡同”立足记录“胡同文献”,持续拍胡同已15个年头,至今仍一边在拍新的,一边在梳理旧的。
最近又整理出一批十多年前的影像记录,基本是我刚开始拍胡同时的照片。
最近整理的是东四地区周边的胡同。
今天先公布一小批,可以跟今天的新胡同对比一下。
上图是东四三条,一户人家门前有个大个头的上马石,老人在扫雪。
摄于2006。
这是2006年的东四四条。
要说明一下,当时我对摄影还不太讲究,就是买了个美能达A1随便拍,主要是记录,不太在意画面的构图啊、明暗对比啊等等。
后来才过渡到了5D单反。
拍的随意有个问题,就是今天看来有些图片感觉像废片,但也有个好处,感觉很真实。
这是2006年铁营北巷上空,老屋、茅草与飞翔的鸽子。
今天这种场景并不多见了。
还要说明一下,本组图多数拍摄于2006年,距今13年有余,也有再往后几年的,但基本至少都在10年以上。
这是东四十四条65号的影壁,上面还有伟人的画像,是革命时代留下来的。
也是2006年的记录。
不知这个影壁今天是否还健在。
大菊胡同,2009年的小雪之后。
老墙外的东四二条,2006年拍摄。
新太仓一巷,2009年的初雪。
发现当时拍了很多,最近整理的较多是往年下雪时的场景。
如今感觉北京下雪简直太少了,这只不过是十年功夫,雪就越来越少见了。
这是东四十四条,2006年的冬天,看那冰挂,看起来真能冻死人。
好像只有小时候还有这样的回忆,再就是我在胡同里拍到的了。
好像现在的冬天也没那么冷了。
这是2007年的新太仓二巷,秋天,树叶还没落完,一住户正在晒被子。
这是2010年的北沟沿胡同。
也是在晒被子中。
2006年时的铁营南巷,一堵老墙的黑白沧桑。
老人从小巷里走过。
单看这照片,其实分辨不出是什么年代,说是晚清民国的似乎也能说的过去。
新太仓一巷,2006年。
看这房子,还有个拐角,这就是建筑学上的“拐弯抹角”。
现在估计北京城里找不到几处这样的地方了,不过我在十几年中还是拍了些,我记录下来的可能有十来处。
老北京人曾坐着火车逛二环!珍贵的百年前北京铁路旧影!为解决北京粮食和煤炭运输问题,1915年6月,在京张铁路局副总工程司陈西林的主持下,京师环城铁路开工建设,并于同年12月竣工,1916年1月1日正式通车。
这是中国第一条城市铁路,全长12.6千米,建有4座车站,不仅提高了物资的流通速度,而且也极大地方便了旅客的出行。
1954年7月,北京铁路管理局封闭了环城铁路的4座车站。
1971年8月,环城铁路被全部拆除。
这条环城铁路线共存在了55年零7个月,取而代之的是1984年9月开通的北京地铁2号线。
西直门环城与京绥干路接轨处。
左侧列车的上方隐约可见西直门城楼。
西直门车站是京师环城铁路与京绥铁路的换乘站。
1916年1月,京张铁路与张绥铁路合并后,改称京绥铁路,当时尚未全线通车。
德胜门车站。
照片是1916年环城铁路刚通车时由北向南拍摄的德胜门车站。
左边白色建筑是德胜门车站,车站右侧的白色城墙是瓮城拆除后的痕迹,再往右是德胜门城楼。
车站对面被围墙围起来的地方则是存放货物的货场。
德胜门是北京内城九门之一,明代将健德门改为德胜门,意为“以德取胜”。
德胜门车站是京师环城铁路上最初设置的站点之一。
东直门车站旋桥及马路围墙。
照片中的白色建筑为东直门车站,车站右侧白色城墙为瓮城拆除留下的痕迹,再往右便是东直门城楼(东面)。
东直门车站附近水关为排水口之一。
安定门马路道口及车站。
照片是从安定门箭楼上往东南方向拍摄的。
照片左侧的白色建筑为安定门车站,车站右侧的白色城墙为拆除瓮城留下的痕迹,白色城墙右侧是安定门城楼的一部分。
明初将元大都的安贞门南移,改称安定门,寓意“天下安定”。
安定门也叫生门。
安定门箭楼曲阶及道口马路。
照片中最高的建筑为安定门箭楼(南面),箭楼下的建筑为真武庙。
北京内城九座瓮城中,有七座内建有关帝庙,只有德胜门、安定门内建有真武庙。
京师环城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瓮城被拆除,没有城墙的箭楼两侧边缘用阶梯状的矮墙装饰,照片右侧可见错落有致的蹬道。
【小强珍藏】丰台老照片无水印分享古老的永定河水从晋北高原涌出,穿过崇山峻岭,一路奔腾向前,滋润着北京小平原,因此,永定河又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原始先民们探索着从深山走向平原。
因永定河的哺育,在今广安门一带逐渐兴起一座城市,它就是蓟城,今天北京城的前身。
随着蓟城的产生,丰台历史也由此拉开序幕。
本期推送,就是展现丰台区历史和现代风貌的诸多珍贵照片。
丰台航拍照▲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卢沟桥航拍照,右上为京汉线铁路桥。
▲南苑及中国第二十九军兵营航拍照。
▲宛平城航拍照,远处为永定河。
▲以下七幅为“七七事变”后卢沟桥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遭日军炮击后残破的宛平城东门(顺治门)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当年铁路部门几乎是路到哪里,铁路学校建设在哪里。
即使是日据时期,也办学不辍,但是确实也受到了“奴化教育”。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华十四年。
为了维护其在中国占领区的利益,日本在东北和华北都进行了奴化教育。
北京市丰台区扶轮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她始建于1911年,是交通部设立最早的扶轮小学。
1932年8月与平汉铁路管理局建立的“长辛店员工子弟学校”合并为一。
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1948年12月14日长辛店解放,校名改为“长辛店铁路职工子弟学校”。
1969年5月5日,归属北京二七机车厂。
校名一度称“二七小学”,1980年1月1日改为“北京长辛店铁路小学”。
2006年10月12日正式移交丰台区政府,2013年1月被北京市认定为“百年学校”,同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市丰台区扶轮小学”。
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以上为丰台扶轮小学日据时期的校园照片▲上世纪80年代的老丰台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丰台医院▼丰台大桥▼卢沟桥▼老北京南站▼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丰台大桥1991▲▲▲徐徐道来话北京搜集整理。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太珍贵!100年前北京郊区顺义、怀柔、密云、通州是什么样大槐树本人喜欢老照片,看老照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能够看到100年前是什么样子,通过老照片,还能够对比研究,时代的变化,历史的沧桑。
感受:100年来变化太大了,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照片中的景物,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再也看不到了。
很庆幸,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甚至后来的摄影师,他们或者她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那历史的一瞬间,定位了那一瞬间的历史。
让我们后人,还能够看到从前。
最近从网上看到一组老照片,是100年前,日本人拍摄的,当年他们派来好多人,学者摄影师之类的人,可能怀有不可告人的动机,来到中国各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无意间为我们记录了那时中国的模样。
其中就看到了北京郊区几个县的老照片,整理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看看当年这些地方是什么样。
声明:照片来源于网络,照片所有权属于原照片所有人,本人只是搬运工。
为了更好的展示,对照品进行了裁剪。
先看看北京副中心-通州吧!通州以前叫通州,曾经一度改名叫通县,后来又改回通州,州听着就大气。
通州最为著名的就是大运河,因为后来的京杭大运河,北端就是通州,南来北往商贾的船只都要云集于此,然后再登陆,来往于北京城。
通州最为著名的一处古迹就是燃灯塔,清代诗人王维珍一句:“一枝塔影认通州”,最为有名。
坐在大运河的船上,远远看见燃灯塔,就知道,通州到了,北京到了。
一座牌方式大门,上面挂着一块大匾上书“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下图就是通州城内街景,燃灯塔犹如鹤立鸡群。
下图是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下图就是通州城外一景,那时候城墙还在。
下面是顺义区,曾经叫顺义县。
下图街景一瞬间,市井生活的缩影。
下图可是顺义的标志性建筑,叫顺义石幢,应该是佛教的经幢,上面刻有佛经。
可惜早已消失在历史中了,想看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只有老照片帮你回忆了。
下图说是一个拦截河流的堤堰,据说是顺义拦河坝,部分存在。
下图是牛栏山,旁边的寺庙不知道是否还在,现在牛栏山可是大大的有名,一个就是牛栏山一中,一所郊区十分有名的中学,另一个就是此地的牛栏山酒厂。